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71章 附录(36)

第71章 附录(36)


  阍者至友谅军,友谅得书,甚喜,问:“康公今何在?”阍者曰:“见守江东桥。”又问:“桥何如?”曰:“木桥也。”乃与酒食遣还,谓曰:“归语康公,吾即至,至则呼老康为验。”阍者诺,归,具以告。公喜曰:“贼入吾彀中矣。”乃命善长夜撤江东桥,易以铁石。比旦,桥成。

  有富民自友谅军中逸归者,言友谅问新河口道路,即令张德胜跨新河,筑虎口城以守之,命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石灰山侧,徐达等阵兵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舟师出龙江关外。公总大军屯卢龙山,令持帜者偃黄帜于山之左,偃赤帜于山之右,戒曰:“寇至则举赤帜,举黄帜则伏兵皆起。”各严师以待。

  闰五月乙丑,友谅舟师至大胜港,杨璟整兵御之。港狭,仅容二舟入,友谅以舟不得并进,遽引退,出大江,径冲江东桥,见桥皆铁石,乃惊疑,连呼老康,无应者,知见绐,即与其弟友仁率舟千余向龙湾,先遣万人登岸立栅,势甚锐。时酷暑,公衣紫茸甲,张盖督兵,见士卒流汗,命去盖。众欲战,公曰:“天将雨,诸军且就食,当乘雨击之。”时天无云,人莫之信。忽云起东北,须臾,雨大注。赤帜举,下令拔栅,诸军竞前拔栅,友谅麾其军来争。战方合而雨止,命发鼓,鼓大震,黄帜举,国胜、遇春伏兵起,达兵亦至,德胜、虎舟师并集,内外合击,友谅军披靡,不能支,遂大溃。兵走登舟,值潮退,舟胶浅,猝不能动,杀溺死无算,俘其卒二万余,其将张志雄、梁铉、喻兴、刘世衍等皆降,获巨舰百余艘。友谅乘别舸脱走,得茂才书于其所弃舟卧席下,公笑曰;“彼愚至此,可嗤也!”

  (《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

  ① 陈友谅(公元1320—1363年),先参加红巾起义军,为徐寿辉部将,后闹分裂,杀徐,腐化变质。至正二十年(1360年)称市,建都江州,国号汉。

  ②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③ 采石,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

  ④ 公,即明太祖朱元璋。

  ⑤ 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

  ⑥ 阍 (hún昏),守门人。

  ⑦ 赍(jī姬),送东西给别人。

  【译文】 元末,顺帝至正二○年(公元一三六○年),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国号汉。

  六月十八日,陈友谅派人约张士诚共同进攻建康,张士诚未及回复,陈友谅便从采石率水军东进,建康大为震惊。

  朱元璋部将建议,或献城投降;或逃奔钟山拒守;或决一死战,若战不胜,再走也不为迟,惟有刘伯温张目不语。朱元璋内心不同意诸将的建议,便将刘伯温叫到里面,问他有什么主意,刘说:“先杀主张投降和撤退的人。”朱元璋说:“先生有什么办法战胜敌人呢?”刘说:“从道义上说,后发制人必定胜利。我以逸待劳,有什么忧虑不能取胜啊!你若能把库存财物拿出来激励士气,用襟怀诚实来加强部队的团结,用埋伏的部队伺机发起进攻,取得威望和获得大胜,以成就帝王的事业,就在这一下子了。”朱元璋的决心益发坚定了。

  有人建议先收复太平以牵制敌人,朱元璋说:“不可,太平是我新构筑的堡垒,壕沟深固,陆上进攻必然不易攻破,陈友谅是从水上进攻,所以丢失了。今他们占据上游,水军的兵力为我的十倍,是很难收复的啊。”

