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章 计篇(4)

第5章 计篇(4)


  本田深知,日本是个岛国,地方狭小,摩托车销售量始终有限,要想发展摩托车事业就必须将自己的产品打出国门,走向世界。正当本田雄心十足地要将自己的产品打入英国的时候,却又发生了一件让本田大吃一惊的事,原来本田去参观英国人的摩托车厂和伦敦举办的马恩岛摩托车大赛时,突然发现人家的摩托车已达36马力,而日本最好的摩托车也只有13马力。人家的马力竟然比自己的强了几乎3倍。这让本田心中深感惭愧,为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购买了大量在当时最先进的摩托车零部件,又绕道去法国、意大利等摩托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参观。回国后,本田投入巨额资金,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开发新型发动机。

  就这样,本田在国内潜心研究了五年,果然见了成效,本田带着自己得意的摩托车参加比赛大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产品年销售也突破了10万辆大关。正当世人为本田取得的成绩赞叹的时候,本田却冷静地从成功中看到潜在的危机。他说:“无论如何,必须更新设备。如果不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设备,就不能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就不得不把市场让给其他世界一流的产品。”于是,在此时本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当时,本田公司的资本只有1500万日元。但是本田从访美国、西德、瑞典等国购入了价值4.5亿日元的机器设备,更新了全部的陈旧设备。对此,周围人都很不理解,但本田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引入这些先进设备,企业也许会因无力支付款项而倒闭。但这只是也许,可如果现在不引入先进设备,企业是肯定会倒闭的。所以要居安思危,跳开之前的固有观念和模式,赌上一次,如果这条路是正确的,那将会给企业产生带来更大的转机。

  实践证明:本田是正确的。先进的设备使本田公司如虎添翼。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飞跃发展,特别是新开发几种新型号,操作简易,性能优越,深得各国摩托车爱好者的青睐,为本田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

  但本田的梦想还不满于此,除了在摩托车领域他要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他还想涉足汽车业,但事实上汽车业远比制造摩业难的多。1963年,本田在汽车制造业上起步,当时的汽车格局是:日本的丰田、日产以及美国的福特在日本市场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个格局可谓是列强称霸,三大巨头把本田压的死死的,如果硬碰硬,本田很难在汽车领域分得一杯羹。

  针对这种情况,勤于思索的本田宗一郎采取了一个非常取巧的经营谋略,他选择避实击虚,避开这些公司的长处,专攻他们的短处,希望以此作为突破口,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他发现丰田以轿车和普通车为优势,福特靠大型车称雄。针对这些情况,本田决定主打价廉、省油、低公害的轻型轿车,以此来作为自己的经营特点。

  事实再次证明。本田又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经营策略。

  恰逢此时,美国修订《净化空气法案》,1973年又恰逢世界石油危机降临,本田抓住这一机遇,生产了节能省油的小汽车。一经上市立刻成为日本市场的抢手货,一举攻下丰田、日产的部分轿车市场,成为日本汽车制造业的老三。进而,乘势攻人美国市场。也因为本田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本田本人受到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嘉奖,颁给“亨利奖章”,他成为世界汽车工程师戴此奖章的第二人,第一个是亨利·福特,美国人因此叫他“日本的福特”。

  在这个例子中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经营谋略,在本田的创业经历里,本田一直很注重对整体大局的把握。他抓住了企业经营中的几个关键因素,采取了正确的经营策略,把握住了关键的发展时机,找到了适应的客观环境,再加上本田出色的经管能力,使本田顺利从摩托车进入汽车生产领域,为建立公司的日后强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必须具有这样超时空的前瞻性思维,把握“面向未来”的经营策略,善于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缜密的推断和科学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走在时代潮流和同行的前面。一直以来,本田都善于从多个方面来对企业以及企业所在的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这些分析他不仅充分了解到市场大的脉络走向,而且也充分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出了适当的市场目标,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各方面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只有统观全局。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在最后取得全局性的胜利,也就是孙子所说的“五事七计”。

  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奏效,行动上必须要抢在对方思绪的前头。本田在为汽车开拓美国市场时所作的一切正印证了这八个字。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领域的竞争,可以说比军事和政治的斗争更为激烈,更为复杂,更为危险,更为残酷无情,因此高明的企业家都具备“算在人先”的谋略。只有事先做好充分而周密的准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打有准备之仗,永远掌握主动,才能使企业百战不殆,游刃有余。

  处世活用

  老人智卖笼中鸟

  有时候,示弱并不代表“是弱”,相反,因为示弱,才会让对方掉以轻心,大意麻痹,从而使自己更容易达成目的,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退为进,通向目的地的路也许会更便捷。

