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武侠幻想 > 男子汉的快乐全文阅读 > 第1卷 3

第1卷 3


  吴大小军官出身,教徒弟不着调却很有一套行伍操练的风格,又对太祖长拳有了更深的造诣,把拳谚化用了一番用在了教习中,所以倒也暗合功夫传授需要因材施教的重要把握。

  拳谚说“审视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逢强避锋绕步锤。”,吴大琢磨着两个入室弟子,丁大力几代人打铁,天生力大如牛,罗玉郎打小儿娇惯细皮嫩肉,该长身体的时候又成天在外面浪,除了身高还算正常,还是有点没长开。那就干脆一个把长拳之实练向极致,一个把长拳之虚练向极致。虽然最后都需要虚实相生、刚柔并济,但路子走对了,才能事半功倍。

  事实证明一切。

  未几,两个臭味相投的年轻人在院子里对练时,就已经能将太祖长拳打得令人叹为观止。

  何为太祖长拳之叹为观止?观者无语,只龙虎风云这四个字能形容。

  拳风虎啸,游身如龙。

  确实唬人,不过作为师父,吴大心里清楚得很,这俩小子还早得很着呢。漫说二人配合默契心意相通,方能将长拳打得如此漂亮,就是这漂亮,也不见得就比乡间壮年村夫盛怒之下打过来一拳踹过来的一脚更凶狠。

  但对于武人来说,得世间一良材而教,不可谓不是一大欢喜,何况成双?

  还是很高兴的。马刀术也一并教了,结果两个徒弟拳术与刀术合一,刀法也像模像样。什么模样呢?起刀如山崩,收刀如探水。

  拳术与刀法合一,使得这两个年轻人提前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以意击人。在单一的拳术习练中,先天受限于攻防范围的限制,很难体会到人力有时尽的局限性,便也很难获得武学境界的超越自我。

  前面提到两个年轻人长拳已经能打出龙虎风云的气概,这种气概是来自寒曝往复的简单枯燥机械重复之后的精神蜕变,也就是外练筋骨皮。此时还谈不上内练精气神,这一阶段所谓内功只是一层底子,是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的支撑,也就是调息,简单来说,只是气息协调。唯有气息协调,才有随时随地又能随意的战斗气息。

  这种来之不易的战斗气息将伴随一个武人的终生,所以需要好好爱惜,而这种爱惜,才是真正内练精气神的开始,它就是内敛的功夫境界。

  而爱惜之本身,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直至无限。

  以意击人是武学境界的一个全新的阶段,即使它从一个武人最初习武之始便存在着,却仍然只有突破了一重天地才真正算的上进入这个阶段。对达到了拥有来之不易的战斗气息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克服的则更多,别的不说,就是这种虎啸生风的拳风,也足以令一个年轻人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

  拉风。

  这个阶段,才开始让两个年轻人习练刀术。而不是和其它武林中的教习一样,很早就让徒弟接触器械。只有在这个阶段才开始接触器械,攻防范围的陡然变化,才能忽然贯通从前力不从心之处,从而以变化牵动变化,变化万端,这是机枢所在。此时,师父之指点,三言两句亦胜过平常滔滔不绝。指明机枢之所在,便是要两个年轻人首先要看得到变化。哪怕它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从整体上要有一个把握,而从细微处入手。

  什么样的细微处呢,比如身姿与眼力。身姿好说,弓马站桩腰胯合一,各家功夫大体都差不多。眼力就难一些,眼力实则是心力,实战中视野要开阔长远,视线要尽可能做到大而广,要视远而近,视近如远。不看对手如何出手或者如何出刀便能感知到对方如何动作。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化战斗气息为静气,这叫一动不如一静。俗人昭昭,以为披着月光停止思维活动就能获得真正的静气,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是落下乘境界,当然这个下乘境界是相对而言,只是因为不适合武人实战,那是养生功夫。

  有了静气就能够很好地捕捉变化,这是以意击人的基本功底。

  所以,吴大其实是一个高明的老师,他教两个徒弟的高明之处还有许多。

  比如刀术的实战经验中:单手握刀亦有讲究,手一定要握持稳固而又灵活,这时候就需要对惯用手的小指、无名指、做针对性的抓握力训练。小指还好,无名指是废指,最是乏力,可只有这两根手指便能将一把刀紧紧握持而不脱手,这把刀才算是在手中生了根。生了根,从握持得不松不紧的中指开始发芽,食指和拇指才能解放出来施展细微的变化。僵硬的手是死的,拿刀的手需要的是活的。

  罗玉郎对握刀的手感还好,丁大力却总是差强人意,吴大怎么也无法让这个天生大力的丁大力不要用力过猛。所以,在和师弟罗玉郎的木刀攻防中,这家伙总是吃亏。直到某一天师徒三人的教练过程中,丁大力再也不堪这种辱,拿了两把木刀在手将师弟砍得落荒而逃,吴大才恍然大悟,哑然失笑。

  原来聪明最易聪明误——那兔崽子就是天生用双刀的,你让他用单刀,怎么练,他的手也还是死手,甚至连死都不如,半死不活的。

  ......

  习武讲个门派传承又首重武德,其实也是有些讲究的。这是名门正派江湖武人与行伍出身的吴大二者的区别。吴大虽能简单直接,功夫实用以极,却不可避免地将失之于凶狠,换而言之,功夫虽然是杀人术,要用对场合。沙场对阵你死我活不留余地,可在江湖中却要讲究留手。

  武德就是最大的留手。

  吴大虽然伤愈后流落过江湖多少明白这层道理,却流于肤浅,他不知其中的关窍。虽然残酷性是相通的,沙场对决却与江湖对决各有差异。就功夫而言,沙场上讲的是集团杀伤,个体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足够凶狠才成为单兵素质的重要指标,它不够均衡也无需均衡;江湖对决可不同,它对个体胆智心力的要求都是极致且均衡,而能够均衡一个武人素质的,只有德。

  一则,江湖水深,能者辈出,真人不露相;二则,天朝抑武法禁森严,加重武人胜负意识迂曲心计,凶狠霸道难敌变态心理。

  以杀人术行走江湖,必被反杀。

  不可不慎之又慎,各大门派之人杰甚至不惜自废武功不令一些招法传之于世间,实则也是有这样一重考量,为的,就是连杀心也尽量灭除。

  此谓避仇如避风。

  吴大既不明关窍,也就带着军中尚武勇的作风来约束门下弟子,颇有些放任自流的意味,丁大力罗玉郎二人也就伙同左近小子,很快便称霸旧江乡野。丁大力打架作风硬朗大开大合横冲直撞,得了诨名立地太岁,罗玉郎则速度与爆发力极强游身短打动如脱兔,得了诨名入地太岁。

  所以,这就是武林积淀吧,名门正派江湖武人年生日久太多束缚失了些真,这无门无派行伍出身的吴大却又太认真。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却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