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武则天秘史全文阅读 > 第2章 武家有女

第2章 武家有女


  舞台

  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如戏,人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国家、地域、家庭,就是戏子们无从选择的舞台。有些人一生囿于有限的戏台,或耕种见方土地,或辗转固定商道,或围绕柴米灶台……有雄心的人想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拳脚,于是赤脚农夫成了奉天承运的龙子,白衣书生成了一人之下的权臣,寒门弱女成了倾国倾城的嫔妃。

  人往高处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高处;高处不胜寒,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味风光背后的辛酸。舞台越大,越需要付出常人无法付出的辛劳和代价。尽管如此,很多人不甘于碌碌无为。生逢其时,他们一展抱负;生不逢时,只能郁郁而终。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个幸运者,她出生的年代,所处的环境,让她的一切野心成为可能。

  武则天这个名字并不是女皇的本名,古代女子的闺名只有她的父亲、夫君、兄弟才能知道,少数女人才能留下名号,很多才貌兼备的传奇女子的名讳,只能在野史中一窥一二。“则天”来源于她后来为自己加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天为则,代天作则,强调自己的尊贵与威严。后来,她为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武曌,“曌”是她生造的汉字,寓意日月当空,自抬身价。一千多年来,人们习惯称呼她为武则天,为了叙述方便,本书在多数时候也会使用这个流传度最广、接受度最高的名字。

  武则天的舞台在大唐,贞观之治之后,开元盛世之前,前有一代明君李世民,后有传奇帝王李隆基;前者创造了垂范千古的开明政治,后者缔造万代敬仰的大国气象。夹在两位熠熠生辉的明星帝王之间,女皇武则天不弱于人,可见其智慧与魅力。更有史学家称她“智启开元,弘治贞观”,也可见她非同一般的治国才能。

  论起这位女皇的家室,要从隋末说起。

  隋末动荡,隋炀帝杨广革吏治,创科举,开运河,无疑是位天才帝王。但三次征辽失败搞得国库空虚,再加上隋炀帝本人太过好大喜功,导致民怨沸腾。不过几十年,隋文帝杨坚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又陷入群雄割据。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杨广也失了早年平定江南的锐气,哀叹着国运一天比一天衰颓。

  隋末起义与秦末起义又有不同,秦末起义由做苦役的陈胜、吴广打头阵,一呼百应,各地起义军不断建立,最后变为刘邦、项羽等人的争霸战;隋末农民起义却从一开始,就由从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的反对力量把持。第一个起兵反隋的贵族杨玄感是隋朝权臣杨素之子,官至礼部尚书;瓦岗军首领李密为侍从官,其父李宽为隋朝上柱国;太原李渊之母与杨广之母独孤皇后为亲姐妹,七岁便袭父职为唐国公。

  隋末是乱世,但乱中有序,各地起义首领稳稳占据自己的地盘,且对敌对阵营的有能有才之士报以宽大的态度,一方消灭另一方,便会很自然地接受对方的军队和部下。李渊就是这样一位领袖,他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怀柔、招降、结盟等方法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稳扎稳打,成为隋末起义军中颇有声势威望的一支。

  乱世之中的有识之士希望和平,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某一位领袖,李渊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河南李密有粮有兵有胆略,河北窦建德有仁有义有地盘,幽州罗艺善战、洛阳王世充挟持隋朝王室后人、巴陵萧铣为梁朝皇家后裔……当时的武将文士们相时而动,希望能跟随自己拥立的领导打下天下,在新的王朝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社会底层的商人,也在掂量着局势,期望有朝一日改变自己的地位。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是这样一位商人。

  武士彟的父辈、祖辈都是官员,既有文臣武将,也曾封公封侯。到了武士彟这一代,家境一般,幸而武士彟有天生的商业嗅觉,才能撑得起家业。武士彟的两个兄弟在朝廷为官,而武士彟却打着赚钱的主意,隋炀帝喜爱大兴土木,武士彟专门贩运木材,因此发家致富。

  在隋朝为官时,武士彟就与李渊结为好友,相传李渊下定决心起义,还是因为武士彟的劝说。李渊的军队能够驰骋南北,进逼长安,武士彟在幕后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武士彟虽不是卓越的文臣武将,却也是大唐开国功臣,并在唐武德七年(624年)被封为一品应国公,一生都深得李渊的信任。