  有人规劝去主动迎击,朱元璋说:“不行,敌人如我主力出击,以一部分兵力进行牵制,而以水军主力顺流奔袭建康,半天就可以到达,我出击的步骑主力用最快的速度赶回,也是来不及的。行军百里作战,是兵家应该避忌的,这不是好主意啊。”于是急令胡大海率部队去攻打信州以牵制其后方,又召见指挥康茂才并对他说:“有任务赋予你,能完成吗?”康茂才说:“惟命是从。”朱元璋又说:“你过去与陈友谅关系很好,今天他来进犯,我想让他快点来,非你出面不可。你写封信假装投降,约定作为他们内应,并且让他快点来攻,谎告我军情,使他分兵三路以削弱其力量。”康茂才说:“可以。我家有一看门人,曾经侍候过陈友谅,派他送书信前往,陈友谅必定相信。”朱元璋将此话告诉了李善长,善长说“刚才还担忧敌人来犯,现在为什么又设法叫他快点来呢?’朱元璋说;“两股敌人同时来攻,我怎能招架得了呢?只有叫他快点来先将其消灭,就可使张士诚闻风丧胆了。”

  看门人到了陈友谅军中,友谅看了书信,非常高兴,便问道;“康茂才现在哪里?”看门人说:“现驻守江东桥。”又问:“是什么桥?”答:“木桥。”于是盛情招待后让其返回,并对他说:“回去告诉康茂才,我军即去进攻,到时以呼喊老康为联络信号。”看门人满口答应,返回后报告了全部情况。朱元璋高兴地说:“敌中我计啦。”于是命令李善长连夜将江东桥换成铁石桥。第二天早晨桥就修成了。

  有人从陈友谅军中跑回来,说陈友谅询问去新河口的道路,即令张德胜跨过新河,构筑虎口城进行防守,令冯国胜、常遇春率领精锐部队三万人埋伏在石灰山侧,徐达等部队部署在南门外,杨璟的部队驻守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领水军向龙江关外进发。朱元璋统帅大军集结在卢龙山,令持旗的士兵把黄旗倒放在山的左侧,红旗倒放在山的右侧,并规定;“敌人到时举起红旗,举黄旗是命令伏兵出击。”各部队都严阵以待。

  六月二十三日,陈友谅水军进至大胜港,杨璟指挥部队进行防御。港内狭窄,只能容纳两只船进入,陈友谅因船不能并进,立即撤出,进入大江,直冲江东桥,见桥都是铁石构,于是惊恐怀疑起来。连呼老康,无人答应,知是受骗,立即同其弟陈友仁率领船舰一千多只冲向龙湾,先派万人登岸构筑阵地。士气十分旺盛。当时正值酷暑季节,朱元璋身披紫色软甲.打着凉伞指挥作战,见士兵汗流浃背,命令去掉凉伞。部队要求出击,朱元璋说:“天就要下雨了,各部队现在开饭,趁下雨发起攻击。”当时晴空无云,大家都不相信。忽然东北方乌云蔽日,片刻,大雨倾盆。举起红旗下令进攻,各部队争先发起攻击,陈友谅指挥部队迎战。战斗刚一开始,雨就停了,即令击鼓,高举黄旗,冯国胜,常遇春的伏兵发起攻击,徐达的部队也赶到了,张德胜,朱虎的水军也一同加入战斗,内外夹击,陈友谅的部队异常混乱,招架不住,就这样溃败了。士兵跑去登船,正遇江水退潮,船只搁浅,仓粹间不能推动,被杀死淹死的人不计其数,被俘虏两万余人,其将领张志雄,梁铉、喻兴、刘世衍等均投降,缴获巨舰百余艘。陈友谅乘小船逃走,在他遗弃舰船卧铺的席下,搜得康茂才写去的书信,朱元璋讥笑说:“他愚蠢到这等地步,真叫人嗤笑啊!”

