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12章 三十六计(2)

第12章 三十六计(2)


  【按】 出奇制胜的用兵方法,来自正常的用兵法则。如果没有正常的用兵法则,就不会有出奇制胜的用兵方法,不公开修筑栈道,也就不能暗中东出陈仓。古时,邓艾驻军白水北岸。三天后,姜维令廖化进到白水南岸,并扎下营寨。邓艾对诸将说:“姜维大军突然撤走了,我方兵力不多,按照作战要求,他应该不等造好桥梁便先渡河来攻,现在反而没有动静,估计是他为了阻断我军归路,特派廖化前来进行牵制,而他自己必定率领大军从东袭取洮城了。”说罢,下令当夜从小路一直偷回洮城。果然,姜维正在那里渡河。但邓艾大军巳先进城,所以该城未被失陷。这是姜维不善于运用“暗渡陈仓”的谋略,而邓艾却善于识破姜维的“声东击西”谋略的战例。

  ① 益动而巽:典出《易经》。益,《积文》增长的意思。巽,《说卦》人的意思。巽是象风之卦;风,无孔不入,有间隙,就可钻进去。这句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增长了主动性,便能充分发挥军事的机动性,乘虚而入,攻其不备。

  ②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东二十里处,公元前二○六年,韩信将击项羽,表面修筑栈道回军,以分散敌人的注童力,暗中却率大军东出陈仓,突然袭击项羽。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③ 邓艾(一九七——二六四):三国棘阳(河南省新野)人,字士載。初为司马懿椽属,建议屯田开渠,著有《济河论》。后为镇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公元二六三年,同钟会分兵灭蜀。 (《三国志·魏志》二十八卷《邓艾传》)

  ④ 白水(桓水·强川):源出岷山,在今岷江之东北。邓艾所屯,在白水上流,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

  ⑤ 姜维(二○二——二六四):三国天水冀(甘肃省甘谷)人,宇伯约,蜀将。魏军攻蜀,他坚寺剑国,及后刘裨出降,始被迫降于魏将钟会。公元二六四年钟会谋叛魏,他伪与联结,拟借机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三国志·蜀志》四十四卷《姜维传》)

  ⑥ 廖化;三国襄阳人,字元俭,初为关羽主簿,羽败属吴,后仍归蜀,拜宜都大守,后封中乡侯。

  ⑦ 洮城:即洮阳城,在今甘肃岷县西百里。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侍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①。

  【按】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而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②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③,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④,或说曹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⑤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併力,援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译文】 敌人内部有明显的不和,秩序混乱,我可以暗自等待他发生抵触。敌人凶暴乖张,翻目相訾,势必自行灭亡。《易豫卦》说:用和顺的态度行事,便会得到安逸愉快,安逸愉快,是用和顺态度行事的结果。

  【按】 敌人倾轧的气氛暴露出来了,不要逼迫他,逼迫他,会受到还击,避开他,他会自行发生暴乱。三国时,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败,带领数千人投奔辽东。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自己的地区远隔,不肯服从曹操。到曹操击破乌丸后,有人建让曹操立刻乘胜远征公孙康,袁氏兄弟可以被擒住。曹操说,“我正教公孙康杀掉袁尚、袁熙,把头送来,用不着劳师远征了:”九月,曹操率军队从柳城回来,果然公孙康杀了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头送来。众将不明情况,向曹操请教。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怕袁尚、袁熙併吞他。今二袁往投,他必猜疑。如果我用兵急攻,他们定然合力抗拒,如果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火併。这种形势的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有人说:这是兵书《火攻篇》上所说的原理。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讲火攻的方法,后段讲慎动的原理,和隔岸观火的意思也是吻合的。

  ① 见《易·豫卦》“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为之”。《易豫卦疏》“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也”。豫是逸豫、悦豫的意思,也就是安逸愉快的意思。原文两句的意思,《易豫卦疏》巳疏解得十分明白,这里引《易豫卦》里这两句话是说:我们可以采取和顺的态度,不必去紧逼敌人,让它们内部自行火併,我们可以坐待愉快的结果。愉快的结果,总是由于和顺行动取得的。

  ② 袁尚、袁熙:三国时袁绍的儿子。绍死后,他的儿子袁谭和部将郭图在南皮城被曹操攻杀,袁尚、袁熙被魏将焦触、张南所攻,逃奔辽西乌丸。乌丸败,又奔辽东公孙康。 (《三国志》卷六《袁绍传附》)

