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争史笔记:三国——隋唐(修订版)全文阅读 > 第2章 三国战争(2)

第2章 三国战争(2)


  董卓篡夺朝政大权,群雄们都不服他,但谁都害怕他。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纷纷逃离洛阳,准备起兵共同讨伐董卓。可是,群雄怀里各揣一把小算盘,使这场虚张声势的“讨卓之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三国战争。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共推名气最大的袁绍为盟主,动静搞得很大。“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把“并赴国难”、“诛除国贼”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参与“讨卓之战”的群雄军队集结情况如下:

  一、勃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太行山南麓地区);

  二、冀州牧韩馥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留守,为袁绍供应军粮;

  三、豫州刺史孔伷,屯兵颍川(今河南禹州);

  四、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典军校尉曹操等七位,均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

  五、后将军袁术,屯兵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总兵力达到十多万人,对洛阳构成了东、南、北三面包围态势。

  董卓见群雄来势汹汹,下令烧毁洛阳的宫殿、官府及大量民宅,没收洛阳富豪财物,并指使吕布盗掘洛阳帝王陵墓,搜寻珍宝,然后驱赶洛阳大批居民随汉献帝迁都长安,他自己坐镇洛阳,与群雄对阵。

  可是,群雄不“雄”。袁绍召集群雄商议,如何向董卓发起进攻?一个个都觉得董卓的凉州兵很厉害,不好打,没有谁敢于奋勇当先去拼杀。董卓好比一只虎,群雄好比一群狼,这群狼拖着尾巴围着这只猛虎团团转、嗷嗷叫,谁都不敢上。身为“讨卓盟主”的袁绍,拿不出任何主张。两个月耗过去了,仍不见动静。

  其实,袁绍、袁术兄弟主要想争夺朝政控制权,其他人则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只图巩固或扩大一点自己的割据地盘。

  只有曹操孤军奋战,第一个出兵向董卓发动进攻。但曹操手里只有五千兵,大败而归。

  群雄军队集结了几个月,一事无成。军粮吃完,各自回撤,不了了之。

  5.打败董卓的英雄——孙坚

  孙坚,长沙太守,高举讨伐董卓的旗帜,从南方一路杀了过来。孙坚是孙武的后裔,有深厚的兵法家学传统,打仗有勇有谋,连董卓、吕布都怕他。

  孙坚的部队进入河南南阳境内,南阳太守张咨拒绝提供军粮。孙坚把张咨抓了起来,牵到军门外宣布:“张咨身为南阳太守,道路失修,军粮不备,拖延义军行动,罪当斩首!”一刀把他砍了。这一手震动了南阳郡,孙坚部队一路给养都得到了保障。

  孙坚部队开到鲁阳,同袁术合兵。袁术是南方群雄盟主,他耍了一个心眼儿,向汉献帝奏表孙坚代行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袁术对孙坚说,你去打董卓,我在后方为你供应军粮。他把孙坚推到第一线,自己不出头。孙坚当了豫州刺史,就把豫州各郡的兵员都集中起来,进行战前整训。孙坚在鲁阳东门外阅兵完毕,宴请诸将喝酒,为出征壮行。

  董卓得到消息,派东郡太守胡轸向孙坚发动突然袭击,十几匹快骑眨眼间就冲到了鲁阳东门外。孙坚处变不惊,稳坐不动,只下令部属离席整队,不得妄动。胡轸的骑兵陆续冲来,孙坚不慌不忙,引导部队撤入城中。他对左右说,我刚才没有马上站起来,是怕部队出现混乱,自相践踏,那样大家就都进不了城了。胡轸的骑兵见孙坚部队阵势严整,诸将镇静,疑有准备,不敢攻城,无功而返。

  孙坚挥师直指洛阳,却在梁县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孙坚收集残部,转移到阳人(又名阳人聚,今河南汝阳东北),董卓又派胡轸、吕布来攻。当夜胡轸和吕布在城外宿营,两人向来不和,吕布一心要让胡轸吃一次败仗,半夜大叫:孙坚出城袭击啦!胡轸军大乱,孙坚闻声出击,打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大胜仗。

  阳人大捷后,部队士气高昂,孙坚正准备乘胜进攻洛阳,袁术受人挑拨,突然停止对孙坚部队的军粮供应。孙坚连夜驰回鲁阳,义正词严地对袁术说,我与董卓并无骨肉之怨,我不顾生死讨伐董卓,上效国家,下慰百姓,而你却听信谗言,“还相嫌疑,何也?”说得袁术搓手转圈,坐立不安,同意马上恢复军粮供应。孙坚又掉头奔回到部队,一鼓作气,向洛阳发起猛攻。孙坚在洛阳城南的帝王陵与董卓交火,将董卓打败。

