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在囧途,心在乐途:无法改变窘境时改变心境全文阅读 > 第8章 风雨,不是挫折,而是锤炼(1)

第8章 风雨,不是挫折,而是锤炼(1)


  人生难免经风历雨,面对得失成败。理想与现实之间相隔多远,人就要走多远,甚至更远。而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坎坷,与其说是挫折,不如说是锤炼。成功需要智慧,无数次的挫折,无数次的尝试,从失败的瓦砾中得到的便是经验。学着坚定、谨慎、从容,才能离预定的目标越来越近。

  1.不要让焦虑毁掉当下

  要随时随地为自己增加获胜的砝码。

  晚来天阴,乌云齐聚,山脚寺院里传来诵佛的声音,一个小和尚却不住溜号,敲木鱼的时候明显节奏不对,时快时慢,似有什么心事。

  住持不悦,问小和尚为何心神不宁。小和尚吞吞吐吐,终于说了原委。原来多日前小和尚上山时,发现一只失去母亲的雏鹰,他看小鹰无依无靠,就给它在山崖上找了一个窝,让它居住,每日照顾。现在,眼看着大雨将至,小和尚担心小鹰的性命。

  “不必担心。”住持说:“雄鹰都能搏击风雨,你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生。”

  一夜暴风骤雨,第二天,小和尚匆忙赶去山崖,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只翅膀长好的雏鹰在湛蓝的天空上飞翔,小和尚终于相信了住持的话。

  雏鹰的翅膀如何能变得坚硬?要靠它一次次冲向天空,甚至搏击风雨。正如故事中住持所说,成长是一个人的事,没有人能照顾你一生一世。而风雨,就是锤炼的过程,你经历过,战胜过,就成了强者,就有了更多对抗困难的资本。故事中的小鹰在风雨后飞上天空,现实生活中,人们正是一次次克服逆境,使自己变得优秀。

  人们经常为自己的处境产生焦虑心理。世事难以如意,所有的路程都不能一帆风顺,总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波折,灰心丧气在所难免。特别是自己不论如何努力都做不好,别人却轻轻松松步步高升时,那种焦虑更加明显,足以让人睡不着觉。现代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失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机会不多,必须抓紧每一个,所以才会事事担心,希望事事顺利。可是,焦急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让他们更加一蹶不振。

  美国有个很热的电视剧叫《越狱》,男主角一次次靠智慧越狱,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人不能屈从与处境,当处境给了你不公,给了你屈辱,一定要想尽办法突破。不论是增加智慧还是增加能力,要用尽一切努力,才不会被处境压垮。有焦虑的时间,不如去动脑筋,去请外援,一次次自伤身世有什么好处?做出一番成就才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十几轮的笔试面试,小美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一家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希望做出成就。

  可是,刚工作一天,小美就发现这个工作很麻烦,电视台主持人很多,多数都兼任记者,王牌节目只有那么一两个,人人都盯着。小美年轻貌美,刚一进来就让很多人不满。在最初的一个月,小美处处被人打压,做什么事都不顺。因为别人的小报告,小美的上司也对她充满意见,总是批评她,小美本来是个爱笑的人,在这个环境下,每天都笑不出来。

  在这种喘不过气的环境中,又开始有了关于小美的流言,说以小美的能力,根本进不了电台,她能得到这个职位,是因为台里的一位领导。小美被这个流言彻底激怒,她突然明白自己解释也没用,只有真正的做出成绩,才能堵住别人的嘴。从此,小美再也不理会别人说什么,也不费尽心思和人维持关系,而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她的节目收视率越来越高,关于她的争议也越来越少。一年后,小美在电视台站稳了脚跟。

  小美的处境可谓处处不如意,看得出来,她为维持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殚精竭虑,但是,她的忍耐只让别人觉得她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地针对她。后来,小美放弃委曲求全,她把成绩当做对流言的回击。小美这样的人是人生的强者,他们能够牢牢地把握命运,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重新焕发生机。

