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112章 艺术作品背后秘藏的故事(4)

第112章 艺术作品背后秘藏的故事(4)


  1983年,苏格兰音乐家巴里·库珀正准备写一本题为《贝多芬的创作过程》的著作,他在柏林的普鲁士文物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些贝多芬乱涂乱写的音符,其中有一页纸上标明是“交响乐”,其他一些纸片是奏鸣曲和四重奏的初稿,某些主调就在那几张谱表上。库珀认为这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写下的《第十交响乐》的谱表,于是他就把这些谱表做了调整和补充,使之成为一首曲目。1988年10月8 日在伦敦举行的音乐会上奏出的贝多芬《第十交响乐》,这首全曲只有14分钟的交响乐,轰动了世界。然而这真的是贝多芬的《第十交响乐》吗?谁也说不清楚。

  贝多芬的《第十交响乐》始终是一个谜,也许他真的考虑过创作第十交响乐,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完成,给自己和世界音乐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贝多芬是不可复制的,他的音乐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我的太阳》所指为何

  《我的太阳》在意大利著名歌唱家斯泰方诺、帕瓦罗蒂和卡鲁索演唱过后,它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世界上最风行的民歌。尽管如此,对于《我的太阳》中的“太阳”的所指,人们仍观点不一。

  2007年,当帕瓦罗蒂因病去世的时候,人们记住的是他那宽厚的男高音,以及他所歌唱的经典曲目《我的太阳》。帕瓦罗蒂和《我的太阳》究竟谁更有名呢?其实二者是合为一体的。作为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创作民歌,《我的太阳》是各国音乐家在音乐会经常演唱的曲目,同时它也是各地声乐比赛中所演唱的重要曲目之一。它被改编成各种管弦乐曲和通俗曲,成为音乐会上常常演奏的小曲目。尽管该首歌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但多数时候还使用那波里方言演唱。

  《我的太阳》是意大利著名歌曲作曲家卡普阿(1864~1917年)于1898年创作的一首声乐曲,并在同年举行的那波里音乐节上首次演唱。由于该曲民族风格浓郁,曲调优美,它迅速流传开来。经历半个世纪的传唱,它成为一首世界性民歌。

  关于《我的太阳》的创作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1898年,卡普阿来到乌克兰的敖德塞举行他个人小提琴的巡回演出。一天早上,当温暖的阳光透过旅馆的窗户照射到卡普阿的房间里来的刹那间,他突然被金色的阳光给迷住了,这阳光一下子就把他带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他仿佛看到了照耀在家乡那波里海湾无与伦比的灿烂阳光和那清澈碧蓝的海水,还有那让人感觉温馨而美丽的金色沙滩。今天的人们是很难揣摩到他那时心中一瞬间的冥想,也许他什么也没想,灵感却化成大段的乐句喷涌而出,他一气呵成,写下了这段传世的音乐——《我的太阳》。

  在1952年举行的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突然奏起了《我的太阳》,当时现场的7 万名观众先是哄然大笑,随后便伴着节奏鼓掌跺脚,齐声和唱。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时要演奏本国国歌,当时意大利驻芬兰使馆没有向大会组织者提供国歌,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指挥突然发现少了意大利国歌乐谱,但他急中生智,马上指挥乐队演奏了《我的太阳》这支流行歌曲。这也成为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段佳话。

  尽管这首歌曲如此有名,但是关于《我的太阳》中的“太阳”究竟指的是什么,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卡普阿写的一首情歌,他心目中的爱人就是他的太阳。原歌词大意是:“风雨过后天空晴朗,阳光灿烂辉煌,空气清新精神爽。啊!多么耀眼的阳光;啊!美丽的太阳,我的太阳。”这首简单的两部曲式的歌曲速度中庸,曲调优美,热情洋溢地倾诉了对心中的太阳——热恋中的情人的赞美和爱慕之情。