  人生并不能一帆风顺,运气比一般人好很多的武士彟也有苦衷,他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和他的原配妻子先后逝世。看到老朋友、大功臣武士彟晚年凄凉,唐高祖李渊亲自做媒,为他聘娶一位贵族之女做续弦,这位杨姓女子为他添了三个女儿,二女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史书上对这位武夫人记载得并不多,对武则天的童年生活,后人知之不详,只知道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

  庸之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的一生都在福与祸的变换中,品尝着人生的个中滋味,武则天也是如此。在她的天性中有一种达观,即使处于劣势,落于困境,屈于人下,她依然秉承着一股执着的劲头,咬着牙挺过考验,相信一切都会好转。武则天能够屡屡取得胜利,靠的就是智慧、毅力,也是这样一种精神。

  武则天出生之时,大唐朝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故。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李渊退位,从此过着半囚禁的生活,而李渊信任的武士彟当时正在扬州为官,从此失去了回长安的机会。

  余生,武士彟辗转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都督,武则天的童年教育,就在一路的风尘颠簸中完成了。而她的母亲杨氏毕竟为贵族后代,通诗书文史,这些知识耳濡目染,都给武则天以深厚的影响。她从小读书多,见的世面也多,自然比寻常女子多了见识和胆略。

  公元63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去世,此时李世民登上王位已有九年,史称“贞观之治”的清明政治已经呈现出它的成果,大唐子民安居乐业,庙堂之上君臣祥和。但太平的氛围不能感染武士彟,他被李渊病逝的消息打击得一病不起,不久呕血而死。

  武士彟对李渊的感情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古代,商人虽聚敛大量财富,也可以像权臣一样住有豪宅,行有豪车,家有美眷歌妓,但他们却始终受到权力阶层的打压,地位连耕地的农民也不如。在秦朝,商人被规定不能穿丝绸制的衣物……

  商人勤劳致富,却在各个方面被人看不起,这也是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一个折射。而李渊使武士彟一跃成为人上人,且长久以来信任有加,都令武士彟铭感于心,常说商人重利,武士彟却是重情重义之人。武士彟的死讯上报到朝廷,太宗李世民褒奖其功绩与忠心,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他的灵柩,也由当时的并州都督护送。

  中国人喜欢用“缘分”二字界定人与人的关系,陌生人一见如故,是谓缘分;陌生人再三碰面,是谓缘分;在人生关口出现同一个陌生人,恐怕是缘分中的缘分。武则天与当时的并州都督无疑是有缘的,这个人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却在她的生命中起了重要作用。

  这位并州都督不是寻常人,此人原名徐世勣,是隋末起义中的英雄人物,艺高人胆大,胸中有韬略,为人重情义,处世有分寸。他在瓦岗军首领翟让、瓦岗军首领李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皆被委以重任。

  起初,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故主李密的赤胆忠心。李密曾向李渊投降,被封为魏公,徐世勣就将自己攻占的土地全部记录下来,报告给李密,而不是自己上表向朝廷邀功;后来,李密再次反唐,被杀,徐世勣不避嫌疑,上表要求厚葬故主李密,李渊是爱才之人,对他的忠义很是感叹,同意他厚葬李密。后来,李渊赐国姓,将徐世勣改名为李世勣。

  李世勣为唐朝一统立下赫赫战功,他打败王世充,并跟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还曾平定刘黑闼、徐元朗、辅公祏。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时,他谨守臣子之责,不偏不倚,在李世民一朝因避讳改名李勣,继续受到器重,破突厥,征高丽,当他卧病时,李世民心急,听说民间偏方须以龙须下药,连忙割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煎药。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怀念功臣,在凌烟阁悬挂二十四幅功臣肖像,李勣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比肩在列,可见李勣不论为谁效力,都是大红人。

  花无百日红,李勣能一路走红,靠的是天性的忠诚和后天磨炼的智慧。务实又知分寸,是李勣的两大特点,他从不参与朝廷斗争,只一心一意干皇帝交代的任务,不论打仗也好,做都督也好,帮人操持葬礼也好,都能做到恪守本分。武家顶梁柱一夕倒塌,家里乱作一团,李勣奉皇命安排葬礼,慰问武家人,守寡的杨氏和武士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将他的到来视为荣耀。在礼教不那么森严的唐朝,想必李勣也见过年纪尚幼的武则天,但那时候的武则天已经尝到了人世的艰辛,无心去观察这位深具智慧的老人。而李勣也没有天眼,能看出这个小姑娘今后的不凡人生。

