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走向深蓝全文阅读 > 第4章 海洋、海权、海魂(2)

第4章 海洋、海权、海魂(2)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太空列车”在地球和太空之间穿梭往来达十几次,宇航员在太空进行了舱外行走、对接试验、维修卫星及生物、植物、医学、材料等多项试验,为人类在太空中长久生存寻找论据。

  俄罗斯也一直在开展对近地太空的开发和利用。继1979年两名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185个昼夜之后,1981年2月又将另外两名宇航员送往太空生活了211天,创造了在太空中生存时间最长的纪录。1988年,苏联第一架“太空列车”“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驶入了茫茫星空。2001年3月,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地面站的控制下坠入地球大气层。该空间站成为世界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它在太空逗留了9年又358天。

  30多年来,法国、日本、中国、印度和欧洲航天局等国家和组织先后发射了3300多个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和空间探测器,对月球、水星、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进行了多项科学探索和研究。时至今日,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尚未发现任何有理智的外星人和生物,除地球以外的任何星球还不具备空气、淡水和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及其他基本自然条件,地球仍然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在21世纪和更遥远的未来,人类将通过建立空间电话、永久和半永久向式航天站、航天平台和月球基地等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空间,从那里获取能源、矿物以及人类需要的其他产品。到那时,在号称第八大洲的太空可能将出现一系列太空工业、太空农业和太空城市,人类可能在那里开辟一个又一个天外侨居地。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能创造出奇迹,但要通过开发太空资源和向太空疏散人口来减轻地球的“负担”,消除地球的“疲劳”,似乎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幻。世界人口每天正以三十几万的速度膨胀和发展,难道有什么更高级的科学技术能够每天向太空输送这迅猛增长的二三十万移民吗?

  现实,严酷的现实,不得不迫使人类另辟蹊径,在地球上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开发新的资源,让人类拥有更丰富的食粮,享有更充裕而幸福的生存空间。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向海洋深处挺进,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开发外层空间的镜子,也将为新技术领域主要部分的第三产业群打下基础。”地球上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总面积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因此,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它仿佛是自外于地球的另一个水体星球,这个湛蓝色的星球像一颗硕大的宝石,镶嵌在那土褐色大陆的边缘,显得更加晶莹、美丽和迷人。

  蔚蓝色的大海象征着青春和希望,它寄托着人类的理想与和平的渴望。大海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洲际的通道,资源的宝库,是人类未来生存的重要空间。有人说,生物是从海洋中诞生的,人类也是从海生物中进化而来的,要不,婴儿在母体中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液体中生存,人汗中的盐分浓度为什么与海水中的盐分浓度相等,人体血液中的盐分为什么与海水中盐分的浓度那么相似呢?或许有一天,人类将出现惊人的“返祖”现象,再奇迹般地移居于海底。

  在我国,人们世代相传,说是在那碧透晶莹的海底深处有一座风光旖旎的水晶宫,掌管风雨浪潮的神——海龙王就居住在这里。早在100多年前,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就曾想象了一种适合人类居住的海底设施,他的《海底两万里》不胫而走,成为世界各国探索海底奥秘的启蒙读物。电影《从大西洋底来的人》则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对未来的海底都市进行了重笔描绘,把那五彩缤纷、珊瑚丛丛的海底世界,豪华、瑰丽的现代化建筑和穿梭往来、行走自由的海洋人展现在银幕之上。当然,科学幻想并不等于客观现实,但总能抽象现实,启迪思路,引导、鼓励和号召人们去探索、去实践,从而实现这种幻想。

  20世纪60年代,人类在“上天”探索月球及其他星球奥秘的同时,也“下海”考察那迷人的海底世界。然而,人类在海底生活与在太空生活一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压力、缺氧和失重。

  1962年,法国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下居住屋,并在水下10.5米深的海底居住了8天之后,于1965年又在地中海深达100米的海底创造了居住22天的纪录。1963年和1964年,美国人的水下作业深度则达147米,水下逗留时间长达30余天。其海洋实验室设计深度已达300米,水下自持力达30天以上。美国海洋学家科布里克和格伯建造的“朱尔斯小屋”,已作为世界上第一座“海底旅馆”正式开放,一次可居住4人,可连续在水下逗留2天。水下居住室的最大深度已超过300米,载人深潜器可达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在30米深的水下逗留时间可达7个月以上。

  在海水中,每增加10米深度,海水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巨大的水压,是人类进入海底的最大障碍。在海底行走,每前进一步都要消耗巨大的体力,比宇航员漫步月球要困难得多。

  众所周知,人类探索外星广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和居住,科学研究和军事用途将更为重要。同样,探索深海奥秘,开展水下居住活动,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去海底观光旅游,领略水下绮丽多彩的风光,而是具有更为重要的军事、经济和科学用途。

  利用水下居住室可以储存武器,建造潜艇水下训练基地,作为水下导弹发射阵地、水下通信中继站、导航站、数据处理和情报中心等,并可作为水下工业基地,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海底资源。因此,向中远海进军,向深水推进,是水下居住室和深水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人类遨游太空30余年,未曾发现任何“太空人”和生物,但在连特制钢球都被海水压得吱吱作响的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却发现了鱼贯往来的大批海生物。在这一片漆黑、幽静、温度接近0℃的高压式寒冷世界里,各种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鱼类竟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人们在对动物和水下压力的模拟试验中,居然发现有4只绵羊在570米的深处向生活了10天,安然无恙。深海生物的发现,为人类进入深海居住提供了充足的论据。当代著名的海底探险家雅克伊文斯库斯特说:“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像在大街上一样在海底行走。目前,人们正在尝试用人工鳃直接呼吸水中的氧气,或许不久的将来,人和鱼虾将共居于这片蓝色的世界,真正成为海洋的主人。”

