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生活中的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25章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心理学(1)

第25章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心理学(1)


  教育问题是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社会最为看重的一个问题之一,也是以最复杂的问题,让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伤透了脑筋。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用什么方式,而是抱着什么心态,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当中,教育中的问题就不会变得很复杂。

  贝尔纳效应:用身体语言教育孩子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在埋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说什么都不听,怎么说都不听”。而孩子对父母也有不满:“爸爸妈妈总是那么啰唆,都快被他们烦死了。”

  的确,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习惯运用语言,习惯通过与孩子的对话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其实,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7%的内容是通告语言说出来的,55%是由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体态等等来传达。因此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身体语言教育孩子。

  一个小女孩与她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很少说话。小女孩很调皮,经常闯祸,不是打了隔壁的小弟弟,就是掐了哪家门口的花。可邻居从来没听过她父亲打骂她,哪怕是高声的斥责都不曾听过。大家都说,这家大人是不是都不管孩子的。可是慢慢的大家发现,小女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少犯错。慢慢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有礼貌的好孩子,据说在学校的表现也很不错。——小女孩慢慢长大,成了邻居教育孩子的典范。

  有人问小女孩:你爸爸不爱说话,他关心你吗?你以前那么捣蛋,他骂你吗?说到爸爸,女孩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她说她爸爸很少骂她,但是他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告诉小女孩什么事是她做错了的,什么事是她应该做的,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告诉小女孩——爸爸是深爱她的。

  小女孩说,爸爸从来都不跟她说如何疼爱自己,但自己生病的时候,爸爸脸上焦急的表情;看她吃饭时温柔的目光;晚上给她轻轻的盖被,这些都会让她感觉到爸爸的爱。

  当自己犯错的时候,爸爸也不会唠叨,不会不停的骂她。可是爸爸失望的眼神,疲惫的背影,欲言又止的神情会让她知道——自己错了。小女孩会觉得愧疚,于是就会克制自己犯错。

  小女还最喜欢看到的是爸爸看到她的成绩单后神采飞扬的样子,喜欢自己帮爸爸洗衣服、做饭后他满足而骄傲的眼神,喜欢爸爸轻轻抚摸自己头的感觉,于是小女孩很努力的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见身体语言对孩子的教育着不看忽视的作用。父母与其喋喋不休的教训自己的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厌烦,不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运用身体语言实施教育。

  1.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神

  愤怒、责怪的眼神会让孩子觉得不安甚至失去信心;而柔和、慈祥的眼神则会让孩子觉得温暖,能给孩子激励。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保持亲切、信任、期待的目光,让孩子受到鼓舞,即使孩子犯错、失败也让他能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增加信心,可以用眼神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特别是在与孩子谈话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尊重他的,是爱护他的。如果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父母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的,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就不会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与父母分享,就会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不利于以后的教育工作的开展。

  2.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

  如果父母遇事总是手忙脚乱或者暴跳如雷,或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雅甚至猥亵,都不能给孩子正面的教育,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展现的是自然大方,适度得体的姿态,要让孩子感觉到稳重、文雅、潇洒、幽默,而不是单板、造作、庸俗。这样的姿态不仅本身就能感化孩子,还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3.父母还应该注意个人的穿着打扮

  一个人的衣着往往能体现一个人修养和品味。而父母对待穿衣打扮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父母要打扮得体,要以整洁、美观、大方的服饰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受到形象的、具体的、美的教育,还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愉悦的心理。

  4.在孩子教育孩子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来进行

  表示赞同可以点点头,拍拍手;翘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和祝贺;亲亲孩子的脸,抚摸一下孩子的头,给孩子一个拥抱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当发现语言无力苍白的时候,父母不妨试试通过这些身体语言教育孩子。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过度的迷信去“说”才能教育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语言,给孩子的教育带了负面的影响。