  董卓让吕布坚守洛阳,掩护他向西撤退。董卓退兵时,对长史刘艾说,关东这么多部队都失败了,谁都怕我,他们都是些无能之辈。唯独孙坚不怕我,当年讨伐河西韩遂、边章叛乱,他也参加了,我了解他,他作战勇敢,又很会用人。你们要告诉各位将领,同孙坚作战,要格外小心,这个人不好对付。

  董卓西撤后,孙坚又在洛阳南门将吕布打败,一举攻克了洛阳。孙坚见洛阳城内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帝王陵寝被董卓、吕布盗掘得一片狼藉。一座京城竟被战争破坏成这样,方圆几百里成了无人区,孙坚不禁潸然泪下。他动用部队对帝陵进行了简单修复,举行了祭奠仪式,然后撤出废都洛阳,准备继续向西进攻。

  在曹操眼里,孙坚不愧是条汉子,独自领兵把董卓打跑了。

  这时,袁绍、袁术已形成南北对立,兄弟相争。他俩眼看孙坚攻下了洛阳,又听说孙坚在洛阳城南甄官[4]署一口枯井中找到了“传国玉玺”,嫉妒得心慌。相传这枚“传国玉玺”早先是秦朝的镇国之宝,是子婴向刘邦投降时,把它和秦始皇的玉玺、兵符用黄缎包在一起,在长安以东十五里一个名叫轵道的驿站亭子里交给刘邦的,后来它成了汉代的传国之宝。袁术同孙坚变脸了,任命他的部将周昂顶替孙坚为豫州刺史,领兵去夺取孙坚的豫州刺史治所阳城(今河南登丰县东),并阻断孙坚的粮道。

  孙坚只得回军击退周昂,屯驻鲁阳,再作打算。袁术为了得到“传国玉玺”,竟扣押孙坚的夫人当人质。孙坚伤心至极,仰天长叹:还有谁能和我一道去讨伐董卓啊?!

  6.群雄割据

  董卓退守长安之后,自任太师,目无天子,为所欲为。公卿大臣中稍有不顺眼者,动辄处死,手段残忍至极。他在自己的封地眉县筑眉坞,与长安城同高,把掠夺的大量财富藏在其中,并囤积了三十年的粮食。他对人说,“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暴露出一副匪盗心态。

  恶人当道,他脚底下肯定有一座火山。司徒王允,与董卓这个“恶贼”较上了劲。他先与司隶校尉黄琬暗中联络,又利用老乡关系把吕布争取过来。吕布是并州军头目,在洛阳被孙坚打败,也西撤到长安。董卓把吕布作为心腹留在长安护卫自己。有一次,董卓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拔下身上的手戟向吕布掷了过去,吕布差一点丧命。从此,两人结怨,吕布参加了王允谋杀董卓的行动。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献帝生病初愈,董卓进宫庆贺。吕布提前布置,让同乡李肃带领十几名勇士伪装成宫廷卫士,守住宫廷左掖门。董卓坐着他的太师马车进得门来,李肃举戟冲上前去向车内的董卓猛刺,董卓负伤跌下车来,惊呼:“吕布在哪里?快来救我!”吕布大喊着冲了过来:“皇上有诏,讨伐董贼!”董卓骂了他一句:“你这条狗!”吕布长矛一挺,将董卓刺死。

  司徒王允诛灭了董卓,除了大害,大快人心。但王允掌握朝政后,不会处理各种矛盾。许多公卿大臣当时慑于董卓的权势淫威,不得不依附于他,王允下令将这些人统统处死。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来投降,王允也将他们处死。结果,又引发了新一轮矛盾激化,各地豪强纷纷割据称雄,混战四起,争抢地盘。

  三国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群雄割据形势如下:

  一、李傕、郭汜割据关中。这两个人都是董卓部将,董卓死后,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派代表前来向朝廷求降,王允不讲策略,拒绝受降,把他们逼反了。李傕、郭汜率领十多万军队反叛朝廷,进攻长安,吕布败走,王允被杀。随后,董卓部将之间发生内讧,互相残杀,混战了两年多时间,把长安折腾成了一座废墟,把关中闹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诗《蒿里行》)。

  二、白波军割据河东。黄巾起义失败后,山西境内的残部在郭泰领导下,又在并州白波谷(今山西襄汾南)发动当地农民起义,并发展成多支部队,割据河东,称白波军。但白波军缺乏统一领导,内部各位将领之间、白波军与关中割据势力之间,不断火并、混战。

  三、韩遂、马腾割据凉州。韩遂是凉州土著出身,黄巾起义时,他与边章借助河西先零羌起兵作乱。不久,韩遂在内讧中杀掉边章,拥兵十余万之众。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韩遂率兵入长安投归朝廷,受封为镇西将军,还屯金城郡。马腾是陕西扶风人,初为凉州军耿鄙手下的一名司马,因参加镇压河西少数民族起义有功,升迁至镇西将军。群雄纷起后,他反叛朝廷,与韩遂联合,割据凉州。

