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在囧途,心在乐途:无法改变窘境时改变心境全文阅读 > 第2章 分手,不是离别,而是祝福(1)

第2章 分手,不是离别,而是祝福(1)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同深爱的人分离。不论生离还是死别,人们很难做到没有怨言。对于没能拥有的爱人,多少遗憾堆积在心头。有慧心的人,懂得爱情的智慧。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不是只有你在付出;那些逝去的岁月,不是只有你在珍惜;那些对爱情的执迷,只有参透,才能祝福。

  1.在平淡中,可以彻悟迷恋

  迷恋,是一种深情;慧心,是一种彻悟。

  情之一字,从古至今,无人能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何况其他。什么是深情?深情就是坦荡,深情也是包容。在爱情面前,一切阻碍都不堪一击,爱情的力量超越时间、空间、生死,让两颗心紧紧相连。每个人都像徐志摩的诗中那样,在茫茫人海寻找唯一之灵魂伴侣,只是,有人很幸运地得到了爱,有人终生没有尝过真正的感情滋味。

  在佛者眼中,爱情的本质是一种执迷。因为爱情,人们可以轻易抛弃清明的心境,任由自己沉沦苦海,任由自己不得解脱。真正的佛者不会告诉你执迷是错,众生平等,又有谁能判另一个人的对错?只是,心若被情俘虏,从此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若当事人心甘情愿,倒也无妨;若当事人抱怨连连,不由要奉劝一声“看破红尘”。虽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抱怨并幸福,宁可烦恼,也不放弃来之不易的情感。

  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在博客里开辟了一个专栏。最初,她只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一笔收入,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给她留言、写信,她越发重视这个专栏,不是为了名气,而是发现人在面对感情时,总是表现出和平日截然不同的一面。

  那些精于算计的人,在爱情面前变成了白痴;那些暴躁易怒的人,变得柔情似水;那些不可一世的人,常常苦苦哀求……但是,这些改变并没有让他们的爱情长久,最终还是得到了分手的结局和随之而来的伤痛和失控。作家不解:为什么无论多高的智慧、多强的力量在爱情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迷恋,是深情。爱情的感觉不可遏制,一旦生根,就很难拔除。人们常说恋爱会使人的智商降低,就是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里,不需要算计也不需要规划,完全是发乎本心的情感迸发,无法用理智控制,无法估测未来的走向。也许正是这忐忑却深刻的感觉,才让人沉醉其中。

  慧心,是彻悟。有人说,情深不寿。掏空心思对一个人好,很多时候并不能换来自己满意的结果。所以,爱需要的不只是深情,还有智慧。爱情也是一门可钻研的大学问。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爱的内涵,理解了两个人的相同与差异,理解了“为什么是这个人”,并寻找一个最佳的相处方式,爱情才会长久。若只凭一时冲动,根本不用脑子,那么,度过冲撞初期的“轰轰烈烈”,接下来那漫长的磨合期,只会察觉到彼此的乏味和不完美。

  人们常说爱到深处,轰烈便会归于平淡,但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就是一种彻悟。爱情,并非追求一时的新鲜;并非按图索骥,一定要按照某个条件找到某个人。爱其实很简单,随着自己的感觉和个性,慢慢学会包容与迁就,即使有一天面对分离,也因为自己努力了,尽力了,可以不说后悔。总有那么一个人会出现,就像张爱玲所说的“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然后就可以在心底说一声:原来你也在这里。

  2.情缘如水,逝者不追

  情如水,毕竟东流去。

  古代,一男子因深爱的妻子逝世,万念俱灰。他走进一家寺院,希望能遁入空门,从此忘却人世烦恼。寺院的方丈一口回绝。男子不解地说:“佛家慈悲为怀,为何不肯收留一个万念俱灰的人?”方丈说:“因为你心中留恋红尘,怎能做到六根清净?你说自己万念俱灰,是因为还想着过去的事。”