  风雨中,如何保留一颗慧心,让每一次磨难将原本混沌的心境打磨得更圆润、更明晰?这需要你坚定自己的目标,要明白所有风雨不过是锤炼,你不能跟着它东倒西歪,越是猛烈,越要抱定目标,不屈不挠。要知道,在乎流言的人,只能被流言拖着走;在乎成功的人,只会向目标奋起直追,还是那句话,你在乎什么,就决定你能得到什么。

  要随时随地为自己增加获胜的砝码。不论是学识上的丰富,还是人际上的圆融,你吸收的东西越多,就能让自己越有分量。这些东西永远不嫌多,只会嫌不够。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即使那会减少你的娱乐时间,打乱你的计划——随时调整自己的能力,才能把握中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时机。

  还有,被动地接受锤炼,不如主动锤炼自己。一开始就处在顺境中的人,其实比逆境中的人更危险。他们习惯了风平浪静,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如何应对风暴。而那些从逆境中跋涉而来的人,身经百战,早已习惯了周详布局,临危不乱。在年轻的时候,不要追求所谓的顺利,主动去风浪中心接受最强的锻炼,只要通过考验,你会获得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经验、勇气、智慧,还有生生不息、不向任何环境低头的力量。

  2.历经沧桑,终见月明

  人的智慧就在沧桑之后产生。

  佛殿位于一座山峰之上,每日香火不绝,大殿上的佛像宝相庄严,让人望而生敬。但是,大殿外的铜钟却对佛像很是不满,经常愤愤不平。

  有一天,铜钟忍不住对佛像抱怨:“虽然佛家说万物平等,此下就有一件大不公平的事。为什么你每天都会受人膜拜,这也就算了,每当人们拜完你,就会用大木槌撞我一下,你说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忍受这种痛苦?”

  佛像并不介意铜钟的无礼,对它解释道:“钟啊,你不必羡慕我,想当初,我经过工匠一刀一斧的锤打,每一下都是钻心刺骨的疼痛,然后又用高温一直烧,不知经历了多少天,几乎九死一生才有了今日的模样,才能够看到芸芸众生的苦楚,所以我能理解并宽容他们。你不曾经历过我经历的痛苦,还没有这样的心胸,哪里能够享受旁人的鲜花和掌声呢?”

  铜钟听了惭愧不已,再也不敢乱发议论,每天都尽职尽责地鸣响。转眼间,几百年过去,它再也不会嫉妒大殿上的佛像,也不会责怪那些将它撞疼的人,它想,众人会撞它,都是因为心里的虔诚或有所求,如果它的声音能给人一些安慰,这不也是件好事?就这样,钟的声音越来越浑厚清越,成了举世闻名的佛钟。

  人们说,佛是世间最慈悲的,这种慈悲,来自佛经历了最多的沧桑,看穿了世间一切喜乐悲欢,得到心灵的自在。更难得的是,对那些尚在苦海中的人,佛报以最深的慈悲,怜悯他们的痛苦,理解他们的挣扎。当一个人的心灵接受过困境的洗礼,变得温厚包容,就像沧桑的老者,即使对伤害他的人也能给予理解的微笑,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颗佛心,所有饱经忧患而告别偏执狭隘,愈发温厚的心,都是佛心。

  人们常说人世沧桑,那么什么是沧桑?这里有一个神话典故。据说曾有一位神仙对另一位神仙说:“自我上次见你,沧海已经三次变成桑田。”沧桑,就是沧海桑田,就是人世无法逆转的变化,它不会随任何人的心愿,甚至让人无力。谁都曾体会过人生的无可奈何,顶峰的风光过后,就是谷地的沉寂,最后,风光也好,沉寂也好,都变为回忆中的一缕轻烟消失无形,这时候再回头细细回忆往事,心头涌上的感觉就是沧桑。

