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随船出海的女人全文阅读 > 第3章 三

第3章 三


王家村是个农渔混杂的村,村集体有人均一亩的耕地,也有十几户村民拼在一起添置的渔船,本来是女人们在家务农,男人们出海捕鱼。今年起有了东海休渔期,男人们不必在6月至9月这段时间下海捕鱼了,女人们的有些农活男人们也可以承担了。

王家村是蓬莱一个及其普通的农渔村,离海近,离镇上就有一段路了。本来村里人是不缺桌上的小莱的,地里种的四季不缺,海里渔虾天天不断,只有猪肉禽蛋少不了要去镇上菜市场买。但现在不一样了,禁渔期三个月内大船不能出海捕大网,只有小船可以在近海捞点小海鲜,难以确保天天都有。

儿子读书毕业回家是件大事,江洋的妈妈李春杏一大早就去了镇菜市场,她在菜市场的水产品摊贩那里买到一条新鲜的大鲳鱼,足有两斤重。按说这个季节是买不到这么大的鲳鱼的,但摊贩说是从小网船上收来的,李春杏庆幸儿子有口福,讨价还价下来要二十元钱,贵是贵了点,不管了,买了再说。

当李春杏挎着菜篮子回到村口的时候,菜篮子里已满是鱼、虾、肉、蛋等农村过节时才买的“高端”菜肴的原料了。路人一看就知道这家人今天一准有喜事。这不,李春杏一进村口,迎面碰见村里的妇女主任张秋菊。

张秋菊忙亲热地叫道:“春杏姐,这么早,到镇里去赶早市来啊?”

李春杏笑着回答:“哎,去街上买了点和饭来。”这渔村的人朴实,一直把镇区称做街,这街里也有集市的意思,但更多的是指办集市的地方。他们对镇没什么概念,那地方本来就不叫镇,一开始叫公社,后来叫乡,再后来才叫镇。这里的渔民、农民对小菜的称呼也特别,不叫菜,菜是种在地里的类似青菜、白菜的才叫菜,鸡鸭鱼肉那更是各有其名,与莱更不沾边。但是,凡煮好了摆上桌子的非主食,一律叫“和饭”,那是伴着饭一起吃的意思。

张秋菊看着菜篮子问:“买这么多和饭请客啊?”

李春杏还是笑笑说:“请什么客啊,是我儿子回来了,我多买了点,就让你碰上啦,晚饭来我家吃吧?”李春杏这是一句客气话,村里人谁都会说,谁都理解,都不会把此话当真,谁要把这个邀请当了真,那是要落下笑柄的。

张秋菊惊喜地睁大眼睛笑着说:“是洋洋回来啦?那是该好好庆贺一下啦。他是不是毕业啦,工作在宁舟还是县城啊?”张秋菊习惯了村里的这种客气,但更感兴趣的是江洋回来了。宁舟是比县更高一级的区域,刚刚由地区改成市,渔村里的人都以自家孩子能在县城或宁舟工作为荣。

李春杏笑笑说:“是毕业了,工作还没定哪,他好样在说要回村里来。”李春杏是个实心眼,是村里少有的不太在乎荣耀的,在她心里儿子能在身边才是最重要的。

张秋菊吃惊地说:“什么?研究生毕业回村里来?”这样的事实在不仅张秋菊不会接受,几乎村里所有人都难以接受,因为江洋是渔村从古到今第一位被称为研究生毕业的,这在古代绝对应该是在外面做大官的人才。但张秋菊毕竟是妇女主任,场面上的应付已是如水随流,立即转为理解和赞赏的口气说:“江洋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吧,能回村里来那是全村人的福气,他也英堆有用武之地,好,好的。”

李春杏笑着听完妇女主任的话,心里很开心,就是菜篮子太沉,想赶紧到家歇息。于是说:“多谢你关心,夜饭来吃。”张秋菊忙说:“我要去镇上开会,不了。”两人就此别过。

几乎在这同一时间,江洋正陪着宋晶兰去完成宋贵明交办的重要任务。还是那条只建成一半的横街,在街的偏东段,新建了一座六层大搂,新立的牌子“蓬莱县医药大楼”。这是一座名不副实的建筑,四层以上是住宅,三层是办公楼,二层是酒店,只有一楼才是卖药品的商店。这可能是当地当时最典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了。当然,这住宅是用来分配的,开酒店只是收租金。

江洋和宋晶兰走进药店,店内的营业员比顾客多,营业员大多在相互交流着家长里短,对江洋和宋晶兰并不在意。宋晶兰拉着江洋的手沿着长长的一排玻璃柜台找他们要买的药,找了几个柜台,都没找着。

江洋抬头问一位正在聊天的女营业员:“同志,有速效救心丸和银杏叶片吗?”女营业员一甩手,头也不回说:“那边。”江洋和宋晶兰又朝她甩手的方向找过去,还是设找到,只好又问一名正在嗑瓜子的女营业员,“同志,有速效救心丸和银杏叶片吗”女营业员翻了他俩一眼,问:“买多少?”江洋:“各买五盒。”女营业员不耐烦地从货柜里拿出药来,宋晶兰付了钱,两人拿了药走出药店。