  男子似有所悟,方丈又说:“何况,你说家中尚有父母儿女,难道你能够割舍下他们,遁入空门?等你伤痛初定,担心记挂他们,难道还要还俗不成?”男子诺诺而出。虽然心中仍旧痛苦难忍,却也开始重拾家计,抚养孩子,孝顺双亲。

  人生最大的离别就是死亡。面对亲人、爱人的离世,人们最深的感触就是痛彻心扉。但不论如何呼叫、哭泣,死去的人永远不可能再回来。活着的人,只能对着逝者生活过的地方怀念,怀念他的一举一动,每一个习惯。有时候做梦梦到,希望梦永远不要醒。可是,逝者不可追,一切都是枉然。

  在爱情中,留下来的人是最伤心的,要背负两个人的回忆,面对一个人的生活。不管多少人劝导“看开点”,或者“忘了吧”,但自己的心情只有自己才清楚,就算勉强露出笑脸,心底的伤痕也会越长越大,什么都填不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正是这种伤心的体现。不想也不会忘,想了更不会忘,就在反反复复的折磨中,“为伊消得人憔悴”。

  更可怕的是,回忆有美化作用,没有什么人能比逝去的人更好。当你反复回忆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你会过滤掉他的所有缺点,就算记得缺点,也连缺点都觉得很可爱。如此一来,现实生活中再出现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逝去的那一个相比。在这种不公平的比较下,现实生活越来越苦闷无趣,只有在回忆里才能得到快乐,但回忆的东西已经失去,快乐过后,只有更深的伤感与疼痛。

  汉朝时,汉武帝有个宠妃李夫人,也就是诗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主角。这个女人很聪明,当她病重的时候,拒绝再见汉武帝,为的就是汉武帝不会目睹她被疾病摧毁的容颜,让汉武帝心中永远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她。

  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果然对她念念不忘,到了晚年,还到处寻找方士,想要唤回李夫人的灵魂,和她见上一面。有个方士真的招来了李夫人的灵魂,与汉武帝隔帘相见,一慰帝王相思。但是,这个“魂”并不是因为方士的奇妙法术,而是用皮影剪成李夫人的形貌,隔着帘子,看上去像是真人还魂。

  人死万事皆休,即使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不能使逝去的人返魂,所能做到的不过是自欺欺人。每个人的寿命不一样,能够“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夫妻并不多见,更多时候,一方撒手而去,另一方留下来继续生活,完成对方的嘱托,照顾双方的家人,也许还要抚养子女。当重担压到未亡者身上,更是加倍体会到对方不在了,自己将要孤独一人。

  有慧心的人,要学会在生与死之间安慰自己,也安慰对方。人生道路并不长,在短短的时间里,遇到过一个真心相爱的人,并且有相守的过程,比起那些不相信感情和那些一辈子碰不到爱人的寻找者,已经是一种幸运。爱过,就好过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

  关于生离死别,中国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最具浪漫气质的先秦哲人庄子身上。

  庄子一向超然物外,即使君王请他去做官,他也不理会。对待妻子,他也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态度。庄子的妻子去世时,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发现庄子竟然敲着瓦盆,快乐地唱着歌。惠子大怒,庄子却说:“我的妻子辛苦了一辈子,今天终于能够解脱,在天地间自由自在,我应该为她高兴才对。”

  在生死问题上,我们难以做到像庄子一样达观,但仔细想想,人死不能复生,不如对逝者寄托一份美丽的愿望,一味地伤怀哀痛,也只是徒劳。逝者不可追,也不必追,认真地活下去,完成生者的责任。我们不能勘破生死的距离,但如果真心爱恋,就将它看做一个考验,考验这份感情能不能令自己改变自我,坚强心智,怀念一生。

