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74章 附录(39)

第74章 附录(39)


  一六八五年秋(清康熙二十四年),帝俄从莫斯科派兵六百增援尼布楚,于是侵略军头目托尔巴辛纠集七百五十人携火炮九门,小铳数百支,卷土重来占据雅克萨。一六八六年夏(清康熙二十五年),清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与副都统郎坦率兵八千人,携炮四百门,乘战舰一百五十艘向雅克萨反击侵略军。八月,清军攻城,托尔巴辛中弹毙命,改由拜通代行指挥,负隅顽抗。清军在雅克萨城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派战舰在城西河上巡逻,切断敌军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一年,战死病死甚众,仅残存六十人,雅克萨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廷请和。清帝答应其要求,令清军撤至瑷珲和墨尔根。帝俄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林则徐抗英

  从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侵略者就与腐败透顶的清王朝相勾结,打开中国的门户,输入大量鸦片,荼毒人民,贪婪地掠夺我国经济资源,使我国社会遭到骇人听闻的大破坏,并以凶恶的武装入侵,侵占我国领土,到一八四○年以后,中国社会被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林则徐领导焚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采用灵活的战术,打得英国侵略军一败涂地。这一英雄行动,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一洗多少年来腐朽卑劣的反动统治者所给予中国的耻辱。

  【原文】 公元一八三八年,为了抗击英国侵略者入侵我国,林则徐①在广东虎门一带组织力量,布设防务,征集战船,进行训练,积极准备抗击英船入侵。先后购买各种船只六十余艘,各种炮二百余门,进行了登陆、攻击等必要的军事训练。林则徐还亲自视察水军,严明纪律,并在澳门西、虎门东部署重兵防守。因此,旬月时间,英国侵略者无隙可乘。

  十一月,义律②提出要求:允许英国人到澳门居住。对此,林则徐予以严斥拒绝,迫使十余只英船驶出老万山③。当时,林则徐与水军将领关天培商量,认为:英船未逐出洋,不如以毒攻毒消灭之。遂于一八四○年一月以渔船、火船潜伏各岛奥④,约定于无月之夜,乘海潮退落时,四路分进,出其不意,攻击英船,烧毁二十三艘,焚死、溺死洋人甚多,其余英船四散逃命。英船连遭挫败,义律狼狈回国。

  一八四○年四月,以英国女王外戚麦伯为统帅,再次带领战船二三十艘来犯。林则徐得知后,于五月间在磨刀外洋⑤组织火攻,烧毁英国战船十一艘,烧死洋人四名,汉奸十三名。其余十几艘停泊在金星门、老万山外。在林则徐指挥下又以火船乘风攻击,焚其舢板两只,余皆逃命。至此,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打击下,英国船队损失惨重,始终未能靠我海岸。

  ① 林则徐,清末爱国将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一八四○年任两广总督,在广州烧英国输入之鸦片,坚决抗击英国侵略者。

  ② 义律,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代表,一八三四年来中国.一八三六年升任英国在华商务总监督。

  ③ 老万山,岛名,在广东省中山县南海中。

  ④ 奥(音奥),常用作地名,山深奥处。

  ⑤ 磨刀外洋,地名,在广东省磨刀湾外海.

  三元里抗英

  三元里抗英,是广东三元里人民自动组织起来,消灭英国侵略军的一次气壮山河的战斗。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英帝的侵略暴行与腐败的清王朝的媚外卖国,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义愤和反抗。一八四一年三月,广州城郊三元里一带人民,十万多人拿起刀枪,与英国侵略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

  人民群众用大刀长矛,利用恶劣的天气条件,以诱敌深入、机动灵活的战术,一举全歼了入侵的英军。继之包围英军老巢,吓得英军“狐凭鼠伏”,告饶乞降。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英勇无敌、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历史上是这样,将来永远也是这样,这是永恒的规律。

  【原文】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日辰刻,夷船由泥城直进罾步登岸,一路逐队而行,由西村后首胜塘至北门外流花桥①,连放火箭,直射北门外方圆两炮台②。守军发炮数响,各自弃甲投戈,望风而走,炮台悉为夷据。