  沧桑让人变得宽容,因为世事变迁,曾经恨的人,去世时向自己忏悔;曾经爱的人,已经与别人白头偕老;曾经在乎的东西,到手后发现不过如此;曾经未完成的心愿,仔细想想就算达到,也未必会满足……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也让人变得体谅,既然自己已经为难过了,为什么还要为难别人?当你遭受苦难的时候,你以为别人都在享福?的确,有的人正在享受幸福,但在那之前,他也许比你更苦。所以,不必嫉妒,也不必羡慕。

  一个贫穷的农夫与妻子每天辛苦劳作,却经常吃不饱饭,因为他们有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大到能干农活。农夫家隔壁住着一个严肃死板的老人,儿子在城里经商,每个月都给父亲送很多木柴、稻米、肉类,都放在仓库里,那仓库紧挨着农夫家的房子。

  有一天,农夫的孩子饿得直哭,农夫急得团团转,突然发现老人的库房能开出一个洞:这库房是用木头盖的,有几块木板能够抽出来,刚好能爬进半个身子。情急之下,农夫偷偷去老人库房里拿了半碗米,解决了燃眉之急。日子依旧艰难,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农夫只能厚着脸皮,在老人的仓库当小偷。尽管他每次拿的东西都不多,但他心中还是觉得羞耻不已——因为老人的东西也不多。他甚至不敢和老人打照面。

  几年后,农夫的孩子们都能下地干活,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农夫把一年最好的粮食和从城里买来的肉送到老人家里,诚心诚意地请他原谅。老人说:“没关系,你每次来拿我都知道,所以你不算偷了东西。”农夫大为惊讶,老人和蔼地解释:“你的家里那么困难,做这种事并不是出于本意。”老人的宽容,让农夫大为感动。

  老人并不是富翁,农夫就算有再艰难的理由,偷窃仍然是偷窃,可是,老人轻易就原谅了他,并不责怪。农夫的每一次偷窃老人都知道,他不点破,是因为他同情这个农夫。也许老人年轻的时候,也有忍饥挨饿的经历;也许老人本性仁慈,不忍心看到农夫一家遭遇不幸。就因为这种宽容和温厚,农夫一家得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终于过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人,他们也许早就潦倒困苦,因饥饿而死。

  对于农夫而言,他以后会渐渐过上富裕的生活,他会不会像老人一样,帮助那些困苦的人,还是个未知数。因为也有一些受过苦日子的人,因为再也不想受苦,而变得吝啬异常。不过,多数人都会因这样的经历感恩知足,并把这种爱心发扬下去。也许农夫变老后,也会像老人一样,帮助下一个贫穷的邻居。

  每个人的成长都可以用“沧桑”形容,有些人因沧桑变得慷慨,有些人因沧桑变得自私,人与人的区别就在这里产生。在过往的经历中,难免会有苦痛,人们的对待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人对痛苦避若蛇蝎,有些人却把它看做一场磨炼,认为心灵应该在磨炼中渐渐坚强。

  人的智慧就在沧桑之后产生。经历过的人与事历历在目,足以让你辨别是非善恶,懂得生命的过程,通晓事物的道理。沧桑的经历,也许是人生最大的课堂,你需要的一切,都能在其中找到,都能在其间领悟。而所谓智慧,就是在逆境中为自己撑一把伞,挡住那些风风雨雨,在蓦然回首的时候,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晴空。

  3.不要重复昨日的伤痛

  一次次地复习伤痛,只能让伤口不断感染,让疼痛日渐加深。

  有一个伤兵回到出生的村庄,他在战场上被敌人用子弹射伤,子弹已经取出,可是,他受到了很大打击,遇到一个人,就要剥开伤口,给对方看他的伤。老乡们争着告诉他保养伤口的方法,劝他尽快疗伤,忘记战场上的不快,可是,伤兵仍然继续给别人看自己的伤口。

