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13章 三十六计(3)

第13章 三十六计(3)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②也。

  【按】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 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懵懂上当。

  【按】 迷惑敌人的方法很多,最妙的办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办法,而是用类似的办法解除敌人的疑心。凡是用张设旗帜、擂响战鼓去迷惑或敌人的,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凡是用老的弱的以及军粮柴草去迷惑敌人的,是用类似的办法。例如:公元前七OO年(周桓王二十年)楚国进攻绞国(湖北郧县西),绞军闭城坚守。楚国的大臣屈瑕向楚武王建议说:“绞军轻躁好斗,既不会运用计谋,又没有行动计划,可以用小利诱它出来打击,不必去强攻。我们不是每天派人进山打柴吗?那里地形荫蔽,便于设置埋伏,要是不派兵保护打柴的人,准可以把绞军引诱上钩。”楚武王同意了这一建议,派一些人去打柴,诱绞军出城掠夺,又派一支人马到山里埋伏;另派一支人马准备在绞军出城后断绝他的归路,同时乘机攻城。头一天,绞军见打柴的人没有兵护送,果然出城来拦截,获得了一点小利,第二天,都争着出城拦截。伪装打柴的楚军向山里奔跑,绞军狂追,追到山脚下,受到楚军的伏击。这时,另一部楚军乘机堵住绞国都城的北门,截断归路,并且猛攻城寨。绞人兵败城空,只好举国投降。又如孙膑针对魏军向来轻视齐军的特点,为加重他们的轻敌思想,采取了减灶法,以示己军溃兵逃,诱庞涓仅率轻骑追赶,于马陵(河北省大名县东南)设伏,使庞涓兵败自刎。(《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① 抛砖引玉:唐代诗人常建,为了要赵瑕作诗,先在—个庙前墙上写了两句诗。赵瑕看后,果然续了两句,完成了一首绝诗,而且所续的比前两句好,后人因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

  ② 击蒙:《易·蒙》“上九,击蒙。”序卦:“蒙者物之稚也。”解:“击,治也。”这里“蒙”,意思是,“懵懂”,“击”,意思是:“使之成”。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易·坤》上六<象>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按】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全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辩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廵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廵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③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新唐书》—九二<张巡传>;《战略考·唐》)

  【译文】 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就象《易·坤》上六《象》里所说的:让龙陷在田野里搏斗,一筹莫展,其术已穷。

  【按】 完全战胜敌人,那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丧失了获取大胜利的时机,即使是士兵可以少牺牲一些,但是由于敌人主力没有被摧毁,它仍然会成为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甚至还可能使前功尽废。认为完全胜利了而不去摧毁敌人的主力,捉拿他的首领,那就象放虎归山,后患不浅。捉拿敌人首领的方法,不要只从旗帜上去辨别,还应当观察敌人阵地上的指挥者。唐肃宗时,张巡和尹子奇作战,队伍一直冲到帅旗下,这时敌营大乱,廵部乘机斩杀了贼将五十余人,士兵五千余人。张巡想射死尹子奇,但不认识他,便叫士兵削蒿子当箭射。中了箭的都很高兴,以为张巡的箭射完了,急忙报告给尹子奇。于是张巡辨出尹子奇,立即叫南霁云放箭。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左眼,几乎把他俘获了。尹子奇吃了败仗,只好收兵大败而去。

  ① 《易·坤》上六《象》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坤,卦名。《说卦》坤为地。上六《象》说:让龙在田野里搏斗,其术已穷,本来龙在深渊里或在天空中才能施展威力,如陷在田野里搏斗,便失掉了威势,一筹莫展,这就难以挣脱失败的结局。

  ② 张巡:(709~757),唐代南阳(河南省南阳)人。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河南省杞县),抵抗安禄山军。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移守睢阳(河南省商邱南),被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围困,坚持数月不屈,后因兵粮俱尽而壮烈殉国。 (《新唐书》卷一九二《张巡传》)

  ③ 南霁云(?~757)唐代顿丘(河南省清丰县)人,为张巡部下。张巡被困睢阳,霁云突围求救,求救不遂,又突围入城,后和张巡一同殉国。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按】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①。昔吴汉为大司马②,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顷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③为汉、湖、滑三州通判④驻汉州⑤。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皆趋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⑥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敢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译文】 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履刚”的办法。

