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72章 附录(37)

第72章 附录(37)


  戚继光这次进剿的主要目标是牛田。于是他把军队分为三路:一路在都司戴冲宵带领下,由仓下进剿,一路在戚继光亲自带领下,由锦屏山下进剿;另一部分伏哨林木岭,以防抄袭,一部分扼守田原岭、上径等处,断倭归路。戚继光一面积极准备进攻,一面却扬言说:“戚家军⑤远道前来,人马疲乏,加上横屿一次战斗,兵力削弱,不经过一番休整,很难继续作战。”倭寇探知这个消息,信以为真,认为在短时间内,至少在三两天内,戚家军不会攻击他,便放松了戒备。戚继光遂于九月二十八日夜命令全军轻装衔枚,每人带柴草一捆,首先扫荡杞店的倭寇,然后乘胜攻歼牛田之敌。他率军迅速地进至杞店,一路击杀敌人哨兵十多人,将倭巢团团围住。倭寇正在熟睡。当戚家军冲进倭寇营垒时,倭寇这才从梦中惊醒,仓惶迎战,戚军四面放火,倭寇不是被火烧死,便是被擒杀。戚继光指挥三军,成犄角之势,两下夹击,一鼓作气攻占了牛田,救出了被俘的老百姓九百多人。

  ①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明代军事家。山东蓬莱人。任参将,抵抗倭寇,后升总兵官,在军事上有所创建,为解除南方倭患贡献甚大。

  ② 倭寇,十四至十六世纪劫掠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

  ③ 牛田,位于福建省福清县东南三十里。

  ④ 福清,福建省福清县。

  ⑤ 戚家军,戚继光领导的军队,有义乌兵、浙兵、浙东杀手、炮手、南兵等名称,主要由浙东—带的农民,矿工组成。

  李闯王攻克洛阳

  明王朝后期,对人民进行世所罕见的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被迫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因此,明末的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在各个地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犹如干柴烈火,顷刻即成燎原之势。

  李自成起义军在我国农民起义战争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均田”“免赋”的战斗纲领,迅猛地冲击着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戴。“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声,响彻了中原大地。起义军所向无敌,势如破竹。

  李自成起义军,抓住了中原空虚的有利战机,迅猛地挥师洛 阳城下,一举攻克了这一中原战略要地。此役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革命战争的转折点。从此,起义军即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劣势变为优势,进入以夺取全国政权为目标的革命战争的新阶段。

  【原文】 一六四○年底,李自成①农民军进入河南,由于各地贫苦农民的热烈响应,不到一个月,就发展到数十万人,连下豫西的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余州县的大部地区,对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

  洛阳,位居河南西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六大古都②之一。古人论洛阳,说它“背负邙山,面对伊阙,河山控戴,形势甲天下。”一方面由于它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阙耸立,东连虎牢关③,西有著名的函谷关④,形势非常险要。同时,它又是一个水陆交通枢纽,粮食集中产地。所以,历史上先后有九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明朝时期,这里是封建统治阶级控制的军事要地。

  李自成农民军在豫西迅猛异常的发展,使得洛阳城里的福王(朱常洵)和地主们,如坐针毡。他们火急请兵增援。明朝廷从各地调遣更多的兵力救援已来不及,只好让参政王荫昌,总兵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率军前往加强守备。他们又纠集了一些地主武装,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上,分兵把守,并设游兵流动策应。同时又强迫老百姓加固城垒,挖掘壕沟,这就更加激起了人民的万丈怒火。

  为了夺取这一战略要地,一六四一年正月,李自成决定攻取洛阳。

  当时的形势,对农民军极为有利。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在四川的斗争,把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统率的五省联军,牵制在四川、湖广的边区。李自成农民军攻占了洛阳周围十余州县,切断了明军对洛阳的救援,把洛阳孤立起来。所以,在这个有利时机,李自成决定攻取洛阳,显示了革命农民的集体智慧和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城下,把洛阳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守军闻风丧胆,一片混乱。一月十七日黎明,守卫在东关的明付将刘见义、罗泰的军队,声称出战,走到七里河,就向农民军投诚,马上回戈反击。十九日,李自成指挥数十万大军,同时发起攻势,农民将土前仆后继,奋勇冲杀,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农民军探明城内敌军的具体部署:东面守备严密,兵力较强,西北面守备薄弱。李自成根据这些确实的情报,立即改变攻城计划,由四面环攻,改成重点进攻,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北角。守卫在这里的是总兵王绍禹的队伍。王绍禹长期克扣军饷以自肥,早为部下所愤恨。这时,他手下的士兵,看到农民军发起了总攻击,心中暗自高兴。就在二十日夜晚,数百名士兵起义内应,他们挥刀杀死城上的守敌,把参政王荫昌捆在城上,接着,火烧城楼,打开北门,里应外合,农民军进入城内。

