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3章 红颜篇——沉鱼落雁江山醉(2)

第23章 红颜篇——沉鱼落雁江山醉(2)


  相传,细君精通音律,妙解乐理,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远嫁乌孙。晋人《琵琶赋·序》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唐人《乐府杂录》中记载:“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汉书·西域传》里抄录着她的悲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传到汉地,连汉武帝也感慨万千,于是时常派特使携带珍贵礼物去慰问细君,想必细君只有一声叹息,惨然苦笑,金银珠宝怎抵思乡情深?

  细君远嫁的第二年昆莫猎骄靡就死了,其孙岑陬军须靡继位。按照西域风俗,新国王将继承前任国王的妻妾。细君上书汉武帝,表示自己不愿再嫁他人,而天子却赫然命令“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自始至终,细君虽名为公主,但终究只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为了大一统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政治的祭礼,牺牲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细君公主在大漠悄然陨落了,她只能祈祷她的灵魂能够回归故乡,实现那个“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梦想。

  我们读历史,对许多英雄人物熟记在心,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我们读惯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念一念“公主琵琶幽怨多”,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毕竟,蜿蜒绵长的国界线,不仅流淌着男人的血,也曾经流淌着女人的泪。

  ●一代才女班婕妤的悲剧人生

  班婕妤,汉成帝的后妃,一个被后人认为是理想女性的楷模,婕妤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汉代后宫嫔妃的称号,因其入宫后曾被封为婕妤,所以后世一直沿用这个称谓。

  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形影不离,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也使汉成帝将她放在亦师亦友的地位。

  汉成帝鸿嘉三年,成帝在阳阿公主的府中见到了体轻如燕、倾国倾城的赵飞燕,很快就被她所吸引,并将她带回宫中。在这个舞女面前,班婕妤的所有才情变得不堪一击,她从前在成帝那里所得到的宠爱,在赵飞燕进宫后,就画上了休止符。能歌善舞的赵飞燕在夺取成帝的宠爱后,又将其同样天姿国色的妹妹赵合德引进宫中,两姊妹轮流侍寝,连夕承欢,在汉成帝眼中,其他后宫粉黛全无颜色,即便是他往日最心爱的班婕妤,也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从此,成帝的后宫便成了赵家姐妹的天下。

  冰雪聪明的班婕妤知道,只要赵氏姐妹在,她就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她自请去长信宫侍奉太后,悄然隐退在淡柳丽花之中。

  按理说,在颇重礼教的封建社会中,谁都会为拥有像班婕妤这样品貌兼具的女子而感到万分庆幸,那么,成帝为什么反其道而行,逐渐冷落她呢?

  先看一看当时的政治形势,汉成帝登基后,虽然名为一国之君,但实际掌权的却是皇太后王政君和她背后强大的王氏大家族,汉成帝只能算是一个傀儡。没有实权的成帝自然万分苦闷,可他却无法改变这一现象,因此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女人身上,以期望能在声色犬马中释放自己的郁闷。

  颇具才华的班婕妤没有看透这一点,她一心希望成帝能够成为一个有道明君,但她并没有努力帮助皇帝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而是以身修德,劝诫皇上把心思放在政事上,但是在这种外戚当权的政治环境中,成帝即使想成为一个明君,也是难上加难。

  所以,尽管班婕妤才华横滋、庄重自持,却既不能帮成帝夺回皇权,又不能陪成帝纵情享乐,失宠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在长信宫的岁月里,班婕妤仍然对成帝念念不忘,因此她发挥自己的才情,写下著名的《团扇诗》。成帝死后,她自请守墓,在守护汉成帝陵园中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

  ●专宠后宫的赵氏姐妹自杀之谜

  “环肥燕瘦”这个成语指的是唐汉两大美女,前者说的是唐明皇的妃子杨玉环,后者则是指本节要讲的主要人物,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成帝在时,赵飞燕和妹妹赵合德风光无限,经常联手与后宫诸妃甚至朝臣争斗,成帝死后,她们却被迫先后服毒自杀,其族人也受到牵连,被发配到辽西一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整件事情的缘由需要从赵飞燕的出生说起。

  相传赵飞燕的母亲是江都王之女,属于没落士族,嫁给中尉赵曼。由于汉代的礼教不是很严格,所以赵飞燕的母亲与江都王府中的舍人冯万金产生私情,并生下一对双胞胎姐妹。

  赵曼得知自己被戴了绿帽子后,大发雷霆,将这一对刚出生的姐妹扔到野外,可能是求生欲望过强,三天过去了,她们竟然还顽强地活着。赵曼得知消息后很是吃惊,便决定将她们收养,长女取名赵宜生,次女取名赵合德。