  【按】 水之所以沸腾,是靠了一种力量——火的力量。火烧得越旺,火势越大,越发迅速猛烈而不可阻挡。柴草,是产生火力的灵魂,是蕴藏火势的地方,靠近它并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强大的力量虽然阻挡不了,但它的气势是可以削弱的。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争,士气不足,就避开敌人。而削弱敌人士气的办法,就在于运用政治攻势。”东汉初年,吴汉做大司马时,有敌人黑夜袭击军营。当时部队惊慌混乱,但是,吴汉却稳稳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士兵们听说吴汉这样沉着,不大一会,也就安静下来了。这时吴汉选出精锐部队乘夜反击,大败敌人。这就是不去直接拦阻敌人的力量,而运用计谋去扑灭、抵消它的气势的办法。又如宋朝薛长儒做汉州、湖州、滑州三州通判,驻汉州。守卫汉州的士兵数百名叛变,打开营门,谋杀知州及兵马监押,并烧营房作乱。有人前来报告,知州和监押都不敢出来。只有长儒挺身步行而出,从坏了的垣墙走进营中,用祸福开导乱兵:“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为什么作出这样的事情?凡叛者向左边站,胁从者向右边站!”于是随大流参与叛乱的几百人都向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人从营门逃走,分散到各乡村躲藏,不久都被捉拿归案。当时人们都说,如果不是长儒长于计谋,全城必然遭到祸害了。这就是运用政治攻势削弱敌人士气的效果。有人说,敢于抵抗敌人,就可以打击强大敌人的薄弱部分,使敌人将欲垂成的胜利转为失败。

  ① 尉缭子:战国末年兵家,魏国大梁(河南省开封)人。魏蕙王聘为军师。传说是鬼谷子的优秀学生。他兵书理法整然,其中有很多是古代兵家的格言要语,全书分五卷,存十四篇,散失不传的有七篇。引文见《尉缭子·战威第四》。

  ② 吴汉(?~44)东汉初南阳宛(河南省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亡命渔阳(北京密云县),以阪马为业。后归刘秀,为偏将军。刘秀即位后,任大司马,封舞阳侯,率兵伐蜀,击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 (《后汉书》卷四八《吴汉传》)

  ③ 薛长儒(1000~1061):字元卿,宋代绛州(山西省新绛)正平人,历任汉、湖、滑三州通判,后知彭州。欧阳修称他淳朴谨慎,沉默少语,对群众颇有惠爱之心。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向书驾部员外郎致仕薛君墓志铭》)

  ④ 通判:官名。宋代初年为了削减藩镇的权力,派朝臣担任通判府州军事,与知府知州共同掌管政治,后行成定例。

  ⑤ 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县。

  ⑥ 涂炭:涂,泥涂;炭,炭火。比喻极端困苦的境地。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①。

  【按】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②”。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③之得荆州④取西川,皆此计也。

  【译文】 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使他归随于我,象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这是很自然的。

  【按】 动乱不定的局面,存在着几种冲突的力量。弱小的依从谁或是反对谁都没有确定,敌人又多是蒙蔽而没有察觉,我方应当立即随手将他猎取过来。兵书《六韬》写道:“全军多次惊慌,士兵缺乏一致的目标,都把敌人估计过强而产生惧怕心理,说着泄气的话,大家咬耳朵、施眼色,谣言纷纷,听信假话,都不怕法令,不尊重将帅;这些都是衰弱的征状啊!”这样的鱼,混战时,就像混水时一样,应该乘机把他猎过来。此如刘备得荆州、取西川,都是用这条计策。

  ① 以向晦入宴息:见《易经·随》卦:“彖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经解》注:“日出视事,其将晦宴,退入宴寝而休息也。”《周易议卦》上经:“随。议曰:随,物相从也。泽边雷,固其所也:故君子以向晦而宴息。”大意是:随,为跟从。人跟随天时而休息。