  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要忽视孩子的“小”错误

  多米诺骨牌倒下时壮观的场面在很多电视画面都出现过,推动小小的一张骨牌,确能让之后的所有骨牌依次倒下。这种由于很小的初始能力引起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就叫做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对小错股息纵容,很可能就是推倒了第一张骨牌,之后很可能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鹏鹏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和父亲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他跟爸爸学生时代的一个好朋友学了一点小魔术。变魔术要求手快,可回到家之后鹏鹏稍加练习,就已经很像模像样了,之后一有机会就变给爸爸妈妈看。

  一天妈妈让鹏鹏去楼下的菜市场帮买点葱。可鹏鹏回家的时候,却还给妈妈变出了两个鸡蛋。原来那是鹏鹏看摊主不注意的时候“顺”回来的。妈妈想:不给钱拿人家东西是不好,不过就两个鸡蛋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没太在意。看着在一旁得意的儿子,妈妈轻拍了一下鹏鹏的头说:“以后可不许这样了”,鹏鹏冲妈妈伸伸舌头,就自己回了房间。晚上鹏鹏的碗里多了两个荷包蛋。

  没多久,妈妈发现鹏鹏的书包里多了一个游戏机,就问鹏鹏:“这是怎么来的,不会又是你变魔术变出来的吧?”,鹏鹏看妈妈翻自己的书包,还一脸的不高兴说:“我跟我同学闹着玩的,明天就还他的。妈你以后别随便翻我东西”。妈妈听了鹏鹏不高兴,觉得怎么翻他书包是不太对,也就没追问了。

  直到有一天,鹏鹏的老师打来电话,说鹏鹏在去同学家玩是时候不知道偷了人家什么贵重的东西,现在以盗窃的罪名被警察带走了。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妈妈在鹏鹏第一次拿回两个鸡蛋是时候,就做出适当的处理,鹏鹏就不会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多家长也会犯鹏鹏妈妈一样的错误,不重视孩子犯下的微小的差错。其实孩子的一些细小错误正是由于他们处事态度出现问题引起的,如果得不到即使的纠正,就会引起孩子价值观的偏差,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犯的小错误。

  1.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善恶观,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要教育他们对于错的事情,即使是再小的事也不要出做,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家长一定要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发现孩子犯错,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事,也不要因为没有造成什么重大的后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正面教育。中国有句老话叫: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小孩犯错往往都是从一些微小的小事开始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防范于未然。

  2.在发现孩子的错误后,不要夸大事实,要就事论事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件小事就顺带数落上孩子一大堆的缺点,能从孩子不整理自己的房间,说到孩子的成绩不好,不尊敬长辈,再到爱乱花钱…………

  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存在逆反心理,训斥过头就会出现“你不让我干什么我越要干什么”的现象。或者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了,让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于是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了,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更坏的结果。

  3.在孩子犯错时要用正确的方式及时的处理

  有的家长由于自己性格、修养等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使用真确是教育方法。在面对孩子的错误的时候,有的家长心情好时会轻描淡写,甚至不分对错还加以表扬,让孩子轻松通过。而在不高兴的时候则会对孩子毒打痛骂。这样极端的教育方式自然会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对于孩子的行为,家长一定要赏罚分明,做得对自然会给予奖励,做错了,即使是再小是错误,也要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应该承担的后果。只有只有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行为,面对错误才能改正。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作为家长一点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放纵,即使是再小的错误也要用正确的方式即时的处理,不要因为“小”而忽视,再小的错误也有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到哪时,就很可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后果。

