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24章 百战奇略(9)

第24章 百战奇略(9)


  【译文】 凡是行军越过险山地带要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有水草的山涧谷地、其好处在于一可得利于水草。二可凭险固守、这样对故作战就能取胜。兵法上就指出:山谷作战要“绝山依谷”。

  东汉将领马援在任陇西太守的时候,武都地方的参狼羌与塞外的其他部族寇掠边境老百姓,杀死地方官。马援率四千余官兵前往反击,到达氏道县境内。当时,羌人驻扎在山上,马援的军队占据了有水草的有利地形,因而夺取了羌人的水源草地,也不与羌人作战,羌人由于缺乏水草的供应而难以生存陷入困境,其首领只得率领数十万户羌人逃亡塞外,而其他的部族万余人全部归降马援。羌人由于不懂依谷布阵的好处,所以遭到失败。

  攻 战

  【原文】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

  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②,屯皖③,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郝阳贼帅④,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田野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⑤,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在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经日⑥,水必向尽⑦,还道艰难,蒙窃危之⑧。今现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⑨,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⑩。进攻,蒙手执袍鼓11,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12,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大守13。

  ① 攻战:即进攻作战,其首要问题在于知彼。知彼:既包括彼方的军事力量,此处的知孜又指出了另一方面,即可战胜敌方的时机和可胜的条件。所以《孙子兵法·形篇》中就明确地指出“可胜者,攻也”。所谓“可胜者”即了解能打胜敌人的条件和时机。“攻也”,即有了这个前提条件,就要乘此可胜条件。不失时机,发起进攻。

  ② 曹公:即曹操。

  ③ 屯:驻守;皖,即皖县,位于今安徽潜山。

  ④ 间人:即间谍。贼帅,即农民起义的首领。

  ⑤ 一朝夜“即一早一晚,也就是一昼夜。

  ⑥ 淹留:即停留。经日,即经过若干天。

  ⑦ 水必向尽:水即上涨的水;向尽即水退落尽;全句意思是上涨的水必然会全退落。

  ⑧ 窃:私下认为,即个人看法。危之:意动用法,即认为这样做(治垒)危险。

  ⑨ 甘宁:吴国将领,为孙权所重,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⑩ 侵晨:天刚亮。

  11 抱鼓:袍即鼓槌,此处用作动词,即用鼓槌击鼓。

  12 夹石:今安徽桐城县北。

  13 史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译文】 凡是对敌作战,我们说进攻者就是了解敌方者。因为他们了解了敌方可攻破的道理,于是出兵攻击,这样作战是没有不胜的。所以兵法上说:“深知能够战胜的原因,就要进攻。”

  三国时期,魏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县率兵垦田,大力开田种稻,又派间谭到吴地鄱阳湖一带与农民起义的首领联系,让他们充当内应。吴国的将领吕蒙说:“皖县土地肥美,如果稻谷一成熟收割,曹操的军队必定会扩充兵员,像这样过几年,曹操的强大势力肯定会显露出不可遏止的状态,不如早铲除朱光这支曹军。”接着他又把皖县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县,迅速进兵,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向诸将咨询计策,诸将都劝孙权高筑土山攻城。吕蒙说:“筑土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到那时曹军的城防已经修固,外援肯定也到了,那就投有办法了。再说我军是乘着水路而来,如果停留时间一久,上涨的水就会退落。这样我们返回就很艰难了,我认为这样做很危险。据我观察皖县的城池不很牢固,凭我们全军的锐气,四面发动进攻,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攻下,然后乘水未退落凯旋而归,这才全胜的好方略。”吴国君主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吕蒙推荐甘宁为统兵攻城的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精兵随其后。天刚亮,吴军就发起进攻,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只用一餐饭的功夫就攻下了皖城。接着,魏将张辽串援兵到夹石,听说皖城失守,不得不退兵。孙权为了奖赏吕蒙的战功,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大守。

  守 战

  【原文】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已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②,以周亚太③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④,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⑤,绝其粮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率兵既会兵荥阳⑥,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⑦,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粮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后吴、楚奔东南陬⑨,亚夫使备西。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自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日:“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悉平11。

