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曹操祖上不姓曹
三国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只单独说说曹操。这里说的曹操,是历史上的曹操,不是小说和戏曲中的曹操。
曹操祖上不姓曹,复姓夏侯。曹操的父亲是夏侯惇的亲叔父,从小过继给宦官、中常侍曹腾做养子,改姓曹,名嵩。
曹操的养祖父曹腾,在宫中做宦官四十多年,从黄门小太监陪太子读书做起,先后“侍奉四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汉顺帝时迁中常侍,汉桓帝时封费亭侯。他一生积聚的钱财多得惊人。他死后,养子曹嵩袭费亭侯爵位,又花了一亿万钱(以公开标价的十倍),从汉灵帝手中买到一个太尉官职。太尉是武官最高职务,位居“三公”之首,除“掌四方兵事”,还与司徒、司空共行宰相之职(《后汉书·百官志一》)。
由于曹操的养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花大钱买高官,这两条经常遭人诟病。曹操与袁绍年轻时是朋友,但袁绍根本瞧不起曹操。后来两人争天下,袁绍在声讨曹操的檄文中痛骂曹操养祖父曹腾是“妖孽”,骂曹操父亲曹嵩“因赃买位”,骂曹操是“赘阉遗丑”,“鹰犬之才”(《后汉书·袁绍传》)。但是,论才能、论计谋,袁绍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
曹操从小酷爱兵法,可能与他父亲曹嵩当过太尉有关。曹操本人与战争相伴终生,对兵法有精深研究。《孙子兵法》得以传世,曹操功不可没。《孙子兵法》的原稿是写在竹简上的手抄本,从春秋末期开始流传,经过战国秦汉,到东汉末年已变得混乱不堪。《孙子兵法》最早的定本,是经过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并加注释编定的。《孙子兵法》流传至今,没有哪一位军事家、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对《孙子兵法》编注得不好。曹操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法著作,可惜均已失传,只在《曹操集》中保留有这两本书的片言只语,也都是从其他古籍中转录出来的。
曹操小名阿瞒,生母早逝,少年时无人管束,“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但机敏过人。稍长,发愤好学,博览群书,却又不愿受儒家传统的束缚,“性不信天命之事”。曹操成年后能文能武,成为东汉末年乱世中的杰出人才。
曹操年轻时做官,就显示出魄力。他二十岁以孝廉[7]被推举为郎官,踏入仕途。郎官是从各地选拔入京的普通办事员,供朝廷随时差遣任用。曹操出任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都尉。洛阳是皇城,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北都尉,相当于现代大都市中的北城区公安分局局长。皇城内权贵多,治安不好搞。曹操不管这一套,专门制作了执法用的“五色棒”,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有一次,宦官、中常侍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照样被棒杀。蹇硕是汉灵帝的宠臣,以往蹇硕的叔父谁敢碰他一根毫毛?曹操不怕,认法不认人。从此,京师违禁者敛迹,“莫敢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敢于得罪权贵,这一点决定了他的仕途不会一帆风顺。以蹇硕为首的权贵们对曹操既怕又恨,但又不便公开杀他。于是想出一招,向汉灵帝推荐,说曹操很能干,应该提拔,放外任。曹操被挤出京都洛阳,到顿邱县(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去当县令。不久,他的堂妹夫宋奇被宦官找茬杀掉,曹操因亲戚关系受株连,被罢官。
由于曹操学识才干出众,这一点又决定了朝廷不可能彻底抛弃他。时隔不久,因曹操“能明古学”,又被重新召为议郎。议郎的主要职责是“参与议政,指陈得失”。曹操恪尽职守,到职不久就上书汉灵帝,为十多年前在党锢事件中被宦官集团诬陷杀害的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鸣冤翻案,但汉灵帝未予理睬。
黄巾起义爆发,曹操拜骑都尉,踏入军界,跟随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前往颍川镇压黄巾军。初战失利后,汉军转移到长社(今河南长葛东),顺风放火,发动火攻,反败为胜。
曹操后来升迁为济南相。济南是刘氏宗室的封国,按汉律,封国之君只能享受封国内的赋税收入,没有行政权力,封国的丞相就是最高行政长官。曹操到任后,发现所属十多个县的县吏全都“阿附权贵,脏污狼藉”。他一次就向朝廷奏免了其中八人,引起极大震动,“郡界肃然”。
