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4章 红颜篇——沉鱼落雁江山醉(3)

第24章 红颜篇——沉鱼落雁江山醉(3)


  尽管唐玄宗后来把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并立为妃,想以此来安抚寿王受伤的心灵,但这显然难以弥补寿王心中的感情创伤,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会将寿王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而他最好的发泄途径恐怕就是发动宫廷政变了,这对唐玄宗来说可谓是得不偿失。另外,杨玉环得宠后,她的族人也都得到朝廷的重用,已经成为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不利于维持大唐政权的稳定。

  此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玉环长期没有生育,而此时的太子已经册立多年,如果强行将杨玉环封为皇后,必然会引起太子的不满,再加上寿王一直对杨玉环被抢的事情耿耿于怀,很可能会导致政变的发生,唐玄宗自然不敢去冒这个险。

  然而,杨玉环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她享受的待遇、礼仪早已是皇后的标准,能够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她又怎么会去在乎皇后这个虚名呢。

  ●杨贵妃是否曾逃往日本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讲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但是此诗在给人以唯美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想入非非,甚至有人就因这首类似神话故事的名诗推断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日本知名女星山口百惠在2002年接受访问时,曾宣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于是有人开始出来说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和塑像,而且现今还有个称为“杨贵妃之乡”的久津村。很多人开始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辗转到了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村。

  美人之死让很多人都觉得惋惜,更何况是杨贵妃。但是,她并没有因人们的美好幻想而逃过一劫,更没有逃到日本,她的确已经死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755年11月,节度使安禄山诈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兵起范阳。同年12月攻陷东都洛阳。

  当时,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兄妹犯了一个大错误——得罪了太子。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河北盗起(即‘安史之乱’),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情,帝遂不行内禅。”

  这样一来,皇太子李亨自然恨透了杨贵妃兄妹,也为后来的贵妃之死埋下了伏笔。

  公元756年5月,玄宗皇帝举众西逃,仓皇中的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丝毫没有注意到,太子李亨已经将护驾的禁军大将陈玄礼及其所统率的护驾禁军收买。

  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次日,玄宗一行来到了距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今陕西兴西)。当时李隆基、杨贵妃二人正在驿内休息,驿外的随行吐蕃使者却因为没有东西吃而与杨国忠争吵起来,这时,李亨和陈玄礼不失时机地跳了出来,向禁军官兵宣布:“杨国忠打算谋反。”

  一些没有完全被陈玄礼收买的士兵起先半信半疑,但是李亨与陈玄礼指着不远处与吐蕃使者说话的杨国忠,煞有介事地说:“你们还不信?那你们看,那个逆贼正与胡虏商量要劫皇上,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杀死呢!”这句话太具煽动性了,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认定杨国忠是叛贼,于是,乱箭齐发,将杨国忠射死了。

  厄运很快就降临到了杨玉环的头上,《旧唐书·后妃传》中云:“(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继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对于杨贵妃之死这段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得更详细: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组杀之。与尸里驿庭,召玄礼等人视之。

  杀死杨贵妃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进行验尸。中国有句古话叫斩草除根,陈玄礼肯定是最关心杨贵妃死活的人,他绝对不可能随便就让一个假冒的宫女糊弄过去,让杨贵妃日后有找他报仇的机会。因此,在关系身家性命这点上他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万一出现的。更何况,兵荒马乱之中如何能找到一个跟杨贵妃如此相像的宫女?