  农民军以疾风迅雷之势,攻克洛阳,福王朱常洵和那帮官僚、地主们,一个个均被生擒活捉。

  李自成农民军攻克洛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明朝末年农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打乱了明王朝镇压农民革命的军事部署,狠狠地打击了明王朝的反革命气焰,大大鼓舞了农民军和革命人民的斗志。从此,农民军别开一个新局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劣势变为优势,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流动作战,进入大规模的,以夺取全国政权为目标的革命战争的新阶段。

  ① 李自成(公元1606一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县人。出身农民,幼年给地主放羊,起义后为高迎祥部将,英勇善战,被拥为闯王,几次战败而再起。后提出“均田免赋”的战斗纲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万人。在襄阳建立革命政权,称新顺王。并于西安建大顺目。次年攻入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明将吴三桂引清兵攻占北京,李自成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② 六大古都,即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

  ③ 虎牢关,位于河南省巩县东北。

  ④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县东北。

  李闯王朱仙镇会战

  朱仙镇会战,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起义军在攻打开封之战中,临机应变,改为围城打援的办法,运用避敌之锐、懈敌之志,乘敌之蔽的战术,一举歼灭了明军的主力,为打垮负隅顽抗的敌人,进而为夺取中原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朱仙镇会战后,明王朝在河南的统治,更是日暮穷途,不可终日。而起义军以高屋建瓴之势,迅速扫荡着大江以北、黄河上下明王朝的残余势力。

  【原文】 襄城战役①,使明王朝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进一步鼓舞了农民军和革命群众的士气。这次战役后不久,即一六四二年三月,李自成转战在豫东,号称小袁营的起义军部众二十万人与之会合。罗汝才起义军也再次配合行动。李自成农民军“众逾百万”,驰骋在豫东平原上,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三月二十日,克太康,二十二日,占睢州②,二十四日下宁陵③,二十五日,破考城④,二十六日,攻打归德⑤,二十八日拿下归德这个豫东重镇。接着,又连续夺取仪封⑥、杞县、柘城、虞城等地。在节节胜利的基础上,李自成于四月二十三日,统率百万雄师,第三次攻打开封。

  崇祯⑦皇帝听到李自成农民军又把开封包围起来,就接二连三地发布命令,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援救开封。他任命兵部尚书侯恂亲自到河南督战。命令接替汪乔年总督陕西军务的孙传庭赶快赴援,又下令在河南的兵部右侍郎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还有总兵左良玉等,立即率军进援开封。在明朝政府这种精心策划下,丁启睿、杨文岳和左良玉纠集了二十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向开封急进。六月下旬,猬集朱仙镇。

  朱仙镇在开封城西南,离城四十五里,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是开封的重要门户。李自成非常重视这个战略要地。所以,当李自成得知明军向朱仙镇聚集的时候,立刻作了相应的部置。只留下一小部分兵马,继续围困开封,牵制城内守敌,不让敌与其援兵会合。他自己亲率主力,迅速占领朱仙镇南高阜,并且在朱仙镇西南构筑炮台,台下挖深沟,各宿精兵,同时,为了拦截敌军,切断敌人的粮运,在朱仙镇东南交通线上挖掘了深宽各二寻(一寻长八尺),长达百里的壕沟。李自成命令全军将士,加强防守,时刻作好战斗准备,等待时机,痛歼来犯之敌。

  在朱仙镇,两军对垒。农民军部众百万,立营于镇西南。明军立营于镇东水波集,联营二十里。狡诈的左良玉,为了保证粮饷的运送,强迫当地人民从这里修筑一条甬道,即两侧有土墙的运粮道路,连结开封,直达黄河北岸。饱受左良玉反动军队骚扰的当地人民,及时识破了左良玉的这一阴谋,奋起开展了抵制修筑甬道和破坏甬道的斗争,他们用石头填塞使之不能运行。

  会战开始前,丁启睿召集反动将领会议,研究对策。众敌将主张不一,会上争吵不休。左良玉以农民军兵力强盛,提出不要急于决战,实行“缓攻”。虎大威等志骄意满,坚持速战。最后决定:诸将同时并进。

  会战开始了。保定总督杨文岳,依靠所拥有的一万辆炮车、火器等优良装备,发起了猖狂进攻。这时正当伏天,由于农民军堵截了贾鲁河上游水源,又切断了明军的粮运,所以,交战两日后,明军就断水缺粮,火药也不能保证供给。他们寄希望于开封守敌出城配合,哪知开封守敌也处于自身难保的窘境。杨文岳得不到开封守敌的救援,军心慌乱,士气越发低落。主帅丁启睿看到农民军发起猛烈反击,拚命督促诸将率军出战,诸将不听调遣,各有自己的盘算。左良玉在镇东南同农民军对打五昼夜,感到支撑不了,就下令退兵,步兵在前,骑兵继后,妄图溜掉。