  ③ 公孙康:三国时公孙度的儿子,因斩袁氏兄弟有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

  ④ 乌丸(乌桓):东胡族,因居乌桓山(辽宁省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得名。汉末,曹操灭之。遗族后居那河(吟嫩江)之北,自称“乌丸国”。 (《三国志》卷三十《乌丸传》)

  ⑤ 柳城,在辽宁锦县西北。

  ⑥ 火攻篇:《孙子》篇目之一。该篇内容:前段谈火攻的种类、方法,后段谈国君和将帅用兵必顺十分慎重的道理。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按】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①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②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卒数千,亡奔夏境。堠③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④之事夫差,则竟使其久而安之矣。

  【译文】 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有机会,立即动手,使它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按】兵书写道:“敌人派釆的使者措词谦逊,而敌人却正在加紧备战的,准是要进攻我方,没有具体条约而请求媾和的,准是另有阴谋。”所以,凡是敌人扮笑脸、讲“好话”,都是要消灭我方的企图的暴露。宋代,曹玮做渭州的知州,号令严明,西夏人很惧怕他。有一天,曹玮正和客人下棋,突然有几千名士兵叛变,逃往西夏,当侦察员骑马前来报告时,许多将官面面相觑,十分惊恐,而曹玮却谈笑自如,仍然象平常一样。只见他慢慢地对侦察员说:“他们是遵照我的命令行事的,你们不要声张。”西夏人听说,以为逃亡来的是宋营派来袭击他们的,因而把他们全部杀光。这是临机应变谋略的运用。另外,春秋时代,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他含羞带辱侍奉吴王夫差,使夫差长期思想麻痹而贪求安逸了。这也是运用临机应变的谋略的例子。

  ① 曹玮(公元九七三——一O三O年):字宝目。宋代名将曹彬的第三个儿子。做渭州同知时,年方十九。有勇谋,善于用兵。 (《宋史》二五八《曹彬传》附《王临川集》卷九十曹穆公行状)

  ② 西夏,古国名,党项族(藏族的一支)领袖李元昊创建。于一O三八年称帝,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东南),历史上称西夏。一二二七年被成吉思汗所灭,共历十帝。

  ③ 堠:古代侦察敌情的土堡,堠骑,指乘马的侦察员。

  ④ 勾践(?——前四六五)春秋末年越国的国王。他的父亲允常,被吴国阖闾打败,勾践立志为父报仇,击破阖闾。阖闾的儿子夫差,又击败越国,俘勾践囚于合稽(浙江省绍兴东南)。勾践采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并献美女和珍宝给夫差。让夫差思想麻痹,贪图安逸,然后突然攻破吴国,迫使夫差自刎。(《国语·越语》)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按】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却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②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推测者也。

  【译文】 当局势发展必然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用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按】 我敌双方情况,是互有长短的。在战争中,各方面都胜过对方是难做得到的。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双方力量的较量。占优势的一方往往获得胜利,但是劣势战胜优势的巧妙方法也是存在的。此方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一类的事例,便是军事家所独特具有的谋略。这并不是用普通的道理可以推测到的啊!

  ① 李代桃僵:见《乐府·鷄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此处意为,以此代彼。

  ② 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常常和王族们赛马。孙膑看到他们的马力相差不远,都是上,中、下三等马,于是向田忌献策: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只输了一批,胜了两批,因而获得胜利。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按】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一战。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译文】 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按】 敌人大军运动的地方,它的漏洞一定很多。乘此时机,夺取胜利,可以不必作战。这个方法,胜利者固然可以用,失败者也是可以用的。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按】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处也。”(《孙子·行军篇》)

  【译文】 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买情完全掌握了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按】 敌方兵力不暴露,必然隐藏着很大的阴谋,不可冒失前进。应该普遍地搜索他的前锋。兵书说:“进军的路旁,遇有重险关隘、坑池水网、芦苇茂林、野草深长的地方,必须慎重地反复搜索,因为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隐蔽兵力(侦察)的地方。”

  ① 打草惊蛇:原意打击一人,使他人惊动。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塗县令,爱财贪污。一日,县民连状告发他的主簿受贿。他看了状子,十分惊骇,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批了:“妆虽打草,吾巳惊蛇。”意思是:你打的虽是草而我却象草地里的蛇一样受到惊恐了。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①我求童蒙,童荣求我②。