  根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莫并诏令改葬。并且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萦茵”的记载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杨门女将:一段美丽的“假历史”

  从京剧到电视剧的《杨门女将》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并不存在杨门女将。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就提出质疑:认为女人当元帅是不可能的。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杨家将的组成人员是这样的:金刀令公杨继业,继业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名杨延昭,又名杨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怀玉。

  但是据《宋史》记载,杨业共有七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

  其中杨延玉随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延昭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这七个儿子除杨延玉战死外,余皆善终,并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

  “杨家将”半真半假,“杨门女将”更是扑朔迷离。中国古代并非像蒙哥马利说的那样没有女人当过将军,不但有过,且还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载:王莽新王朝天凤元年,山东琅琊吕母之子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她把家产全部拿出来,开酒店,买刀剑,置衣服,救济穷人。过了没几年,她的家产全部用尽,那些穷苦农民对她万分感激,想凑集钱物偿还她。吕母不收,只哭诉道:“过去,我救济各位,不是想得到什么好处,只因为县宰枉杀了我儿,我想为儿报仇雪恨!各位能助我否?”早已被王莽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一听这话,立刻异口同声地表示,愿听吕母指挥,反对官府,为她的儿子报仇。天凤四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经过一番激战,活捉县宰,将其处死。从此,吕母名声大振,远近贫苦农民纷纷投奔于她。不久,起义军发展到上万人。

  吕母的起义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炬,并很快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

  吕母以后,有名的女将还有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平阳公主招纳南山的亡命之徒好几百人,以响应李渊。最后,“勒兵七万,威震关中”。

  李渊渡过黄河以后,平阳公主率精兵一万与李世民会师渭北,并开设幕府,俨然行军主师“分定京师,号‘娘子军’”。

  但是被小说和电视剧演绎得轰轰烈烈的杨门女将,正史里却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包括专门记载古代女性的《烈女传》里也没有任何踪迹。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其实名不见经传,杨门女将也只是纯属虚构,我们千万不能把它当历史。

  ●穆桂英:历史上查无此人

  穆桂英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巾帼英雄的代名词。战场上的她英姿勃发,武艺超群,就像一丛绵里藏刺的霸王花;居家时的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以她为主角的《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战洪州》等都是诸多剧种的看家戏。

  穆桂英的故事随着杨家将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于是,人们对这一个人物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但是,穆桂英可曾实有其人?她的故事是否是人们虚构的?

  《后汉书》上曾记载山东琅琊有一个奇女子,名吕后,为统领一方的女将。《新唐书·诸帝公公主传》上也记载,平阳公主曾带领过“娘子军”分定京师。

  但十分遗憾的是,小说和电视剧里大名鼎鼎的“穆桂英”,在正史中却只字未提。《宋史·杨业传》中只收录杨业及其子延昭等七人、其孙文广一人,并无一字提及女眷。倘若穆桂英确曾有过的话,那么,专收“义妇节妇”之事迹的《烈女传》也会有记载。但《宋史·烈女传》中共收了近40名“奇女子”,却没有穆桂英的名字。

  穆桂英这一女将形象,首次出现在民间小说《杨家将演义》中,而到了元初,小说家徐大焯在《烬余录》中,把穆桂英“嫁”给了杨宗保。小说的写法虚虚实实,不足为信。

  穆桂英的名声之所以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老百姓对杨家将的感情。

  古人说:“豹死留皮。”杨家将说的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忠勇报国、一个个战死狠场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如杨令公血洒陈家谷,杨延玉随父战死,杨七郎被万箭穿心等等。这些故事在民间已深入人心,其人物形象已经基本定位,不可能做更多修改。要进一步塑造杨家将,只有在他们的遗孀身上做文章,把杨门女将也塑造成抗辽英雄!

  这也是老百姓表达爱僧的一种方式。

  ●潘金莲其人真伪之谜

  《水浒传》里描写的武大郎奇矮,不足三尺,靠卖烧饼谋生,他有一个很美貌的妻子潘金莲,后因潘金莲与西门庆有染,继而二人商量毒死了武大郎。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武大郎一直被当作窝囊男人的典型代表而受到人们的鄙视,充当了一个受苦受难甚至被人害的角色,而潘金莲更甚,数百年来,她被视为“千古第一淫妇”,承受着“淫妇”等道德意义上的唾骂,他们的形象从何而来?无非是中国的两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和《金瓶梅》。

  事实上,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的他们是怎样的呢?

