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章 君王篇——最是无情帝王家(1)

第2章 君王篇——最是无情帝王家(1)


  ●商纣王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讲述了一段在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下,正邪斗法,神妖混战的神话故事,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的主要人物商纣王是人人恨之入骨的残暴君王,他好酒、淫乐、宠妲己,甚至建酒池肉林,奢靡腐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不敬祖先,亲奸佞远贤臣等等,罪行罄竹难书。最终,牧野之战将士们临阵倒戈,失去民心、军心的暴君商纣王被武王所打败,一把火将自己烧死在宫殿之中。

  然而,历史上的商纣王和传说充满了矛盾。

  纣王名字中的“纣”其实是“残义损善”的意思,这也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史记·殷纪》记载:“商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膂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由此可见,商纣王是个有文武才能的人,不仅才思敏捷,勇力过人,而且还颇有辩才。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说:“……对东夷用兵,费了很大的力量,打退了东夷的扩张,俘虏了‘亿兆夷人’,作为自己的军队,纣对东夷的经营,使以后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南,对我国历史有一定贡献。”从《史稿》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纣王不是只知吃喝玩乐的无能之辈,纣征东夷,使商的疆域扩张到东南,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了开发,中原先进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让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然而后世几乎只谈论商纣王的残暴荒淫,却大大抹杀了他的历史功绩。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对商封王是否确实残暴提出过质疑,在他看来这是有心之人故意将罪行加注在纣王头上。近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考察这一问题的时候,发现封王的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这些罪行是后人编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

  那么,为什么要刻意丑化商纣王?怀疑的学者们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宜传。如奢靡腐化、残暴荒淫、镇压反叛、翦除异己等等,这些是很多帝王的共性,并非是纣王独有。但是这些劣行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却是如此的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二是将罪恶的源头引到女人身上。妲己本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也是帝王的玩物,但后世却认为“女祸亡国”。其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本性凶残的帝王我行我素、独断专权,并不可能受女子所左右。

  三是为了抹杀纣王的历史功绩,这在上文中已经给予阐述,不难看出,纣王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历史上真实的纣王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在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还有待后世之人进一步研究发现。

  ●越王勾践是否真的卧薪尝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千越甲可吞吴。”对于蒲松龄的这段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而这段话中“卧薪尝胆”一词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成语。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夫差打败,带领所剩的五千兵马逃到了会稽,还是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于是越王向吴国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通之下,勾践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之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告诉自己不能忘记国家破亡的痛楚,以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终战胜了吴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典故“卧薪尝胆”的来历。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

  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过,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个流传千古、帝王发愤图强的典故,竟然是个欲盖弥彰的大谎言?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但这两本史籍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

  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曾说:“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但这段话中并未提到“卧薪”二字。那么“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可惜的是,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代。之后的一些著作皆以先秦史料为基础,对此没有更深的描述。

  而最先将“卧薪”“尝胆”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苏轼在这里指的是孙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

  真正将“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使之广为流传的是众多的文学作品。明朝末年,梁辰鱼在《浣纱记》中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后来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清初的吴乘权也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从此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考证。

  “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有些学者表示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用蓼攻之以目卧”就是“卧薪”的意思。所谓“蓼”清代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来刺激。“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一种曲解。

  虽然要弄清楚“卧薪尝胆”的真相颇费周折,但是相信谜团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秦始皇死亡之谜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巡途中。关于这位帝王的死因,历史上争议颇多。目前在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说是死于疾病,另一种说死于非命。

  第一种说法认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死因的记述很多,死因已明,病死无可置疑。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小就患有疾病,体质较为赢弱。可是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所以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

  那么他死于何种疾病呢?郭沫若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又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好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秦始皇在渡黄河时,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中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认为从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他有莫大的关系。此次始皇出巡,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将军蒙恬(又叫蒙毅)也在随行之列。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恬却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大将军蒙恬是公子扶苏的亲信,而突然间将其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不仅去掉了扶苏的耳目,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

  随后,赵高假冒秦始皇的旨意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当时正值七月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在途中开始发出阵阵恶臭,为了掩饰尸体的味道,赵高竟然将咸鱼放在秦始皇的车上。回到咸阳后,赵高便开始对李斯下毒手,将李斯给逼死了。

  然而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呢?主要原因就是赵高唯恐扶苏继承王位。赵高曾对李斯讲:“长子(即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全必用蒙恬为丞相。”可是蒙恬是扶苏的亲信,赵高曾被蒙恬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所以赵高对蒙恬、蒙毅恨之入骨,因此他不希望蒙氏争宠,所以必须阻止扶苏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宠爱长子扶苏,只有伺机杀掉秦始皇,才可拥诏立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时居于深宫,戒备森严,赵高根本无法下手,现在他在旅途中病倒,这真是天踢良机,正如赵高劝胡亥时所说:“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提前结束其生命,这完全有可能。

  秦始皇到底是病故还是被害呢?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是充满信心的。根据考古研究和调查,秦始皇陵没有被盗掘和破坏,再加之检测出地宫中可能存在水银,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气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所以秦始皇的遗体可能还存在。等到秦始皇陵发掘的时候,秦始皇死亡的原因就可以被世人所知晓了。

  ●光武帝刘秀蒙受“不白之冤”