  武士彟一死,武家的主人变成了他原配夫人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继室杨氏和她的三个女儿,在他们眼里很是碍眼,想到今后还要为三个妹妹准备嫁妆,把家产分与她们,俩兄弟不由得心生厌恶。于是,母女四人在武家不得不小心翼翼,时刻看人脸色。武则天这个一向很受父母喜爱的娇小姐突然变成了小可怜,比起丧父之痛,境遇的改变更让武则天刻骨铭心。

  不但同父异母的兄长,就连她的堂哥也对她动辄欺侮,其中,最令她咬牙切齿的当属武惟良和武怀运,他们身为武氏宗亲,对年幼的妹妹没有同情和仁慈,倒是一味作践,这让原本就泼辣的武则天磨炼出坚毅的个性,也造就了在若干年后,她面对任何困境都不自怨自艾,而是冷静果敢地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武则天那位记载不多的母亲。杨氏出身世家,嫁给武士彟的时候,已经四十有余,武士彟想要娶体面的妻子,杨氏想过尊贵的生活,两个人可谓一拍即合。如今随着丈夫逝世,生活变得坎坷,杨氏并不一味抱怨,而是想办法寻找出路。自己年老色衰,也无意再嫁,至少要给女儿寻一个好前程。

  杨氏毕竟是世家,在朝廷上颇有些曲曲绕绕的关系,后宫里也有几位老相识,杨氏拿出自己的嫁妆,再拿出历年攒下的积蓄,托人上下打点,“武士彟有个漂亮女儿”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一向广纳后宫,听说父亲的老臣还有这么一个漂亮女儿,当即下旨,命武则天进宫,封五品才人。

  当时武则天只有十四岁,她的姐姐也是个美人,但杨氏却将二女儿送入后宫,想必是看好二女儿不但风姿卓然,更有头脑、有胆略,将来能成大器。临别时,杨氏想到女儿从此身在深宫,吉凶未卜,而李世民只给了她一个五品头衔,显然不甚重视,心中不禁为女儿担忧,流下泪来。武则天却爽气地劝告母亲:“见天子庸之非福?”杨氏见女儿神采飞扬,终于将高悬的心略放了放。一句“庸之非福”,可以看出武则天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不但与母亲离别不流眼泪,新旧唐书也少有女皇落泪的记载,其性格之刚毅可见一斑。

  武则天踌躇满志,学识、阅历、教养,都让她颇为自诩,而且,以唐朝人的标准,武则天是个美女,她身材丰满,额头宽大,还有一股妩媚的气质,若品评武则天的资质,算得上绩优股,她当然不甘心嫁给凡夫俗子,当个村妇或是小官吏的正房,她想要的是人前人后的尊荣,让欺侮她的兄长们再也不敢小瞧她。

  迎接武则天的车马一路兼程,奔赴长安。武则天不禁幻想未来的生活,不切实际的少女绮思在进入长安后得到证实,武则天激动不已。长安城纵横三十条主干大道,条条都与她走过的山林小径、偏城陋巷截然不同,高大的坊墙,随着报晓晨钟逐一打开的坊门,远处的寺庙,近处的店铺,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宽达一百五十米的大街上丝毫不拥挤。

  车驾进入重重宫门,深宫内院别有一番气象,琼楼玉宇透露着帝王的尊贵,奇花异草点缀其中,间有身穿齐胸彩裙,捧着金银器皿的美丽侍女穿梭其中,武则天被这番景色深深迷住,这才应该是她生活的地方,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她才能一展所长,她的血液中有商人的冒险因子,此时已经跃跃欲试。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母亲推上了属于她的舞台,人世的莫测与炎凉,长安城的生机与躁动,后宫的残酷与风光,都在她尚显稚嫩的眼中,映得五光十色。

  教科书

  古代女子早熟,十几岁便为人妻、为人母,从记事起,母亲便教导妇人之道,十四岁的姑娘已解人事,对未来都有自己的主意。十四岁的武则天初入李世民后宫,需要应付的远比寻常嫁妇多得多,她是自信之人,明白自己美在哪儿,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正因为如此,她也是不知收敛、锋芒外露的,这让她遭到人生第一次败北。