  3.过度的爱,终成殇

  把握好爱的度,可以在爱的世界里来去自如,否则,就是一种伤害。

  一位禅师带着小弟子下山化缘,他们路过一个鸟语花香的园子,一派春日祥和景致,师徒二人正在享受漫步的悠闲,突然听到一棵高大的树上传来一阵哀鸣,举头看去,是一窝小鸟因害怕而啼叫。

  “这么小的鸟却放在这么高的树上,难怪会害怕。”小徒弟说。他不忍听到小鸟的叫声,就拿了梯子,把鸟窝放在低一些的树枝上。禅师微笑赞许:“有爱生护生之心,很好。”

  第二天,小弟子关心小鸟,偷偷去花园,又听到小鸟的啼叫。于是,他又将鸟窝放低了一些。如此几天,小鸟终于心满意足,发出欢悦的声音,小弟子终于能够放下心。

  没过多久,小弟子又一次和师父下山,路过花园,却听不到鸟儿的声音,只看到低矮树枝间空荡荡的鸟巢和散落的羽毛。原来,鸟巢放得太低,小鸟都被附近的野猫叼走了。禅师摇头,双手合十说:“万物有定分,你过分帮助它们,却是害了它们。”小弟子懊悔不已。

  爱一个人的时候,就想把自己能想到的一切都给对方。可是,给得多了,对方常常觉得承受不住。就像一个燃烧的火炉,一味添加炭火,不会使它更旺,反而可能熄灭燃起的火焰。因为,炭太沉了;因为,炉子里空间不够了;因为,看到还有那么多炭,火焰厌倦了燃烧。爱情有时就像炉中的火焰,不是你给得多,它就会一直光耀动人。

  世间有很多人在爱情中愿意尽可能付出,也是希望对方感觉到自己的重要,让其有一种“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的感觉。可惜,爱情并不是择优录取。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在两个追求者中,选择的是看上去不那么理想的一个,而且选择者看上去还很幸福。其中滋味,恐怕只有爱过的人才能了解,旁人看去,不过雾里看花。

  过度的爱对于接受者来说,可能是喜悦,也可能是伤害。就像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人拿一个杯子,一个人不停给另外一个倒水,而自己的杯子始终空着。最后,一直喝水的人终于受不了了,可能觉得对方给得太多,心存愧疚;可能觉得一直不停地喝,觉得腻烦;也可能因为自己始终不能为对方做些什么,找不到存在感。总之,在对方无尽的给予中,他再也感觉不到喜悦。感情走到这个地步,分离是必然的结果。

  芳芳握着自己的手机,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她想要打一个电话给自己的上司。这个电话在她心中思考了很多次,连每一句话怎么说,都已经不知想了几千回。可是,她还是没有鼓起勇气按下通话键,只是盯着号码发呆。

  上司是芳芳的情人,早就有家室。在芳芳工作之初,她因为年轻不经事,惹了很多麻烦,幸好上司一一帮她挡下来,仔细教导她如何为人处世,才让她有了今日的位置。相处得太久,二人情愫暗生,私下往来已有三年。这三年来,芳芳一直痛苦,她觉得对不起对方的妻子儿女,可又不想离开自己的上司,她也知道这样下去不会有任何结果,却狠不下心说分手。

  今天,芳芳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看到新郎新娘恩爱无间的样子,看到众人的祝福,她突然觉得凄凉,自己与上司恐怕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一份不被道德允许的爱情,怎么能得到祝福?这个晚上,芳芳想了又想,终于给上司发了一条短信。早上到了公司,她将早就写好的辞职信递了上去。她相信,在安全的界限内,自己也一样会遇到真正的爱人。

  在爱情中,度不只是指数量,有时候代表一种界限。这个界限可能是心理上的,更多时候是道德、舆论上的。就像故事中的芳芳,不管她有什么样的理由,都破坏了别人的家庭,是一个“越界者”。她能够及时收手,成全的不只是那个家庭,还有她今后的幸福。唯有找一个真正的爱人,才能让灵魂真的安定下来。留恋别人的东西,终究觉得不甘心。