  汉光武帝刘秀在东汉时期创造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称得上有所作为的皇帝。然而如此勤政为民、为后世所称赞的皇帝,在他的人生中也有不完美,居然被认为是贪图酒色、滥杀功臣之人。那么历史究竟如何?关于光武帝的“不白之冤”,要从与他有关的两个戏剧入手来谈。

  一个是《上天台》。戏剧中说道,开国元勋姚期的儿子姚刚打死了仗势欺人的国丈郭太师,而郭太师是刘秀宠妃郭氏的父亲。刘秀念姚氏父子有功于国,于是便从轻发落,将姚刚发配湖广,留姚期在朝中继续为官。然而郭妃觉得不公正,为了给老爹报仇,于是便设计将刘秀灌醉,刘秀醉酒后听信郭妃的谗言,错斩了姚期。因此,刘秀贪图酒色、滥杀功臣的罪名就被世人所流传。

  另一个是《打金砖》(又名《兰逼宫》或《二十八宿归天》)。姚刚将国丈郭太师打死后,姚期便绑子上殿请罪。可是不巧的是刘秀喝醉了酒,于是便传旨立即将姚期满门抄斩,文武百官惊恐,都上殿保本,也被一并杀害。后来开国功臣马武手持金砖闯入后宫,威胁如不改旨意就要拍死刘秀,刘秀被迫答应赦免姚期,可是为时已晚,于是马武就用金砖击顶自杀身亡。刘秀酒醒之后,愧疚难当,加上阴魂现身索命,一命呜呼。

  上面两则戏剧,尽管剧中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戏中所演故事和人物性格,都和真正的历史不相符合。

  首先,戏中说刘秀宠爱郭妃,稍通晓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并非事实。刘秀一辈子只有三个女人:阴丽华、郭圣通和“无宠”的许美人,而他一生只爱阴丽华一个女人。刘秀长期征战,身边没有一个女人,与阴丽华初次见面时,他发出感叹“娶妻当得阴丽华”。几年之后,刘秀终于如愿以偿,娶阴丽华为妻,那时刘秀已经28岁了。可是后来因为政治上的一些原因,刘秀不得不娶郭圣通。刘秀称帝后,本想立阴丽华为后,但是阴丽华坚决推辞:“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他不得已才立郭圣通为皇后。此后,刘秀每次出征都将阴丽华带在身边,尽可能减少阴丽华独自在宫中的机会,避免皇后的轻慢。最终,刘秀还是废除了郭圣通,立已经40岁的阴丽华为皇后。刘秀先于阴丽华去世,阴丽华死后,与刘秀合葬在他的陵寝之中。不得不说,光武帝刘秀是个痴情的帝王,怎会因贪图美色而枉杀忠臣呢?

  其次,光武帝刘秀是东汉“中兴明主”。他与臣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他对功臣是从不猜疑的。《后汉书》中曾称赞他“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

  当时的大将冯异,手握重兵,专守关中,独当半壁江山。因此有人上奏章说他“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当时冯异感到十分恐慌,于是上书谢罪,而光武帝却对他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还有大将朱鲔,曾对抗过刘秀的军队,而且参与过谋杀刘秀哥哥的活动。光武帝称帝后派人说降:“举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朱鲔降服于刘秀后,光武帝拜他为平狄将军,封为侯爵,传封累世。可见刘秀是明事理之君,同时也是爱才之人,并不会因为奸佞之人的挑拨而诛杀忠臣。

  那么光武帝刘秀为何会蒙受“不白之冤”?其实这与那些戏剧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上天台》、《打金砖》等戏取材于《东汉演义传》,是明朝万历年间学者谢诏所作。明朝初年,朱元璋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导致很多士人不满,可是碍于法律森严,人们只能敢怒而不敢言。到了明朝中后期,法禁稍微有所松弛,于是一些文人志士便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法,用前朝皇帝为主人公,编成小说,借古讽今。这样既可以避免当时朝廷的追究,又可以抒发心中郁结之气,于是文人们就根据演义故事,发挥想象,扭曲了刘秀的真实历史,编造出了上面的戏剧。

  ●刘禅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

  刘禅,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长子。公元223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史称刘后主,在位41年,后被魏国灭亡。在后世眼中,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现在人们口中所说的“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都是从刘禅身上出来的。

  然而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假若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此昏庸之辈又何以在位41年?因此认为刘禅虽没有雄才大略,可也谈不上是十足的昏君。

  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其实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在刘禅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曾有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大智大勇之人相继辅佐过他,生活在刘备、诸葛亮这样巨星环绕的环境里,刘禅即使是有光也发不出来了。《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曾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所以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对他就十分敬重,视孔明如父,委以诸事,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说的办吧”。后来诸葛亮要北伐,刘禅即使自己在心中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一味北伐有成见,但也都憋在心里不说,充分体现了他严格执行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从这件事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刘禅不和诸葛亮争执,其实一直都是在保持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平民百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能继续领导蜀国30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就单凭能让皇权维持这么长时间而又没出什么大乱子这一点看,刘禅并非如史评的那么昏庸。

  再看中国历史,人们都知道中国历代末代帝王,几乎都是横征暴敛、政治腐化、宦官专权、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可是刘禅没学他们,至少在他的统治下没有民不聊生。同刘禅相比较,南唐后主李煜除了会写诗词之外,估计连阿斗的一半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