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全文阅读 > 第6章 重俊政变

第6章 重俊政变


  神龙二年(706年)的一天,唐中宗李显正在披阅奏书,忽然一双柔软的小手蒙上了他的眼睛。李显笑了,他知道,这是他最宠爱的安乐公主又来和他提要求了。每次安乐公主想要任命什么人,都是这样自己先写好制书,然后要么蒙上他的眼睛,要么蒙上制书的内容,让他签署。一般李显也愿意满足她那些小小的无理要求。虽然如此,李显在落笔之前还是问了一句,这次又是什么事情呀?安乐公主娇滴滴地说,请父皇立我当皇太女。李显一听,一下子就把蒙在自己眼睛上的手拿下来了,说,自古只有皇太子,哪听说过什么皇太女?太胡闹了!这下安乐公主可不高兴了,她说,则天太后不过就是山西商家的女儿,最后还能当皇帝,我是父皇您的女儿,为什么不能当皇太女?

  中宗没办法,只好说,好好好,就算让你当皇太女,我也得和大臣商量一下呀!连哄带劝,把安乐公主打发走了。中宗接着看奏章,并没有把她真当一回事。可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引发了一场大祸,差点要了他的性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清洗功臣

  唐中宗和韦皇后为了巩固统治,联合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力量,借助他们打击功臣,同时遏制弟弟相王和妹妹太平公主的势力。有了武三思帮忙,中宗马上制定出一套方案,分三个步骤打击功臣。

  第一步,明升暗降。政变不是在神龙元年二月发生的吗?到五月,武三思就给中宗献计献策了。他说,现在五个大功臣都当宰相,他们恃功专权,恐怕对国家不利啊。那怎么办呢?您可以以尊崇功臣的名义把他们的爵位从公提升为王,给他们荣誉,但是同时罢免他们的宰相职务,去除他们的实权。中宗一听很有道理,马上照办。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一再贬官。剥夺了功臣的实权之后,武三思又接连炮制出所谓的“王同皎谋反案”和“天津桥匿名信案”两起大案,说部分功臣内外勾结,对皇帝和皇后图谋不轨。通过这两宗案件,许多功臣被贬到地方当刺史,后来一贬再贬,最后都流放岭南了。

  这“王同皎谋反案”是怎么回事呢?王同皎本来是李显的女婿,长安(701—704年)年间,李显还当太子的时候,王同皎娶了李显的女儿安定郡主。翁婿一家亲嘛,所以到神龙政变的时候,他也追随李显参与政变,成了功臣。李显当了皇帝后,提拔他为右千牛将军,掌握兵权。可是,神龙年间李显的主要工作不就是打击功臣吗?眼看着武三思掌权,功臣失意,王同皎愤愤不平,就和人一起密谋暗杀武三思。

  可是,密谋强调的就是“密”字,王同皎最大的问题也出在这里。他太天真,对谁都轻信。当时,他好心收留了一个落难诗人宋之问,商量暗杀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对宋之问保密。没想到文人无行,宋之问恩将仇报,马上告密。结果,王同皎密谋中的暗杀计划胎死腹中,武三思倒反咬一口,说王同皎想拥兵废黜皇后。唐中宗当时本来就害怕功臣,一心倚重韦皇后和武三思,怎么能容忍王同皎的行为呢?当即下令将王同皎斩首,并大肆捕杀同党,一批功臣因此被牵连进来,贬往地方。

  那么,“天津桥匿名信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功臣不都反对韦皇后干政,而且对韦皇后和武三思的交往颇有微词吗?这件事情尽人皆知,搞得武三思非常不爽。怎么才能扳倒功臣呢?武三思灵机一动,暗中命人写了一份传单,传单上开列韦皇后和武三思淫乱的种种秽行,结尾大书:这样的皇后纯粹是给国家丢脸,还不如废黜了事!

  然后把传单贴在了洛阳的交通要道天津桥。这份传单杀伤力太大了,又有黄色内容,又有政治宣言,一时间观者如堵,议论纷纷。这中宗哪里受得了啊!马上命人追查。追查来追查去就找到张柬之等功臣的头上了。当时谁都知道功臣和皇后以及武三思有仇啊,所以张柬之等人百口莫辩,都被流放到岭南瘴疠之地去了。

  第三步,肉体消灭。按道理讲,贬到岭南已经是九死一生了,但是武三思还不放心,唯恐有一天这些人东山再起。斩草就要除根啊,否则就有“春风吹又生”的危险。怎么办呢?武三思请求中宗派了一个御史到功臣的流放地,把他们就地结果。这个御史到岭南之后一看,五个功臣之中,张柬之和崔玄暐年龄大,体力差,在路上就已经被折腾死了。那就拿剩下的三个开刀吧。这三个侥幸活下来的人可倒霉了:敬晖直接被千刀万剐了。桓彦范抓住之后,被绑在竹搓板上,来回拖拉,最后把肉都刮掉了,只剩下骨头,居然还有一口气。怎么办呢?