  左良玉兵马十余万,是明朝军队中的骨干力量,也是这次会战中明军方面的主力。只要把他打败了,其他各路明军,也就不难击破。为了歼灭左良玉的反动军队,李自成审时度势,运用了避敌之锐,懈敌之志,乘敌之蔽的战术,命令全军将士对于正在撤退的左良玉暂时不予阻击,遇到退在前面的步兵,要“斗而不鏖,一触即退”,即只作一些有利有节的出击,造成敌军错觉,促其迅速撤退,以消耗和疲惫敌人。“惟待其过而从背击之”,就是要待左良玉主力撤退后,出敌不意地从背后发起冲击,打个措手不及。同时,派遣精锐部队绕道迅速插向逃跑的敌人前面,进行堵截。

  左良玉同所有的反动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一样,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人民的力量。他率军慌慌张张退走了八十里,农民军先让一步,避免大的交锋,他就以为农民军胆怯,不敢追击,这样,就可以溜之大吉,保存实力了。然而,就在这时,李自成统率“百万之众”,从他的背后,以闪电般的速度,发起猛烈追击,前面的阻击部队,也奋起进行截杀。左良玉的军队,眼望前后尽是农民军的旌旗和战马,奋不顾身冲杀过来,顷刻之间,阵营大乱,争先逃跑。面临农民军已挖好的深沟长堑,狼狈弃马渡沟,前后拥挤,人仰马翻,互相践踏,狼藉的尸体,填平了壕沟,各种武器辎重遍地都是。左良玉十多万“强兵劲马”,大溃星散,他本人从朱仙镇逃回襄阳。紧接着,丁启睿、虎大威、杨文岳等各路明军,也相继溃退,东奔西逃。规模巨大的朱仙镇会战,以明军的可耻失败而告结束。

  朱仙镇之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也是一场关键性的会战。明王朝为了保住开封,集中了二十万反动军队,在朱仙镇与农民军展开决战,结果,全军覆没,数万人被俘,马匹两万、各种武器、军资尽被农民军缴获,督师丁启睿“仅以身免”。这一胜利,摧垮了明王朝在东线的军事力量,宣告了明王朝救援开封的反革命计划的彻底破产。正是经过这次较量,使得那些刽子手们不得不懊丧地说:朱仙镇之败,明军“十八万人马,一齐溃散,而中原之事,遂不可复问”。有的也无可奈何地哀叹;“劲援既溃,汴城⑧遂无生机。”

  ① 襄城战役,即李自成军在襄阳、樊城地区与明军进行的一次战役。

  ② 睢州,今河南省睢县。

  ③ 宁陵,今河南省宁陵县。

  ④ 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堌阳。

  ⑤ 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县。

  ⑥ 仪封,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⑦ 崇祯,即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俭。李自成攻克北京,他畏罪吊死煤山(今北京景山)。

  ⑧ 汴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李闯王汝州歼灭战

  李自成亲自指挥的汝州大决战,一举全歼反动军队在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支主力军,敲响了明王朝即将倾覆的丧钟。

  汝州决战后,起义军乘胜急进,以横扫千军的雄姿,占西安,克太原,破大同,斩关夺隘,所向披靡,百万大军直扑北京。终于在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攻占了明王朝的这一反动巢穴,宣告了明王朝的灭亡。至此,李自成统率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五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使腐朽没落的一代王朝皇冠落地,又一次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

  李自成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宏伟的革命业绩,将永垂史册。

  【原文】 李自成农民军在占领了河南、湖广的大部地区,大量地歼灭了明王朝的反动军队之后,推翻明王朝的任务便提到日程上来。一六四三年五月,李自成在襄京①召开军事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研究了推翻明王朝的战略计划和进军路线。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决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然后直逼北京,推翻明王朝。

  为了推翻明王朝,李自成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并且亲率百万大军,北上河南,陈兵汜水、荥阳,准备派遣精锐,出武关进取西安。

  这时候,明王朝为了挽回败局,崇祯一面下诏“罪己”,申说“爱民”,但口惠而实不至;一面连续调兵遣将,组织更大规模的军事镇压。一六四三年五月,他任命孙传庭作兵部尚书,让他总督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广、贵州及江北军务,赶快领兵东进河南,与农民军进行决战。

  孙传庭在郏县战役中,尝到农民军“势重不可敌”的滋味,败回关中后,他重整军伍,增征壮丁,加派粮饷,编练新军,营城固垒,赶造“火车”②三万辆,决心固守关中。同时扬言,五月后农民军就要大败,并准备乘农民军发生严重饥荒时,反扑过来。

  可是,这时的崇祯皇帝,为了急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急要孙传庭火速出兵。孙传庭利用崇祯皇帝给他的职权,调集了七省的反动军队,分进河南,发动了主动进攻。其部署是:以总兵牛成虎、副将卢光祖为前锋,以辽蓟总兵白广恩、总兵高杰为中军,以延绥③总兵王定与宁夏总兵官抚民为后卫,又命令河南总兵卜从善、陈永福合兵趋洛阳下池寨,让四川总兵秦翼明出商雒为犄角,又叫总兵左良玉北上进逼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