  定势思维:固执己见会折断孩子的羽翼

  曾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分别让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看“0”这个图形,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回答是数字中的“0”,要么就是字母里的“o”;小学生有一部分也是这样的答案,而另一部分则回答是“面包圈”、“眼镜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出了很多成年人,小学生和中学生都没无法想到的东西有“肚脐眼”、“围棋”、“表”甚至还有“眼泪”。这个测试让很多人疑惑“难道人的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吗,这是成长的必然还是教育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认为是一个非常愚钝的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连1+1=2这种常规的概念都学不会。而值得庆幸的是,爱因斯坦的父母并比认为自己的孩子很笨,而且一直鼓励他,让他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开发。可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父母包括老师,都习惯教育孩子甚至是强迫孩子去接受常规的思维方式,强迫孩子去记忆,告诉孩子1+1只能是等于2,它要是等于3就是错误。于是很多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养成了定势思维,于是孩子一变得跟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没有自己的突破和创新。

  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固然跟一个人的天性有关,可是人为的束缚也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退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一味强迫孩子接受所谓的“知识”和“常规”,那样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要让孩子的思维有一个发展的空间又应该怎么做?

  1要允许孩子存在“奇思妙想”,并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孩子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也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答案”和“思维模式”,所以孩子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孩子的父母或者老师就要给孩子的想象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不要因为孩子给家里的小狗搽了你的发胶而大骂孩子;不要责怪孩子想变成蚂蚁那么小,想着可以坐一片树叶去很远的地方是荒谬的想法;不要嘲笑孩子孩子吃很多很的饭,肚子都撑圆了还一个劲的吃,就是为了要快点长大;不要责骂孩子不好好背书,而去想“人要是有三只眼睛会怎么样?”“猪要是也有翅膀会如何”…………所有的这些都会禁锢他们的思想,大人可以在告诉孩子事实的同时,肯定他们的想象力。

  孩子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而大人总是坚信有知识此才能出人头地。于是很多人在孩子提问的时候,大人就赶紧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是孩子习惯了不懂就问自己不用思考,习惯了在大人那里得到整个社会公认的标准答案。一个懒于思考的孩子,更不用指望他有什么想象力了。

  2.不要过度的限制孩子,应该让孩子参与一些事情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以他们的能力是很难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可以让他们参与。比如孩子还不能完成简单的画的时候,就可以由父母画好轮廓让他们上色,哪怕他们把云朵涂成绿色,把小草涂成黑色,也不要去批评;还可以跟孩子讲一段故事,再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故事剩下的情节;可以在堆雪人的时候,让孩子寻找拿什么做雪人的眼睛、鼻子,总之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某些活动来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3.大人对孩子正确的提问也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不要总是严厉的问孩子1+1是不是等于2?“好”字什么读?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只有一个答案,孩子只要重复就好了,而这样的问题也只不过是大人检验孩子学习的一个工具。只有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有规范的探索空间的问题,才能启发孩子的想象,比如“为什么叶子是绿的?”,“小白兔都喜欢吃什么呀?”“怎么冬天天黑得比较早呢?”。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过分的强调“知识”和“常规”,不要让孩子一定要遵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固执己见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墨守成规,没有新思想,做不出新决策的人。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孩子的形象力,让孩子养成新的思维方式。

  竞争效应:要用正确的方法激励孩子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是社会。竞争,能让一个社会更有活力,也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人通过适当的竞争通常都会有更优秀的表现,这种现象这就是竞争效应。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以“乖”、“听话”来要求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个性,没有独立的见解,也没有抗压性。为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激励孩子参与竞争,培养他们敢说、敢做,永远创新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

  妈妈们通常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在家吃饭的时候,如果只有他自己吃饭,即使大人左哄右劝他也吃的不多,但是家里要是来了小客人,两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一块吃饭,只要大人稍加鼓励,小朋友往往就会吃得比平常多,这就是因为有了比较,小朋友有了竞争的意识,做得就不平常要好。

  小进的成绩越来越差了,。可是小进在班上的名次居然还是前十名,爸爸说这样不行,换个学校吧。于是小进到了现在的班级。这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做得更好而努力。小进转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是班上的第三十名,他还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也急了,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十五名之后。以前读书总是悠悠闲闲的他开始很用功的看书、做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班上的名次开始慢慢的靠前,小进自己都没想到,有了竞争的意识,居然还会达到意料之外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