  酷吏接着再用大棒将他打死。还有一个袁恕己,平时喜欢养生,整天修炼,吞食黄金,希求长生不老,怎么把他弄死呢?派来的这个杀手对药物学很有研究,知道野葛汁和黄金相克,于是就给袁恕己灌下好几斤野葛汁。袁恕己喝下之后,毒性发作,腹痛如绞,满地打滚,用手抠地到把指甲都磨尽了。而后,杀手又命人将他捶杀。

  就这样,几个大功臣都先后命丧九泉,彻底没了后患,唐中宗心里终于踏实下来。

  二、后院起火

  收拾功臣其实也是在敲山震虎。耳闻目睹神龙政变的功臣都先后惨死,相王兄妹果然被震慑住了,说话办事更加低调。看到自己立威有效,中宗李显总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刚刚解决了外面的问题,自己家后院又起火了。火源出在太子李重俊身上,李重俊觉得自己太子之位不稳,企图纠集武装力量清洗宫廷,除掉于己不利的人。好端端的太子,为何不安其位呢?

  原因首先出在韦皇后看不上这个太子。太子李重俊并非韦皇后亲生,他的母亲只是后宫的普通宫女。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李重俊既然出身这么低微,他怎么能够当上太子呢?关键是韦皇后的亲生儿子当时已经死了。韦皇后的亲生儿子名叫李重润,在武则天晚年因为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逼死了。所以李重俊就捡了个便宜,以庶子的身份当了太子。他高兴了,韦皇后心里可是非常不舒服,每次一看到李重俊,就想起自己可怜的孩子,这些荣华富贵本来都应该是他享受的呀,怎么就便宜了李重俊这小子了呢,所以整天给他脸色看。

  韦皇后冷言冷语、话里带刺也就罢了,更让李重俊不能忍受的是,安乐公主也欺负他,每次相见,都不拿正眼看他。尤其让人忍无可忍的是,安乐公主居然管他叫奴才。这安乐公主是何许人啊?她就是我们在开头说到的那个公主。她可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根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她是有唐历史上最漂亮的公主,当时号称“光艳动天下”。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风华绝代,天下耸动。本来唐朝就是个盛产美人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就生在唐朝。可是连杨贵妃都没能有过这样高的评价,可见安乐公主有多么惊艳!但同时,她也是唐朝历史上苦难最深的公主。怎么回事呢?

  安乐公主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唐中宗李显最倒霉的时候。当时,因为李显声称要把天下让给岳父韦玄贞,被武则天抓住了把柄,不光把李显赶下皇位,还把他们全家贬往房陵(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安乐公主就生在他们前往房陵的路上。一个被赶下台的皇帝能保住命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什么好待遇!必要的行李随从一无所有,眼看着小女儿呱呱坠地,可李显连一块包裹她的襁褓都找不到!看着一丝不挂、冻得哇哇大哭的孩子,李显含着眼泪,脱下自己身上的袍子,把小女儿包裹起来。所以,这个可怜的公主小名就叫裹儿。正因为有这样苦难的经历,她又成了唐朝历史上最得宠的公主。一般帝王家的孩子从小和父母很少接触,但是安乐公主却是中宗和韦后一手带大的,感情特别深。想着女儿从小一天好日子都没有享受过,中宗夫妇对她不免有负疚之感。两个人也是暗中发誓,一旦有出头之日,绝不让这孩子再吃一点苦。现在李显苦尽甘来,当了皇帝,对安乐公主当然是百依百顺。

  安乐公主除了是最漂亮的公主、苦难最深的公主、最受宠爱的公主之外,她还是整个大唐历史上婆家最有势力的公主。安乐公主的婆家是什么人家呢?安乐公主的丈夫叫武崇训,她的公公武三思,是唐中宗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因为有武三思儿媳这么一层身份,安乐公主不但得到父母的宠爱,而且还被父母高看一眼。恃宠而骄是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安乐公主有了这么多优势,自然骄傲得就像开屏的孔雀一样,哪里还把庶出的太子李重俊放在眼里!太子、三哥一类的称呼一律免掉了,就直接管他叫奴才,还让自己的驸马武崇训也这么叫。

  这可把李重俊气坏了。

  生气归生气,这些李重俊都还能忍,最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安乐公主居然要求皇帝立她当皇太女,这不是明显要抢他的位子嘛!而皇帝居然也没教训她,还说什么要去征求大臣的意见!这下李重俊可真坐不住了。父皇不会真的要立安乐当皇太女吧?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了!