  ② 《六韬》:传为周代吕尚(俗称姜太公)所著。该书在宋代被定为。五经七书。之一。引文见《六韬.兵征第二十九》。

  ③ 刘备: (一六二——二二三)字玄德,涿州涿县(河北省琢县)人。东汉末,超兵镇压黄巾起义军,并参与争帝混战。后得荆州,又夺取益州和汉中,扩大了根据地,同魏、吴形成鼎足三分的形势。遂于二二一年称帝,国号称汉(蜀汉)。

  ④ 荆州:在原湖北省江陵县境。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按】 共友击敌,坐现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③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病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便结营而去。(《三国志》三五《诸葛亮传》小注)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史》十五:《广名将传》卷七:<檀道济传>)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转移兵力,以制止敌人的为害。

  【按】 同友军联合作战,要仔细察明敌人的态势。如果发现别处有敌人,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势而分兵去迎击。“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事,它是分身的法术。因此,我方大军转动(移),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咚咚,很逼真地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就可以使敌人不敢动,友军不生疑。等到摧毁别处的敌人回来,友军和敌人才会发觉,或者还是没有发觉。“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奇谋。如诸葛亮病死在前钱;姜维率师回蜀,司马懿跟踪追击。姜维乃命令杨仪反旗鸣鼓,好像要进攻司马懿的样子,司马懿怕中计,不敢追赶而退军,于是杨仪全师而回。又如檀道济被敌人围困,便命令士兵都披上作战甲胄(即皮制的军衣军帽),他自己穿显眼的白色农服,坐在车子上,慢漫向外围进发。魏军害怕檀道济另有伏兵不敢逼近他,他就安然出围回国。

  ①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身。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这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个谎”。

  ② 巽而止蛊:见《易·蛊》卦。彖曰:“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巽:伏;蛊:毒害。此处可解作暗中转移兵力,以制止敌人的为害。

  ③ 俨然,逼真,好像真的。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围之,剥,不利有攸往①。

  【按】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②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③狼顾④。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⑤,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贼成擒矣。故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译文】 对付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边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按】 捉贼之所以必须关上门,不是恐怕他逃走,而是怕他逃走了却叫别人捉去。况且,对逃走的不可以再追,这是为了防止中了他的诱乒之计。所谓贼,是指突然来袭击的队伍,出无常的队伍。他们的目的,是使我疲劳不 堪,以便实现他们的企图。兵书《吴子》写道:“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到广大的原野里,纵然有一千个人去追逐他,大家还是怀有戒心,没有不注视、回顾的。什么原因呢?害怕对方 突然袭击而伤害自己。所以只要有一个人不怕死,他就可以叫一千个人骇怕。”追赶盗贼这 件事,如果他发现有逃掉的机会,必然要拚死格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强盗就一定要被檎住了。所以对待弱小的敌人必须加以包围、歼灭,如果办不到,暂时放他逃走也未尝不可,但是不可以穷追远赶。

  ① 剥:不利有攸往。出自《易经·剥》卦。《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大意是有剥落之象的,虽然弱小,也能突然变得刚强起来,因而对他不利于急追远赶。

  ② 吴子:战国吴起(?——三八一)所著的兵书。吴起是战国初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人。曾做楚国的今尹(相当宰相),实行变法,使楚国逐渐富强。后被贵族杀害。他的兵书《吴起》巳散失,现有《吴子》是后人伪托的。引文见《吴子·励士》

  ③ 枭视:枭是一种猛鸟,俗称猫头鹰。上嘴钩曲,爪锐利,性凶猛,夜出捕食鸟鼠,它的眼睛睁得很圆很大。枭视,是说睁大眼睛注视着。

  ④ 狼顾:狠行走时,常四下张望,以防袭击。比喻有后顾之忧。

  ⑤ 投命:决定豁出性命,有不怕死的意思。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③。

  【按】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④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⑤之谋(《战国策》卷三《秦三》,《战略考·战国》),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译文】 处于不利的形势,要考虑阻止它发展的趋势: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经·睽》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这是说:为了阻止敌人的联合,可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按】在纷乱攻战的局势中,不择手段,随机应变,各自争夺利益。远隔的不要去攻击,可以用利益和它结交,邻近的不要结交,结交了,反而会使变乱发生在近处。战国时范雎的谋略,就是把地理相隔的远近作为结交和攻击的标准,它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① 远交近攻:出自《史记.范睢传》:“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意思是:结交远国而攻击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