  夷据两炮台后,肆行无忌,于附近各乡昼夜巡扰,破门扇,夺耕牛,搜衣物,辱妇女,掘坟墓,种种祸害,不可胜言。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夷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柄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十一日,乡民仍鸣锣传递,捐资出力,备器械,持糗粮③,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逆夷狐凭鼠伏,匿两炮台中,不敢出。

  十二日,逆夷义律望见遍地旌旗炫耀,刀戟纵横,乡民蚁拥蜂攒,布满山麓,有十余万众。逆夷胆落心寒,亟请广州府余暨南、番二县代求解免,愿即刻撤兵下船,不敢复行滋扰。

  ① 泥城,罾(zéng增)步,西村、首胜塘、流花桥,都是广州城外和三元里附近的小地名。

  ② 方圆二炮台,方炮台,即永康炮台,田炮台,即耆定炮台。

  ③ 糗(qiǔ秋第三声)粮,干粮。

  【译文】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日早晨八时左右,英国兵舰从泥城一直开到罾步。英国侵略军由此登陆,一路上一队接着一队行进,从西村后进的首胜塘到北门外的流花桥,对准北门外的方圆两座炮台接连发射火炮,驻守在炮台上的官兵,只是放了几炮,就各自丢下武器装备,望风而逃了。炮台全部被英国侵略军占据。

  英军占了两座炮台以后,任意横行,毫无顾忌,对附近各乡日夜进行骚扰。打破门窗,抢夺耕牛,搜索衣物,侮辱妇女,挖掘坟墓,种种祸害,说也说不完。

  初九,初十两天,英国侵略军又到三元里和萧冈各乡骚扰破坏。附近各乡人民都非常气愤,于是敲起锣来,集合群众,当场就把英国侵略军打死了六七个。其余的侵略军逃脱了狗命,又带着一批人下了炮台,这一批有好几百人。三元里人民又敲起锣来,集合各乡群众几千人和英国侵略军决战。到了下午二时左右,天上又打猛雷,又下暴雨,老百姓于是假装战败退却,把敌人引进黄婆洞磨刀坑,又杀死英国侵略军一百多人。其中有一个是英国兵的头目,头戴钢盔,身穿护甲,刀都砍不进,手里拿着宝刀,刀柄上镶着宝石,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使人不敢近看,也被杀死。其余逃脱的英国侵略军,有的被坑水淹死,有的因迷路饿死,没有一个漏网。攻打英国侵略军的各乡老百姓还在接连不断地到来。英国侵略军从此也就胆战心惊,躲在炮台里不敢出来了。

  十一日,老百姓仍然敲锣传递消息。捐钱的捐钱,出力的出力,自备武器,自带干粮,闻风而来。不待动员就集合拢来的群众,远的来自百里以外,一共汇集了一百多个乡镇的群众,把方圆两炮台四面团团圆住。各处设下埋伏,群众怒吼着,冲杀着,日夜不停。英国侵略军象狐狸和老鼠藏洞似的,躲在两座炮台里不敢露头。

  十二日,英国侵略军头子义律,从炮台里望见遍地都是“平英团”的战旗,光彩夺目;刀枪剑戟,纵横交错,人民群众成群结队布满山脚,共有十几万人。他吓得胆落心寒,急忙请广州如府余保纯和南海、番禺两县的县令代他们向三元里人民哀求解围,他们甘愿马上撤兵上船,不敢再来生事骚扰。

  太平军湖口大捷

  中华民族是富于伟大革命传统的英雄民族,为了打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镣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平等的口号,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所进行的重要战役之一,这一战役的胜利,给卖国贱曾国藩反动军队以致命打击,大灭了清王朝的反动气焰。

  太平军在作战中先用袭扰的办法,疲惫、消耗敌人,然后诱敌深入到预定战场,突然堵塞水道,将敌永军船队腰斩两段,分割歼灭,充分显示了革命军高度作战指挥艺术和勇敢精神。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封建度最顽固的卫道士。清王朝这个所谓的“战将”,在太平军的惨重打击下,几次都近乎全军覆没,如丧家之犬。

  【原文】 为了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重镇,控制长江上游,屏障天京,切断清朝廷南北联系,一举平定江南。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军①以胡以晃、赖汉英、石贞祥等率领战船一千多艘,浩浩荡荡出发西征。