曹操后来在一篇自述中回顾这段经历说,他深知自己不是“知名之士”,人们对他的偏见甚多,“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曹操集·让县自明本志令》)。他有意“违迕诸常侍”,是要以实际行动同宦党划清界限。他所说的“为强豪所忿”,也是言有所指。主要是指袁绍这样“四世三公”出身的豪门弟子,从来瞧不起他,他硬是要拿点胆量出来给他们看看。曹操做洛阳北都尉、做济南相,都是在为展示自己的才能、横扫瞧不起他的偏见而奋斗。
不久,朝廷要调任他去当东郡(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县)太守。曹操眼看“权臣专朝,贵戚横恣”,东汉朝政已日非一日。自己照这样干法,早晚要被权贵谋害,“恐致家祸”。他拒绝受命,“称疾归乡里”,“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他其实是在观察形势,等待时机。
曹操对军权特别感兴趣。河西金城郡(今甘肃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郡守,反叛朝廷,叛军发展到十多万人,天下骚动。汉灵帝为了加强京城洛阳的禁军力量,成立西园新军,任命中常侍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西园新军;以中军校尉袁绍为副帅;征调曹操入京,任典军校尉。这一次,曹操欣然受命,进京赴任,这是他胸有抱负的一种流露。从此,曹操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论学识胸襟,论才略计谋,论文采,乱世群雄中的董卓、袁绍,都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三国领袖中的刘备、孙权,也都比不上曹操。
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是位守旧人物,他对曹操使用的这个“奸”字,带有很大偏见。其实,在乱世群雄中,对待许多问题言行正派的恰恰是曹操。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他拒绝出任东郡太守、赋闲在家时,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密谋废黜汉灵帝,前来动员曹操参加。曹操说,汉灵帝虽然昏庸、贪婪,但身为臣子,密谋废黜皇上之事,这是谋反行为,他拒绝参加。
8.曹操曾是讨伐董卓的急先锋
首发义兵讨董卓的是曹操。董卓操纵朝政后,曹操逃出洛阳,逃到家乡东郡陈留,散家财,募义兵。在陈留人卫兹的帮助下,曹操在陈留募到五千兵员,这是他拉起的第一支队伍,称陈留兵。
关东群雄“讨董”,声势搞得很大,但各有各的打算,都想保存实力,谁都不肯先出头。曹操认为同“国贼”董卓作斗争,不能虚张声势,要拿出战斗行动来。他见群雄迟迟不进攻,心急如焚。他对各路豪强说:“董卓在洛阳烧毁宫室,盗掘帝墓,掳掠百姓,强迫天子和洛阳全城百姓西迁长安,搞得天怨人怒,这正是讨伐他的最好时机,你们还在犹豫什么呀?”于是独自带领自己的五千人队伍,从陈留出发,前去攻打成皋,准备为群雄联军打开进攻洛阳的通路。陈留太守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其他人谁也不动。曹操孤军奋战,进兵至荥阳西南的汴水,遭到董卓部将徐荣迎击。由于寡不敌众,战斗中又为流矢所中,坐骑被砍伤,曹操从马背上一头栽了下来。他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他,他才“得夜遁去”。
曹操兵败回到酸枣,并没有输掉信心。他见刘岱等人天天置酒高会,不思进攻,就义正词严地痛斥他们:“正义在我们一方,你们迟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我为你们感到羞耻!”但这时的曹操,兵少言轻,群雄们只听袁绍的,没人理他。
只有陈留太守张邈悄悄对曹操说:“袁绍只知道利用盟主身份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想做第二个董卓。但袁绍根本不是干大事的材料,虽强必毙。”并鼓励曹操说,“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曹操觉得再也不能同这些人合作下去了,必须另谋出路。于是带着夏侯惇东下扬州,再去募兵。在扬州募得四千兵员,返回路上逃亡过半,沿途只收拢了一千多兵。他把新招的扬州兵和第一次攻打董卓剩下的陈留兵合到一起,带往河内,投奔袁绍,寄人篱下,实属无奈。
在河内,曹操和袁绍有过一次交谈。袁绍问曹操:“如果我们这次讨伐董卓不成功,你看应该去什么地方可以发展势力?”曹操反问袁绍:“你有什么打算?”袁绍说:“我南面占领到黄河,北面占据燕代,联络乌桓,然后向南争夺天下。”袁绍以为自己的计划十分周密,大有成功的把握。曹操却回答说:“仅凭山川之险,占地为王,那是很不够的。我将任用天下人才,顺应时势,因势利导,去开创大业。”两人的胸襟、眼界、志向,高下立判。