  ① 守战:即防御战作战原则。其前提条件是知己之力量不可能马上战胜敌人时,当采取防御。但防御是积极的防御,即防御中要采取方法消耗和疲惫敌人,一旦敌情变化,出现有利于我方得胜的条件,就要变守为攻,一举击败敌人。《孙子兵法·形篇》中就指出:“不可胜者,守也。”

  ② 吴、楚七国反:西汉初年,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统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各诸侯国逐渐形成与中央抗衔的独立王国,文帝、景帝时,贾谊、晁错建议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激起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武装叛乱。

  ③ 周亚夫: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平定吴、楚叛乱有功.升至丞相。

  ④ 剽(piāo):勇猛:轻:轻捷。

  ⑤ 梁:诸侯国之一。

  ⑥ 荥阳: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

  ⑦ 昌邑:粱地,今山东金乡西北。

  ⑧ 弓高侯:韩信之子韩颓,颓自匈奴归汉,封为弓高侯,弓高,县名,今河北阜城南。

  ⑨ 陬(zuō):角落,隅。

  ⑩ 丹徒:今江苏省镇江东南。

  11 此史例出自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译文】 凡是在战争中,自己采取防守的,是了解自己状况的明智之人。了解了自己有不可能战胜敌人的条件,就采取固守的方式,一直要等到出现有利于战胜敌人的条件,才行动出兵攻击,这样做,没有不打胜仗的。因此,兵法上就提出:“知不可胜,则守。”

  西汉景帝的时候,吴、楚等七个诸侯国武装叛乱,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东进讨伐吴、楚七诸侯国。周亚夫就请求皇上说:“楚国的军队勇猛轻捷,难与他们硬碰硬地正面交锋。我们可以暂时舍弃粱国给他们,但要设法断绝他们的粮食运输线,这样才可以制服敌人而取胜。”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亚夫调集军队到荥阳的时候,吴国正在攻打梁国,粱国危急,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却率兵前往东北方向的昌邑,高垒工事,加固城墙,进行防守而不出战。粱王派使者请求亚夫出兵相救,而亚夫以坚守为全局之大利,不肯前往救援。梁王无奈,只好向景帝上书,景帝便下令亚夫出兵救援,亚夫拒不奉命,坚持不出兵而防守,与此同时,亚夫却派弓高侯韩颓率轻骑去切断吴、楚的粮食运输线。吴、楚的军队因为断绝了粮食,士卒饥饿,便准备退兵,并多次向亚夫军队挑战,但亚夫只是坚守却不应战。有一天夜晚,亚夫的军营中突然惊乱,互相打起来,闹到亚夫帐前,但亚夫却只当无事躺在床上不理。没多久,惊乱自息而稳定下来。以后,吴军袭去亚夫军营的东南角想激起亚夫应战,亚夫却令部队防守西北角来调动敌人就范。不久,吴军精锐上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又无法攻入。吴、楚军队饥饿难奈,只好引兵退却。周亚夫乘机出动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大破吴军。吴王丢弃大部队,仅带数十名精兵逃走,逃至江南的丹徒,准备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去,全部俘获了吴王的部队,降服吴国所辖的郡县。亚夫下令:“有谁抓住了吴王,重赏千金。”一个多月后,东越人便斩了吴王的首级前来报功请赏。这次战役,周亚夫率兵与叛军相攻守有三个月,终于平定了吴、楚七个诸侯的叛乱。

  先 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入之心。”

  春秋,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子鱼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⑤。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⑥。

  ① 先战:即先发制人而战。何谓先发?就是当敌人立足未稳,就应先予以打击。先发之目的,在于制人。制,控制,即掌握主动权是一方面,抓住敌人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又是一方面,这是对我方而言。对敌方而言,就是《军志》所说的“先人有夺人之心”。所谓先人,即先于敌人动手出击:所谓夺人之心,即让敌人措手不及,迅速瓦解敌人斗志,而贻误战机,遭到失败。

  ② 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齐桓公死后,宋与楚争夺霸权,一度为楚所拘后,战于泓水,因不听劝谏,空讲仁义而失去战机,被楚军打败,身受重伤,不久因伤而死,泓:即泓水,位于今河南柘城西北。

