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渔溪耕夫散文随笔集全文阅读 > 第39章 篇自惭诗樜谈

第39章 篇自惭诗樜谈


摭谈自惭诗

自惭诗属于抒情诗中的一种,诗人多以广大劳苦民众的境遇为叙事抒情的依托,并****自己当时的某种境况,通过对比映衬手法,抒发的是自省、自责和愧疚的感情。

自惭诗的作者往往都是历朝历代开明进步的知识分子和一些为官清廉的人。他们一经接触社会底层,无不因穷苦大众的遭遇多舛而生出同情心来,他们欲改变社会现状,但往往因力不从心而苦闷。因此,诗人只得以诗代言,排遣内心的矛盾与苦恼,并借以警示世人。

唐代诗人李白,写有一首《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的自惭诗:“我宿五松下,寂寞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诗人对农民秋天劳作的辛苦,邻女深夜舂米的劳累凄凉,作了深入地体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房东荀媪为客人李白端了农家自做的美食——雕胡饭,令诗人深深感动,觉得主人诚挚热情地款待自己,自己受之有愧,再三推辞,不忍受用。

曾经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对一个饱受劳作之苦的老妈妈的款待,深感愧疚,充分说明农民的生活疾苦在诗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心系民众,认为每一粒粟,每一碗饭来得艰辛,他才会从心里发出“惨漂母”“不能餐”的喟叹。

唐代另一位诗人韦应物有一首《寄李谵元锡》的七言诗,是他晚年在滁州任刺史时的作品,诗写到:“去年花里逢君别,今年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身多疾病思故里,邑有流亡愧奉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诗虽然是寄赠好友,叙述别后思念及盼望情怀的,但字里行间,仍是流露了因国乱民穷而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他作为朝廷任命到地方的行政官员,面对“世事茫茫”的国家前途,“邑有流亡”的治下境况,一种无可奈何,一种愧疚的心理油然而生。“思田里”的情愫表明他心系着百姓劳动的艰辛,“愧奉钱”的叹息表达了他对自己治无功效,辜负了治下民众期望的愧疚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盩厔县县尉时,曾经深入到农村田间去体察民情,他观察到了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环境的酷热,劳作动作的辛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他真切地感觉到了沉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据此,他写了《观刈麦》一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垧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陋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的后六句,是触景生情:自己身为县尉,有何功德?不曾穑稼田里,不曾侍弄蚕桑,却能享用“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眼前农民劳碌一年,收点粮食,全部交纳了赋税,一家人仅凭拾取残留在地里的麦粒为生,人生际遇,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深深的悲悯着农民的不幸遭遇,为官且能自愧,是十分难得的。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十分警策的自惭诗《午饭》:“民穷岁丰或无食,此事昔闻今见之,吾()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

陆游亲眼看到“岁丰”之年而“民穷”“无食”的现实,联想像自己这样的为官之人不仅顿顿“饭饱”,而且希望每餐有鱼肉受用,也为之自愧。他的“不待人嘲应自知”的感叹,不仅是自我良心的表露,也是对那些吃皇粮,拿俸禄之人的提醒。

陆游对贫苦农民极大的同情,还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他在江西任上时,曾置自己前途于不顾,拨义仓的粮食救济灾民,因此,得“擅权”的罪名而丢了官。

能自我警醒,有自知之明,并且能爱民的官员,在封建社会并不是很多。

清代诗人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离开京都,辞官南归,途经淮浦,他看到成千艘粮船沿运河北上的情景,每一条拉船的缆绳上有纤夫十多人,上千艘粮船该耗用多少人力!仅每年往京城太仓运粮,人民又该承受多么繁重的赋税和摇役啊!诗人想到自己曾是大清王朝的一官,也曾享用过太仓的粮食,看到眼前的民生疾苦,听到夫役们沉重的号子声,他惭感交集,写下了一首诗“只筹一缆十人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谷粟,夜间邪许泪滂沱。”后两句诗议论抒情,表达了一个良知犹存的封建士大夫面对劳苦民众产生的一种负罪感,一个“亦”字,说明享用“太仓粟”的人之众,自己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这两句诗,也是对上层统治者发出的呼吁和警告。

只有良知没有泯灭的人才会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才会生出自惭自愧,内疚自省的情感,那些良知已丧,一味以鱼肉百姓为乐事的人,是怎么也不可能写出自惭诗来的。

写于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