9.在中原打出一片根据地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山东青州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又像野火燎原般复燃起来。袁绍以讨伐董卓盟主的身份,命令曹操领兵前往东郡镇压黑山军。
曹操在河南濮阳击败黑山军一部,得到一块地盘。袁绍送了个顺水人情,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过去朝廷曾经任命曹操去当东郡太守,他没有接受。这次袁绍任命他当东郡太守,他欣然接受了,因为曹操要在中原先打出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
这时,谋士荀彧前来投奔曹操。荀彧出身名门,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官至司空。他本人曾任亢父(今山东济宁市南五十里)县令,董卓之乱起,他弃官回乡。袁绍曾把荀彧招至帐下,厚待之。荀彧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断定袁绍成不了大事,转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把荀彧比作张良:“吾子房也!”那一年荀彧二十九岁,风华正茂。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黄巾军进攻兖州(治今山东鄄城),兖州牧刘岱战死,兖州一时无主。东郡隶属于兖州,东郡人陈宫前往兖州,对兖州官员和地方大族说,曹操才干出众,如果能把曹操请来做兖州牧,一定能打败黄巾军,保住兖州一方平安。曹操的好友骑都尉鲍信这时也在兖州,一起出面游说。兖州官吏和地方大族被说服,派兖州府官员万潜为代表,跟随鲍信一起到东郡,把三十八岁的曹操接去当了兖州牧。但曹操当的这个兖州牧,既不是朝廷正式任命,也不是民间选举,等于是兖州地方势力临时“聘任”了他。
曹操上任伊始,就与鲍信领兵去进攻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的黄巾军,鲍信战死。曹操十分痛惜,悬赏购回鲍信尸体安葬而不得,只能刻一个木头人,面目有点像鲍信,权当鲍信尸体安葬,曹操“祭而哭焉”。
曹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明设赏罚,艰苦战斗,青州黄巾军向济北败退,曹操乘胜追击,以武力进攻与劝降、诱降相结合,三十多万青州黄巾军向曹操投降,跟随的眷属百姓上百万。曹操从中挑选出约两万人,成立了一支青州兵。
随后的日子里,曹操为巩固兖州这片立足之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南阳军阀袁术,鼓动黑山军残部和南匈奴于夫罗从北面向兖州进攻;袁术从南面向兖州进逼,企图南北夹击,夺取兖州。曹操首先把北面的黑山军残部和南匈奴于夫罗势力击退,然后集中主力,向驻扎在封丘(今河南封丘)的袁术发起反击。曹操先打驻扎在匡亭(今河南长垣县西南)的袁术部将刘详,引诱袁术前来救援,在半路布下伏兵,一举将袁术击溃。袁术望风而逃,曹操乘胜追击,袁术一直逃到九江,来自南阳方向的威胁从此减轻。
徐州牧陶谦,也与曹操为敌,不断蚕食兖州。灵帝死后,曹操父亲曹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今山东胶东半岛南部之胶南县)”。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夏天,曹操派人到琅邪去接父亲曹嵩及弟弟曹德来兖州。曹嵩父子西行至山东黄县,被陶谦部将张闿袭杀,一百多车财物被抢劫一空。曹操无法容忍陶谦杀父、杀弟、劫财之仇,同年秋天,亲率大军东征徐州。曹操怀着强烈的复仇心理,一路攻掠,屠城而进,“凡杀男女数十万人”。这也是后来曹操经常被人诟病的事件之一。不久曹操军队由于军粮吃尽,只得退兵。
第二年四月,曹操再次东征陶谦,大军进入徐州境内,连下五城。正在这时,兖州后院起火,张邈和陈宫在兖州反叛曹操。陈宫曾是促成曹操去当兖州牧的说客,后来在曹操手下为将。由于兖州名士边让“讥议”曹操,被曹操杀掉,引起兖州士人恐慌,陈宫觉得无法向兖州地方势力交代。这时他去鼓动陈留太守张邈,乘曹操东征,内部空虚,反叛曹操。张邈本来是曹操的好友,当初曹操是位“政治流浪汉”,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却为讨伐董卓东奔西走,张邈同情曹操,当面斥责“盟主”袁绍只为自己打算,袁绍愤恨张邈,让曹操杀掉张邈。曹操没有理睬,张邈感激曹操。但自从曹操当上了兖州牧,成了张邈的顶头上司,张邈感到与曹操相处时间一长,产生政见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又想起袁绍曾要曹操杀掉自己,曹操当时没有杀,今后会不会杀?陈宫跑来一鼓动,张邈就同意反叛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