  但也有人认为“我的太阳”喻指的是爱人的笑容,情人美丽多情的笑容被卡普阿喻为“太阳”,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

  还有人认为此歌表示两兄弟之间的情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兄弟相依为命,亲密无间。由于生活贫困,哥哥为了让弟弟过上幸福的日子,就出外受苦挣钱。当哥哥出门远行时,弟弟在离别之时唱了这首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将哥哥比做自己心目中的太阳。

  还有人说这首歌曲来源于这样一个兄弟之间的故事:两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虽然两人都深爱着姑娘,但并未因为美人而争风吃醋,互相决斗。作为哥哥,为了成全弟弟,选择了离家出走,把心目中的太阳——爱人留给了弟弟。弟弟非常感动,在为哥哥送行时演唱了这首情歌,把牺牲爱情的兄长和自己深爱的情人比做心目中的太阳。

  由于卡普阿生前未留下任何有关创作《我的太阳》的资料,因此,“太阳”究竟所指何物,只能由后人去猜想了。其实,“太阳”无论代表什么,在每个演唱这首歌的人的心里,都有自己最美的太阳,这就足够了。

  《格尔尼卡》的具体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

  毕加索绘制《格尔尼卡》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在这七十多年中,这幅作品成为了20世纪最受瞩目的绘画之一,但对于这幅绘画究竟象征着什么,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1936年初,西班牙左翼力量组成人民阵线政府,在国内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这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大仇恨,独裁分子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挑起内战,但遭到了西班牙人民和国际正义力量的沉重打击。为了帮助佛朗哥,1937年4 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全镇被夷为一片平地。格尔尼卡的惨剧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也直接促成了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的诞生。

  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决定用自己的特殊武器——绘画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法西斯的暴行。经过几个月废寝忘食的艰苦创作,毕加索为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了一幅巨型壁画——《格尔尼卡》。

  在画中,毕加索着力渲染了悲剧性的气氛,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画面上端,一盏闪亮的电灯发出锯齿状的强光,照射着整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立体主义的变形、错位和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性手法,给人以一种骚扰动乱、暴力恐怖和天崩地裂的强烈印象。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

  由于《格尔尼卡》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所以自这件传世巨作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具体象征意义,尤其是占据画面主要部位的马与牛的含义总是似懂非懂。

  有人指出,画中那匹受伤的马象征正在经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而那头牛则代表着野蛮残酷的法西斯,电灯则标志着光明与希望。熟悉毕加索20世纪30年代作品的人都知道,当时他的许多绘画、素描和版画中都出现了公牛,毕加索本人也曾明确地将公牛认同为残忍和黑暗的力量,将马认同为遭受苦难的人的象征。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武断。虽然在毕加索的画作中曾多次出现过马与牛的形象,但它们在每幅画中的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有时牛代表粗暴践踏美好事物的可恶力量,有时它又表现为虽力大无比但并非罪不可赦的动物,有时牛甚至还是以犄角为武器狠斗敌人的勇士。由此可见,牛在毕加索的画中并不一定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因此,《格尔尼卡》中的那头牛也未必就是佛朗哥等法西斯主义者的化身,也有可能含有别的寓意。

  而且,毕加索在创作该画时曾试图在野牛的脸上再贴上一滴带血的泪,好像它也应受到怜悯。毕加索意在通过这幅画告诫人们:争战的双方最后都将失败,只剩下一片荒芜的战场。因此有人指出,对《格尔尼卡》的理解应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是对所有战争、所有压迫的一种呐喊,说画中的野牛是代表了一切野蛮、非人道的东西,而马则象征着全体人民。

  作为一代绘画大师,毕加索的画作中必定有深刻的含义,由于毕加索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得《格尔尼卡》的具体象征意义颇为费解。但不管怎样,毕加索想要通过此画控诉战争罪行、呼吁世界和平的愿望是不会变的。《格尔尼卡》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