  稍大后,姐妹二人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做侍女,开始学习歌舞,她们的天赋极高,尤其是赵宜生,以身轻如燕而闻名,因其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美,所以人们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竟然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称她为赵飞燕。

  一次,爱好游玩的汉成帝刘骜微服私访,来到阳阿公主家,当他看到赵飞燕的舞技和容貌后,甚是喜欢,便将其召入宫中,封为婕妤。赵飞燕受宠后又让成帝召她的妹妹赵合德入宫,妄图通过妹妹并宠作保障,以弥补家族势力的不足。公元前18年,汉成帝废掉原来的许皇后,两年后,立赵飞燕为皇后。从那以后,赵氏姐妹专宠后宫,权倾一时。

  关于这段经历,在《汉书外戚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虽然被封为皇后,并且在宫中有妹妹的辅助,但是姐妹两人却并没有为成帝生下一男半女,成帝为此事时常忧心,便开始偷偷招幸其他宫人,这让赵氏姐妹感到她们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避免失宠,她们开始对有孕嫔妃进行令人发指的摧残,不仅要杀死怀孕者,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要把他们掐死,以至于当时民间盛传“燕飞来,啄皇孙”的民谣。

  对于赵氏姐妹的疯狂行为,成帝只能无奈地默许,为了抓住成帝的心,姐妹二人开始轮流侍寝,导致本来体质强壮,状貌魁梧的成帝逐渐变得身体赢弱,不得不依靠补药满足这种淫乱的快乐。由于长期服用补救,并且不断增加剂量,终有一天,成帝在纵欲之后,倒在赵合德的床上绝气身亡,从此长留“温柔乡”。

  成帝死后,一直飞扬跋扈的赵氏姐妹立刻成为朝臣攻击的对象,外戚王莽首先发难,对赵合德进行拷问,为了避免供出自己和成帝的床闱之事,赵合德只能无奈地服毒自尽。

  因为成帝无子,于是经过朝臣商议,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史称汉哀帝,新帝感激赵飞燕在其即位问题上曾尽过力,仍尊她为皇太后,但哀帝在位仅仅六年就驾崩,刘衍随即登基,史称汉平帝。这时,赵飞燕彻底失去依靠,被贬为孝成皇后,迁居到北宫,没过多久,她又被废为庶人,大司马王莽以其杀害皇子之罪,迫其自尽,至此,专宠后宫近十年的赵飞燕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貂蝉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觉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传说在她快出生的时候,村里的桃花、杏花一夜之间全部凋谢,等到她降临人间,桃树、杏树便从此不再开花,人们都说是因她的美胜过了桃杏之花,桃杏之花羞于开放了。

  在一个月圆之夜,已长成花季少女的貂蝉正对月而拜,本高悬于空中的月亮竟慌忙躲进云中,再不肯出来,她的美令明月都自惭形秽,于是,貂蝉的美名便传开了。

  世人对貂蝉的评价很高,觉得她舍身为国,有胆有识,但许多正史中并未提及貂蝉其人。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只略有一些貂蝉的影子:“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结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后汉书·吕布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里仅仅说吕布和董卓侍婢私通,也无侍婢的名字,而且也看不出这位侍婢在诛董卓的行动中起过什么作用,容貌如何、身世来历均没有涉及。关于她的容貌,我们根本无从知晓。

  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添油加醋,貂蝉的形象浮出水面,变得越来越生动、美月目。

  唐代诗人李贺写过一首《吕将军歌》,其中有“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的句子,这里面已经有了貂蝉的影子,而且她与吕布的关系也已经确定下来。到了元代,貂蝉的形象已经相当鲜明,元杂剧中已有以貂蝉为主角的戏,如:《锦云堂美女连环记》。戏中说貂蝉本是忻州木耳村人,父亲叫任昂,貂蝉小字红昌,在汉灵帝选宫女时被选入宫中,专门执掌貂蝉冠,因此叫做“貂蝉”。后来,皇帝把她赐给了并州刺史丁建阳,当时吕布是丁建阳的养子,丁建阳就把貂蝉配给了吕布。在黄巾之乱中,貂蝉与吕布失散,流落到司徒王允府中。