  起初的路是平顺的,闺门娇女,青春靓丽,李世民看到眼前一亮,亲自赐名“媚娘”,武媚娘初尝得宠滋味。能够得到一个“媚”字为名,说明这个姑娘就算不是倾国倾城的佳人,也别具风姿,是中上美女。

  若好奇武则天的长相,可以参看洛阳龙门石窟有一尊卢舍那佛石像。这尊石像按照武则天的长相雕琢,的确如史书记载的那样“方额广颐”(方额头宽下巴),在唐代丰满、健康、活泼的女性,才称得上真正的美丽,这是那个朝代特有的审美。武则天则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美女,“蛾眉耸参天,丰颊满光华”,眉眼间便有雍容大气,意态端方。

  不过,后宫美女如云,李世民是个又懂治国又懂享受的君王,经常把美女纳进宫,而武则天又并不是李世民欣赏喜爱的女性类型。没几天,李世民对“媚娘”的热情就淡了。武媚娘失去了君王的宠爱,只有一个低等才人的身份,有时候还要和宫女一起去侍候皇帝和那些高等嫔妃,再一次尝到被冷落的滋味。

  武则天没有得到李世民特别的宠爱,但在她的内心世界,却对这位帝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崇拜与依恋之情,这种依恋并不是男女情爱,综观武则天的一生,她一直都在李世民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她读过很多书,但没有任何一本书,比李世民的风度、经历、智慧、雄心更能启发她、撼动她,让她脱离女子固有的狭隘与偏颇,让她以更大气的姿态书写人生,让她时时警醒,在私欲与国事间扶正自己的位置。

  可以说,李世民是武则天的教科书。

  武则天初入后宫,李世民年近四十,并不是垂老的年纪,他一手领导贞观之治,一手命武将横扫边境,朝堂上种种消息传到后宫,如此文才武略,纵横捭阖的帝王,怎能不让一个初初成长的小女孩心驰神往,在武则天眼中,李世民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传奇,即使后来她代有天下,提起李世民,仍会带着恭敬向往的口吻,甚至为她曾被李世民夸奖而沾沾自喜。

  武则天对李世民那带着崇拜色彩的向往,首先来自李世民的传奇经历,早在李渊起兵打天下之前,十六岁的李世民就率兵到雁门关为被突厥兵围困的隋炀帝解围,那是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秦王的军队不少,这位少年显得尤为突出,一举成名。后来,李渊起事,李世民跟着父亲东征西讨,不但建立了赫赫战功,也招揽了一批雄才大略的人才——这完全符合一个普通人对传奇人物的期待。

  而武则天恰恰是一个憧憬传奇的女人,她希望自己能在他人心中有一个独特的位置,所以,她事事争先,表现欲极强,为的就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固然来自她那飞扬的个性,也是后宫苦闷的生活所致。在后宫这种地方,每一位女子都在挖空心思吸引皇帝的注意,她们会为衣着、首饰、妆容、言辞、步态等细节反复琢磨,为的就是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武则天常年被这样的环境浸润,让她对出人头地有了更迫切的愿望。

  武则天从李世民身上汲取的最有用的东西,莫过于为君之道与帝王之术。作为帝王,李世民可以心狠手辣,在玄武门杀掉自己的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作为一个有道的君主,他又显得谦逊、开明、重视人才,他麾下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亲曾经的大臣他礼敬有加,就连哥哥李建成麾下的魏征、韦挺等人,他也加以优待,如此心胸,无愧为千古一帝。

  登基后的李世民努力做一个好皇帝。他始终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爱惜臣民,鼓励生产,恢复经济;对外,手下的大将李靖、李勣、侯君集、张亮等人不断驱逐外患,捷报频传,初步树立国威;朝堂上,他善于纳谏,与魏征的君臣关系传为佳话;他仍然注意选拔人才,提拔寒门出身的子弟,为“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而得意……

