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心灵力:读懂10个词,换一生平心静气全文阅读 > 第31章 慈悲:让善念赶走心灵的纷扰(2)

第31章 慈悲:让善念赶走心灵的纷扰(2)


  一只乌鸦叼了一大块食物停落到一块空地上。其他乌鸦看到了,纷纷追踪过来,它们围绕在“富有”乌鸦的附近,虎视眈眈地看着它。

  叼着食物的乌鸦坚持了一会有些累了,它没办法一下子把这块食物吞下去,也不可能飞走,只能一点点地在地上啄碎,然后再慢慢睇吞下去。

  可是如果这样做的话,其他乌鸦们就会扑过来,互相之间必然要展开一场激烈的厮杀。因此,这只乌鸦只好停在那里,努力保卫着嘴里那一块大食物。

  也许是因为叼得太久让它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实在太累了,只见乌鸦摇晃了一下,那块食物便从它嘴里掉了出来。

  其他无言看到后,连忙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食物,它立刻展翅飞走。别的乌鸦看到后,又开始追这只叼走食物的乌鸦。

  结果怎样呢?这只乌鸦也像第一次得到食物的乌鸦那样最后精疲力竭,掉落了食物。就这样,第二场混战又开始了。接着,又是第三场、第四场……

  这个故事看上去很有趣,但是它也在告诉我们不懂分享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乌鸦们只想着自己,而不考虑他人,最终谁都吃不到。

  毫无疑问,不懂分享、锱铢必较的行为方式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相反,只有胸怀大爱,不吝啬不计较才能收获友谊,收获信任,进而收获别人的帮助和配合,让自己一步一步奔向人生的成功之旅。

  张三和李四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人一起走在林荫小路上,边走边说,非常开心。

  突然,张三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样东西,因为阳光的照射,这件东西闪着耀眼的光芒。张三非常好奇,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把新斧头,张三非常高兴,就对李四说:“你看,我捡到了什么?”张三边说边把斧头晃了晃。

  李四说:“这下好了,我们有一把新斧头了!”

  李四非常高兴,但是张三却说:“不要说‘我们’,而是‘我’。”

  张三本来兴奋的心情马上变为了不满,李四也感到了张三情绪的变化,也开始沉默不语了。

  张三和李四继续向前走,再也没有刚才的谈笑风生了。没过多久丢了斧子的失主就从他们的身后追了过来。

  张三长叹了一口气:“这下看来,我们要遇到麻烦了!”

  李四听了之后说:“别说‘我们’,是‘你’遇到了麻烦。你刚开始捡到斧头的时候,并没有说是‘我们’捡到的斧头。”

  假如你是张三或者李四的朋友,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后,还会继续你们的友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谁都不希望和锱铢必较、缺乏分享意识的人做朋友。事实上,朋友之间就要注重分享,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有时候过多的计较反而会失去身边的朋友。当我们有了快乐要与朋友分享,一份快乐就会变成两份快乐;当我们有了悲伤要与朋友分享,一份悲伤就会被两个人分担。

  要知道,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我们,不是单一的个体,更不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们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跟不同的人合作。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与人分享,不管是心情还是经历,这些都是可以分享的。如果你愿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与人分享,别人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你就会多一个朋友,多一个援手。

  慧心物语

  分享是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享受,既包括有形的物体,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上的愉悦。但不管是什么,只要我们与人分享,就都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也会赢得更多的友谊和尊重。一个不懂分享的人,当他遇到困难时,虽然也会渴望他人的帮助,但往往对方早已对其产生了反感情绪,自然不乐于帮助。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注重每个分享的细节,这样才会被别人认可、亲近。

  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宽容

  我们都熟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喜欢责备人的人却不少见。岂不知,这样很容易使被指责者产生怨恨,无形中使彼此的沟通难以进行,事情也办得一团糟。

  或许你会说,他做错了为什么不能指出来呢?

  虽说别人有了错误,你给人家指出来并不一定全是恶意,甚至还出于一番好心,可是你要知道,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愿意被责备的,谁愿意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呢?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出一大堆的理由;退一步讲,即使人家知道自己犯了错,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承认这一点,更不愿意别人当面指出。这个时候,你如果站出来指责的话,岂不是明显拆人家的台吗?换做是你被别人这样指责,你会欣然接受吗?

  所以,推己及人,我们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想想,指责别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感受,会为彼此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其实,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随意责备他人的,即使他是领导,是长辈,也会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干脆用宽容来让对方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呀!