  为什么安乐公主这么嚣张呢?李重俊思来想去,觉得皇帝和韦后之所以娇纵她,固然有感情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她是武家的儿媳妇。

  武三思位高权重,炙手可热,恐怕正因为这层关系,中宗才对她如此纵容吧。换句话说,武三思父子就是安乐公主的后台。再联想到素日里驸马武崇训对自己的欺凌,李重俊对武三思父子更是恨之入骨。

  不过,让李重俊琢磨不透的是,武则天被迫退位,武氏本来不是应该在打击之列吗,怎么现在反而又耀武扬威起来了呢?别忘了,李重俊当时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考虑问题并不成熟,他哪里清楚父亲的政治困境,只是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官婉儿惹的祸,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上官婉儿跟武三思私通!因为他们有这层关系,所以中宗上台后,婉儿极力提携武三思,武三思父子才会东山再起。所以罪魁祸首就是上官婉儿这个坏女人!另外,这个可恶的上官婉儿替皇帝起草诏书的时候,每次都极力推尊武氏,贬低李家,这真是太让人气愤了!这样想来想去,李重俊心中的敌人逐步明确了:第一,武三思父子;第二,上官婉儿。就是这些坏人让他这个太子当不安生!可能有人怀疑,李重俊难道就不恨中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吗?毫无疑问,他对中宗夫妇也心存不满,对安乐公主更是没有好印象,但是,他们毕竟是自己的父母、妹妹,是皇帝、皇后和公主,李重俊对他们的名分有畏惧之心。另外,他觉得,只要把武三思父子和上官婉儿除掉,中宗夫妇不再受这些坏人蛊惑,也就会回心转意。安乐公主没有了后台,也就不会那么骄纵了。敌人明确了,怎么才能结果了他们呢?李重俊头脑一热,心想,干脆搞一场政变吧。三年之前,父亲不就是通过政变,除掉了张易之兄弟,然后才当上皇帝的吗?

  三、祸起萧墙

  既然要搞政变,那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他得找到支持者。谁是支持者呢?当时有两拨人和他一样,对武三思恨之入骨。第一拨是当年的政变功臣。张柬之等五大臣都被武三思迫害死了,剩下的那些人虽然没死,也饱受武三思打压欺凌,心中很是不平。当时,功臣的代表人物是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当年,就是李多祚为神龙政变提供了军事保障。政变之后,眼睁睁地看着老朋友都死得这么惨,李多祚心里很难过,一直想找机会替他们报仇,出一出胸中的那口恶气。李多祚手握禁军兵权,太子向他表明心意,他也愿意冒死再发动一场政变。

  另一派就是残存的李唐宗室。李唐宗室在武则天掌权的时候都是九死一生,好不容易盼到云开日出,又是李家的江山了。可是现在看来,这李家王朝的主宰者居然是武三思!他们心里也很不平衡,好不容易收回的江山怎么又转向武家了呢?宗室的代表人物是成王李千里,他当时正担任左金吾大将军,既然有太子挑头,他也愿意出兵帮忙。

  政变参与者找好了,具体怎么操作呢?李重俊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是主力部队,由太子李重俊本人率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直接指挥,负责消灭李重俊心目中的敌人。另一路是辅助力量,由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率领,负责占领宫城的各个城门,给主力部队的进宫扫清障碍。看起来,这场政变基本上就是模仿神龙政变,到此为止也算干得有条不紊。

  经过一番联络安排,神龙三年七月,李重俊终于发难了。按照计划,李千里很快率兵占领了宫城的大门。李多祚手下的士兵也准备就绪。可是,接下来政变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了呢?李重俊的敌人不止一个,武三思和上官婉儿这两个敌人,一个住在长安城南的家里,一个住在城北的宫里,先打谁合适呢?想来想去,李重俊觉得武三思父子是主要敌人,应该先杀他们。主意已定,李重俊和李多祚率领三百多个羽林兵,浩浩荡荡直扑城南武三思的住宅去了!到了武家,正是深夜,武氏一家人都在睡梦之中,毫无防备。李多祚和他的士兵手起刀落,武三思父子糊里糊涂就成了刀下之鬼。其他亲戚朋友被杀的还有几十人。我们说过,安乐公主是武三思的儿媳,她在不在被杀之列啊?应该说,虽然李重俊畏惧她公主的身份,但是羽林军的刀剑可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碰到安乐公主,肯定也是凶多吉少。不过,上帝保佑李裹儿,她这天到宫里去了,根本没有回家住,因此也就躲过一劫。

