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45章 行军篇(2)

第45章 行军篇(2)


  隋朝末年,统治残暴,人民忍无可忍,为了反抗腐朽的朝廷,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爆发起来。到公元617年初,河北一带的窦建德起义军,河南一带的的李密起义军,江淮一带的杜伏威起义军,成为当时三支规模较大、实力最强的农民起义军。他们各据地盘,各自为战,歼灭了大量隋军。与此同时,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纷纷起兵反隋,企图以自己为中心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其中以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实力最为强大,这些地方起义使隋王朝濒临彻底崩溃的边缘。

  李渊父子是富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封建贵族官僚,李渊本人是隋朝太原留守,他与儿子在太原于公元617年5月起兵反隋。起兵之后,他们采取高明的战略、策略,在军事方面不断地取得进展,同时实施争取人心的政治、经济措施,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渊军攻下隋都长安,占据了关中和河东广大地区,并迅速把占领地拓展到包括秦、晋、蜀等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一支强大力量。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

  建国后,李渊父子继续引兵向东扩展,筹划伺机统一全国。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击败了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地方割据势力,势力进一步扩大。当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寨起义军已经解体,而控制着江淮地区的杜伏威起义军,控制着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的隋朝残余萧铣集团力量较弱。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是河北窦建德起义军和占据洛阳的王世充集团,的还有因此他们成了李唐军事扩张的主要对手。

  李渊集团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了各个击破、先王后窦、远交近攻的战略。他先派遣使者稳住窦建德的同时,由李世民率唐军出潼关进攻东都洛阳,实施消灭王世充集团的战略计划。李世民大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大军进行了历时半年的激烈交战,排除了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据点,形成了对洛阳城的包围。王世充困守孤城,处境险恶,连连向窦建德告急求援。

  窦建德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王世充若被消灭,自己就会成为唐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所以不能坐视不救。公元621年3月,窦建德在兼并了山东的孟海公起义军之后,亲自率领10万大军救援洛阳。窦建德挥军连下管州、荥阳、阳翟等地,很快推进到虎牢以东的东原一带。李唐将军在王君廓内应的协助下,已经于2月30日夜,偷袭占领了虎牢。虎牢是洛阳东面的战略要地。

  李世民对洛阳坚城是久攻不下,此时窦建德援军又骤然而至。李世民面对两面受敌的紧急形势,在青城宫召开前线指挥会议,研究破敌之策。唐宋州刺史郭孝属、记事薛收等人认为:王世充固守洛阳坚城已久,粮草势必早就匮乏了,而窦建德远道前来增援,如果让王、窦联兵,窦建德用河北的粮食供应王世充,那么王世充的军队士气就会大大提高,再加上窦建德兵将众多且骁勇精锐。就会对唐军造成极大的不利,必定使统一大业受挫。若能尽快消灭窦建德军,那么,洛阳城就能不攻自下。因此,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的同时,由李世民率主力进据虎牢,阻止窦军西进。

  李世民认为有道理就立即将唐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诸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率精兵三千五百人,立刻向虎牢进军。到了虎牢的次日,李世民就率领精锐骑兵五百人东行二十里,靠近窦建德军营侦察情况。他自己与尉迟敬德仅带数骑人马,到距窦军军营三里的地方,李世民有意暴露自己,引向窦建德追击,果然,窦建德一看见李世民就立即出动五六千骑兵追击,哪知李世民早已派遣秦叔宝、程知节等率兵埋伏在道路两旁。待窦军骑兵进入埋伏地点后,唐军突然发起攻击,歼灭窦军三百余人。

  此次小战使李世民了解了窦军的虚实,也使窦军的锋芒初受挫伤。窦军在虎牢东受到阻击,一个多月不能向西推进。4月30日,窦军粮道又被唐军抄袭,大将军张青特也被唐军俘虏,窦军的处境更为不利。几次小战又都失利,士气开始低落。

  此时,窦建德的部将凌敬提出主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然后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地区,迅速攻占汾阳、太原的建议。凌敬指出这样做第一入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无一失,第二拓展地盘扩充部队,增强自己的实力,第三震骇威慑关中,以解洛阳之围。窦建德原本准备采纳凌敬的计策,但窦军不少部将又受了王世充使者的贿赂,积极主张直接救援洛阳,王世充又频繁派遣使臣告急求援,凌敬的合理建议没能实行。

  窦建德决定利用唐军饲料用尽,到河北岸放牧战马的机会,袭击虎牢。但李世民在此次之前就获悉了他的计划,决定将计就计,遂率领一支部队过河,南临广武观察窦军情况,并故意在河滩、草地留下战马千余匹,引诱窦建德军出战。第二天,窦军果然南连鹊山、北依大河,正面阵地宽达二十余里,摆出全力进攻虎牢的架势。全军出动,在汜水东岸布开战阵。

  李世民一方面严阵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一方面紧急召回留在河北的诱兵,随时准备出击。因为他知道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现在又进入险境作战,逼近敌城列开阵势,有轻视唐军之意。决定唐军暂时按兵不动,待窦军疲惫松懈之时,再行出击,以保克敌制胜。