  一位叫无量的禅师在另一位名叫德海的禅师座下参禅。一个酷热难当的夏日,无量趁德海外出的空当,躺在寺院的走廊上,呼呼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德海回来了,看到无量那种“大”字状的睡相,不禁大吃一惊。同时,听到脚步声的无量也惊醒,但已来不及回避,只好厚着脸假装继续睡觉。

  德海呢,则是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然后小心翼翼地绕过无量的脚边,走进了屋内。此刻的无量真是惭愧无比呀!

  从那之后,无量再也没敢如此“大胆”过,而是勤学苦研,朝夕参禅。

  几年之后,德海圆寂了,无量渐渐成为了一代宗师,带领两三百名学僧参禅。在对待学僧方面,无量时常想着德海对自己的宽容,所以他也对学僧们宽容,从不责备。

  后来,无量禅师年龄越来越大,但又仍坚持教育学僧,所以终日难得好好休息。一次,他只得利用静坐的时候,闭目养神一会儿。

  无量禅师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位学僧的注意,他当着其他人的面指责师父说:“我们的老师无量禅师,每天打坐的时候都有打瞌睡的习惯,我们问他为什么禅坐的时候打瞌睡?老师回答说:‘他是去见古圣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很快,这样的批评之声在学僧中流传开来,甚至有一些学僧也跟着无量学,利用禅坐时睡觉。对此,无量禅师仍不厌其烦地鼓励学僧好好用功。

  一位学僧不服气道:“我们是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就如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听学僧这样说,无量禅师还是毫不生气,他平静地问道:“你们见了古圣先贤,他给了你们一些什么开示?”学僧无言以对,但均有所悟。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和学僧的境界,还是有不少距离的。无量禅师承受老师的慈爱,所以也以慈爱摄受学僧。而故事中的这位学僧,则只知道责备别人,而没有学到老师身上宽容的地方,自然也就到不了高深的境界。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每个人都会在他人的指责面前为自己辩解,为自己的失误和错误找理由,而对别人的过错加以责备。

  岂不知,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会引起愤恨。一个人之所以那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你了解了背后的原因,也就不会对结果感到吃惊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不要责怪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

  所以,当我们想要责备别人的这不是那不是时,最好赶紧收拢嘴巴,并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坏习惯了。

  我们需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宽容别人,别人也宽容你;你仇视别人,别人也不会喜欢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一个真君子既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所以说,我们要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宽容。

  慧心物语

  一个总喜欢指责他人的人,一定是心胸狭隘的人,一个懂得宽容他人的人,才是豁达的人。只有如后者这样拥有宽容豁达境界的人,才会拥有更多的享受生命快乐的情趣。因此,不管何时何地,不管面对何人何事,请收起你的责备,多留一下宽容。相信,你的宽容会让别人感受到,并且被感动。

  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德报怨最美妙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又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其中的意思都是教导人们不要睚眦必报,而应学会宽恕。用你的德行来回馈对方的不友好,才是最值得称道到的。

  虽说以德报怨虽然让我们气愤难平,也付出了微小的代价,但换来的也许就是对方的醒悟、理解和信任,甚至心甘情愿为我们付出更多也不无可能。

  而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亘古以来倡导的一项道德准则。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也曾有诗写道:“风吹屋檐瓦,瓦坠破我头;我不恨此瓦,此瓦不自由。”这首诗的意思很容易明白,是说瓦片掉落下来砸到别人的头并非它本意,我们又何必去怨恨它呢?

  也许这样让一些人感到很难理解,他们会说,明明自己受了欺负,为什么不但不怨恨对方,还要和善地对待他呢,这样岂不是太窝囊了吗?

  事实真的如这些人所想的这样吗?我们先从下面这个故事里感受一下吧!

  战国时期,魏楚两国相邻,在两国交界的一个地方盛产一种瓜。所以在当地居住的两国农民,都会种这种瓜。

  有一年,魏国的一个名叫宋就的大夫被上级派遣到这里任县令,他上任不久便遇到了麻烦事。原来,由于这一年的春天缺少雨水,田地里的瓜长得比往年慢了很多。为此,农民们很担忧,怕这样下去秋收的时候没什么收获。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魏国的村民们便开始自发组织一部分人,每天晚上到田地里给瓜浇水。坚持了几天后,瓜的长势的确好了不少,明显好于楚国的瓜。

  此时,楚国农民们发现了这一现象,心中妒意横生,他们也组织了一部分人,不过不是去浇水,而是到魏国农民的瓜地里偷人家的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