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3章 君王篇——最是无情帝王家(2)

第3章 君王篇——最是无情帝王家(2)


  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周谯和老臣董允上书劝谏,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最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

  易中天在他的著作《易中天品三国》中也认为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很聪明。“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度,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祎主管军事,将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让两人相互制衡。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在易中天看来,刘禅分权制衡的方法是十分明智的,而且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来的办法。

  公元263年,当魏国三路大兵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选择了投降。虽然大多数人觉得这是因为刘禅懦弱、愧对列祖列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刘禅此举是为了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投降魏之后,刘禅便被世人嘲笑为“乐不思蜀”。作为一代君王,即使再昏庸也不该愚蠢到这个地步。其实,刘禅是通过超高水平的伪装让晋公司马昭放弃警惕而已,明哲保身,躲开杀身之祸,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在这样的伪装背后,每当想起西蜀的那片土地,想起父亲的亡灵,刘禅又为此流下了多少次眼泪?他的各种伤感又有谁人知晓。

  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却能在乱世中存在41年,这又岂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能为之?

  ●萧衍为何饿死宫中

  南北朝时期,天下混战,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佛教不仅在民间传播,更被当时的帝王所推崇,梁朝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个典型。

  萧衍,曾任齐国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萧衍夺取帝位后,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很快便沉溺于佛教中不能自拔。他下令广建寺庙,全民奉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耗费无数钱财,座座都规模宏大,极尽华丽。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争相修造,到处都是寺院。他还下诏优待僧尼,出巨资资助各地僧尼研习佛法、聚众讲经。不仅如此,梁武帝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公元527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公元529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经》。萧衍执意要出家,朝中大臣十分惶恐,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然而萧衍极度迷恋佛教,反复四次舍身寺院。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梁武帝早年无子,于是便过继侄儿萧正德为嗣子做太子。可是后来梁武帝生了个儿子,取名萧统,随即被立为太子,而侄子萧正德被改封为西丰侯。这让萧正德心里愤愤不满。加上后来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废朝政,于是萧正德便勾结侯景发动政变,这就是所谓的侯景之乱。

  侯景原来是东魏大将,因与政敌高欢不合从而转投梁朝。侯景本是奸诈小人,众人劝阻梁武帝且不可用,而武帝执意接受侯景来投,并授他为大将军、封河南王、督河南诸军事。侯景看到皇族矛盾重重,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同萧正德勾结起兵发动政变,答应事成之后让萧正德做皇帝。

  最后叛军攻进建康城,困住宫城,又引武湖水去漫宫城。梁武帝这位和尚皇帝被困在宫里成为瓮中之鳖,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人接近。刚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连粗食也不给他送了,这时萧衍已经八十六岁,被囚困的时候仍然诵经念佛、斋戒不辍,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营养,便被活活饿死了。一朝君王,竟然被活活饿死,下场可谓凄惨矣。

  ●隋炀帝真是十恶不赦的暴君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代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大业”。隋炀帝在位14年,最后死于部将手中,隋朝也被李渊所灭亡。炀是唐朝给予杨广的溢号,《溢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场,逆天虐民曰炀。”所以,千百年来,在世人眼中,隋炀帝已经成为商纣般的暴君人物。

  隋炀帝自恃国富民强,好大喜功,在他即位后不断发起战争,亲征吐谷浑、攻打高句丽;而后又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几乎每年都远出巡游,大肆营造离宫掠夺地方,造成社会生产力下降……在很多人看来,隋炀帝是一个几乎集中了人类所有邪恶品种的大恶人:淫荡、贪婪、狡诈、阴险、自私、冷血、残暴、血腥、昏乱……他犯下了几乎人类所有能犯下的罪行:“谋兄”、“淫母”、“弑父”、“幽弟”、“逆天”、“虐民”……简直可以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然而历史真的是这个样子吗?隋炀帝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暴君吗?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重新认识杨广的真实面貌吧。

  从唐朝开始,就有历史学家指出来,所谓的隋炀帝“好色”、“淫逸”、“淫母”、“弑父”这些罪名,绝大多数都是由野史作者们强加在他头上的,在正史中并没有任何证据可言。假如仔细阅读并且推敲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杨广原来是一个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而且拥有雄才大略的勤奋敬业的君主。

  杨广14岁时,同江南的大贵族之女萧氏结婚。一直到他去世,他们两人始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而且杨广就只有三个儿子,像这样感情专一的君主,就连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估计都比不上。

  隋文帝时,杨广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天下皆称广以为贤”,从而也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使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杨广登基之后,一生勤于政事,可谓是宵衣旰食的工作狂。在杨广看来,南朝灭亡主要的原因是“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因此在他统治的14年里,除了待在宫里的四年时间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巡游的路上。

  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不仅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还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的统治,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秋万代,隋炀帝为中国后来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只可惜,这样巨大的工程,实在是太劳民伤财了,隋炀帝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导致身死国灭。