  四、刘虞、公孙瓒相继割据幽州。刘虞是朝廷命官,幽州刺史。幽州是东汉十三刺史部[5]之一,辖区相当于今北京、冀北、辽宁大部、天津海河以北至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刘虞是光武帝后裔,执政风格温和,对东北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在幽州人望极高。人也正派,没有野心。袁绍曾串通北方群雄,想立刘虞为帝,把他作为旗帜,但刘虞本人坚决拒绝。后来公孙瓒领兵入驻幽州,归刘虞节制。公孙瓒镇压乌桓,刘虞主张安抚,两人由此产生矛盾。公孙瓒的部队不断扰民抢掠,并准备向南进攻袁绍。刘虞为了确保一方平安,对公孙瓒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双方矛盾激化,互相攻伐,刘虞战败,当了公孙瓒俘虏。恰在这时,汉献帝派使者前来为两人加官晋爵,公孙瓒向朝廷使者段训诬告刘虞勾结袁绍图谋不轨,逼迫段训将刘虞斩杀。从此,公孙瓒割据幽州。

  五、公孙度割据辽东。公孙度曾任冀州刺史,因受到谣言中伤,被朝廷罢官。董卓掌控朝政期间,经董卓部将、辽东郡同乡徐荣推荐,被任命为辽东太守。

  六、袁绍割据河北。袁绍祖上“四世三公”[6],河南汝阳名门望族。袁绍和袁术是袁家第五代。两人都是第四代袁逢(司空)的儿子,袁逢与婢女生袁绍(长子),与正妻生袁术(次子)。袁逢之兄袁成无子,袁绍被过继给袁成做儿子。因此,袁绍与袁术,既是同父异母兄弟,又是堂兄弟。袁绍由于生母出身低贱,又被过继,年轻时生怕别人看不起,极重“养名”。他通过养士、广交豪杰、掩护党人避难等等,成为当朝名人。踏入仕途后,历任虎贲中郎将、西园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是大将军何进的心腹和依靠力量。何进被杀,袁绍领兵进宫杀尽宦官。董卓掌控朝政后,欲废少帝,袁绍同董卓发生激烈争吵。袁绍为避杀身之祸,逃出京城。董卓怕袁绍聚众反抗,任命他为勃海太守,以示安抚。勃海郡属冀州,冀州牧韩馥是袁绍的上级。群雄举兵讨伐董卓时,袁绍被推为联军盟主,在军事上又成了韩馥的上级。袁绍不满足于勃海太守之职,联合幽州的公孙瓒,从南北两面对韩馥施加军事压力,逼迫韩馥把冀州牧让给了袁绍。袁绍当上了冀州牧,立刻翻脸,击败劲敌公孙瓒(公孙瓒兵败自焚),兼并了幽州,随后又兼并了青州、并州。这样,袁绍就占据了北方冀、幽、青、并四州,成为北方老大。

  七、张杨割据河内。

  八、张燕割据太行山东麓山谷相连地区(黑山军中的一支)。

  九、袁术割据南阳和九江。袁术少年时好侠,后以孝廉入仕,官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挟少帝进洛阳后提升他为后将军。袁术逃出京城,至河南南阳,占据自己的根据地。南阳郡隶属荆州,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群雄起兵讨伐董卓一事无成,割据混战却应声而起。袁绍在北方坐大,袁术也在南方利用孙坚、陈瑀等部属和盟友关系,控制了豫州、扬州、荆州等广大富裕地域,与袁绍南北对抗,兄弟相争。

  十、刘表割据荆州。刘表是袁绍盟友,在二袁兄弟相争期间,刘表从背后牵制袁术,使他如芒刺背。

  十一、刘璋割据益州。

  十二、陶谦、吕布、刘备相继割据徐州。徐州是江淮间战略要地,构连南北,兵家必争。陶谦、吕布、刘备,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几度易手,相继割据徐州。

  十三、孙策割据江东。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孙坚于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奉袁术之命进攻襄阳,与刘表作战,不幸战死。孙策将父亲遗体归葬于曲河(今江苏丹阳县)自己渡江北上,居江都,结交豪杰。经过艰难曲折,在江东开辟了一方天地。

  十四、张绣割据南阳。这是一支凉州军,本来是骠骑将军张济的部队。张济是张绣的同族父辈,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月,河西灾荒,军中无粮,张济率军东下,进入荆州地区“觅食”。在攻打穰县(今河南邓县)时,与荆州刘表部队交火,张济中流矢战死。张绣接手这支部队,依附荆州刘表。刘表把张绣部队安置在南阳,作为北拒曹操的重要力量。

  十五、曹操割据兖州。不久,他又占据了豫州,迎献帝至豫州府治许县,在此定都,改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上述割据势力中,曹操抢占到了中原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