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心灵力:读懂10个词,换一生平心静气全文阅读 > 第30章 慈悲:让善念赶走心灵的纷扰(1)

第30章 慈悲:让善念赶走心灵的纷扰(1)


  佛家讲“慈悲为怀”,其实就是主张一种善念。善念就像是一缕清风,它可以除却人际间的烦躁;善念就好像一泓碧水,它能偶润泽情感中的隙缝。人们无不渴望善,人际间无不需要善。因而多些善念便是多了一份慈悲,给喧嚣的尘世添—份舒坦惬意,给复杂的人生带来一丝诚挚与温暖。

  做善人行善事,能让干戈变玉帛

  《三字经》里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人性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但遗憾的是,随着经历的增多,环境的改变,有很多的人不再保持着最初的善良。于是,人性有了善与恶的分别。

  虽说人性有善恶之分,但大多数人还是秉持向善的思想。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当自己抱持善意的时候,也会获得来自他人的善意,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很多问题和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以看出,人与人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就像我们民间说得那句俗语:“人心都是肉长的。”同样的道理,假如你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敏感的对方也不会诚恳地响应自己,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而只有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别人对自己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位国王仁慈爱民,凡是有人相求,他都尊崇民意,因此深得民众爱戴。

  这一年,邻国大举侵犯,国王暗自思忖:“两国交兵,由来已久,我若像父祖一样率兵出战,军民定会死上很多,且冤冤相报何时了。邻国入侵的目的,无非是觊觎我国土及王位,我何不让位于他,让干戈永远平息,而保住我国老百姓的姓名呢?”

  国王思虑完毕,修书昭告邻国国君:“寡人可以让位,但不得骚扰我军民,对我军民应一视同仁。”

  邻国国王读信后感到非常高兴,心想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赢了这场仗,随后率军长驱直入。让位的这位国王先在城中听到消息,又听说对方自东门入,他便更换衣衫,打扮成平民,自西门出,遁迹于山林之中。

  一日,一个婆罗门经过此处,在山林中小憩,碰巧遇到了国王,于是两个人交谈起来。王问婆罗门:“你从什么地方而来,又往什么地方去呢?”婆罗门说:“我自北方邻国来,听说这里国王慷慨好施,而我已贫穷不堪,所以特来乞些财物回去,以度余年。”

  国王听了,感慨道:“我就是你想找的国王,但你来迟了,我也已十分贫困,不能满足你的愿望了,很对不起你!”婆罗门听罢,不胜懊丧,跺脚哭了,自怨命苦,不该跋涉千里而来。

  国王见他这般状况,动了恻隐之心。把心一横,对他说道:“你不用难过了。你既然千里迢迢求我而来,我虽然穷得一无所有,但我还是可以满足你要求的。”婆罗门说:“你已一无所有,你怎么能满足我的愿望呢?”国王说:“我毕竟还是个退位的国王呀,新王必然在悬赏捉拿我,你可将我捆绑了,拿去献给新王,他一定会给你重赏的。”

  婆罗门出于贪婪,果然将国王款绑起来,牵着他来到宫门。新王见此,不胜欢喜,询问婆罗门是如何捕到的国王。婆罗门便将实情告知:“我不是捕到的,是这国王心甘情愿地要这么做的。”

  新王听后感到十分惊讶,也甚为感动!他不损一兵一卒得此大片土地,虽然尽力安抚此国百姓,但臣民们仍是恋念旧王,关怀他的安全,每日流泪焚香祝祷;有的则避到山林组织反抗。

  新王对旧王愿意让出王位与国土,本来已经深感惊异,今听婆罗门所说,越发敬佩旧王的盛德,感到国与国之间的确不可冤冤相报。于是,他离开国王的宝座,亲自下殿给旧王解绑。他郑重地说道:“本王在你的面前,是个不光彩的低矮之人。你的行为教诲了我,现在我把王座仍旧让位于你。愿我们从今永息干戈,结束父祖仇恨,世世和好吧!”