  一八五四年八月,太平军西征受挫后退出湖南。曾国藩②等分三路向长江下游猛扑过来,一直打到九江。曾国藩狂妄叫嚷,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洪秀全③派石达开④,胡以晃、罗大纲等率领援军,沿长江抗击湘军⑤。太平军到达鄱阳湖口后,采用了机动的战术,先是坚壁高垒不与决战,每夜派部队沿长江两岸擂动战鼓,向清军船只发射火箭,又派小艇到长江中向敌船抛掷火球,使敌军夜夜受到惊扰,不得安宁。一八五五年一月底,太平军故意撤开湖口守军,诱敌进入鄱阳湖,狂妄的敌军乘一百多艘舢舨进入鄱阳湖,太平军立即把湖口水卡堵塞,使敌军分成了外江与内湖两段。太平军各个歼灭敌军,把停在江里的敌军大船烧毁四十多艘。湘军大败,溃逃九江。罗大纲率领太平军水师逆流而上,追上了曾国藩的座船。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之后,太平军冲上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在一片混乱中逃上一只小船,眼见走投无路,又一次想跳水寻死,被他的喽罗拉住,狼狈逃回南昌。

  太平军在湖口大捷后,乘胜反击,再度攻占武昌。猬缩在南昌的曾国藩,在太平军包围之中,吓得坐立不安,哀叹“呼救无从”,“魂梦屡惊”。

  ① 太平军,太平天国革命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机动灵活,给中外反革命军队以沉重打击,是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②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湘军头子、他媚外卖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是屠杀革命人民的大刽子手。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③ 洪秀全(公元1814一1864年),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革命的领导者。贫苦知识分子。他主张上帝是天下的主宰,天下一家,亲如兄弟,有田同耕,共享太平。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建立太平天国。3月被举为天王。1853年亭军攻克南京,建都于此。1864年6月病死。

  ④ 石达开,太平天国将领,革命初期立有战功,天京政变后,率精锐部队单独行动,分裂太平天国革命军队,后投降清军被杀。

  ⑤ 湘军,1853年由湖南地主武装编成,专肆镇压农民起义,极端残忍凶狠,曾国藩为其头子,其主要反动将领有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李续宾,曾国荃等。

  太平军天京破围战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震撼了清王朝。清帝咸丰哀叹:“顾瞻南服,寝馈难安”,惶惶不可终日。一面准备放弃北京,逃往热河,一面调集军队企图镇压太平军。所谓“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就是清军包围天京的两支反革命主力部队。

  太平军采取持久对敌的方针,以逸待劳,寻机破敌。首先攻击天京下游的屏障——镇江,初战获胜,争取了主动。继之乘胜转移兵力,采取各个击破和四面围攻的战术,歼灭了敌主力军,拔除了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三年来清兵压城的严重威胁,稳定了革命形势。

  【原文】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十天,即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从广西跟踪而来的清朝钦差大臣向荣率盗魁张国梁带兵到达南京城东孝陵卫,成立所谓“江南大营”①。另一个钦差大臣琦善② (一八五四年八月死于军中,改由托明阿继任)和帮办军事胜保带领直隶,陕西、黑龙江的马步各军自河南到达扬州和浦口,成立所谓“江北大营”③。

  太平军对江北,江南大营的破围战,是从镇江开始的。镇江是天京下游的屏障,一八五五年被清军围困。一八五六年二月,燕王秦日纲④奉命率领陈玉成⑤、李秀成、周胜坤等自上游援救镇江。为了夹击清军,陈玉成带领几名壮丁,乘驾小船,冲过火网,向城内驶去,和镇江守将吴如孝联络。四月一日晨,秦日纲督率大军猛击清营,酣战至午,吴如孝,陈玉成从城内杀出,两下夹攻,大败清军,镇江之围得解。

  四月三日,太平军乘胜连夜渡江到达瓜洲,向扬州疾进,大败托明阿于扬州土桥,连破运河以西一百二十座大小清营。五日,太平军再次占领扬州,从扬州运粮接济镇江。江北清军遭到沉重打击,清朝皇帝气得把托明阿等将领革职查办,改派副都统都兴阿为钦差大臣,收集江北溃军。秦日纲、陈玉成等从扬州转战浦口,五月下旬又从瓜洲挥师渡江,再攻南岸清军,六月初,连破镇江一带的清营七八十座,江苏巡抚吉尔抗阿在溃败中自杀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