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15章 静观已过,不妄论他人是非——王阳明讲自省心(1)

第15章 静观已过,不妄论他人是非——王阳明讲自省心(1)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是幼年时的王阳明写的一首诗。当时只有十二岁的王阳明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改善了自己,便能看到更加真实的世界,而随时的自我反省便是提高自我的一种最佳的修行方式。

  战胜自己等于战胜一切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时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速也。”

  ——《传习录》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天,陆澄问王阳明:“有些人一到晚上就十分害怕,他们怕的是鬼,这该怎么办呢?如何消除这样的惧怕呢?”

  王阳明回答道:“这就是平时没有修炼好自己的德行,导致精神、心灵的不足,让自己感到害怕。如果自己平时的行为光明正大,那还害怕什么呢?”

  马子莘听后也提了个问题:“正直的鬼当然不必害怕,怕就怕遇到邪恶的鬼,不管好人与坏人,它都会来干扰,所以还是令人害怕的。”

  先生又说到:“哪里有邪恶的鬼能迷惑住正直的人的说法?如果心里有了恐惧感,那么就说明你的心也跟着邪恶起来了。所以,能被这样的事迷惑住的人,不是被邪恶的鬼迷惑了,而是被自己的心迷惑了。如果一个人好色,是心被女色迷惑了;如果一个人贪财,是心被钱财的迷惑了;如果一个人在不该愤怒的时候愤怒了,是心被怒气迷惑了;如果一个人被不该恐惧的事吓着了,是心被害怕迷惑了。”

  心有不正者,才易受外界影响。如果我们做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就不会轻易受到影响和打扰。

  《庄子》里关于齐桓公的一则故事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个道理:

  一日,管仲驾着马车与齐桓公一起到草泽中打猎。这时,齐桓公见到一位头戴红帽,身着绿衣,长相十分怪异的人从眼前一闪而过。他扯了扯管仲的手,惊愕地问:“仲父,有没有看到一个很怪异的人从眼前飘过?”管仲十分镇定地回答:“我什么都没看见呀!”回去的路上,齐桓公始终心神不安,认为自己看见了鬼,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出门。

  齐国一位名叫皇子告敖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为了解开齐桓公的心结,他这样对齐桓公说:“鬼是不可能加害于您的,您不要自己伤害了自己呀。心中存有不平之气,会使人魂不守舍,无法应对外来干扰;不平之气向上冲而不下行,易使人动怒;下行而不上达,会使人健忘;不平之气不上不下,会使人生大病。”

  齐桓公听后,半信半疑地问:“那么,你觉得这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皇子告敖回答道:“有,任何地方都有鬼。‘履’是泥沟里的鬼,‘髻’是灶台上的鬼。我们的家中其实也是有鬼的。雷霆神居住在家里僻静的地方,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常跳跃在东北方墙角下,名叫‘泆阳’的鬼常年居住在西北方的墙角下。‘罔象’鬼在水中,‘夔’鬼在山里,‘彷徨’鬼在野外,‘委蛇’的鬼在草泽。

  听到这里,只见齐桓公眼睛一亮,问道:“请问“委蛇”长什么样呢?”原来,齐桓公就是在草泽里看见的“鬼”。

  皇子告敖得意地笑了笑,因为他早就打听到齐桓公所形容的在草泽里见到的鬼的样子。于是,他很快地回答到:“委蛇,大如车轮,长如车辕,头戴红帽,身穿绿衣。惧怕雷车之音,听到雷车的声音就惶恐不安,只会傻傻地愣在那里。但如若谁见到此鬼,日后便可成为天下之主。

  听到这里,齐桓公大笑说:“原来我见到的鬼是神明对我的预见啊!”接着他便与皇子告敖开怀畅饮起来,之前对鬼的惧怕和担忧也瞬间消失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真正能伤害自己的其实是自己消极的心理,越是不积极面对生活,就会越恐惧生活。一旦将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那么外界所有的不良影响都不会对我们产生作用。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不时地遇到一些磕磕绊绊,一些挫折给我们带来消极情绪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无法控制一些悲惨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的内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容淡定地观察事件的另外一面,总有一些积极的因素等待我们的挖掘和认识。这么做,其实就是在增强自己的心气。

  一个人如果心虚神弱,负面的情绪便会乘虚而入,扰乱原本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所以,想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就得具备充沛的心气和健旺的精神。这样一来,才能抛开由逆境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说的也正是“增加心气”的道理。孟子认为,当我们将“心气”培养到“至大至刚”时,则“充塞乎天地”。这时,我们便能淡然面对事物,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和干扰。此所谓“我心自有主宰”。当心气修炼到这般境界,便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这种“浩然之气”呢?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集义”之道了。

  所谓“集义”,就是要把握心气的发生。我们在欣赏画作、诗词,游览山间、水流,谈论远古、今朝时,都会有一些感悟和感慨。这是我们对这些美好的事物的一种赞叹,能让我们心神恬淡、身心愉快。每每这时,便是心气的发生。这时,我们应该把握和记住这美好时刻,并将其细细品味,永刻脑海,并返观内心,让美好的心情扩充自己。这,便是“集义”。

  我们在平常接人待物时,也应该让心灵和行为都保持坦坦荡荡,不要做有愧良知的事。这样,我们的心自会光明磊落,没有任何负担。“行有不慊于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若是做到了“行有不慊于心”,心气自然不馁。以前的你,在遇到挫折和逆境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消极心理,并毫无反抗地任凭负面情绪的影响。而现在的你,在领略了心气的力量后,内心的定力会让你认清挫折与逆境都是幻象。只要你的心气能强大到阻止消极情绪进入心灵,那么,外界所带来的负面的东西将不会影响你的正能量,也就伤害不了你。

  当你不断地培养你的心气,使内心不断充实起来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将消极情绪缩减至最小,甚至是忽略掉负面事物。如此一来,你便能战胜任何负面的东西,超越以前的“自我”,轻松自在地生活,让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从而激发自己更大的能量。

  我们常常听身边的人这样说“人生旅程中,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这句话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把握了自己的心灵,让它不断成长,吸收正能量,便能增强心气,让内心坚强且归于宁静,便能经得住任何逆境和挫折的考验,也才能经受住各种压力的侵袭,从而挖掘出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经过长时间的龙场悟道后,对荣辱得失都已超脱,仅对生死一念还未参透。于是,他叫来徒弟为他打了一口石棺材,说到:“吾惟俟命而已!”这么一来,他终于解开此心结,参悟了“天理”。这里面又深藏着什么奥妙呢?