两人走在街上,忽然都觉得话少了,似乎心情受到了什么影响。江洋扭头爱怜地看着晶兰,他想说句安慰的话,又不知怎么说,他知道宋晶兰是因为受到营业员那种瞧不起乡下人,以城里人自居的恶劣态度影响。可又怎么安慰呢,自已虽已研究生毕业却不愿去城市工作,一心只想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在家乡发展渔业上。这就意味着晶兰得一辈子陪他过乡下人的日子。但宋晶兰这一次想的与江洋想的却不一样,这些管店的人怎么这样,做一件事应该朝好里做,她们这样能把事情做好吗。要是旁边也有这样一家店,我们肯定到另外一家再看看,如果大家都不来你这店里买药,不就没钱赚了吗。江洋哥怎么不说话,他在想什么呢。

此时的江洋已转了无数念头,最后选择了另一个话题。江洋看着晶兰疑问的神情说:“你爸真是个好人,王老伯这个五保户,要不是你爸照顾,恐怕早就死了。”

宋晶兰自豪地说:“我爸每隔两天就要去看一次,缺什么送什么,都快把他当亲人了。今天一早去看,听王老伯说治心脏病、高血压的药没了,就要我赶紧来买。”

江洋感叹说:“你爸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

宋晶兰不满地嗲道:“老是你爸你爸的,就不会改改称呼。”

江洋茫然一愣,其实他完全清楚晶兰的意思,在他心里,早已把晶兰的父母当做自己的亲人了,但在称呼上得让心上人明确表态。为此,江洋有意逗晶兰,问道“改称呼?改谁的称呼?”

宋晶兰脸一红,赶紧说:“算了,走吧,该回去啦。”

江洋跟在后面暗暗发笑,突然象想起了什么事说:“哎,等等,你这学期寄给我的钱还没花呢,我想好了,我要给你买一件好东西。”

宋晶兰高兴地问:“什么好东西?”

江洋:“跟我来,买了你就知道了。”

两人说笑着走进县城最大的百货商店,由于是夏季,若大的百货大搂里空荡得很,营业员们有的在相互比划着衣服好坏,有的聊着家里婆媳间的伟大斗争,就是没人在关注进门的顾客。

东南沿海的蓬莱半岛是块宝地,曾被英国人看中,当年租借HK时,英国人首先提出的是租借蓬莱,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英国人才借了HK。但宝地也有一样不好,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受台风影响,有的年份甚至台风登陆,在那些气象预报没有卫星云图可看的年份,对台风的预报往往是突发性的。经验丰富的渔民能凭先人传授的技巧判断一两天内可能有台风光顾的情况,但年轻人就做不到了,连气象员也不一定能准确判断。五十年代中期,这里就曾遭受过强台风的袭击,上午还晴空万里,波浪不惊,半下午起乌云蔽日,狂风大作,台风裹挟着海啸突然扑向半岛,靠海的一些村庄群众来不及撒出,上千人死于台灾。

此时的气象预报条件要比五十年代强多了。在蓬莱县三防办公室内,四十岁不到的县气象站站长胡村华,已经可以用一根教杆指着挂在墙上的“三防示意图”,向站在身旁的副县长仝川报告情况了,这是利用上面通过传真机传下来的卫星云图标出来的。胡站长人高马大,形象比仝副县长更象个官,两人如一起出门,一般都会把胡站长的职务摆在仝副县长前,在时方不认识的情况下,如果胡站长不及时避让,迎接领导的和被迎接的领导十有八九要先与胡站长握手。

此时,胡站长面对个子比他矮一个头,小眼睛,瘦脸庞,鼻子下留出两撇老鼠须的仝副县长,紧张地汇报:“这是早上八点收到的五号台风中心位置,在蓬莱东南偏南方向五百公里的海面上,目前正以每小时二十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预计台风中心还会朝这一方向移动。”胡站长的紧张并不来自他自己的准备不充分,而是面对这两撇老鼠须内心由衷地发怵,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职务上也就差一级,而且不久前仝也还是农业局局长,同在农委口,平时也平起平座的,自打仝当上了副县长,成了自己的直接领导,遭遇过几次被领导后,便成了现在这样了。

仝川副县长听了之后,他的绿豆小眼睛发着老鼠一样的精光,搜视着三防图上的每一个标注点,突然问:“你是说,预计将正面袭击蓬莱?”

胡树华小心地说:“不,不是我说的,嗯,刚才是我向您汇报的,这是市气象台根据前几天台风走向,结合台风移动规律分析得出的”。

仝川用不满的眼光扫了一眼气象站的其他几位副站长,回头盯着胡树华问:“台风中心最大风力是多少?”

胡树华象背书一样答道:“十二级以上,目前还处于加强状态,十级以上风圈直径一百公里,七级以上风圈直径三百公里,这是一个锤子型的台风,范围不大,速度很快,很有突然袭击的味道。”

仝川面色凝重,象对胡说,又象对全部在场人员说,也象不对所有说,我们还有十七个小时,最多二十二个小时,先开个紧急电话会议吧。小眼睛的目光突然落在三防办副主任、县府办副主任林小光的身上,马上去通知,九点半开防台紧急电话会议,各镇乡书记、乡镇长不得缺席。林小光只说了一个字,好,转身去办他的事了。胡树华在一旁不安地说:通知来得及吗。仝川看也不看他一眼,却真真切切地对他说:你就给我这点时间,我还要向县长报告。他走向电话机,拿起话筒,拔通了县长办公室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