  明 朝

  沐英长途袭云南

  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蒙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势力,派沐英率军南征。

  沐英军在作战中,正确分析、判断了敌情地形,利用敌人骄傲大意和不良天侯,昼夜兼程,隐蔽突然地出现在敌人面前,使其猝不及防。在打法上,选择敌薄弱的一点,并迂回敌之侧后,两面夹击,迅速歼灭了敌人。

  两军作战,一定要有所判断。判断敌人,是为了避实击虚,判断敌人怎样判断自己,要设法欺骗它,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一种判断,必须做好两种对策,以备意外变化,才是完善的办法。

  【原文】 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於曲靖①。英②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军却,师毕济。鏖战良久,复纵铁骑,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长驱入云南,梁王走死,右丞观音保以城阵,属郡皆下。独大理倚点苍山、洱海③,扼龙首、龙尾二关。关故南诏④筑,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将抵下关,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间道渡河,扳点苍山而上,立旗帜。英乱流斩关进,山上军亦驰下,夹击,擒段世,遂拔大理。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① 曲靖,路、府名。治所在南宁(今曲靖)。地当南盘江上游,水陆交通四达,为云南东部门户。

  ② 英,即沐英,字文英,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朱元璋义子。镇守云南,兴屯曰,对发展农业,巩固边疆起了一定作用。

  ① 洱海,古称叶榆泽。在云南省大理县东。以湖形如耳得名。

  ② 南诏,古国名,全盛时辖有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贵州西部。

  【译文】 公元一三八三年,沐英被任命为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随傅友德将军进攻云南。元朝梁王派这里麻率领部队十余万在曲靖抗击。沐英的部队乘雾天进攻白石江。雾散天晴,两军隔江相望,达里麻大为震惊。傅友德准备渡江,沐英说:“我军很疲惫,要警惕被敌军所制。”于是指挥部队严密部署阵势,做出要渡江的样子。而秘密的派部队从下游渡江,迂回敌军背后,又在山谷间竖立旗帜,吹铜号迷惑敌人。元军惊慌混乱,沐英迅速指挥部队渡江,让游泳技术好的为先头,手持长刀勇猛冲杀。元军败退,沐英的部队全部过江。和元军鏖战很久,又出动骑兵攻击,大败元军,活捉达里麻,元军尸体纵横十余里。沐英的部队长驱直入云南,梁王逃走,右丞观音保举城投降,其所属郡县均被占领。只有大理守军依托点苍山、洱海,扼守龙首、龙尾二关。此两关是过去南诏国修的,由当地首领段世守卫。沐英亲自率领部队到达下关,派王弼沿洱水东攻上关,派胡海由石门沿小路渡河登上点苍山,插上旗帜。沐英渡河争隘进攻,山上的士兵也向下攻击,两面夹击,活捉段世,遂占领大理。

  于谦守北京

  我国蒙古族的瓦刺部落贵族,在统一蒙古之后,力量进一步加强,联合我北方之女真族统治者,屡向明王朝北方进犯。公元一四四九年八月,于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获明帝朱祁镇。大军直逼北京城下。明军抗击瓦刺,保卫北京,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图存的要求,得到了人民一定程度的支持。这是明朝军民取得保卫北京之战胜利的基本原因。

  明军土木堡失败后,深熟韬略、忠勇刚正的名将于谦等主战派在人民支持下,经短短一个多月的努力,迅速稳定了局势,完成了作战准备,为战胜瓦刺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消极防御或积极防御,标志着畏敌如虎或敢于斗争两种不同的对敌斗争态度,也是两种不同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个战例,又一次为我们正确的认识防御战,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原文】 公元一四四九年七月,明英宗和统帅王振在土木堡①遭到瓦刺军②围歼之后,英宗被俘,明军精锐几乎全部被消灭,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剩下的亦都逃散,器甲等全部被瓦刺军掠夺。这个消息传到北京,人人震恐。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王郕祁钰监国。郕王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对付这危急的局面,大部分朝官都束手无策。以徐珵为首的南方大地主官僚派主张迁都南京。于谦认为“土地是退一步失一步,退一尺失一尺的,京师不能守,什么地方可以守呢?”主张誓死保卫京城。郕王支持了主战派的意见,并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将京城战守的责任全部交给了于谦。