  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海底移民将日益增多,海底公寓将隆海而起,形成一个个海底村镇、水下别墅、水下公园和水下城市。随着海底矿山的开采,海底加工厂、海底电站等也将同时出现,微型潜艇、海中直升机和佩带人工鳃、人工肺的居民将穿梭往来于水下公寓、学校、商店、工厂和娱乐场之间,说不定还将出现指挥水下交通的海底警察呢。

  海上新大陆的开发

  500多年前,意大利人哥伦布就横渡大西洋抵达了美洲大陆;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越过印度洋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经大西洋、沿美洲大陆通过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15—17世纪海上新航路的开辟、诸多“新大陆”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使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大发横财,转眼间一个个成了“暴发户”。于是,瓜分世界、殖民掠夺和强权政治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根源。

  继“地理大发现”的海洋探险时代之后,人们一直在猜测:世界上还有没有人类未知的大陆呢?1771年7月到1775年7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进行了人类第一次环南极航行,他希望能够再发现一块像美洲那样富庶的大陆,但是,除发现了许多弹丸之岛外,他一无所获。后来,苏联人、美国人和英国人又纷至沓来,终于发现了南极洲——这个世界六块大陆中最后的一块大陆。

  这块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圈团团围住的“孤独大陆”,面积不小,有1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1.45倍。南极大陆近似圆形,看上去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它平均海拔2350米,比欧洲大陆还要高出2000多米。1700多米厚的冰川常年覆盖于大陆之上。企鹅是南极唯一的土著“居民”,此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生物和植物。

  南极是世界的冰库和水源,它是最荒漠寒冷的大陆,是冰雪储量最多的大陆,有95%以上的面积终年覆盖着冰雪,其淡水总量约占地球上淡水储量的72%。南极是世界的寒极和风极,平均气温-25℃,寒季气温低达-72℃~-94℃,一年中几乎天天大风呼啸,有的地区一年之中11~12级的大风天就不少于100天。

  南极是块处女宝地,已发现的煤、铁、铜等矿物资源就有220种之多。其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仅西部大陆架的石油蕴藏量就有450亿桶,比目前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一倍还要多。南极大陆的发现,并没有像“地理大发现”时代那样诱发战争和强取豪夺,和平开发和利用南极已成为当代世界人民的心愿。这14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仅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3.5%,因而,对六七十亿人口的地球来说,它的作用仍将是微乎其微的。在土地资源减少、大量农田被侵占、水土流失、沙漠蔓延、森林减少、物种灭绝、人类生物圈面临严重破坏的这个地球上,人类除了学会与生物圈和平共处之外,还增加了几分开拓意识。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向大海要田、要地、要生存空间,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海岸带是沿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海岸带地区是人口、工业城市比向较集中的地带,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联系的基地,是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目前,在距离海岸线50公里的范围内,居住着世界上2/3的人口,分布着60%以上的大城市,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基本上全都集聚沿海一带。因此,海岸带已成为沿海国家生产力集聚的重要地带。向海洋扩展陆地,是地少人多的海洋国家开发海岸带的一项重要策略。

  荷兰是围海造田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早在1200年,就开始了大规模整治,目前已造地近8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国土面积的1/5。在荷兰的可耕地面积中,有一半是从海洋中获得的。日本战后30年中,先后造出新的陆地1180平方公里,比5个大阪市的面积还要大。新加坡1965年独立时,全国面积只有572平方公里,向海洋填扩土地之后,到1983年国土面积已增加到618平方公里,18年中使领土扩展了8%。

  向海洋中发展的陆地可用于耕作和种植,也可用作工矿企业的新址,或建造大型国际机场及新兴海上城市等。面积为16.6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樟宜现代化国际机场,有一半是填海而成的,从机场到市区的大街,也是填海造的地。日本1974年5月1日开始使用的长崎机场就是在原有小岛的基础上,移山填海而成的。该机场跑道有2500米长、60米宽。建于大阪湾东南部泉州海面上的关西机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项海上浮岛工程,它离岸5公里,机场总面积740公顷,沿岸设施带面积为160公顷。

  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工业交通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加上海岸带土地面积又十分有限,所以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大,为了缓和这一矛盾,许多国家都在致力建造海上人工岛和海洋城市。荷兰、美国、法国和瑞典的工业公司拟在北海南部2530米水深的沿岸海域建造面积为3300公顷的人工岛,预计在岛上设立动力、石油、化学、冶金、造船和航空等工业部门。美国准备在墨西哥湾等处建造几个人工岛,岛上将建造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日本在神户建造的人工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城市。它位于市南30公里,水深12米的海面上,面积达636公顷。岛上修建了可供4500户、2万多人居住的中高级住宅和公寓,并设有商店、学校、医院、邮局等生活设施,还有公园和体育馆等。1987年7月22日,在日本冲绳海滨的半潜式海洋建筑物内举行了一次大型国际海洋博览会。这座庞大的海中城市达28100吨,长104米,宽100米,高32米,里面拥有配套齐全的各种服务设施,能同时接纳2000~2500人。

  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不仅要在近岸浅海建造美丽的海上城市,还要在中远海修建与水下矿山、大型核电站、海水淡化联合企业配套的各种漂浮式海上城市,上面除道路、花园、电影院、体育场和商店之外,还有各种花草树木、交通工具和直升机停机坪等。这些以住人们看作是海市蜃楼的幻想,到21世纪将很快变为现实,说不定我们还将到这样的海上城市去观光旅游、居住或是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