136书屋 > 其他 > 走向深蓝全文阅读 > 第3章 海洋、海权、海魂(1)

第3章 海洋、海权、海魂(1)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45亿年来,地球已是沧海桑田。大约200万年前,当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时,这颗行星就为人类创造了充足的生存条件——陆地、海洋、空气和森林。有人说,上帝是造物主,它在“创造”地球时曾对人类说:“尽情地享用、尽情地繁殖吧,铺满大地、驯服大地,控制海中的鱼类、天上的飞鸟及大地上的一切能移动的生命!”上帝的“教诲”使人类一刻不停地向这颗行星开战:人口爆炸、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温室效应、资源短缺、森林毁灭、垃圾肆虐、生存空间日趋紧张……

  向地球不是永恒的,它的寿命已屈指可数,极而言之,从现在起还有四五十亿年,也就是说,它已是年过半百了。地球上的资源不是无限的,陆地资源已大部分耗尽,人类正在面临一场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是否会因食品大战、能源大战而缩短这颗星球的寿命呢?回答是肯定的。处于“黄昏落日”之中“岌岌可危的地球”,正在超负荷运转,地球的警钟已经敲响,拯救地球于“水深火热”之中,控制人口的畸形增长、开发探索新的生存空间和资源的呼声已不绝于耳。

  到月球去,到宇宙去,到一切能够生存的星球去,人类沉浸在美好的梦幻之中。几十年过去了,卫星、飞船、航空站和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们却给人们带来了令人遗憾的结果:上帝只给人类“创造”了地球这样一个唯一拥有生物的星球,茫茫宇宙之中,其他星球之上,没有空气,没有海洋,没有淡水,也没有任何生物。科学家们并不服输,他们还在执著地探索和研究。不过,即使是人类能通过人工合成之物生活于其他星球之上,又能解决多少生存上的难题呢?能把十亿、几十亿的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去吗?食品、资源、能源又怎样解决?科学是无止境的,或许有一天这些问题能解决,但21世纪还不大可能,人类必须面对现实,先解决燃眉之急。

  海洋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这个能够生存的星球上,人们为什么舍近而求远呢?海洋面积是大陆面积的两倍多,具有广阔的水下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居住的理想场所;海洋中有丰富的鱼类、贝类和藻类,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浩瀚无际的海水、深邃莫测的洋底,水际滩头、近海岸边,到处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大海可以满足人类的任何需求,它将是21世纪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

  人口爆炸的危机

  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又一个婴儿来到了人间,人类就是这样以每分钟出生200多个婴儿的速度急剧膨胀。

  人类从最初出现在地球上至今,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可是直到1800年左右,世界人口总数才接近10亿。但是,仅仅用了130年,到1930年世界人口就达到了第二个10亿;到1960年又达到了第三个10亿;到1975年则又达到了第四个10亿;今天世界人口已达67亿,2050年将达90亿,22世纪中叶将超过110亿。

  在旧石器时代,世界人口翻一番需要3万年,到公元初年已经缩短到1000年,到19世纪中期为150年,到了20世纪中期,只需要20多年。史前期,世界人口增长2%需要1000年,而现在只需4~5年。20世纪前半期,全世界人口每年增长1800万,1995—2000年达到9000万,21世纪初,全人类每年增加的人数超过1.5亿人。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计算:如果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到2800年,地球上每40平方厘米的陆地上将有一个人,也就是说,每1平方米的陆地空间将挤满250个人!假如再以这样的速度增长,再过1500年,人的重量将超过地球的自重,人们将像在上下班高峰时间的公共汽车上那样,摩肩接踵,拥挤不堪,几百只脚挤在不到一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

  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195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6%,1975年占72%,1998年占世界人口的80%左右,而到210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90%以上。1950—1985年的35年间,发达国家人口从8亿增加到12亿,而同期内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从17亿增为37亿,翻了一番还有余。

  人口出生率的急剧增长、新生婴儿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是造成全世界人口爆炸的重要动因。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平均每个妇女有7个孩子,而肯尼亚妇女则平均有8.1个孩子,有一个非洲男子居然为自己能成为138个孩子的父亲而感到自豪。20世纪初,肯尼亚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5个死亡,而1985年却减少到不足1个。1750—1850年,瑞典男子的平均寿命为34.2岁,而1980—1985年就延长到75.8岁。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将给地球造成巨大的负担。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今天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绝大多数都将能看到有100亿以上人口生存的拥挤不堪的地球,到那时,又将是一个什么景象呢?

  “超负荷”运转的地球

  自从1812年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的增长必将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从而意味着饥饿很快就成为人类长期命运”的假说向之后,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地球“承受量”的激烈争论。人们期望能通过人口增长率、资源消耗量等可预测的一系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得出地球最大承受量的理论值。但这一努力始终没有成功,谁也没法计算和预测出这个星球上到底能养活多少亿人口。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营养不良,有110多个国家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需要2000多万吨的粮食援助。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然而人均粮食产量却只有100多公斤,居世界最低水平。从毛里塔尼亚横跨撒哈拉到埃塞俄比亚,向南直到莫桑比克这个大弧形圈内的各个国家,已陷入了危险的恶性循环之中。人口快速增长,森林大面积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持续长达17年的严重干旱,致使100多万人饿死,数百万人身心受到严重创伤。