  一天,在美国乡间的一条小道上,一位收购商正在走街串巷的收购民间手工艺品,走着走着,他突然看见一个闲逛的老人正在遛鸟,凭着多年的收购经验,他发现老人手里提的这个鸟笼制作非常精良,是难得一见的民间手工艺术珍品,于是收购商就想从老人那里买下这个鸟笼。

  但正当他要走过去买鸟笼的时候,他发现,那个老人随随便便的就把鸟笼往地上一放,席地而坐,看样子根本不知道这个鸟笼的工艺价值所在。收购商心想,如果我直接跟这个老人说要收购鸟笼的话,那老人有可能会漫天要价,不如不跟他直接说,采取另一种方法收购鸟笼,让那个鸟笼神不知鬼不觉的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想到这,收购商上前去对老人说:“老人家,你的这只鸟很漂亮,能把它卖给我吗?”这个老人听了收购商的话立刻回到:“你要买也可以,只不过这只鸟我很喜欢,你要出大价钱,否则我是不会把它卖给你的。”收购商迫不及待的说:“我愿意出50美元来买你这只鸟。”老人听后大吃一惊,因为这在当地,用这个价钱买鸟简直高的不可思议。

  收购商又继续说:“我是真的很喜欢你的这只鸟,所以不会计较价钱的。”老人高兴地说:“那好吧,这只鸟就卖给你了。”于是想打开笼子把鸟给收购商,这时收购商急忙上前去按住老人的手:“老先生,您现在把鸟拿出来给我,我这也没笼子,鸟不就跑了吗,不如你把笼子一起给我吧,反正我给了这么高的价钱买鸟,你也不再在乎这么个鸟笼的。”但那老人回答道:“对不起,先生,鸟笼是不能卖给你的,实不相瞒,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用这个鸟笼卖出去5只鸟了。”

  故事看到这,我们明白了老人的用意,原来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一直处在被动地位的老人才是真正掌有主动权的人,之前,收购商想买走鸟笼,却不说明,运用了“用而示之不用”的谋略。而老人明知道自己拥有一件世间难得一见的手工艺品,运用的是“能而示之不能”,明知鸟笼贵重却装作不知道,如此招揽生意,屡屡得胜。

  楚庄王一鸣惊人

  谋定而后动,“出其不意”,一鸣惊人。在我国政治舞台不乏这样的例子。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此时楚国形势十分危险,外有强敌借庄王刚即位试图进攻楚国,内有权臣妄图篡夺他的国君之位。

  宿敌晋国见楚庄王刚即位,楚国又忙于办老王的丧事,晋国趁机又重新召集诸侯会盟,订立新的盟约,将楚国曾经的友好国家陈、郑拉拢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晋楚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楚国大臣们全被激怒了,决定要与晋国决战。楚国内部,当时的楚国令尹斗越椒野心勃勃,积极扩充实力,在楚庄王身边派了大量眼线,想要篡位。

  可是此时的楚庄王从表面看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似的。在即位的近三年里,整天游猎,沉迷于酒色之中,一点也不过问政事。甚至在宫门口竖起块大牌,上面写着:“进谏者,杀毋赦!”朝中的一些忠正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大夫伍举去进谏楚王。伍举见到楚庄王时,楚庄王手里正拿着酒杯,口中大嚼鹿肉,喝的醉醺醺的,聚精会神地看歌舞。看到伍举,就漫不经心地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心里很痛心,但仍语带双关地问道:“现在有人让我猜个谜语,可我猜不出,特来请教您。”楚庄王一边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给我说说。”伍举说到:“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请您猜猜看,这到底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后,心里明白伍举话意,就微笑着说:“我猜到了。它一定是只非凡的鸟。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就等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知道庄王胸有大志,只是待机而动。

  但此后的几个月,楚庄王仍然我行我素,照旧游猎,沉溺于酒色中。

  大夫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去王宫觐见楚庄王。一见到楚庄王,他就大哭起来。庄王问他:“先生,你为何这么伤心呀!”苏从回答道:

  “我为自己就快要死了而伤心,更为国家即将灭亡而伤心。”

  楚庄王很吃惊地问:“你说的什么话,你活得好好的,怎么会死,难道有人害你?楚国也不是好好的,怎么会灭亡?”