  而到了《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出身、容貌、年龄等交代得很详细,并且仔细交代了一个女子如何巧施连环美人计,使董卓、吕布父子互相为敌的过程。且看《三国演义》中貂蝉如何出场:“(允)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在这里,貂蝉的身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是吕布的妻子,而是王允府中一名歌妓,且又有王允以亲女待之的渊源,为后来王允献美人的计策做了充分的铺垫。罗贯中为貂蝉加上若干来龙去脉,使父子二人的决裂有了合理的铺陈。

  这些从无到有、从简单至复杂的故事发展历程,把一个有姓无名的侍婢美化为一个倾国倾城的女中豪杰,很符合中国式的传奇写法。如梦如幻的貂蝉原来只活在传奇中。

  ●上官婉儿为什么没有嫉恨武则天

  上宫婉儿,唐代名臣上官仪的孙女,在其出生时,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将其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芝处死,因其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母女才得以免死,被配人皇宫内庭。上官婉儿与武则天有灭族之仇,但她后来却成为武则天的心腹笔杆,终生听命、侍奉于一代女皇,那么,上官婉儿为何不嫉恨武则天呢?

  初入宫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出身名门的郑氏自然不希望女儿从此为奴,荒废一生,因此上官婉儿逐渐长大后,便让她进入宫学馆接受宫廷教习,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上官婉儿在十三四岁时,便能博古通今,文才出众,而且性情聪敏灵动,在宫中名声大噪。

  武则天非常爱惜人才,史料记载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当时英贤竞为之用”,因此,当上官婉儿的才名传到武则天的耳中时,武则天马上召见了她。对于武则天提出的问题,上官婉儿一一作答,且不卑不亢、态度从容、谈吐儒雅。虽然上官婉儿在一首七言诗中透着对武则天的愤恨,但武则天并不计较,反而赞赏这首诗文辞优美,情真意切。永昌二年,武则天正式登基,她把起草诏书和批阅奏章等事务全都交给上官婉儿处理,这时,上官婉儿实际上已经成为武则天的首席秘书。

  上官婉儿精心地侍奉武则天,曲意迎合,深得她的欢心,对于上官婉儿的这种做法,有的史学家认为她始终怀有为父祖报仇之心,因此才在武则天身边忍辱负重,并多次伺机刺杀武则天,但武则天每次都将她饶恕,她对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心存感激,所以甘愿一生听命。但这种说法并不可信,虽然武则天爱惜人才,但是她也更加爱惜自己,假如上官婉儿真的多次刺杀她,她一定不会宽恕上官婉儿的,这一点从骆宾王的事件中就能看到。

  从圣历元年开始,武则天又开始让上官婉儿帮助自己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上官婉儿这时权势日盛,武则天对她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远非一般王公大臣能够相比的。

  从一个罪臣孤女成长为一代女皇的贴身秘书,从一无所有到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一切都是武则天赐予上官婉儿的,而且武则天政绩显著,深得当时民众的拥戴,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的仇视也就慢慢地消除,进而死心塌地拥护这位能够真正懂她的伯乐。

  武则天死后,李显即位,史称唐中宗,上官婉儿更是被极大地信任,中宗不仅将她册封为昭容,还让她继续专掌起草诏令,并代朝廷评品天下诗文。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起兵声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因为受到牵连被杀,一代才女从此香消玉殒。

  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上官婉儿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却有丞相之实,并且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最终还是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杨玉环未被立为皇后的玄机

  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她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自小学习音律,能歌善舞,并且姿色超群,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时,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寿王李瑁对她一见钟情,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在当年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

  五年后,唐玄宗见到自己的儿媳,竟然也对她一见钟情,为了得到她,唐玄宗先是打着为窦太后荐福的旗号,下诏令杨玉环在太真宫出家做道士。公元745年,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其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成为贵妃后,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唐玄宗为了她甚至能够“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将元配王氏皇后废为庶人之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着,而在这期间,杨玉环做了长达十五年的贵妃,唐玄宗如果要想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可以有足够的运作时间,但是,唐玄宗为什么没有将自己最爱的人册封为皇后呢?

  有的史学家认为,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杨玉环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虽然唐朝比较开放,这种婚姻关系也很自由随意,但是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抢夺儿子王妃毕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通过这种手段得来的女人,显然也不具备“母仪天下”的资格,而且杨玉环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人,她没有多少权力欲望,有没有皇后的名号,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