  杀死武三思父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掉转马头,直扑皇宫。因为事先安排了李千里占领各个宫门,所以入宫相当顺利。三百多羽林军一进后宫,中宗夫妇马上就被外面的喧闹惊醒过来,只听见外面的士兵乱喊:交出上官婉儿!正在这时候,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闻声也跑了进来,都气喘吁吁,衣冠不整。唐中宗李显一看到上官婉儿那是眼睛一亮,心想,怎么说曹操曹操就到,婉儿啊婉儿,今天我只好对不起你了!上官婉儿是何等聪明的人,她一看到唐中宗这副表情,马上就明白了,这个糊涂皇帝想要把我给卖了!这还了得!没等中宗开口,婉儿就先说话了。她说:“如果交出婉儿能够平息祸乱,婉儿万死不辞!就怕太子得到婉儿之后,会接着要皇帝和皇后的性命!”这番话一下子把中宗给点醒了。是呀,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当年搞政变也并没想把武则天怎么样,但是杀了张家兄弟后,不也马上就逼武则天退位了吗!这时候让步,只能是自毁长城!但是,外面的喊杀声已经越来越近,不交出婉儿怎么办呢?这时候,上官婉儿又说话了:“玄武门坚固,又有禁军保卫,请皇帝、皇后和公主随我来,到玄武门楼上暂避兵锋!”几个人跌跌撞撞爬上玄武门城楼,这时候,另一个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得到叛乱的消息,赶紧率领一百多没有被李多祚带走的士兵赶到玄武门保卫皇帝。

  这边护卫皇帝的士兵刚刚列好阵,太子和李多祚的人马就冲过来了,双方就在玄武门城楼下对峙。从李重俊这个角度讲,他怎么办才是正确的策略呢?他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刻展开强攻。因为他手里有三百多人,皇帝这边只有一百多人,可以乘胜追击,以多胜少。可就在这个时候,李重俊犯错误了。他迟疑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原定计划中,没有打皇帝这一项,他只想杀掉上官婉儿。可现在上官婉儿和皇帝在一起,他是调整计划连皇帝一块儿打呢,还是跟皇帝交涉一下,让他交出上官婉儿呢?两个念头在他脑子里打架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语叫做兵贵神速,李重俊这一迟疑可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就在他这么一迟疑的工夫,玄武门楼上有一个宦官杨思勖看出门道来了。这个杨思勖长得高大威武,性格强悍,当宦官实在是有些屈才。他对中宗说:陛下,等我下去取他的首级!说完提着刀就冲下来了。还没等李重俊他们看清来人是谁,杨思勖刀锋一闪,一下子就把李重俊的前军总管斩于马下,这真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简直就是关公温酒斩华雄的翻版。李重俊的前军总管也是一员猛将,而且还是李多祚的女婿,他这一死,李重俊这边的军心立刻就动摇起来。这边李多祚所率的士兵军心乱了,玄武门城楼上,唐中宗的底气也就足了。他趁着手下旗开得胜,趴在玄武门城楼的栏杆上,对着下面的乱军高声喊道:“诸位将士听着!你们都是朕的宿卫战士,为什么要跟李多祚谋反!现在你们如果能阵前起义,杀死谋反者,朕保证对你们既往不咎,并保你们享受荣华富贵!”这些士兵本来也都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理想,他们跟随李多祚替李重俊打仗,一是慑于将军的威风;另外,也是想以后跟着太子混一点荣华富贵。可是现在,无论是太子还是将军,他们都不如皇帝官大啊,皇帝都许诺他们荣华富贵了,那当然得跟着皇帝走了。所以马上一大半人都倒戈了。兵败如山倒,顷刻之间,李多祚等几个重要将领就人头落地了。太子李重俊一看事态不妙,赶紧带着几个随从杀出乱军,向南一路狂奔,跑到了终南山。终南山在唐朝的时候生态还没有破坏,山高林密,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太子想在这儿暂时先躲一躲风头,然后看看能不能重整旗鼓。可是他好不容易才逃离险境,刚刚下得马来,坐在一棵松树下面想要喘口气的时候,他的一个随从过来,一刀下去,就把他给结果了。这样一来,整个政变彻底失败。

