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47章 行军篇(4)

第47章 行军篇(4)


  1975年,克里斯蒂在美国布朗迪斯大学就读,学习成绩优异,父亲对她非常赞赏。休·海夫纳看出女儿在文学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适合办杂志,虽然他也知道克里斯蒂对这份杂志的看法,但他已经创下了偌大的一份家业,不交给心爱的女儿,还能交给谁呢?于是那时,他就暗暗打着定主意,今后要把自己的事业交给克里斯蒂,因此,他着意对女儿进行培养教育,在女儿毕业后,让她来自己的公司上班。

  在《花花公子》杂志创办的二十多年里,海夫纳个人资产从零开始到1975年已是数以亿计,这个时期是海夫纳人生的黄金时代。然而7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内容与《花花公子》相似的杂志,如《花花女郎》、《长廊》、《楼顶房屋》等纷纷出笼,在色情方面更是“后来居上”,内容更为“开放”,争夺了《花花公子》大量的读者。导致《花花公子》销量大跌。

  1972年,《花花公子》每月的销量是700万本,到了1978年,每月的销量只有480万本了。广告费收入也直线下滑。随之而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股票市场上的连连下跌,从1972年每股价值25.125美元下跌至每股2美元。为了挽救企业的颓势,海夫纳于1976年以50万美元年薪聘请了德力克·丹尼尔斯任公司总裁。德力克·丹尼尔斯原是底特律自由出版社的执行编辑,还兼任奈特一里德报业公司的副总裁,对于杂志报刊行业的经营业务非常熟悉。他出任总裁以后,他全面整顿了公司的业务。

  当时克里斯蒂这时已经是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她也参与了这次调整。他们进一步丰富了《花花公子》杂志的内容,并出版发行了它的姊妹刊《奥伊》杂志。此外,还扩展了收费有线电视服务,开辟了豪华酒店、唱片公司、赌场和书籍出版公司,进一步扩展了公司的经营范畴,使得花花公子公司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

  这其中赌场的经营给花花公子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为了让赌场效益增加,花花公子集团在赌场上的投资也是巨大的,大西洋城的赌场耗资最为巨大,被称做“花花公子”皇冠上的宝石,投入了1.3亿美元,它建有500间豪华的酒店星级房间。伦敦的赌场则是达官贵人们出入的场所,年获利超过1300万美元,它带给公司的财源滚滚,令海夫纳喜不自禁。而《花花公子》杂志的销量也有所回升,1980年达到了520万份。广告收入也有所增加。股票每股的价格回升到9.125美元。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奥伊》杂志和美国新泽西州大酒店、威斯康辛州日内瓦湖畔酒店、伦敦的赌场都相继出售。接着不久之后,那颗“皇冠上的宝石”大西洋城赌场酒店由于违反新泽西州的经济管理条例,被美国政府勒令停业,面临着被吊销执照的噩运。

  休·海夫纳眼看着他一手创建的花花公子企业帝国就要毁于一旦了,他孤注一掷,决定让克里斯蒂就任总裁。在克里斯蒂刚进公司的时候,她拿起《花花公子》杂志,那里面的裸女玉照仍不免使她脸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正视父亲的事业,担任了公司的董事和副总裁。为父亲了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正处于《花花公子》日薄西山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克里斯蒂要发挥实力的时候。

  1982年4月28日,海夫纳发表声明,宣布花花公子企业公司的新总裁克里斯蒂和副总裁马文·赫斯顿走马上任。至此海夫纳彻底将权力移交给了女儿。休·海夫纳的任命引起了企业公司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大多数人仍持怀疑态度,公司内部的人对克里斯蒂能否胜任也态度迥然。大家都觉得现在企业正在挣扎之中,它需要一位更有经验、更有魄力的人来力挽狂澜。克里斯蒂虽然跟随父亲多年,可经验上仍有不足,但休·海夫纳没有理会公司内外的种种议论和疑问,他对自己的女儿充满了信心。

  父亲的信任给了克里斯蒂莫大的鼓舞,她决心以实绩向仍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证明自己的能力,努力摆脱垮台命运的威胁。她深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鉴于自己的经历还很有限,她主动提出,在新成立的总裁办公室里,由马文·赫斯顿和她共同负担企业管理的责任。马文·赫斯顿原本是公司财务部门的主管人,经验方面的确胜她一筹。

  克里斯蒂担任总裁以后,对《花花公子》杂志的内容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她改变了《花花公子》只以裸露美女取悦顾客的色情形象,努力提高了档次,来赢得广大新读者的欢迎。此外,她还办了其他两个杂志,积极邀请歌星、影星在她所办的杂志上露面谈话,利用明星效应来吸引顾客,增加新的具有时尚性、趣味性的内容。

  克里斯蒂还对电视报刊的潜力作了新的评估,认为收费有线电视这一块值得继续做下去,于是她努力发展收费有线电视,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花花公子企业公司的收费有线电视事业卓有成效,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克里斯蒂将经营多元化的特征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她积极组织人力,加大其产品生产。她派出一批颇为能干的推销员,四处推销”花花公子“商标的产品。如今,在美国,许多大商行里的货架上,“花花公子’’商标的产品比比皆是。

  由于克里斯蒂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公司内部的合理化建议能够大量被采用,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回升,不到3年时间,公司年收入逾1亿美元,又重新变得生机勃勃,远远超出美国同类期刊的实绩。