  苏从说:“我今天来劝谏你,按您的规定,您一定会杀了我。您整天沉溺于游猎、声色之中,不理朝政,楚国灭亡是早晚的事。”

  楚庄王听后勃然大怒,就斥责苏从说:“你想找死吗?我早就说过,谁来进谏,我必杀死谁。你今天是自己找死。实在是傻到极点。”

  苏从感到很失望,难过地说:“我是很傻,可您比我更傻。假若您真的把我杀了,我死后会得到忠臣的美名。可您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迟早要灭亡。您成为了王国之君,是不是比我更傻?我要说的话讲完了,您要杀就杀,我无怨无悔。”

  楚庄王听后,激动地对苏从说:“大夫的话,句句是忠言,我必定会照办的。”于是,庄王马上传令解散乐队,遣走了舞女,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庄王首先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把伍举、苏从安排到关键的岗位上去。同时,想法设法分割令尹的权力,派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了令尹斗越椒的工作。防止他尾大不掉,犯上作乱。

  楚庄王励精图治,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和晋国决战,一血前耻。不久后,他先率军灭掉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接着又战败了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一带),战败了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

  由于楚国实力强大,楚庄王野心大增,曾问“鼎之轻重”,足见楚国国力之盛。正当楚庄王野心勃勃地扩充国力的时候,国内发生了斗越椒叛乱。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打败陆浑的戎族,班师回国的路上,忽然发现前面有一对人马,拦住了去路。原来是斗越椒趁庄王不在国内,举兵反叛。他控制了都城,又派兵去拦截楚庄王。要在半路上消灭楚庄王。

  楚庄王面对这种情况,楚庄王考虑到自己刚打完仗,军队很疲敝。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便散布消息说:“斗氏一族对国家立有大功,虽然越椒反了,可我会原谅他的,只要他不反,我不会追究的。”并派人去找斗越椒讲和。但斗越椒反心已定,不肯讲和。于是楚庄王迅速部署兵力,假装退兵。但到了晚上,却悄悄将部队埋伏于漳水东岸,另外又派一支疑兵在河岸活动,引诱斗越椒渡河,自己带着少数士兵,躲在桥的下面。第二日早上,斗越椒看见对岸的楚兵,追过河来。待明白中计时,已经迟了,因为楚庄王已经派人把桥拆毁了。斗越椒害怕极了,急忙命令士兵们渡河。可还没有下水,对岸楚兵开始放箭,斗越椒也派兵还击。在乱箭中,斗越椒被射死。随后,庄王迅速平定了叛乱。

  楚庄王平定内乱后,又苦心经营的好几年,决定北上,同晋国争夺中原的霸权。公元前598年,陈国内乱,楚庄王趁机出兵攻打陈国,使陈国臣服。第二年,楚庄王亲自带兵降服了郑国。陈兵黄河岸,楚庄王的霸业得到了晋国的承认。

  楚庄王即位初期的作为,只不过是他的韬晦之计,他要暗自观察,寻找突破口,一旦找到机会,就迅速行动,不给对手以还手的机会。

  出其不意的高洋

  世人都说“枪打出头鸟”,在为人处世上,适当的“藏锋露拙,隐强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清除不满或嫉妒。让别人减少对你的敌意,是你能够很好地融入你所处的环境当中,从而有所作为。

  以“能而示之不能”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没有作为、没有追求,没有进取,使竞争对手麻痹大意,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而自己却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反客为主,伺机打败对手,我们这次要说的开国皇帝高洋,就这样巧示“不能“,而坐上龙椅的。

  北魏末年,武官高欢控制了北魏政权,公元534年,高欢将孝武帝元修逼回长安,另立元善为孝静帝,并迁都邺城,历史上称之为东魏。550年,高欢之子高洋一举废除孝静帝元善,自立称王,建立北齐政权,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而在此之前,高洋愚钝不聪,为何可以在一时之间,变换面目,叱咤风云,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呢?

  原来高洋小的时候就有大志向,天资聪颖,深得父母的喜爱。他觉察父亲东征西伐,屡立战功,皇上又对他特别器重,委以重任,渐渐地父亲一手掌控了朝政大权。他分析,父亲的城府很深,肯定在不久之后会把北魏的江山取而代之。

  虽然他内心里希望父亲有朝一日可以坐得龙椅,但他深知一旦父掌皇权,那他的兄长高澄必然就是以后的皇太子,他作为弟弟就只有望“皇权”兴叹的份。而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兄长高澄性格的多疑多诈,平时为人心地狠毒手段残忍,对还自己有猜忌和嫉妒之心。高洋觉得如果自己不采取相应措施,难免会遭到兄长的猜测乃至毒害,于是他思前想后,寻觅对策,最终他决定把自己的真实形象隐蔽起来,韬光养晦,借以保护自己。

  从此以后,高洋在人前都会装的沉默寡言,愚钝憨鲁,这样一来,高洋就成了众人眼中平庸无奇的人,而兄长高澄也就不会再把他放在眼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