  武则天在深宫数载,虽未目睹,却也耳闻了李世民的种种政绩,结合她昔年翻阅的种种史籍,她懂得了“一个皇帝必须做的事”和“一个好皇帝必须做的事”。为了王权,杀害至亲是被允许的;为了王权,体恤百姓、招纳人才、虚心纳谏是必要的。恩与威,权与术,赏与罚,功与过……这些史书上概括性的字眼,如今由李世民一一演绎,武则天不断思索李世民的种种作为,由此学到知识,日益累积着自己的学识。学习这些的时候,她是籍籍无名的“媚娘”,一个风华正茂的寂寞女孩;应用这些的时候,她是天子宠妃、当朝国母、一代女皇,其间的风雨坎坷,百味杂陈,难以尽述。

  应该庆幸,武则天在成长之时将李世民作为一种憧憬。她无意模仿后宫那些受宠的嫔妃,在李世民的权谋决断面前,后宫的种种算计无疑是雕虫小技。而一个人的命运格局,与她成长时的憧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成熟后的武则天有雄心、有城府、知进退、做事喜欢从大处着眼、不于细节费心神,都隐约看到李世民的影子。

  这一切,十几岁的媚娘并不能深入体会,她甚至不能准确地分析她对李世民的感情,究竟是男女之情,小女孩对成功男子的向往,还是自幼失去父亲的女孩对年长男人的亲近,或者,这种感情和随之而来的行动,仅仅是深宫妃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去争取皇帝的注意。既然入了后宫,媚娘也只有这一条路能够走,但颇为自负的她却根本不入李世民的眼,这让她的深宫生活充满了挫败感。

  媚娘与李世民

  李世民不喜欢武则天,原因很简单。

  李世民是一位开明君主,一生诸多风光,但到了晚年,却接连发生几件大事,令他身心疲惫。他立的太子李承乾虽聪明却不务正业,二子李泰仗着父亲的喜爱整天笼络群臣培植势力,逼得李承乾铤而走险,想要效法当年玄武门之事。然而,李承乾不是李世民,李世民也不是李渊。李承乾的阴谋失败,李世民忍痛流放了两个儿子。而谋反的名单中,赫然有为他出生入死的老臣侯君集,李世民悲痛欲绝,对侯君集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还有,他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与和尚辩机偷情,李世民腰斩辩机,也斩断了父女情分,从此父女二人形同陌路。

  而且,陪伴自己建功立业的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去世,也让李世民接连受到打击。李世民在历代帝王中,在善待功臣这件事上是出了名的,加官晋爵自不必说,开国皇帝们最喜欢做的诛杀功臣、防止大权旁落之事,在李世民身上也很少发生。他对功臣照顾有加,对功臣的孩子个个晋封,有些功臣恃宠而骄,言语有冲撞,他也不发脾气,只是温言劝告。然而岁月不饶人,李世民当初少年得志,他的老部下们个个比他年纪大,此时不是病就是死,更让李世民感到人世无常。

  所以,晚年的李世民诸事不顺,很需要温柔女性的抚慰,而刚入宫的媚娘泼辣有余,温柔不足,更没有阅历安慰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又怎么能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媚娘虽媚,后宫生活可谓寂寞至极,她与李世民唯一一次被史书记载的沟通是这样的:

  唐朝人爱马,男人女人都会骑马,皇室女子保持着关陇彪悍的风俗,长安城也有不少女性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随从四处游逛。李世民年轻时过惯戎马生活,到老也对这种忠诚烈性的动物很有感情。这一天,李世民得了一匹好马,带着嫔妃们一起观赏。此马名为狮子骢,毛如雄狮,性子暴烈,无人能驯服。若是年轻时候,李世民当然会上前尝试一番,让这匹马臣服在他熟练的骑术之下,而今年老体衰,只能感叹道:“马是好马,可惜无人能驯服。”

  武媚娘灵机一动,表现的机会来了,她悠然上前,对李世民说:“臣妾能驯服此马。”李世民一惊,问:“你用什么方法制伏它?”媚娘胸有成竹地说:“只需要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臣妾先用铁鞭抽打它,若它不服,就用铁锤敲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结果它的性命。”

  一番话不但让李世民的妃嫔们花容失色,也让李世民本人沉默不语,一个小姑娘用如此血腥的方法驯马,真让人瞠目结舌,如果往深了想,这个小姑娘年纪轻轻却懂得权谋之道,不能小觑。不过,小姑娘毕竟是小姑娘,纸上谈兵想要邀宠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李世民释然一笑,还夸奖了媚娘几句,令媚娘扬扬得意。若干年后,她贵为太后,还搬出这段往事打压群臣,警告他们要么听话办事,要么准备挨一匕首,可见这是她平生得意之作。