  自省内心方能成功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传习录》

  “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精细微妙之处需要我们常常反省自己,时时返观内照,日子久了才能看见。”这是王阳明对自我反省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必须经常自我反省,在反省的过程里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为什么一定需要自我反省呢?当我们想了解一个东西的重量时,需要用秤称;当我们想知道它的长度时,需要用尺量……由此看来,若我们真心想了解某种东西,一定需要某些标准对这件事物的衡量。同样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想要了解自己时,也就需要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弥补短处,发扬长处。

  年少时候的王阳明通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学会了自我反省。那时,王阳明的父亲带着他去居庸关去“见世面”,回家后,他便向父亲夸下海口:“以后,我要用几万人马去讨伐鞑靼!”父亲听后大怒并批评他过于狂傲且不切实际。为了理解父亲的训斥,王阳明反躬自省,最终向父亲承认了自我夸大的错误。从此之后,“格物穷理”就成了王阳明每天必须做的任务。在“格物”的过程里,王阳明也时常自我反思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通过一次次地实践,验证自己的理论,最终创立了心学。王阳明通过自我反省,获得了成功,成就了自己。

  通过反躬自省成就自我的人有很多,孔子的学生曾参说也是其中一个。曾参说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我:帮人办事有没有做到百分百的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城市相待?对老师布置的学业有没有做到反复温习?曾参说日复一日的自我反省,使得他能及时弥补自我短处,发扬优点和长处,最终成为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之人。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学会看清自我。为了看清自己,有位哲学家曾不惜刺瞎自己的双眼。那么何谓自知之明?孔子曾这样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成功人士都是如何让自己具有自知之明的呢?这里又要说到自省的重要性。圣人们在行事前总要做这样的考虑: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此事?这件事是不是我喜欢做的?做这件事我的弊端在何处?这样反复地质问自己,反观自我,便能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最终找到答案,为接下来的实际行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年轻人在街角的小店里打电话。很奇怪的是,他先将一条手帕盖住话筒再打通电话:“您好,是李公馆吗?我想应聘贵地的厨师工作,我有一级厨师证明,且有在大酒店工作的丰富经验,相信我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接听电话的人回答道:“先生,我想您弄错了吧。我家老板对我们现在的厨师赞赏有加,不但十分喜爱他做的食物,也非常欣赏这位厨师的为人。所以,您还是去别处找工作吧!”只见年轻人十分满足地放下电话。小店的老板见此情况,十分不理解地问:“年轻人,找工作失败了,为何还如此开心?”年轻人说道:“老人家,您不知道,其实我就是李公馆的厨师,我方才打那通电话,是为了自我反省,并借此了解老板是否满意我的工作。”

  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战胜这个强大的敌人。了解自己则需要时刻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让反省成为智慧之树,深埋进我们的思维里,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智慧。只有长时间的做到自我反省,才能使自己进步。

  对于自我反省,高尔基也曾说:“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这也是肯定反省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懂得反省自我的人,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跳出从前狭窄范围的自我,重新审视自己,改善自己。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强大完美,获得人生的成功。

  责己厚,勿责人薄

  是非之悬绝,所争毫厘耳。

  ——《静心录》

  我们还应该做到遇事自我反省就好,切记勿论人非。古人曾说:“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圣人孔子也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少责备他人,在自我反省中改善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短处。

  人们常常陷入是非之地,为是非之事所累。这是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要想评论出其中的对错是不可能的,若是一意坚持自己的是非而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势必会让彼此都陷入困境。“勿论人非”也是古人想告诫我们的处世为人的道理。

  有这么一对有趣的爷孙俩。一天,爷爷带着孙子上街买了一头驴,当爷爷让孙子骑着驴回家时,路上的人们开始指责这位孙子不孝敬;当孙子让爷爷骑着行路时,旁人指责爷爷不疼爱孙子;爷孙俩这下犯了难,干脆两人都不骑了,却又招到他人的嘲笑说他俩放着驴不骑,简直就是一对儿傻爷孙;跟着,爷孙俩一块儿骑上这头驴,却又被批评说不爱护动物;最后,爷孙俩只好一块儿扛着这头驴回家。

  爷孙俩最后的举动更是让人嘲讽不已。他们的每一次改变都是被“是非”所累。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理性分析他人的评论,就不会造成最后变宝为废,甚至为负担的结果。所以,那些经常在人后议论他人、搬弄是非的人是相当可恶的,这些人很有可能会毁掉他人和自己的一生。因为,常说他人坏话的人本身也会被看不起。

  有时间议论他人是非的人必定少了时间来大量和反省自我。所以,那些喜欢评论他人是非的人也必定是缺点多多且从不正视之人。他们不花时间反躬自省,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就无从改正缺点,长此以往,他们的缺点会越来越多,距离人生的成功就会越来越远。而这一切,对于被他们议论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所谓“正己才能正人”,自己都看不清自己,有怎好去要求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