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11章 三十六计(1)

第11章 三十六计(1)


  简 介

  《三十六计》是一部发现不久的兵书。无年代和作者可考。全计共分六卷,却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前三卷是处于优势之计,后三卷是处于劣势之计。每计名称后为解语。各计解语有不少是用阴阳燮理,推演成为兵法的刚柔、奇正、进退以及攻守的变化。解语之后设的按语里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子、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本书可以说集中了古代兵家不少的奇谋方略。

  这本书成于封建时代(估计是晚明或清初),反映了那个时代敌对斗争中的用兵要诀。

  本书是综合几种版本整理而成,我们又作了一些删补、校正和译注。

  三十六计(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①,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卷。第一卷为胜战计,第二卷为敌战计,第三卷为攻战计,第四卷为混战计,第五卷为饼战计,第六卷为败战计。

  【译文】 六乘六等于三十六,在筹算中求出策略,而策略却又依赖于周密的计算。这就是相反相成的原理——阴阳燮理的运用。作战策略就是这样制定的。机谋不可勉强安排,勉强安排就注定失败。

  【按】 解语重视计算,而反对空讲道理。道理能说明策略,而计算却更为重要。假若只知道为策略而策略,而不知道策略的制定,是依赖于周密的计算,则那种策略运用起来多数是不能成功的。而密针和应变的手段,本来就合乎事理人情。倘若漫不经心的运用,则秘计立刻被发现,引人怀疑和惊讶,而机谋也就必然暴露了。或者说: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卷。第一卷胜战计,第二卷敌战针,第三卷攻战计,第四卷混战计,第五卷讲战计,第六卷败战计。

  ① 见《经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大意是,研究政治和管理国家大事,要使用相反相成的原理。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按】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①。先是弼请沿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②,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焉,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后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③拔之。

  【译文】 认为准备万分周到的,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按】 秘计不能在黑夜里,或者无人的地方施行。半夜偷东西、在僻静的小巷里杀人,这是愚蠢的行动,都不是谋士所应作的事情。如:隋朝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大举进攻陈国。作战前,隋将贺若弼给沿江守备部队规定,每次调防,都要在历阳集中,插上很多旗帜,野外搭许多帐棚。陈国以为隋军要来进犯,便马上集结国内全部兵力进行防御,事后才知道。是隋军的守备部队调防,于是将集结的部队撤了回去。以后他们对隋军的做法习以为常,也就不再防备了。到后来贺若弼率部队过长江,陈国人竟没有察觉,因而隋军很顺利地袭击并占领了南徐州。

  ① 陈:公元五五七年陈霸先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

  ② 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地区。

  ③ 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市。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②。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 与其树敌过多,不如各个击破,与其去打来势迅猛强大的敌人,不如先打其势弱小的敌人。

  【按】对敌作战好像治水一样:对来势迅猛强大的敌人必须躲过他们像浪头般的冲击,而采取因地制流的办法,对弱小的敌人,就要抓住有利时机消灭它,像筑一道堤把小水流给堵住,不让它流走一样。所以当齐国去营救赵国时,孙子对田忌说:“理开乱丝和绳索的,只用手指去解,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的,只用口去调解,不能动手参加。避实就虚,击其要害,使彼方的形势受到挫折,而不能够继续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围了。”

  ① 公元首三五三年,魏国攻赵国,魏军围了赵国的京城邯郸(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当时田忌原想引兵去救邯郸,以解赵国之围。孙子却建议,魏国的精锐部队正围攻邯郫,国内空虚,当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粱(河南省开封),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撤回攻赵部队,星夜赶回援救大梁。走到马陵(河北省大名县东南),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

  ② 参见《孙子·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巳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按】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埸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和吴拒魏。关羽围樊、襄,曹欲徒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从之,羽遂见擒。 (《长短经》卷九<格形>)

  【译文】 作战对象巳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用《易·损》卦“损下益上”说推演为损敌益我。

  【按】 敌对的征态巳经表露,而另一种新生的力量正在扩展,将要参与活动,应当立刻借用这种力量去消灭敌人。如:西周末年,郑桓公打算乘郐人不备去袭击郐国。发兵之前,他先探听好了郐国有那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列了一张名单,注明要把郐国的那些良田分送给他们,准备封他们什幺官爵等等。之后,又在城外广埸上筑起祭坛来,把这张名单埋在下面,杀鸡宰猪,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仪式,仿佛订什么庄严的盟约似的。郐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臣子们都要叛变,于是一怒之下,把这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全都杀了。结果郑桓公乘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郐国。又如,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大破曹操于赤壁。还有蜀国大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恐,要迁都以避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志,孙权是不愿意的。可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这样,樊城的围自然会得到解教。”曹操听从了他们两人的意见,结果关羽被孙权所擒。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按】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言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从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③。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

  (《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附)

  【译文】 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脈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战的形式,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按】 这就是调动敌人的方法。兵书上说,“凡先到战地等敌人者安逸,后到战地应战者疲劳。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兵书讲的敌方劳逸形式,这里讲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艺术,目的不在于找好地形等待敌人,而在于:用少的控制多的,用不变化的对待变化的,用小的变化对待大的变化,用静的对待活动的;用小量活动的对待大量活动的;用中心枢纽——也就是关键性的东西,对待无穷无尽的广大四围——也就是非关键性的东西。如:管仲在管理齐国内政的时候,就实行军事训练,实际上是在备战。孙膑为齐国军师,齐军攻入魏境后,用其减灶计诱庞涓亲率骑兵突进,孙膑在马陵道设伏,使庞兵败自杀。赵将李牧镇守雁门关的时候,长期不和匈奴作战,其实是积极备战。所以,后来作战时就能一举大破匈奴。