  尽管总是有人叫嚣着“爱情无罪”,以为爱情是一个万能的理由,有了它就能无视一切。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你重视爱情,其他人还看重因爱情而来的责任,甚至更看重后者。你认为自己得到了爱情,或者在争取爱情,别人看到的不过是不负责任,缺乏道德。

  对待爱情时,要做一个聪明人。不要去做别人的“副册”。不管你的地位如何,就算你觉得自己很重要,也不过尔尔。对待爱情不专一的人,心已经分成了两半,或者三半,或者更多,你只能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何况,今日不专情,就不要指望明日会变专情,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只能看着自己的“份额”越来越小,纠缠到最后,连最初的分量也没有了,这时候怪自己看错人吗?不对,是因为你小看了自己,也就无法让别人看重你。

  有慧心的人,懂得如何把握爱情的“度”。他们不会用尽生命去讨好一个人,因为明白勉强无用;他们不会轻易踏入爱的禁区,因为知道会两败俱伤;他们更不会轻易错过灵魂的伴侣,因为知道真爱无价。这是爱情的“度”,也是智慧和幸福的度。

  4.万事皆有缘,无缘莫强求

  天下之事,皆出于缘。

  宋家公子到了成婚的年龄,他一直爱恋世交家中的余小姐。余小姐从小就有才名,为人柔美谦和,是宋公子梦寐以求的淑女。可是,余小姐在娘胎时就已定下姻缘。

  余小姐出阁那天,宋公子借酒消愁,喝得疯疯癫癫,跑进山里大哭。恰有一云游僧人正在歇脚。宋公子说:“真羡慕你们出家人,根本不会有这种烦恼。”僧人说:“施主不必如此,各有姻缘莫羡人,焉知你日后没有属于自己的缘分?”宋公子坐下与僧人畅谈一番。

  两年后,父母命宋公子娶一位高官的女儿,宋公子原本以为公府小姐定是刁蛮之辈,没想到进门的妻子知书达理,青春貌美,竟比那余小姐更中心意。宋公子这才相信姻缘天定。

  佛家最讲缘分。就像故事中的宋公子,他单恋余小姐不成,只是因为缘分尚未来到,如果他当时就放弃婚配,或者出家入道,他如何能娶到满意的妻子?可见凡事都不可操之过急,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来也没意思。世间万事都不可强求,特别是缘分,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什么是缘分?在民间传说中,司掌男女姻缘的是一位笑吟吟的白发老人,他手中拿一段红线,系住有缘的男女。只要被这红线系住,不论天南海北,总能聚在一起。就像有些夫妻,在人们看来,他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很难凑到一起,可他们就是在机缘巧合之下相遇、相爱,最后共度一生。相反,那些没有缘分的人,即使就住在隔壁,也可能终老不相识。

  人有时也会感叹缘分的渺茫,怎么会那么巧就遇到了呢?所以人们总觉得“看着差不多”,就以为那是缘分。等到真的了解了,才明白全都是有缘无分。其实,做人不妨放平心态,不要那么钻牛角尖,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该解脱的时候快解脱。等一等,找一找,总会有属于你的那一份。

  男孩对女孩的感情,从第一眼就开始了。那是分班考试的时候,她就坐在他旁边的座位上,端庄美丽,让他眼前一亮。很幸运的,他们分到了一个班级。男孩对女孩表白过,但没有被接受,女孩说自己有喜欢的人,她很专情。从此,男孩就开始了没有结局的苦恋。每天注视着女孩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什么。

  有时他也会哀叹自己的死脑筋,身边明明也有其他选择,条件也不错,自己却转不过弯,拒绝了人家的好意,继续选择单恋。时常也会想振作一点,宁可没遇到过这个人,但第二天看到女孩,又开始心猿意马。他不明白为什么上天让他遇到了爱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属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