  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当我们做善人行善事,那么我们就会带给他人美好的感受,对方也便自然地回馈给我们同样的善意,即使没有得到相应的回馈,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体会到内心的满足感。

  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仁字当先。“仁”的核心思想就是友善,这也是符合人的本质的,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舍去,无法泯灭的道德规范之一。

  可以说,友善就像是一缕清风,它可以除却人际间的烦躁;友善就好像一泓碧水,它能偶润泽情感中的隙缝。友善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联结情感的纽带,是增强团结的基石,是孕育和睦的襁褓。凭借着友善的力量,干戈可以化作玉帛,倚仗友善的魅力,积怨能够化作情意。人们无不渴望友善,人际间无不需要友善。因而多些友善,给喧嚣的尘世添—份舒坦惬意,给复杂的人生带来一丝诚挚与温暖。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友善并不是指一团和气,而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少些尔虞我诈的互相攻击;多些朋友、同志式的批评,少些不分青红皂白的妄加指责。古人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即便是一句关切之辞,体谅之语,都会令对方倍感快慰。这样,有了友善,就多了一份深情厚谊,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支持与理解。

  慧心物语

  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善良是人性中最崇高的美德,行善积德的人,令人敬佩。一个人有了善良的心,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善心善行而损失什么,相反他还会因为他的积德而得到福报。因此,只有内心拥有至真至纯的友善,才会使你的人生充满爱的温暖。

  真心付出是美德,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我们总希望获得他人的友好对待,希望从别人赋予的善意里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可我们是否想过,别人是不是也同样有这样的需求和期待呢?我们又能给对方付出些什么呢?

  其实,当我们懂得付出,并能够换位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真心付出自己的善意,让别人感受温暖和快慰。反过来,别人也会回馈我们同样的善意。这样一来,彼此之间是不是就建立起一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呢?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怎样,它也会回报你什么。如果大家都不怕吃亏,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那生活一定会非常幸福和美好。

  有一位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他生前做了很多善事,在他死后,上帝派天使把他带到了天堂。因为在人间的时候,这个基督徒就很好奇地狱的样子,于是他向天使提出要求,在去天堂之前,先让他看看地狱的样子。

  天使爽快地答应了,把他带到了地狱。基督徒来到地狱之后,发现这里和自己之前想象得根本不一样。因为这里的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为此他感叹道:“看来地狱的生活也不赖啊,难道那些生前做坏事的恶人到了地狱就是这种待遇,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对于他的惊讶,天使没有立马回答,只是笑着说:“上帝爱我们每一个人,他不会主动去惩罚任何一个人。那些受罚的人之所以受罚,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过错。”

  听天使这么说,基督徒深感不解。这时候,晚餐时间正好到了,只见一群如狼似虎的饿鬼争先恐后地做到座位上,疯狂地抢桌子上的食物。他们每人都拿一双很长的筷子,努力地用筷子试图把食物送到嘴里,可是由于筷子实在太长,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始终都无法把食物送进嘴里。

  天使指着那群饿鬼说到:“你看,他们虽然每个人都能得到食物,可是最后却什么也吃不到,你不觉得可惜吗?你再看看天堂是什么样吧。”

  随后,天使把基督徒带到了天堂。天堂也和地狱一样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夹取食物用的筷子也和地狱那些饿鬼用的一样长。但不同的是,天堂的人们不是把食物往自己嘴里送,而是往别人嘴里送,这样一来,自己在喂别人的同事时,别人也在喂自己,大家就都能吃到美味的食物。

  这时候,基督徒忽然明白了,原来天堂是你我之间彼此帮助,而地狱里则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这是一个启迪人性的故事,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联想到我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帮助和关爱的。只有彼此扶持,我们的生活才能和谐美好。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的生活就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怎样,它就怎样回报你。换句话说,我们只有真心地帮助别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要总想着我得到了什么,也不要总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应该多替别人想想。当我们做到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的时候,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更加和谐,而这也为我们生活蓝图和事业理想的实现做好铺垫。

  慧心物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确,当我们把付出当做习惯,把考虑他人的感受当做习惯,那么我们就会赢得更多的友谊和快乐。同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还会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扩大自己的人脉,并最终收获让自己惊喜回馈,就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一样。

  给别人关照,也等于给自己帮助

  不可否认,在利益面前,绝大多数人先想到的都是自己,而非他人。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考虑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再顾及他人,甚至根本无视他人。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发现的一些“傻人”做出一些对自己没好处,而对他人有好处的事情时,我们会觉得这人脑子坏掉了,大脑缺了一根“弦”,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难道真的是我们聪明而人家傻吗?事实上,这些我们所认为的“傻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爱人之心,这种爱心在给别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爱心的回馈。换句话说,给别人帮助的时候,其实也等于是关照了自己,帮助了自己。

  如果你还觉得这种说法纯属“谬论”,那么当你看完下面的故事,或许会有所改变哦!

  我国古代,有一个深夜归家的商人,他独自一人走在漆黑的夜里,由于没带照明的工具,所以他走得很慢,很艰难,同时他很后悔自己没带照明工具。

  可是,就在他走了一段路之后,忽然发现出现了一点灯光。这点灯光正一点点向他靠近。由于灯光的照射,附近的路清晰起来,商人走起路来也顺畅了一些。

  商人离灯光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他终于找到灯光的发源地了,原来是一个人在行人提着灯笼呢。

  可商人借着灯光再仔细一看,这个提灯笼的人是个盲人。这一发现让商人大惑不解。他连忙问道:“你自己已经双目失明,灯光对你起不到任何作用,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这样岂不废油吗?”