  隋炀帝还创立科举制,开设进士科,以考核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这种制度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除此之外,隋炀帝还掘长堑、置关防、开驰道、筑长城、置粮仓,大修文治、制定新制度,方勤远略威震八方等许多功绩,这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在其统治的前期,曾多次普免钱粮,连续四次大赦天下,可是国家的财富依旧是越来越多,人口也是不断增长。《资治通鉴》也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以此看来,那些关于隋炀帝是十恶不赦的暴君的野史传说,就显得如此荒诞而不可信了。隋炀帝虽然也有不足之处,可是他的半生功业,却很少被人所提起。平心而论,就隋炀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建树,他也可以堪称是一位伟大的帝王。这也给我们以启示:在评论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其一,要正视历史,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最终我们要看他在历史活动有没有推动历史的进步。

  ●唐太宗为何要篡改国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内,他勤于政事,改革经济,举贤任能,体恤百姓,减轻刑罚,并且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因此,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国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这样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门兵变”的历史实情一直让后人迷惑,而他后来的修改国史也让人议论纷纷。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闰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将史馆移入禁中,设于门下内省北面,由宰相监修。从此之后,史馆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的一个常设机构,不再具有修史职责而是专门负责修撰当朝国史。唐太宗究竟出于何种动机要重置史馆,修改国史呢?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仍未有确定的答案,给历史留下了一桩疑案。而后人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种说法认为唐太宗修改国史,是为自己杀兄逼父篡位辩护。这种观点认为,李世民的皇位并不是合法继承而来,是其弑兄逼父的结果。这一行为不仅不合乎封建法统和封建伦理,而且在李世民自己看来,也是不能贻示子孙,垂为法诫的。因此,为掩盖这种残暴的行为,为自己的登基确立合法性,李世民决定撰修国史,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就使史官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图撰写历史。

  李世民在位期间,曾不止一次违例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称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实,作为帝王原本就是不可以随便看史官写的起居注的。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们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因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大义行为,从而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笔墨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李建成的事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合理多了。

  还有种说法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国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贬低李渊的功劳,乃是出于当时的政治统治的需要。他要求贞观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渊由主动起兵变为被动起兵,目的是为了把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的形象,从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世民将李渊描绘成是在隋炀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和刘文静等又设下圈套逼得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不得不反的形象,而且在起兵时李渊还曾号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这样一来,李渊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显,这种刻画有利于维护李世民的统治,防止人们以此为例,起兵谋反。

  以上说法多是各家的推测,并没有明确的史料依据。但是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是他为何要修改国史,其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树碑立传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惯例,历代帝王更是不乏于此,然而武则天却是一个例外。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死后所树的碑上“一字不铭”,给世人留下了“无字碑”之谜,千百年来引得人们纷纷猜测。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在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墓前有两块高大的石碑,西面一个是“述圣碑”,碑文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所书写,主要是歌颂唐高宗在世时的功绩。东面一个石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刻而成,碑首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并以云龙纹装饰,碑座则线刻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纹饰。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如此精致的墓碑却没有碑刻。这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世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人们纷纷猜测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功德无量说”,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甚至于不能用文字来表达。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但自己的才能绝对高于高宗,她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在她的统治下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所以她认为自己政绩斐然,彪炳史册,功绩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因而,武则天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胡戟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中也曾指出“这座名闻于世的无字碑栉风沐雨,千余年来昂然挺立,它似乎象征着武则天对自己一生事业的信心,是有意留下空白,任凭世人评说吧!”

  二是“左右为难说”,说武则天想到自己死后和高宗合葬,无论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很难落笔。若碑文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这让高宗情何以堪,而且李唐子孙定也不能接受;若刻“则天大圣皇后”,那时对自己的贬低,而且武则天也确实做了16年“大周”皇帝。所以她思前想后,最后决定“一字不铭”让后人评说吧。还有说武则天改朝后内心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

  三是“自知之明说”,说武则天一生聪明机警,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武则天忙碌一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也有该否定的地方。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她能力挽狂澜,显示出了非凡的政治天赋。但是在其统治后期,政治却日益腐败;加之“篡夺王位”和民间所谓的“荒淫无度”,或许武则天也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碑文的褒贬对她来说都是难事,于是“立无字碑”是非常聪明的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这三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很有道理,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她的本意,现已无从考证了。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让世人为之猜测揣摩,却不得其解。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面添写题刻,如今上面共有文字13段。令人诧异的是,这些文字当中居然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后由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等发现其为早就灭亡的“死文字”——早期契丹文字。这一失传的文字作为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来,不可否认这是武则天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唐玄宗为何被奉为“梨园领袖”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也称为唐明皇。唐玄宗在位初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呈现出“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唐玄宗和现在的戏班、剧团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而唐玄宗却被称为“梨园领袖”。人们不禁要问,“梨园”是怎么和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唐玄宗又是怎么会成为“梨园领袖”?这还要和唐玄宗自身对音乐的喜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