  媚娘不得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与李世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相去甚远。

  李世民是人中龙凤,麾下英才猛将如云,就连他的另一半,也是位十全十美的女性。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贤后”典范。野史记载长孙皇后芳名长孙无垢,小名观音婢,出身大家,才貌兼备。玄武门之变还曾亲自上阵慰问鼓励军士,成为皇后后不时劝诫李世民要为君有道。

  魏征屡次进谏令李世民不耐烦,私下里愤愤说:“我早晚有一天杀了魏征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嫣然一笑,命侍女为自己换上皇后正装,跪拜李世民口称“恭喜皇上”,并阐明“主明则臣直”,救了魏征一命。三十六岁去世时,不忘劝告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既保全娘家,又为夫君着想,不使外戚干政。皇后去世,满朝文武感念其大德,就连一向铁面无私的魏征也为屡次解救自己的皇后伤感不已。

  但长孙皇后并不是一个只知劝诫夫君的木头人,她同样会为李世民写“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一类的情诗,显示出她的青春与娇柔。所以,李世民对她恩宠不衰,直到她逝世。后世的皇后只知仿其贤良淑德,却失其妩媚风情,可谓东施效颦。

  李世民喜好美色,但对同甘苦共患难的结发之妻,始终怀有一份深挚的感情,以致他后来宠爱的女性,也会有长孙皇后的影子,例如才女徐惠,不但写得一笔好文章,对国家对朝廷都有自己的见解,经常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很重视她的意见。李世民死后,徐惠想到李世民待自己情深,不吃不喝,追随李世民而去。

  媚娘显然不是这种类型的女性。她有文才,但她更愿意思考如何驯马驯人,研究铁鞭铁锤;她有美貌,但她更希望丈夫听自己的话,而不是柔顺地依偎在丈夫身边做贤内助;她有感情,但有一天丈夫去世她绝对不愿意殉情,而是要好好考虑接下来怎么改嫁怎么过日子。

  转眼间,媚娘在深宫寂寞了十几年,她不再是俏丽的少女,而显出成熟的风韵,更加妩媚动人,而李世民依然无法欣赏她,没有重视她。何况,李世民的头风病一天比一天重,也没有心力再去宠爱嫔妃。风烛之年的帝王搬到终南山翠微宫养病,媚娘跟随他做些端茶倒水的工作,她的心一天比一天焦急。

  如果她的夫君李世民就这样一命归西,等待她的将是最凄惨的结局。在唐朝,一位皇帝去世,有儿女的嫔妃可以由儿女照顾,没有儿女的只能出家为尼。想到自己的一生可能要在尼姑庵里度过,媚娘心急如焚。但是,即使李世民身体好转又能如何?他根本注意不到媚娘。何况,李世民年事已高,又能活多久?长安城的喧哗已经打动不了她;内宫的台阁楼池再美,也不属于她;即使她光华满面,妩媚多娇,也不能让皇帝青睐于她,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当武则天的心沉到谷底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机会,既安慰了她的寂寞,也重新燃起了她的斗志。

  也许是缘分使然,在侍奉重病的李世民之时,她看到了太子李治,李治也看到了她。

  太子李治

  李治是武则天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也是她一生最重要的男人。

  李治是一个善良、善感、软弱、有教养的男人,他一生都对武则天有深挚的爱恋之情。史书上,君王们的爱情总是掺杂着权力、斗争、心计,君王们的婚姻大多与政治密切相关,甚至是朝廷平衡的重要步骤,君王对自己的妻子有敬有重,却很少有宠有爱;而对宠妃即便宠也有限度,更要随时防止外戚和妇人干政。不是君王不想要爱情,而是皇家的爱情需要附加太多东西。

  李家的君王们对爱情大多认真,他们既喜好美色又专情,而且受胡风影响,他们并不顾忌恋人的身份,李世民纳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李隆基纳了儿子李瑁的老婆,看似乱来,却也能情有所钟,怜香惜玉。而李治,则在尚且纯情的年纪,爱上了父亲的才人。各花入各眼,武媚娘得不到李世民的喜爱,却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最心动的类型。