  【按】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权干人,而代其攻守者,皆此用也。

  【译文】 有用的(即强者)不可以借用(借尸),不能用的(即弱者)来求我借用(即想借助于我)。借兵于弱者而用它去发挥我的军事力量,这正象《易经·蒙》卦所说:不是我去求助于童蒙(弱者),而是童蒙求助于我。

  【按】 历史上改朝换代时,纷纷扶植亡国君主的后代,这固然属于“借尸还魂”的计谋;而一切把兵借给别人,并代替别人进

  ① 匪:通“非”,“不是”的意思。

  ② 见《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经解》:“喻童子弱时必依附先生以强立。故曰童蒙。……又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开著之名也。童,未冠之际。”大意是,不是我求助于孩童,而是孩童求助于我。这里可解作:不是我受别人的帮助、支配,而是我帮助、支配别人。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①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②”。

  【按】 兵书曰:“下政攻城③”。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以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④率众数千,遮虞诩⑤于陈仓崤⑥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军,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传》;《战略考·东汉》)

  【译文】 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他。《易·蹇》卦:“住蹇来返,”是说见险而能止。这里是讲应避开强大敌人的锋芒,暂时停止进攻,要创造条件,分散敌势,再行进击。

  【按】 兵书说:“下策攻城。”倘若不问条件地硬攻,那是自己寻找失败。敌人既然占了有利地形,就不要只从地形上去争夺;何况敌方已经有准备,兵力又多。敌方有了准备,如果不用小利引诱,他就不会前来攻击:敌方兵力多,如果不把天侯季节和人为的条件结合利用,就不能战胜他。东汉末期,几千羌人把虞诩拦截在陈仓崤谷一带,虞诩当即停兵不进,扬言写信请求救兵,要等救兵到来再前进。羌人听了,想趁官兵到来之前发洋财,都分散到邻县去掠夺财物。虞诩见羌人分散,便乘机进军,不分昼夜,每天急行一百多里。每次驻军,命令士兵各作两灶,逐日加倍,羌人以为虞诩的救兵赶到了,不敢攻击。于是虞诩发动进攻,把羌人打得大败。虞诩扬言等救兵到了再前进,是用小利的办法去引诱羌人分散,日夜急行军,是给羌人造成时间和空间上的被动,加倍修灶,是为了迷惑羌人,让他们以为援兵陆续增加。

  ① 天:指天候季节。《孙子·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② 往蹇来返:《易·蹇》:“往蹇来返”彖曰:“蹇,难也,险前在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③ 下政攻城:参见《孙子·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古代没有飞机大炮,所以那时的人认为攻城是最困难的事情。政,这儿有策略的意思。

  ④ 羌:旧时西域种族的名称。

  ⑤ 虞诩:东汉陈国武平城(河南省鹿邑西北)人,字升卿。曾为武都(甘肃省城县西北)太守,镇压羌人起义。(《后汉书》卷八十八)

  ⑥ 崤谷:即陈仓大散关(陕西省宝鸡市西南)。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追,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①。

  【按】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②”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迫之而巳。武侯之七擒七纵③,卸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④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译文】 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所以要紧紧地跟踪敌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士气,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加以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进迫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利的。

  【按】 这里讲的“纵”,不是对敌人放任不管,而是在后面追随他,不过追随得宽松一些罢了。孙子说,对溃退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他,也是这个意思。说不追,不是不去跟踪,只是不过分逼迫他罢了。三国时,诸葛亮的七擒七纵计谋,就是:既释放孟获,又从而追踪他,转来转去,就把部队推进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诸葛亮的七纵,他的意图在于:扩大疆土,拿孟获作个样子,去降服其它蛮族。这种作法,不符合作战的要求。如果按照作战的要求,那被擒住的敌人,是不可以轻易再放掉的。

  ① 需,有孚光:见《易经·需》卦:“需,有孚光。”这里可解作:不进逼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利的。《杂卦传》曰:“需,不进也。”为不进迫之意。《经解》“孚,卵孚也。……鸟之孚卵,皆为期不失故,转训为信。”这里为“信”之意。光,训“明”,可训为前程光明。

  ② 穷寇勿追:对陷于穷困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他。参见《孙子.军争篇》。“困师必阙,穷寇勿迫。”

  ③ 七擒七纵:蜀汉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亦作“七擒七纵”。

  ④ 孟获:三国蜀汉时彝族的首领之一,建宁(云南省晋宁)人。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闓起兵反蜀。公元二二五年,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最后心悦诚服,誓不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