  盲人听后,平静地回答道:“我是看不到路,可是这么漆黑的夜里,行路的人也都看不到路,说不定他们会撞到我。而我提着灯笼走路,就可以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不就不容易被撞到了吗?”

  故事中的盲人,用灯笼为别人照亮,而同时也为别人撞不到自己而行了方便。换句话说,盲人为别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因此而保护了自己。正如印度谚语所说:“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种帮助他人中而获得帮助的。正所谓“受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样看来,我们对他人善意的行为、无私的付出,是不是可以看做是绝好的投资呢?我们此时关照了别人,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获取来自他人的更多的帮助。如果把这看做一笔账,可以说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是永远不会吃亏的。

  在美国,有一家享誉多年的饭店,名叫渥道夫?爱斯特莉亚。这个饭店的第一任总经理是乔治?伯特。可很多人都不知道,乔治?伯特获取这个饭店,靠的不是深厚的家族背景,也不是傲人的天赋,更不是上帝的偏爱。他的收获完全来自于一次对他人的小小的关照。

  那时候,乔治在一家小旅馆做服务生。夏季的一个夜晚,天气骤变,不一会狂风暴雨就排山倒海一般倾泻下来。

  这时候,两位老年人来到旅馆避雨,并顺便想在这里订一间房住下来。可是是不凑巧,旅店所有的房间都被团体包下了,而附近的旅馆也都客满了。

  两位老人深感无奈,他们盼着雨赶紧停下,自己好继续去找别的地方住宿。可是雨却丝毫没有停的意思,一直噼噼啪啪地下着。

  他们的焦虑被一个服务员看在眼里,他走到俩老人面前,温和地说:“如果您二老不嫌弃,可以去我的房间凑合一晚上,因为今晚我要值班,所以房间是空着的。再者说,这么大大雨,我不忍心让二老离开。”

  两位老人一听,激动得不行,他们连声道谢,并说愿意出高于旅馆一倍的价格借宿。

  乔治听了笑笑说:“我是借给您二老住的,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所以,你们只管放心地住好了。”

  见乔治如此热情,两位老人只好不好意思地接受了。第二天一早,雨过天晴,两位老人告别乔治,离开了。

  很快,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仍然在那个旅店上班的乔治忽然收到了当年那位老先生的来信,信中要求他到曼哈顿去见个面,并附上了往返的机票。

  乔治见到了老人。见面之后,老先生带领乔治走近一座辉煌的建筑,缓缓地说道:“这是我专门为你建造的饭店,你愿意做他的总经理吗?”

  见此情景,乔治吃惊极了:“您在开玩笑吧?请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老先生温和地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这其中没有什么阴谋,只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看完这个故事,你或许也会觉得太难以置信了,一次小小的善举,只不过让别人借宿了一宿自己并不需要的宿舍,居然得到一个饭店,这实在是千年一遇的好事情。

  且不说这件事有多令人兴奋和激动,单就乔治的行为本身来讲,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他先向别人付出了善意,给了别人关照,后来却因此而成就了自己,为自己应得了巨大的收获和意想不到的幸运。

  所以,我们要想赢得有好和尊重,要想让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平顺,那么就多给别人一些关照吧!因为,在我们关照他人的时候,就等于关照了自己。

  慧心物语

  单枪匹马或许能成为一时的枭雄,但却成不了永久的英雄。前进的路上,我们总有需要别人为自己遮风挡雨、消除烦恼、给予温馨和慰藉的时候。而我们身边的人同样有这样的需要。所以,不管我们面对何人,都应尽量给对方一些关照,我们不求别人会因此对我们感恩戴德,哪怕这种善意的行为只为自己带来心灵的满足,不也很好吗?更何况,对于我们的关照,说不定什么时候,对方会毫无保留地回馈更多呢?

  学会分享,就会收获一片海阔天空

  一位考古学家说:“人类之所以成为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分享行为功不可没。”分享,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舍弃贪欲的解脱。你用自己多余的东西换取别人的快乐和自己的轻松,这就是分享的真谛。分享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幸福,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虽然我们每个人心理都有个名叫“自私”的小人儿,但它毕竟成为不了真正的“主角”,只有分享才是具有持久而顽强生命力的。一个懂得分享的人,会不会吝惜自己的经验,也不会吝惜取得的成果,他们知道,自己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依靠众人的力量,而分享则是让成功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