  ③ 未既济:既,尽,全部:济,渡河。未既济,即尚未全部渡过。

  ④ 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军赋:子鱼,人名,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与前《舟战》史例中司马子鱼不是同一人。

  ⑤ 未之许:宾语前置,即未许之,就是未答应他。

  ⑥ 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译文】 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来犯之敌刚刚到来,阵脚尚未立稳,队形尚未整顿,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先迅速出兵打击,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兵法上就说:“先发制人能使敌人心乱而失去战斗力。”

  春秋时期,宋襄公与楚国的军队在泓水文战,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见此情况,马上建议说:“敌军多我军少,乘他们尚未完全渡过泓水,迅速予以攻击”宋襄公不同意。当楚军渡过泓水后尚未调整好队列,司马子鱼又请求赶快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出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等到楚军己经摆好了阵势,宋襄公才指挥作战,结果遭惨败。

  后 战

  【原文】 凡敌人若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①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②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迩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皆列坐,又争仗水。太宗令宇文士及率引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诫曰:“贼若不动,止,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众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率其阵却,止东原,未及整立,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奋,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① 窦建穗:(573~621年)隋末河北农民起义领袖。清河漳南(河北故城东北)人。武德四年李世民围攻洛阳,建穗应王世充之请率兵十余万援助,在虎牢(河南荥阳西北)兵败被俘,被杀于长安。

  ② 武牢:即虎牢关。

  【译文】 如果敌人队伍严整,士气旺盛,就不能与他交战;宜于坚持防守以等待时机。等到敌人列阵久士气衰弱了,再突然发起进攻,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后发制人以等待敌人士气衰退,再突然发动进攻。”

  唐高祖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将王世充包围在东都(今洛阳)。窦建德率领全部兵马前来救援,太宗坚守武牢以抵御窦军。窦建德在汜水东面列阵,纵横长达数里,唐军将领都有些害怕。太宗带领数骑兵登高远望,对诸将领说:“贼兵来自山东,没有遇到过强敌。现在他们渡河涉险时还吵吵闹闹,是军队政令不明的表现;挨着城池列阵,是因为他们头脑中轻视我军。我现在按兵不动,等他们士气衰竭,列阵久了,士兵饥饿了,必然会自行撤退;敌军撤退时再进攻,还怕不能战胜他们吗?”窦建德从早晨列阵到中午,士兵饥饿困倦,都坐了下来,既而又争先恐后喝水。唐太宗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领300骑兵,经敌阵的西面驰向南方,太宗并告诫说:“敌人如果不动你就停下来,最好退回来;如果察觉到敌人有动静,宜率领部众向敌进攻。”宇文士及率领骑兵刚从敌阵西面经过,敌军果然动起来。太宗说:“可以攻击了!”于是命令骑兵将领树旗列阵,从武牢山上行进到南山,再沿着山谷向东,从敌军背后掩杀。建德率领队伍退却到东原,还没来得及整顿阵容,唐军的骑兵就向他发起进攻。唐军所向披靡,程咬金等率骑兵乘势而入,突如其来地出现在窦军阵后,齐张旗帜,里外夹击,窦建德部众大败溃散。唐军活捉了窦建德。

  奇 战

  【原文】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

  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昭①指授节度使。邓艾与蜀将姜维②相缀连于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洪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颀等蹑于山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还,从桥头过,绪趋截维,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敌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经汉阳亭趋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令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而甚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术缘崖,鱼贯而进。至江油,蜀宇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子邓忠出其右,师綦出其左。忠、綦战不利。并退还,曰:“敌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将斩之。忠、綦驰还,更战奋勇,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③遣使请降,遂灭蜀。

  ① 司马昭;(21l一265年)字子上。三国魏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司马懿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总揽大权。景元四年(263年)发兵灭蜀,称晋公。咸熙元年(264年)为晋王,成为实质上的天子,次年死。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迫尊为文帝。

  ② 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三国末期魏国的名将。景光五年(264年)魏元帝曹奂听信钟会等诬告,怀疑邓艾有反叛之心,将邓艾捕获问罪。在押解途中被杀害,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