  窦建德的确没把唐军放在眼里,只派遣三百骑兵渡过汜水向唐军挑战,李世民也派部将王君廓只率长矛兵二百出战。两军往来冲击交锋数次,未分胜负,便各自退回本阵。窦军沿汜水列阵,从清晨到中午,士卒已饥渴疲乏不堪,都坐在了地上,争着抢水喝,纷纷要求返回军营,阵形秩序混乱。

  李世民察觉到窦军出现混乱的迹象,立即派遣宇文士前去调查,并嘱咐他说:“如果窦军严整不动,就立刻撤军返回阵地。如果阵势有动摇,就可以引兵继续向东进军。”宇文士得令就率领三百骑兵,从窦军阵前由西向南,进行试探性攻击,他们一行人马一来到窦军阵前,窦军阵势立刻出现了动摇。宇文士看到这个情况立刻下令全军出战,并亲自带骑兵冲杀最前边。窦军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

  唐军渡过汜水后,直扑窦建德军的大本营。窦建德正准备召群臣商议战事,唐军骤然而至。群臣纷纷逃向窦建德处躲避,虽然窦建德急忙命令群臣退出,为骑兵让路,但为时已晚,四散的群臣一时堵塞了通道,致使奉命出营抵抗的战骑无法通过。唐军瞬间冲入窦军大本营。

  窦建德看唐军来势汹汹,想要向东撤退,但唐将窦抗率领部下在后紧追不舍。接着,李世民率领骑兵也冲进了窦军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还命令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部,迂回到窦军后方,对窦军形成了夹击之势。窦军纷纷四散溃逃。唐军乘胜追击30余里,窦建德负伤坠马,被唐军活捉。窦军共5万余人被俘虏,其余军卒大部分溃散。虽然窦建德之妻率数百骑逃回了河北,但元气大伤,根本无力重振旗鼓,窦建德军事集团就这样被消灭。

  唐军取得了虎牢之战的胜利后,主力回师继续围攻洛阳。王世充见窦军被全歼,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之时,绝望地献城投降。

  这一战使得李唐集团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先灭窦建德军事集团,在灭王世充军事集团,取得“一举两得”的重大胜利也为李唐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虎牢之战,是我国古代攻城打援的著名战例。与窦建德相比,李世民在“处军”“料敌”方面都棋高一着,因而大获全胜。窦建德则不善“处军”,不善“料敌”,从而导致兵溃被俘。可见在行军作战中,熟知“处军”“料敌”原则的重要性。

  宇文泰险中求胜

  在交战中,利用地形取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军事法则,孙子在《行军篇》中提出“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千万不要盲目轻进,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渭曲之战中,西魏军就是有效的利用地势而战胜原本兵力比自己强大的东魏军的。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西魏建都长安,政权由丞相宇文泰把持,东魏建都邺,政权又丞相高欢把持。两个政权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吞并对方,一直争斗不断。

  东魏政权依仗军事上占有相对优势,地广人多,就出兵进攻西魏的战略要地潼关,结果被西魏击退,无功而返。之后东魏两次出兵攻打潼关,虽然一直没有取得成功,但却因此与西魏政权结下大仇,宇文泰对东魏多次袭击潼关要地,愤恨不已,决心报复。公元537年8月,宇文泰率军东进,攻占了东魏的军事要地恒农。

  东魏当然不会就此罢休,立刻起兵反击。高欢命大将高敖曹率领大军,由洛阳向西反击恒农,并顺利夺回恒农。之后高敖曹并未收手,继续向潼关、渭南方向推进。高欢自己则率领主力20万,由太原、临汾南下,从蒲坂西渡黄河,进袭关中,占领军事要道华州。高欢分兵二路的真正目的,是要在关中合兵一处,最后进击长安。

  看到高欢西进,宇文泰决定尽全力抵抗。他一面派人到各地紧急征调兵马,并从恒农抽调近万人马回救关中。又一面命大将王熊坚守华州,阻止东魏军西进。高敖曹见西魏从恒农调兵,便趁势包围了恒农。高欢这一方面在渡过黄河后,即向华州发起攻击。谁知华州城坚难攻,高欢只能下令部队安营驻扎,驻扎的地方在华州北三十余里的许原。

  宇文泰等从恒农抽调的西魏军刚刚回到渭南,就下令进击高欢。部将们认为,各地征调的兵马旅途劳顿,暂时不应该迎战。而且很多人马尚未赶到,与东魏军实力悬殊,仓皇应战,胜算不大。但宇文泰坚持己见,他说:“东魏军远道而来,首攻华州未能得逞,便屯兵许原观望,说明他们人数虽多,但没战斗力,也没有苦战克敌的精神。我们趁他立足未稳、地理不熟,趁机迎击,必获全胜。如果让其站稳脚根,形势对西魏将更为不利,东魏要是继续西进逼近长安,我西魏必定人心动摇,所以一定要赶紧组织东魏军的进程。”

