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73章 附录(38)

第73章 附录(38)


  李自成农民军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决战的严重性。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农民军最后推翻明王朝的计划能否实现。李自成从兵力、士气,地形各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孙传庭是一个劲敌。潼关形势险要,一边是险峻的高山,一边是湍急的黄河,易守难攻,并且孙传庭早有设防,如果在潼关地区,进行决战,那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同时也不容易迅速歼灭明军。鉴于这些原因,李自成农民军决定:先让一步,诱敌深入到农民军的占领区,然后,以自己的优势和主动,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具体部署是:派出一支小部队,前往阌乡④迎敌,且战且退,诱敌远离潼关天险,深入到农民军占领区的河南中部,把主力摆在襄城,随军家属集中在唐县,撤退郏县一带农民政权中的人员于宝丰,并且在汝州⑤、襄城、郏县、宝丰、营城固垒,设下五道防线;同时,为了阻挡川兵的袭击、又在内乡加强了守备力量。李自成的这一部署,是卓越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七月下旬,明将总兵牛成虎,副将卢光祖带着三千二百人的先头部队,出潼关东来,在阌乡,与农民军相遇,农民军稍战即退,先走陕州,再到渑池;二十三日放弃渑池,退至洛阳,接着,又撤出洛阳,向郏县转移,胜利的完成了战略退却任务,把孙传庭诱进农民军的包围圈中。孙传庭把农民军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当作是自己的胜利,是农民军的失败。事实上,他已陷落在农民革命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九月八日,孙传庭带领明军主力进抵汝州长阜镇。这时,农民军内部都尉李养纯叛变投敌,出卖了农民军的战斗部署。孙传庭得此情报后,立即派兵从甑山间道袭陷唐县,十日,又陷宝丰,十三日,进至郏县。明军每到一地,对革命群众竭尽其阶级报复之能事,被俘的农民军士兵,官员和随军家属几乎全被杀害,人民的房屋被烧毁,这更加激发了革命人民的阶级仇恨。

  在郏县城下,两军对垒,农民军立营于城西。明总兵陈永福龟缩在城西南。而孙传庭及其主力在汝州。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正在酝酿之中。

  为了歼灭孙传庭的主力,农民军在郏县城下,深沟高垒,坚守不战。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绕道沿嵩山背面袭击白沙。白沙,离孙传庭盘踞的汝州八十余里,是当时由洛阳通往汝州这条干线上的必经要地。由于当地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援,这支农民军,出敌不意,夺取了白沙,控制了这条交通干线,切断了明军的粮运。敌军从陕西长途跋涉转战河南中部,士兵饥疲,士气沮丧。一听说白沙被农民军攻占,人心惶恐。十七日,汝州的明军首先哗变。孙传庭见势不妙,便让陈永福留守,自己带着白广恩和高杰,急忙兵分三路,回师洛阳,筹运粮饷。本来明军的阵势已经混乱,主帅孙传庭一走,使留守的明军更加恐慌不安,纷纷逃散。这时农民军内部,又查获了混进襄阳农民革命政权、窃取了兵政府侍郎职务的地主分于邱之陶和孙传庭往来的蜡丸书⑥,揭露了邱之陶制造谎言,欺骗群众,扰乱军心,进而内通明军,颠覆襄阳农民政权的反革命阴谋活动。李自成果断地处死了这个阶级异己分子,清除了隐患,纯洁了革命队伍,增强了内部团结。