  在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有1000多万人被迫放弃家园和土地到处寻找食物和淡水,荒凉干枯的土地上寸草不生,大批牲畜家禽饥渴而死。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国际社会就向非洲灾民提供了价值10亿美元的560万吨谷物和43万吨其他食品,使几百万人免于一死。面临这样的困境,非洲的人口增长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上升。20世纪50年代,非洲的人口还只有2亿多人,居世界主要地区人口的第四位;到1985年,非洲的人口总数翻了一番,达到了5.53亿,已超过了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1.4%。肯尼亚是个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人口的年增长率却高得惊人,达4.1%,这样,过17年就可增加1倍的人口。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100年左右,非洲的尼日利亚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国,它的人口总数将仅次于印度的17亿、中国的15亿,而保持在5亿以上。也就是说,那时尼日利亚的人口总数和现在全非洲大陆的人口总数差不多。

  对地球破坏力最大的就是人类,人类在发展中给自己设置的最大难题就是随着人口的爆炸和膨胀,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可耕地面积、森林和牧场的面积不但无法随之增长,反而在大幅度下降。据估计,全世界132.5亿公顷土地中,大约有30%,即40多亿公顷的土地为可耕地。在这些可耕地面积中,已开垦和播种的仅有不到一半,其余的则为牧场、草地和森林。

  占世界人口总数3/4的发展中国家,其可耕地面积却还不到世界可耕地面积一半,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在北美洲,人均农田资源的占有量为1公顷,而在东亚,人均占有量还不足它的1/7。总的来看,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量为半公顷多,而发展中国家却不到这个数字的1/3,因此,北美和发达国家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土壤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然而,随着人类居住城市化、生产工业化和无计划的极度开发,可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沙漠化、盐碱化程度日益严重。目前,全球沙漠面积约为8亿公顷,每年良田沃土沦为沙漠和不毛之地的面积大约600万公顷。联合国认为,世界上有20亿公顷的土地将可能沙漠化。目前,在非洲,有40%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威胁,而在亚洲,这个比例则已达32%。土壤侵蚀也是一种“静悄悄的危机”和“爬行的灾难”。

  人口的迅速增长,使林产品和薪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世界森林蒙受着巨大的损失。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以前,世界上森林和林地覆盖着60亿公顷的土地面积,由于劈林为田和新兴牧场及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到1954年就下降到40亿公顷,现在,森林仅覆盖着全世界陆地的1/3,2000年,世界森林总面积只有18亿公顷。我国森林覆盖率在世界上排名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0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1953—1983年,中美洲的森林和林地面积减少了4400万公顷,非洲则减少了21100万公顷。20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采伐面积每年达1400万公顷。世界森林面积的减少及土壤的严重侵蚀和沙漠化,将大大提高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干旱、缺水和物种灭绝。

  水是维持地球上生命最主要的支持系统。地球上的总水量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其中97%以上是海水,淡水总量只有3%。在这些淡水中,有77.2%处于“冷藏”状态,冻成冰帽和冰川,剩下的22.4%才是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湿分。

  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有40多亿年了,估计曾存在过5亿个物种,可现向在,仅有500万~1000万种物种幸存于世。2000年,估计有15%~20%的物种,即有50万~200万种物种由于动植物野生环境的消失、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类肆无忌惮的捕杀而从地球上消失和灭亡。

  数千年来,陆地一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唯一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的发展,本来就十分有限的陆地资源已极度开发。罗马俱乐部的预测表明:全世界现有陆地资源储量仅可供人类使用500多年,如果按消耗量年递增2.5%计算的话,则只能使用90年。也就是说,照目前这样的中等开发速度,到2077年左右,地球上所有的陆地资源将被人类消耗殆尽。

  根据美国《2000年全球技术报告》中的预测,按1976年的储量计算,几种主要矿产品储量的使用年限分别为:氟、银、锌和汞为1321年,硫、铅、锡和钨为2131年,铜、镍和铂为3644年,锰、铁矿石、铝土矿等则为5163年。除陆地资源日益短缺之外,能源的逐步枯竭也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能源——煤,是由陆上森林被掩埋于地下,经长期的变化而生成的,因而,它的储量基本上不会增加,只会减少。全球陆地下面掩埋着的石油,按目前的开采和消耗量估计,只能供人类使用4050年。原子能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发展能力也十分有限,因为陆上铀矿量的储量极其有限,开采和提炼成本也很高。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趋增加,各种物质的消耗也日益增长。近几年来,金属、石油和煤炭等地球资源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数量急剧消耗着。这种超速开采和利用现象,使人类正面临一场灾难。

  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已使地球处于超饱和状态,造成地球的超负荷运转。严重的现实迫使人类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探索新的战略资源。

  新生存空间的探索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世界各国开始竞相发展航天事业。科学家们预言:人类能够冲出大气层,飞离地球,也一定能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系、飞向宇宙深处,实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生存、居住和工作的伟大理想。

  196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次成功地进入太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后返回地面,终于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夙愿。这一创举,开辟了人类史上的新纪元,揭开了人类征服太空广宇的序幕。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4个昼夜的飞行,终于把两名宇航员送上了离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开创了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纪元。当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捷足先登,用他的左脚在月球上印下地球上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的时候,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跨了一大步。”阿姆斯特朗这一大步迈出之后,各国宇航员接踵而至。

  美国继耗时10年、耗资250亿美元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之后,又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先后登上月球表面。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太空列车”——“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功地进行了历时3天的太空遨游之后,按预定计划安全降落在爱德华空军基地。这种集火箭、飞机和飞船为一体的航天器给人类遨游太空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