  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清河县武家村人,县志和武氏家谱可以证实,武植身材高大,相貌不俗,根本不是《水浒传》中的“三寸钉、枯树皮”,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明朝某年考中进士,北宋徽宗钦定为山东阳谷县令,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明,平反冤狱,治理河患,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世人尊称其为“武大郎”。

  武家村中有一座纪念武植的祠堂,整个祠堂由前庭院、展览厅、武植碑、武植墓四部分组成。一进武植祠堂,便可见武植雕像及为其正名的图画文字。祠堂后院有座土冢,便是武植墓。据其后人介绍,此墓始建于明代,为悬棺合葬墓,土冢原高9米、直径约20米,树木葱笼。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武家后人所立护墓碑。

  1946年初,武植墓曾被掘开,村民亲眼看见里面的楠木悬棺,出土的武植骨殖高大,按照推算生前身高应在一米八以上,他是清官,所以无值钱的随葬品,他不是卖烧饼的,否则,哪有楠木悬棺和青砖垒墓?

  而清河县城东北的潘家庄(后改名黄金庄),便是被武家后人称作“老祖奶奶”——潘金莲的家乡。潘金莲并不是什么播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闺秀。她知书达理,随武植到阳谷县赴任,两人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先后生下4个儿子。黄金庄正南巧公里便是武家村。

  可以说,历史的真实和我们所知的相差太远,这么多年过去了,关于他们的错误认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四处流传而为更多人所熟知,是什么原因使无辜的他们处于这样的冤屈处境?

  话说武植在阳谷为官时,体恤民情,为民请命,官声很好。而当地的西门氏是“阳谷一猫”,为非作歹,民讼不断,武植不畏强暴,为民伸张正义,因此得罪了西门家族。西门氏对武植怀恨在心又没什么办法,就编排一些武植的坏话到处宣扬。

  就在这时,有一武植的同窗黄堂家遭大火,便到阳谷找武植求助。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因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没有露面。黄堂以为武植不想资助他,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到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在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还编排西门氏与潘金莲的“绯闻”故事低毁武植。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他很奇怪,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忙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再告诉黄堂,可是……黄堂懊悔不已,但已经晚了,民间已传得沸沸扬扬,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清誉毁于一旦。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如同一个娱乐记者一样,没有弄清楚事实,将听来的东西经过加工整理,给武潘二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声誉上的损失。

  但他的后人却深明大义,努力为蒙冤的夫妻昭雪,黄堂也因太过自责而最终自杀,清河县的县志也明文记载着武大郎夫妻的真实一面,但千百年来民众中流传的形象已经铁一般固定了下来。

  ●李师师的下落之谜

  北宋末年,在京城汴梁出了个倾国倾城的名妓,她不仅姿色出众,气质优雅,而且能歌善舞,颇具大家闺秀之风范。

  得知京城出了一个色艺双绝的名妓后,喜好寻花问柳的宋徽宗变得寝食难安,最后竟然打扮成常人模样来到妓院,只为了目睹这位绝色佳人的风采。

  后来,宋徽宗竟然不顾群臣反对,正式将李师师迎入宫中,册封为李明妃,直到徽宗将皇位禅让给钦宗后,李师师才被贬为庶人,逐出皇宫,结束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那么,离开皇宫后,李师师流落到了哪里?关于她的下落之谜,在民间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其一:李纲主持东京保卫战时,深明大义的李师师将全部家财捐赠出来,资助宋军抗击金兵,然而,李师师的努力是徒劳的,北宋的覆灭并不是一个女人能够改变的。靖康之难后,李师师逃出汴京,来到慈云观中做了女道士,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与宋徽宗的其他后妃们相比,她无疑是最幸运的。

  其二:在金兵攻破汴京之后,李师师不幸被俘,然后随金兵北上,并嫁给一个身有残疾的金兵,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在清人所著的《续金瓶梅》等书中都有这种说法,但是按照第一种说法,此时的李师师已经逃出汴京,成为女道士,自然也就不可能被金兵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