  有一天,伤兵的伤口感染,死在一个清晨。村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埋葬他。山上的禅师听到这件事,对弟子们说:“这个人会死,不是因为伤口,而是因为他不断伤害自己。”

  总是重复一个动作,就会因习惯而产生麻木,但痛苦却不是如此,重复痛苦并不能缓解痛苦,只会让它一次一次深化。痛苦就像伤疤,重复一次就是重新重新感染一次。智者说出的话,总是一针见血,富有见地。饱经沧桑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风轻云淡,对过往的一切早已看透看破,不会刻意提起,就算提起,也不会再次沉溺下去,徒惹痛苦。这样的人爱护自己,知道灵魂既然已经受尽风吹雨淋,就应为自己撑起一方安逸的天空,让那些伤痛浮云一样流走,只留得心中的安宁。

  另一种人就像故事中的伤兵,他们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伤口有多深,一定要让别人看到,同情、安慰。但是,那些安慰的话语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很轻松,从自己的耳朵进入心里却很难。一次次地复习伤痛,只能让伤口不断感染,让疼痛日渐加深。他们的天空一直笼罩着凄风苦雨,不是别人不肯同情,是他们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生活中谁都会遇见痛苦,把痛苦说一次,就是复习一次,直到这痛苦成为枷锁,把心灵牢牢锁住;或者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把精神完全压垮。可是,重复痛苦究竟有什么益处?如果仅仅为了发泄,那么日复一日的发泄为什么不能使心中的抑郁有片刻的减少?不是因为痛苦不肯放过他们,而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想放开。

  为什么有些人,把痛苦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痛苦中蕴含着一段宝贵的回忆,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这样的经历,错过了,失败了,或者失去了,会觉得自己格外悲惨,因为那些错过的东西不会重来,自己似乎丧失了一切幸福的机会,再也看不到希望。抓住痛苦,就是抓住这段经历的尾巴,证明自己曾经拥有过。

  每一颗心都会经历痛苦,把痛苦变作回忆,偶尔提起;变作动力,化悲愤为力量;变作经验,防止下一次失意,这些都是明智的做法。最怕的就是将它变成心中的毒瘤,阻碍其他正面情绪的成长,让心灵始终沉浸在阴影中,不见天日。每一份郁结的情绪都有解脱的可能,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

  聪明的人应该尽快告别痛苦,不论是找身边的人尽情倾诉,还是以忙碌暂时麻木自己,或者干脆另起炉灶,开辟一个新局面。告别痛苦的方法并不少,最简单的一种是去做你认为快乐的事,例如马上去打你最爱玩的网游,马上去淘精品店的衣服,马上订一张机票,去你一直想去的地方走走。生命说长也不长,大好时光不能用来痛苦,还是尽量找一些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事,这才是聪明的活法。

  4.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选择,意味着放弃。

  一位禅师在山间散步,一个中年人坐在别墅前画画,看到禅师,礼貌地请他进去喝茶谈天。中年人说:“出家人一无所有,走到哪里,都是过客,虽然洒脱,到底清冷了些。”

  禅师想了想,问:“这栋别墅现在的主人是你对吗?”

  “是啊,我在这里住了四十年了。”中年人说。

  “那么它以前的主人是谁?”

  “我的父亲。”

  “再以前的呢?”

  “我的祖父?”

  “如果你去世了,这栋别墅属于谁?”

  “当然是我的儿子。”

  禅师微笑着说:“所以,这栋别墅终究也不是属于你的,早晚有一天会是别人的,你和我有什么不同?都是这栋别墅的过客而已。”

  中年人的别墅想必很舒适,让他很骄傲,并以此同情过路的禅师。但禅师告诉他,他们都是过客,没有什么不同。相对于漫长的时间,谁不是过客?那种拥有能够长久?就算拼尽力去抓住一样心爱的东西,又能抓多久?不如更多地关注自身,让心爱之物与自己做个陪伴,能够长久自然是好,不能长久,亦可随缘,不必痛彻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