  于谦③担负起镇守北京④的重任之后,积极进行备战,誓死保卫北京。命令都督孙安等将城墙修补填塞,并在城边掘下很深很宽的壕堑,将存放在南京的军器运到北京;催请工部齐集物资器材,内外局厂昼夜加工,赶制攻战武器,光是战车一项就造了一千辆。并且发动群众修葺土城,亲自到各处视察指挥,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备战,大大加强了北京的防御能力,原先十之八九无盔甲的军得到了装备,能作战的军队达到二十二万。当瓦刺军挟持着英宗向北京进犯,京城面临着存亡的紧急关头,于谦便命令诸将分别率领军队,列阵于九门外。各门军队在城外布防就绪后,即下令将九门一齐关闭,表示不战胜敌人不回城的决心。于谦身披盔甲,脸上挂着泪花,号召三军杀敌保国,他说:“大片国土沦陷,京城被围,这是我们的耻辱,全军将士应以头颅热血,雪此奇耻大辱……。”将士们深受感动,誓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瓦剌军进逼北京,列阵于西直门,于谦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等迎敌,在彰仪门土城北面打败瓦刺军的先锋,斩杀数百敌人,军威大振。夜里更派薛斌等偷袭敌营,夺回被掠人口千余。瓦刺军又向德胜门进攻,于谦即令石亨领精兵在城下设伏,另派小队骑兵出战,佯败诱敌,敌军一万多骑兵争先恐后迫近城边,石亨一声令下,伏兵奋勇杀出,这时范广率领的神机营也赶到了,前后夹击,大败瓦剌军。敌人接连在这两处吃了败仗之后,认为明军主力一定在这两处,遂转攻西直门,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瓦刺军仍难于攻入,只得败走。十月十四日,于谦派总兵武兴、都督王敬等率军队在彰仪门迎击瓦剌军,以神铳队为前队,弓刀队为后队,后队护前队,密切配合,交战不久,大败瓦刺军主力。其另一部五万骑兵围攻居庸关,守城大将罗通,利用天气突然变冷的机会,命令土兵们汲水倒在城墙上,居庸关成了一座冰城,瓦剌军无法攻打。罗通又乘敌军无备,出城袭击。战争相持五天,瓦刺军不断遭到明军坚强的反击,死伤惨重,又遭到百姓的袭击,十分狼狈,士气低落。在各方面的逼迫下,瓦剌军害怕攻城不克,退无归路,于是在一个夜里,拔营潜逃。于谦得到消息,一面命令石亨等率众追击,一面命令城楼上的炮手,向敌营轰击。瓦刺军死伤万余,其余在败退的途中,不断遭到打击,狼狈不堪。于谦领导的京城自卫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① 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

  ② 瓦剌军,瓦剌为明朝蒙古西部各部落的称呼。

  ③ 于谦(公元1398一1457午),浙江钱塘人,曾任山西道御史、兵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他清正廉明,忠勇刚烈,明英宗因私忿将其杀害。

  ④ 北京,即现在的北京,曾为明代京城。

  戚继光牛田歼倭寇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日本海盗,又乘机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抢劫一空,给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戚继光军为了歼灭入侵之倭寇,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牛田作战,戚继光隐真示假,迷惑敌人,利用夜暗,突然发起攻击,分进合击,包围迂回,战斗打得英勇果敢,迅速全歼了倭寇,维护了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我国神圣领土主权的完整。戚继光领导军民歼灭倭寇的斗争,在我中华民族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史上创造了一曲威武雄壮的凯歌。

  【原文】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一五六二年)九月,戚继光①抗击倭寇②,攻取横屿后,乘胜进攻牛田③之敌。九月二十七日他率军抵达福清④,探知倭寇正在牛田一带集结,并发现牛田周围的杞店、西林、新塘等处,倭寇星罗棋布,络绎三十余里,而且有沟渠纵横,接近相当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