  于是9月底,西魏军在渭水上搭好浮桥,做好了北渡渭水、迎击进犯的战斗准备。宇文泰亲率轻骑7000人,携带三天的粮秣,渡过渭水向东挺进。10月1日,宇文泰军进至距东魏军六十里处的沙苑驻扎下来。驻扎之后宇文泰立即派人化装成许原一带的居民,潜入东魏兵营附近,侦察高欢军队的情况。结果发现在人数对比上,东魏军确实胜过西魏,但东魏军骄傲轻敌,战斗力不强。证实了宇文泰之前对东魏军的判断是正确的。

  高欢取胜心切,他一得知西魏军已经到达沙苑,便决定寻找宇文泰决战。在未做认真部署的情况下,便从许原率兵直扑沙苑而来。西魏军见敌军倾巢而出,便按照既定战略在渭曲布设了埋伏,并规定以击鼓为号,突然袭击,围歼东魏军。

  宇文泰决计利用渭曲的复杂地形打一场歼灭战。这时,宇文泰部将李弼建议,利用十里渭曲沙丘起伏、沼泽纵横、芦苇丛生的有利地形,布设口袋阵,预先埋伏,然后诱敌深入,一举消灭敌军。这个建议正与宇文泰出奇制胜的想法不谋而合。

  高欢率军行进至渭曲附近,大将解律羌举看见渭曲沙丘起伏、沼泽纵横、茂密的芦苇一直延伸到沼泽地深处,觉得这里地形险峻,不利于野战,建议高欢留下部分兵力在沙苑与宇文泰军相持,然后另派精锐骑兵快速向西袭击长安。但高欢急于寻找宇文泰军决战,把解律羌举的意见当做了耳旁风。他认为放火烧芦苇,以火攻击西魏军,但他的部将彭乐提出异议说:“以我军现在的兵力,简直是以百对一,还怕打不赢吗?”另一部将侯景也附和:“我们应当活捉宇文泰示众。如果火烧芦苇,把宇文泰一起烧死,尸体不好辨认,谁能相信宇文泰已经被我们消灭了呢?”

  高欢在属下的盲目乐观与自信面前利令智昏,放弃了火烧芦苇的主张,自恃兵多势众,下令东魏军进入沼泽、沙丘搜寻宇文泰军。前进中阵形混乱,毫无章法可言。宇文泰待东魏军进入伏击圈后,擂鼓发令,西魏军从左右两翼发起猛烈冲击,奋力拼杀,将东魏军拦腰截为几段。东魏军遭到突然袭击,本来乱糟糟的队形更加混乱不堪,加之地形陌生而复杂,兵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根本无法展开,大败溃散。

  西魏军取得了渭曲之战的全面胜利,杀死东魏军6000余人,俘虏8000余人。东魏军,高欢仓皇突出重围逃至蒲津,渡河东撤而去。

  在这一战中,西魏宇文泰设伏于渭曲是一着险棋,假如高欢真的放火烧芦苇、用火攻击宇文泰,那么,获胜的就不是宇文泰,而是高欢了。然而高欢盲目自信,没有使用火攻之术,惨遭大败。宇文泰在军事部署及“处军”、“相敌”方面,均深得兵法要领,而高欢却对于兵法领悟的颇浅,胜利的天平倾向哪一方其实是早有定数的。

  纸上用兵的马谡

  地形运用的是否恰当对战争最后成败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不好的地形“吾远之,敌近之”对于好的地形“吾迎之,敌背之”这样战争才能取胜,在街亭一战中,马谡明明占有有利地形却不会利用,白白失掉了得胜的好机会。

  魏太和二年,魏主曹睿亲率大军向西抵御诸葛亮的进攻,让司马懿做平西都督、张郃为先锋,随他一起行军,又增援5万兵马,诏令辛毗、孙礼领兵去援助屡被诸葛亮打败的曹真。

  行军途中,司马懿对着张郃说道:“诸葛亮平生谨慎用事,依我看,他这次进攻中原,必定是先出斜谷,攻取郿城,然后再分出一路军马攻打箕谷。所以,我已经命令曹真坚守郿城,无论蜀军如何进攻,都不要出战;同时还命令辛毗、孙礼截住箕谷道口,如遇蜀兵到来,可出奇兵制胜。”

  张郃问道:“那么我军应该从哪里进击为好呢?”

  司马懿回答道:“从这里到秦岭以西,有一条路口,名叫街亭,街亭以及她旁边的列柳城都是汉中咽喉。因为曹真屡屡败在诸葛亮手下,所以诸葛亮不会把曹真放在眼里,必将经由这里进军。因此,我们可在蜀军过后,乘虚夺取街亭,断绝蜀军粮道,这样,整个陇西就将无法安宁,诸葛亮自然会连夜退回汉中。就算诸葛亮胆敢回军应战,我军也可以从小路截击,取得胜利;或者将各条小路全部堵死,不消一月,蜀兵就会因缺粮饥饿而失去战斗力,诸葛亮被我们生擒活捉是不成问题的。”

  张郃听了司马懿攻取街亭之计深表佩服。同意按司马懿的计划作战。司马懿对张郃说:“诸葛亮诡计多端,你作为先锋一定要格外小心,千万不可轻进。要传令众将官,沿着山路行进,一定要远远派出探哨,务必探明前路确实没有伏兵,才能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