  明军饥疲沮丧,毫无斗志,这就为农民军的总反击,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时机。汝州、郏县一带,是农民军的占领区,军民早已作好了歼敌的充分准备。正是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农民军而不利于孙传庭。李自成集中兵力,对明军展开了攻势。集结在汝州、郏县、襄城的数十万革命大军,一跃而起,步骑配合,杀向孙传庭的营垒。号称“三堵墙⑦”的农民军将士,尤为勇猛,使孙传庭更加惊慌。恰在这时,天又下起大雨,明军战车,陷于泥泞中。“火车营”的头目白广恩,看到农民军逼到自己的营垒,仓惶失措,急忙率部撤退。推车的士兵,都是刚刚被胁迫来的农民,痛恨明王朝,不愿作战。他们一见白广恩败逃,就大叫:我们打败了,我们打败了!一面呼喊,一面争着逃跑。三万辆战车,停放在路上,挡住了退路,拉车的骡马,拴在车辕上,跑也跑不掉。农民军骑兵奋勇追击,步兵手持白棓(大棒),朝着敌军头上猛打,明军无处躲身,死者达数千人之多。高杰眼看大势已去,赶忙麾众西窜,疲于奔命。农民军跟踪追杀,不给敌喘息机会,一昼夜追击二百里,到达孟津,明军全部就歼,“死亡四万余人,尽丧其军资器仗”。

  明军主帅孙传庭,眼看全军覆没,畏罪自杀未遂,被手下一小撮残兵拥入潼关。

  在郏县的陈永福,陷于农民军的重围之中,也被杀得丢下辎重,只顾逃命。

  汝州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打垮明朝主力军的一次决定性的大会战。这次决战的胜利,除明王朝的重要支柱和逞凶一时的孙传庭落荒而逃外,全军倾覆,大大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为最后推翻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封建统治者惊呼:“孙传庭溃于汝州,而明遂不支。”有的还说:如果孙传庭这次不败,“明之亡,未必如其速也”。从这些无可奈何的自供状中,可以看出汝州歼灭战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① 襄京,即湖北的襄阳。

  ② “火车”,即战车。车上装着火炮,打仗的时候,在步兵前面冲锋,退兵的时候,可排成环形阵势,掩护步兵撤退。

  ③ 延绥,在今陕西省榆林境内。

  ④ 阌乡,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

  ⑤ 汝州,今河南省临汝。

  ⑥ 蜡丸书,把密件封在蜡丸里。

  ⑦ 三堵墙战法是李自成创造的。把骑兵阵列三线,分别高举红、白、黑色战旗,另外以步兵作后盾,埋伏配合。每次遇战,先让骑兵出战,打得敌人疲惫时引退,诱敌中伏;然后,以伏兵冲杀上去,战胜敌人。

  清 朝

  李定国桂林奏捷

  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最后形成两大主力军:一支为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一支为张献忠、李定国统率的大西军。李定国是大西军后期的主要领导人。李定国参加和领导大西军,英勇战斗三十二年,转战秦、晋、豫、川、滇、黔、粤等十六省区,在覆明抗清的激烈斗争中,立下了卓著的勋绩。

  李定国在攻克桂林之战中,首先夺占全州,防止敌人龟缩桂林,然后切断敌增援桂林的要道严关,陷桂林于孤立无援的绝境,然后集中兵力,攻破桂林城,全歼清军云贵主力孔有德军,使清王朝的军队,遭到入关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打击。清王朝“大为震动”,对孔有德全军覆灭,发出“不胜痛悼”的哀号。

  【原文】 公元一六五二年春,清廷命孔有德①率军出桂林进攻贵州,命吴三桂率军出嘉定争夺川南。秦王孙可望派李定国②率军八万,冯双礼为副将出湖广,经武冈、全州进攻桂林③;派刘文秀率军六万出川南,王复臣为副将,由叙州、重庆迂回成都。

  李定国军纪严明,兵行五戒:“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深受群众赞誉。军中有象队,马见之惊慌逃窜,使用罗④兵,手执标枪大刀,常以少胜多,率军东征,所向披靡。三月攻克源州,平遂卫及蓝田县;五月进军靖州,大败清将张国柱;驰骋两日夜夺占武冈;又从枫木岭渡江攻宝庆⑤,清守将续顺公沈永忠望风奔逃,不战而克。