  那么,李重俊政变为什么会失败呢?直接原因是他在军事指挥上有两大失误。哪两大失误呢?第一,他没有直扑玄武门,进入皇宫,相反,他绕了一个大弯子,先到城南去了,从城南再杀到城北,失去了宝贵先机。第二,他在玄武门楼下没有实施强攻,而是犹豫不决,反倒被中宗这边先下手为强,最终一败涂地。

  那他为什么连犯如此严重而愚蠢的错误呢?这就涉及李重俊的个人素质和人才储备情况了。首先,李重俊还年轻,缺乏政治经验,头脑也不够聪明,政变之前缺乏整体规划,也缺乏应急预案;其次,他没有一帮得力的谋士。以前神龙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依靠张柬之等几个大臣的缜密部署和安排,但是,李重俊没有这样的高参。

  他仅有的几个太子府官员都是贵族少年,纨绔子弟,除了斗鸡走狗一无所知,根本帮不上他的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场政变缺乏后续考虑。固然,李重俊和他的两个将军都只想把武三思父子和上官婉儿干掉。但是他们也应该意识到,一旦兴兵宫阙,也就是与皇帝为敌了。因此,虽然他们主观上可能并不想杀死皇帝,但在客观上,必须也把皇帝作为政变目标。必要时,杀掉皇帝也在所不惜。可是李重俊他们没有这种考虑,他们还天真地想和皇帝寻求妥协,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这场政变说白了就是一个孩子的简单大脑指挥武将发达四肢的产物,它仅仅是一场激变,不是蓄谋已久的夺权,所以一遇到问题立刻全线崩溃。

  虽然重俊政变失败了,但是对中宗李显夫妇的心理打击还是相当大。危机刚过,中宗抱着韦皇后泪如雨下,说皇后啊,咱们险些就到了阴间呀。一定要严惩这些叛乱分子!怎么严惩呢?中宗把太子李重俊的头拿过来,先到太庙昭告祖宗,然后到武三思父子的灵柩前祭奠冤魂,最后召集全体官员,在朝廷里公开枭首。这就叫做大义灭亲,法不容情!亲生儿子都这样毫不留情地严肃处理了,其余同党就更不能轻饶了,所有跟这次政变有关的人都必须一网打尽!既然中宗定下了这样的原则,那司法部门就只能是扩大搜索范围,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四、身陷危局

  这样一审不要紧,有一个犯人受刑不过,交代说: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跟李重俊同谋!大家知道,中宗老早就在猜忌太平公主兄妹,听到这个犯人的供词,马上下令给御史中丞(当于最高法院的常务副院长)萧至忠,让他审问太平公主兄妹。这下气氛可就紧张起来了,因为一旦走司法程序,就难免会屈打成招,情况非常凶险。所以,此时此刻,无论是相王李旦还是太平公主,都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他们会不会免于这场灾难呢?

  前文讲过,相王李旦从武则天时期就小心谨慎,与世无争,大臣对他都充满同情;而太平公主得了中宗的诸多赏赐后,乐善好施,许多官员都是她的粉丝,对她充满了钦敬之情,给这样两个人定罪,天理难容啊!御史中丞萧至忠本来就是太平公主的粉丝之一。接到中宗的命令,萧至忠的眼泪都流下来了,他说:“陛下富有四海,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呢!陛下觉得他们像是谋反的人吗?请陛下想一想,当年您刚刚从房陵回到洛阳,那时相王可还是皇嗣呀,是他跟则天皇帝苦苦哀求,一定要把太子的位子让给您。则天皇帝不同意,他就连续几天绝食,这件事天下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个时候都不想和您争皇位,现在怎么会参与叛乱呢!”紧接着,右补阙吴兢也上书说:“宗室可是陛下的依靠啊。现在陛下骨肉凋零,身边能够帮忙的只有一个弟弟了,陛下难道还要把他除掉吗?自古信任外姓、疏远骨肉的人可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呀!”唐中宗一看,大臣们反应如此强烈,他心里也迟疑了。

  想来想去,中宗觉得对弟弟妹妹以谋反罪论处难以服人。他们现在已经是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了,功格天地,位极人臣,就算是再参加一场政变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好处,何必冒这么大风险白给侄子打工呢?既然说太平公主兄妹参与叛乱不能让天下人信服,中宗也就只好继续表现出友爱的样子,不再追究了。

  看起来,太平公主也好,相王李旦也好,这次又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但是,这件事对他们的触动太大了。本来,兄妹俩都已经决定扮演鸵鸟了,不招惹是非,拼命把头压低。可是,即使把头压得再低,该找上门的事情照样会找上门。那么,太平公主还会遇到什么风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