  先说说李治这个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四女,三子为李承乾、李泰、李治,四女为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早,李世民亲自养育年幼的晋阳公主和李治。晋阳公主李明达聪明可爱,李世民常把她抱于膝上接见群臣,但对幼子李治,李世民却没那么宠爱,他认为李治资质平平,性格懦弱,而李治也没什么雄心大志,安于享受皇子生活。虽然没有母亲教诲,但他与妹妹李明达感情深厚,嬉笑玩耍,很是快活。

  平静的童年生活与少年生活一闪而过,妹妹李明达去世,令李治初尝人世不如意。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娶了贵族世家之女王氏,夫妻生活平淡如水,并未让他感到甜蜜。他原以为他的一生就这样无风无浪,安然闲适,但一场风波将他推上浪尖,改变了他的命运。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告一段落,李承乾被废。而一心想要夺嫡的李泰也因太过张扬而失宠。李世民欣赏的另一个儿子吴王李恪,则因母亲为隋朝王室后代而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除了血统问题,长孙无忌的反对也是李世民不得不放弃李恪的原因。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决定立仅剩的嫡子李治为太子,并亲自教导他为君之道。

  长孙无忌会竭力扶助李治,并不是因为他疼爱妹妹的小儿子,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打算。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一旦驾崩,新上任的皇帝自然有自己的亲信,他这样的老臣只能退休。长孙无忌希望将来的君主能够依靠他,性格软弱又年轻的李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不愧为李世民的亲信,对李世民的心事最为了解,劝李世民立李治,不说治国之才,不说个人资质,单单说父子兄弟的感情,给李世民一一剖析:假设立野心勃勃的李泰,李承乾和李治肯定不能保全;但李治性格仁义,如果他成为太子,肯定不会为难自己的哥哥。

  一番话打动了李世民,让他正视到李治的优点。似乎只有立这个平庸却讲感情的孩子,才能让自己的儿子们避免自相残杀——这么多年来,玄武门杀兄杀弟一直是李世民的心病,每每回想起来都不是滋味,李世民打心底里期望皇家子孙们和睦友爱。至于李治的资质,他只是不如哥哥们聪明,却并不笨,何况还有长孙无忌等人忠心耿耿地辅佐。在治国问题上,一群好的大臣才是最重要的,李世民对自己留下的这些大臣有绝对的自信。于是尘埃落定,李世民、长孙无忌都安下心,为李治择良师,开始培养帝国的接班人。

  没有野心的李治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太子,没想到自己也有得到父亲重视的一天,即使这重视是无奈的。如今他成了天之骄子,父亲和朝臣们殷切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他也鼓足干劲去学习,去实践,证明自己也是美玉良材。可是,他的两个哥哥虽然下场可悲,毕竟都是天才人物,大哥李承乾从小就聪明绝伦,说起诗书典籍能让饱学多才的老学究们连连称赞;二哥李泰也是才华横溢,也是李世民最宠的皇子。比起这两个人,李治一再努力,也不过得到一句“太子仁孝”的评价,肯定了他的仁义与孝心,其余略去不谈。而李世民,始终认为这个孩子“任懦”,一面写下一本《帝范》教导儿子,一面忧心忡忡。

  李治从小就不断听到师傅们说起自己优秀的哥哥们,不论他如何用功,他都无法得到师傅们更多好的评价,因为珠玉在前,他显得平庸。连师傅们都无法过多称赞他,李世民更不会重视他。幼小的李治明白父亲对自己的怜惜,不过因为自己是母后遗留的幼子。他那得不到重视的童年,既没有母亲温柔慈爱的爱抚,也没有父亲严厉有力的督促,这让他的性格愈发软弱,总是希望能有个人做自己的依靠。

  李世民生病后,对李治有了新的认识。历史上老皇帝重病,太子难免半喜半忧,抓紧时间网罗大臣,为登基做准备,甚至有人会趁机架空自己的父亲。太子的表现令李世民欣慰,他终于相信这个重情义的孩子不会为难兄弟姐妹,也不会为难自己留下的那些元老大臣——李世民是个够义气的皇帝,即使生了重病,也希望那些一直为自己尽忠的人能够在自己死后仍然享受富贵与尊荣。