  六月,李定国驻武冈,冯双礼驻宝庆,欲乘胜南下,担心孔有德从侧后掩袭,于是率军出祁阳,合击全州。命西胜营张胜等率精锐部队取捷径抢占严关,控制桂林要道。命冯双礼率军先行,至驿湖遭遇清军一万余人,冯双礼挥军掩杀,斩清军骁将李回,清军溃败,遂进围全州。李定国率军继进,闻驿湖告捷,令冯双礼围城不攻,以防清军逃窜桂林。李定国与冯双礼会师全州,全歼守敌,遂继续东征。孔有德派兵迎战,均临阵解甲投降,这样重复三、四次,将士派遣殆尽,孔有德大怒,亲自率军来争夺严关。当时张胜已进据严关,出兵十里拒清军。天渐晚,清军暂退,第二天复至关前挑战,张胜传信号报李定国。李定国厉兵秣马,整队进攻,与清军激战于关下,用象队冲破敌阵,将士奋勇冲杀,清军溃败,直追杀至大榕江,当时雷雨交加,清军横尸蔽野,血染江红。孔有德奔回桂林,闭城防守。七月二日,李定国围困桂林,四面攻城。城中人心浮动,孔有德部将允成秘密投诚,射书城外,指示登城道路。李定国发起猛攻,用援梯登城,守城清兵溃散。孔有德上城抗御,被射中额,见城防已破,全军覆没,城北山岭又被李定国派兵控制,走投无路,遂举火自焚而死。

  此役历时三个月,李定国连克数城,全歼清军云贵主力,军威大振,打击了清军嚣张气焰,有力地支援了各地抗清斗争。

  ① 孔有德,明崇祯时为登州参将。一六三三年降清,从清兵入关,封定南王,攻占湘、桂地区,被李定国所破,自杀。

  ② 李定国(公元1621—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民族英雄。陕西榆林人。十岁参加张献忠部农民军。张献忠牺牲后移屯云、贵、联明抗清。动员大量少数民族子弟,充实部队。转战秦,晋、豫、楚及川、滇、黔、粤

  ③ 桂林,府名。拾所在临桂(今桂林市)。

  ④ 罗,西南少数民族。

  ⑤ 宝庆,府名,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市。

  李定国衡州伏击战

  李定国衡州伏击战,一举歼灭清王朝敬谨亲王尼堪十万之众,是继桂林奏捷的又一重大胜利。清军此役的惨败,使清王朝“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一时有放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之说。定国军更加名震中外,锐不可挡,“兵锋末至,千里无人。”

  李定国军原定引诱清军过湘江、衡山后,两面夹攻,全歼敌人的战役计划,是非常周密的。如果这一计划不被孙可望破坏,则消灭尼堪军后,即可挥戈北进,夺取更加辉煌的战果。

  李定国军所以能征善战,所向披靡,深受农民群众拥护,其重要的因素是治军严明,他严格实行的兵行五不:“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体现了农民革命军纯朴高尚的阶级本质。

  【原文】 公元一六五二年八月,李定国桂林大捷后乘胜北征,势如破竹,连克衡州①、宁乡、常德、岳州、吉安等十六州郡,光复失地三千里。清廷大为震动,十月令洪承畴自江宁进攻长沙②,窥伺湖广、云贵;命敬谨亲王尼堪率军十万南下,合击李定国。当时李定国军驻衡州,马进忠、冯双礼驻军长沙,先头部队已指岳州③。李定国与马进忠、冯双礼谋划,欲放弃长沙,引诱清军渡湘江④,李定国军埋伏蒸水⑤两岸,马进忠、冯双礼退伏白杲市,待清军过衡山⑥,绕出敌后,两面夹击,—鼓聚歼。当时秦王孙可望疑忌李定国实力雄厚,屡获大胜,会危及其地位,竟密令冯双礼退军宝庆⑦,马进忠不知内幕,也随之向西而去。

  十一月二十四日,清军进攻衡州,李定国伏兵蒸水两岸,在城北香水庵、草桥迎击清军,转战几个回合,直杀至演武亭,不分胜负。李定国佯败退走,尼堪率军追击,伏兵四起,将尼堪斩于阵中。清军主帅既死,纪律松驰,四散奔逃。李定国收复东乡、零泉、新城、东阳、建兴各城,露布告捷,威名大震中外。

