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忠臣良将舍命保江山:两宋兴衰全文阅读 > 第41章 高官显位,两袖清风

第41章 高官显位,两袖清风


  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州岁贡砚。身为知州之尊,离任时未拿一砚,这在腐败成风的官场上确属罕见,引起了人们的赞扬。

  包拯对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应该弹劾的就弹劾,应该治罪的就治罪。比如,尽管李淑以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州官、府官,可是他仍然不满足,在出任南京知府的时候,他以侍养父母为名,要求还乡,可是背后却在攀附权贵,打通关系,竟取得了翰林学士侍从的职务。

  包拯及时上奏,认为李淑已经官居要职了,可是贪心不止,何以能加官晋爵?而且李母已经八十高龄,身旁无子,李淑应该辞官回乡,侍养老母。包拯苦谏过后,仁宗皇帝罢免了李淑翰林学士的职务,但是仍然保留侍读学士等职。因此包拯在《弹李淑二》中又上奏:"且陛下日御讲筵,博询经义,常用笃厚方正之士,以备师臣之列,岂宜以奸险悖慢之臣,得预进读于前哉?此尤不可之甚者也。"

  由于包拯阐理精辟,感人至深,使得仁宗皇帝罢免了李淑侍读学士等职,贬为寿州知州。

  包拯担任开封知府的时候,有一个罪犯花金钱贿赂了官员,相约:当受刑的时候,犯人只要鸣冤叫屈,争辩不休,就应该减刑了事。

  当天执杖的时候,罪犯大喊大叫,那个官员立刻宣布减刑。包拯看出有鬼,马上宣布罪犯和官员同杖,弄清了这个案情的原委,并且依法惩处。

  包拯在各州府上任,最难面对的是庐州和开封府。在开封府,包拯面对的是达官贵人的公然作对,在庐州,他面临的是另一种考验。包拯刚一调任庐州时,亲戚朋友个个笑逐颜开。他们纷纷前来拜访,认为有人替他们撑腰了。

  包拯全部谢绝,拒不接见。在家乡任职时,包拯面对各种误解,写下一首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的家族亲友仰仗他的名望欺压百姓,有的时候甚至骚扰官府。一天,包拯的堂舅犯法了,包拯为了告诫亲族,决心"杀鸡儆猴",马上击鼓升堂,亲自审讯,命衙役重责七十大板,堂舅认错以后,方才退堂。从此以后,亲族全都奉公守法。

  包拯不但注意修身,并且严教儿孙,为此他制定了一条家规,刻在墙上,以警诫后人,家规全文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我子孙,仰珙刊石,坚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宋代官吏贪污成风,生活奢侈,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到了仁宗时期,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有一年,杭、越等州"旱涝连年",仁宗派淮南转运使魏兼去救灾。魏兼到了苏州以后,天天歌舞娱乐,过上了帝王般的生活。魏兼下令把饥民都赶到庙里,不给一粒米,饿死了许多人。魏兼到了州县,州县官员遣送歌妓奉其享乐。

  而包拯高官显位二十多年,两袖清风,过着平民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