  克里斯蒂有今天的成绩,与父亲海夫纳给她的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他力排众议将女儿推上了花花公子公司的总裁地位,女儿受命于危难之时,没有让父亲失望,打了漂亮的一仗,他靠自己的努力重振了花花公子公司的辉煌,也博得了人们的赞赏与尊敬。海夫纳“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教育方式既挽救了《花花公子》又成就了女儿的事业。

  处世活用

  戚继光善于治军

  孙子提出将领带兵要“令素行”,“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军纪严明,兵力才会强大,戚继光作为我国明朝的军事家、抗倭名将及民族英雄。就是运用“令素行”训练出一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精兵队伍,打击了重重倭寇,保卫了民族利益。

  戚继光生于明嘉靖七年,他的家庭是一个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为人正直不阿,是个文武全才,曾任神机营副将。因不愿与朝中奸佞同流合污,请告还乡。他对戚继光管教甚严,希望儿子将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戚继光也很争气,从小就刻刻苦学习武艺,博览群书。

  后来遇到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愤恨。受父亲的影响,戚继光保国保民,将自己的岁月在消耗在疆场之上。年轻时他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此后他毕生40余年都在军旅中度过,一生奋斗在抗倭作战的前线,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当时明朝士兵平时素无训练,骄横不受节制,“战五号令”、“望贼奔溃”,甚至还残害百姓。强奸妇女、抢劫百姓的士兵,比比皆是。嘉靖三十七年四月,戚继光领兵取得乌牛之捷。收兵记功时,一个士兵,竟拿着一个十五六岁无辜少年的头颅,前来报功。另一个士兵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也前来报功,戚继光见这个被杀者双目怒睁,心中正在纳闷。一旁的一个士兵看见此头痛哭道说:“这是我的弟弟呀!刚才负伤并未死,为什么要杀他啊!”还有戚继光愤怒地把这两个冒功者杀掉。

  尽管如此,此类事件,仍时有发生。一次在新河所一带大败敌寇,残倭向乐清逃去。戚继光命军队乘胜急迫。但其士兵军纪松弛,因胜而骄,不肯向前。退缩的士兵中有一个自己很信任的亲兵,为了杀一儆百,以正军规,戚继光就把那个退缩的亲兵杀掉,这才硬行督促着士兵往前方追击。

  通过这些事件戚继光得出结论:“无精兵而议论打仗,就如同一个无臂之人同手执利剑者格斗一样,那自然是难以取胜的。要战胜敌人,就必须有一支精兵。”因此戚继光被调到浙江后决心训练出一支精兵。

  戚继光对新军进行严格教育主要有几下方面:1、养兵保民教育,要求士兵懂得军队的任务是“保障生民,捍御地方”,军队要与百姓和睦相处,让士兵们明白只要军队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百姓,百姓肯定拥护军队的道理。2、重视武艺训练,在武艺训练时,按照年龄大小、身材高低、体质强弱的不同,分别授予不同的兵器。武艺训练中,还结合体质锻炼,让士兵穿重甲,负重物,以练体力,使用比实战武器更重的器材,以练手力,裹沙袋长跑,以练足力。让士兵练习合于实战、能防身杀敌、立功报国的真武艺,决不允许士兵去学只能装饰门面、丝毫不切实用的花拳绣腿。3、教练阵法。戚继光根据江浙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制一些适合作战的阵法,这些阵法长短兵器迭用、攻防结合、因势变化,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例如:鸳鸯阵以及由鸳鸯阵变化而成的两仪阵、小三才阵和三才阵等。4、严格纪律。戚继光把各种军队的号令编印成册,发给士兵,要求人人熟记,并赏优罚劣。他教育士兵说:“古今名将用兵,从未出现过无节制、号令,不用金鼓、旗幡,而浪战取胜者。”他要求部队做到严禁砍伐树木,毁坏田地,烧毁房屋,奸淫掳掠,杀害战俘。“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以上这几点戚继光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也要求所有军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务使“兵民相体”“万众一心”。在作战中做到赏罚严明,当赏者虽仇亦赏,该罚者虽亲不免。由于戚继光治军严格,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练兵法则,在较短时间就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组织良好、勇敢善战的精兵,这支军队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军”。

  戚继光带领这支“戚家军”在抗倭作战中转战浙闽,战必胜,攻必克,打得倭寇丢盔弃甲,下海逃窜。最终以其不朽的抗倭战绩记入我国史册。

  戚继光在治军过程中文武兼治、刑赏并重,“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最终使得“与众相得”,成就了一支强悍的“戚家军”队伍,为反对倭寇侵略立下不朽功绩。

  孟母三迁

  “择便处军”虽然是孙子在兵法中提出的在军队行动中遇到各种地形的处置。但在个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择善处”处之。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

  孟子原名孟轲,他的母亲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孟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孟轲小时候的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田里偷瓜,下河摸鱼。孟母什么办法都用尽了,孟轲还是贪玩不改。孟母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第一次搬了家,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

  但搬家以后,情况还没有好转。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跑出去不见了。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和他一起玩,这回他能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终于看到了孟轲。原来这有几个铁匠师傅,在地上支了个大炉子“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觉得很好玩,就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看,这里环境也不好,于是又带着孟轲搬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