  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好,李世民一日不见李治,就要写封信给儿子,李世民一笔好书法,信写得赏心悦目,但若说到信的内容,与今人理解的李世民大相径庭。在今人的印象里,李世民是庄重而明朗的,而事实上他是个活泼外向又直率的人,给儿子的信里没有想象中的耳提面命,庄重严肃,而是“忆奴欲死”(李治小名雉奴)、“不知何计”,翻译一下就是“好儿子我想死你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可见,他们之间的亲情是真诚的,宽松的,没有皇室父子间的严肃与防范。

  那时二十岁的李治享受着父爱,也想努力做个孝子,每天都要亲自侍奉李世民,一心希望父亲的身体尽快好起来。这固然是因为他对父亲一片挚诚,也是因为他还没有做好成为一国之君的准备。父亲重病,他又急又怕,急的是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怕的是没有父亲的扶持,他不知如何面对一个国家的千头万绪。父子间的感情一日比一日好,李治的担忧与惧怕也一日比一日深。

  就在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了武媚娘,很多个陪伴在父亲身边的日子,这个大他四岁的女人也在病榻前服侍,似乎察觉到他的不安,每每温言安慰,让他觉得温暖。而且,这个女人如此妩媚动人,与自己的妻子、妾室大不相同,别有一种风韵,让他难以抗拒。

  李治喜欢成熟的女性,一来他从小失去母亲,渴望成年女性的关怀与呵护;二来成年女性别有的风姿,更能满足他内心的需要,如今的媚娘娇艳欲滴,浓情款款,的确有资本让李治着迷,而且,媚娘之“媚”,连李世民都要赐名,非常人能比。

  李治喜欢独立的女性,他的性子软,做事需要别人从旁推动,他常常觉得没主意,出了大事更是束手无策,于是希望身边有一个能出主意的、有决断的人,而媚娘处处显得果敢,说话做事高人一等,令李治刮目相看。

  李治喜欢泼辣的女性,一直以来,他的生活都如井水般平静,即使是被立为太子这样的大事,也由父亲和舅舅做主,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等待和接受,他也渴望刺激,渴望生活多一抹亮色,武媚娘正是那块打破平静的石头,让他的人生顿时多了色彩。

  每当与武媚娘眉目传情,李治便觉得甜蜜,但想到媚娘是父亲的才人,自己的后母,他便如冷水浇头,闷闷不乐,也知道自己离谱。不过,年轻人的恋爱,如果听之任之,大多随着时间淡去,自然离散;但若有人从中横加干预,反倒激起逆反心理,死活偏要在一起,李治的爱情夹杂着危险和不得已,更是让他欲罢不能。

  这段私情瞒得密不透风,没有任何人察觉,不成熟的李治显然没有这份周密的心思,必然是武媚娘步步为营,保护着这段关系。媚娘太知道恋情曝光带来的结果,李世民的确重感情,但该下手的时候,他比谁都狠心。前太子李承乾曾在府里养了一个男宠,二人浓情蜜意,被李世民知道后,毫不留情地派人冲入王府抓了那个男宠,任凭李承乾如何请求,仍然将男宠斩首。更近的例子也有,高阳公主与和尚见不得光的恋情,也被李世民扼杀。事关皇室体面,李世民决不容子女胡来,如果被李世民知道她与李治的勾当……

  对李治来说,这段关系虽然甜蜜刺激,但他也万万不敢让父亲察觉。父亲重视自己的地方,不外乎孝顺和循规蹈矩,与武媚娘的关系,既是不孝,又是不伦,一旦曝光,媚娘固然危险,自己的太子之位,恐怕也会动摇。孰轻孰重,身为皇储的李治自然会掂量。而媚娘顾全彼此的筹谋,又让李治叹服,进而言听计从。

  事情总要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办法似乎只有一个,如果李世民开口,将媚娘赐给李治,可谓万事大吉。父亲将自己的嫔妃赐给儿子,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在汉朝,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就曾是刘奭的父亲汉宣帝的低等侍妾,由汉宣帝赏赐给刘奭。可是,李治既有妻子又有妾室,李世民不会格外再赏赐女人给他,李治也没那个胆子提这个建议,武媚娘也知道这纯属痴心妄想。她和李治,都希望老天会格外开恩,让事情能有转机。但老天没有开恩,一切按部就班,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