  ① 衡州,府名。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② 长沙,今湖南长沙市。

  ③ 岳州,府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④ 湘江,湖南省大河。流贯朝南省东都,经衡阳、湘潭、长沙等市入洞庭湖。

  ⑤ 蒸水,湘江支流,源出界岭,流到街阳石鼓入湘江。

  ⑥ 衡山,古称南岳,在今湖南省市岳县境。

  ⑦ 宝庆,唐名,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市。

  郑成功光复台湾

  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驱逐荷兰侵略者的正义战争。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容忍自己的领土任人宰割,台湾人民和郑军将士为了收复台湾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郑成功渡海作战是十分成功的。作战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对敌情、地形、天侯、潮汐等情况的掌握比较准确。慎重而正确地选定了进军路线和登陆点:首先攻占澎湖,尔后在敌人防守薄弱的鹿耳门突然登陆,彻底打败了荷兰侵略者。使被荷兰殖民者蹂躏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人民,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全体将士和台湾人民光复台湾的重大胜利,在中华民族的抗暴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原文】 公元一六六一年一月,民族英雄郑成功①决心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二月,他由厦门岛率领大军到金门岛的科罗湾一带集结兵力,修整战船,召开军事会议,商议收复台湾之计,做远征的准备工作。三月二十三日,亲自统帅将领百余员,水陆战士二万余人,大小战船百余艘,由科罗湾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渡过台湾海峡,到达澎湖列岛。在这里住了三天,突然风雨骤至,波涛汹涌,直到三月三十日,尚未停止。因军中缺粮,军心不安,处于进退两难之境,便决定于当天晚上开船出发。郑成功决心冒风雨,横渡澎湖水道,航行终夜,于次日拂晓,到达台湾南端的外沙线及鹿耳门附近。鹿耳门水面,有南、北两条航道;南航道水深,船只进出容易,登陆较为方便,但敌人筑有炮垒固守,进攻不易;北航道水浅,船行困难,且有海底暗礁,船只碰上即毁,但敌人防备松懈,有机可乘。郑成功决心出敌不意,从北航道登陆。于是他换成小船,身先士卒,第一个踏上了祖国的领土台湾。将士们见主帅登陆,无不勇猛向前。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公元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①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年),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亲自率军进行了收复台湾的正义斗争。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侵略成性的沙俄殖民主义者,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疯狂侵犯,激起了我国军民的强烈反抗,决心攻破沙俄侵略者盘踞的巢穴——雅克萨城,将沙俄强盗赶出黑龙江流域,收复我国的神圣领土。

  威武壮烈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正义战争,边疆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打得侵略军一败涂地,屈膝乞降。

  但是,侵略成性的沙俄强盗,乘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疯狂侵占和蚕食了我国的广大疆土,当代社会帝国主义,继承老沙皇的衣钵,以更加狂妄的野心,公然叫嚣要吞并我国长城以北的广大领土,真是令人发指。

  落花流水春去也!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帝国主义如果胆敢重蹈老沙皇侵略中国的覆辙,必将比老沙皇覆灭的命运更加悲惨。

  【原文】 十九世纪中叶,沙皇彼得一世垂涎我国北方领土,派遣一小撮殖民主义者沿西伯利亚南下,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肆意践踏我国土地,欺悔我国人民。

  一六八五年四月(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王朝为击退沙俄侵略军,命都统朋春率水陆两军北进,计陆军一万人,携野战炮一百五十门,攻城炮五十门,水军五千人,战舰百艘,于五月二十二日抵雅克萨城下,迫令侵略军撤走。侵略军头目托尔巴辛以四百五十人、炮三门、鸟枪三百支依据雅克萨城顽抗。次日,清军攻城,城垣渐毁,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二十五日,托尔巴辛遣使谈判,经清都统同意,其部队撤退至尼布楚(今苏联涅尔琴斯克)。清军留副都统温岱纳秦率兵在雅克萨,瑷珲、墨尔根屯田,以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