  ① 见《孙子·军事篇》。

  ② 《易经·损》: “损刚益柔有时” (解):“损刚益柔有时者,损于昼而日渐短,益于夜而宵渐长,此以一日言也。”此处意为:不用“损”的“刚”,而用“益”的“柔”。

  ③ 《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枢”是中心关键, “环”是是非反复、相寻无穷、广大的四围。 “枢’和“环”的关系,是中心和四围的关系。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按】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译文】 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按】 敌方有内忧,就抢占他的土地,敌方有外患,就掠夺他的民财,敌方内忧外患交迫,就吞併他的国家。象:越王勾践乘吴国国内大災,螃蟹、稻子都死绝的时候,策划进攻吴国。后来趁吴王夫差北上,和各国褚侯在黄池盟会的时候,国内空虚,进攻吴国,大获全胜。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按】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④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⑤,亚夫便备西北,巳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四十《周勃传》附)。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雋⑥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雋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译文】 敌人思想混乱,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卦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去消灭它。

  【按】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造反。周亚夫固守城堡,坚决不出战。围城的吴国军队佯攻城东南角,周亚夫便守备西北方向。不出他所预料,一会几吴国果然使用精锐部队攻击西北角,结果攻不进去。这是摸清了敌情,能正确地指挥部队作战而取得胜利的战例。汉末,朱雋围攻黄巾起义部队于宛城(河南省南阳),下令在城外垒起一座小土山,来观察城内情况。他一面擂起战鼓向城西南方佯攻,黄巾部队都奔去守备西南角,一面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乘东北守备空虚而攻进城去。这是黄巾军因没摸清敌方情况,而导致失利的战例。如此看来,“声东击西”的策略,必须首先察明敌方是否了解我情而定。如果敌方不了解我情,我方运用必然胜利,如果敌方了解我情,我方运用必然失败,这是一条险策啊!

  ① 萃:团团野草丛生的样子,这里可解为乱成一团.

  ② 不虞:意料不到。见《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③ 坤下兑上:见《易·萃》:“乃乱乃萃,其志乱也。”解:“故无所适从而志乱。”

  ④ 周亚夫,西汉名将,沛(江苏省沛县)人,周勃的儿子,初封条侯。公元前一五八年,匈奴入侵,他防守着细柳(陕西省咸阳西南),军令严整。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后升丞相职位。(见《汉书》列传第十<周勃传>附)

  ⑤ 陬(音:邹):角落。

  ⑥ 朱雋:即朱俊。东汉会稽上虞(浙江省上虞)人,字公伟。灵帝时,任交趾刺史,曾经镇压过梁龙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东汉政府派他为右中郞将,与皇甫嵩等镇压颖川、汝南、陈国等地黄巾起义军, 又围攻南阳赵弘、韩忠、孙夏等黄巾军,屠杀二万余人。后封钱塘侯。 (见《后汉书》卷一O一《朱俊传》)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大阴,太阳①。

  【按】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②围雍丘,张巡③缚藁为人千余,披黑农,夜缒④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新唐书》一九二<张巡传>;《战略考·唐》)

  【译文】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按】 没有装作有,这是欺骗。欺骗不能长久,很容易被敌方发觉,所以没有不能让他老没有。没有变成有,这就是由假变真、变虚假为真实。没有是不能击败敌人的,如果变成有,就能击败敌人了。如唐代令狐潮包围雍丘,城里守将张巡命令士兵扎草人一千多个,给草人罩上黑色农服,用绳子拴住,夜里缒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以为有人缒城,争先放箭,张巡赚得箭几十万支。后来,张巡夜里把人缒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以为是张巡用草人来赚箭了,看看发笑,毫不作战斗准备。于是张巡缒下五百名敢死队冲进令狐潮的罩营,烧毁营栅帐棚,并一直追杀了十多里。

  ① “少阴、太阴,大阳”,见《灵棋经》卷上《发蒙卦》:“阴变阳来。”象曰:“阴极阳生”。刘注;“阴极变阳,刚在内也。”可解为变虚假为实在。

  ② 令狐潮:唐代安禄山的部将,与张巡战于雍丘(河南杞县),被击败.

  ③ 张巡,(七○九--七五七)唐代南阳(河南省南阳)人,进士出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抵抗安禄山军。公元七五七年移守睢阳(河南省商邱南),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人民,坚持数月不屈。兵粮惧尽,城陷,他与部将同遭杀害(《新唐害》一九二卷《张巡传》。《斡昌黎集》第《张中丞传后敍》)

  ④ 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从上往下送。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①。

  【按】 奇出于正,无正则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②。昔邓艾③屯白水④之北,姜维⑤遣廖化⑥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锗将曰:“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⑦矣。”艾即夜谮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译文】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而取得主动,增加了主动性,便能充分发挥战争的机动性,乘虚而入,攻其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