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11章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王阳明讲人生忍耐心(3)

第11章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王阳明讲人生忍耐心(3)


  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来到一家十分有名的公司实习。经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在短时间内,她不仅提前转正,还获得领导的欣赏和肯定后,被破格升为总经理助理。女孩在获取成功的同时,也得到了旁人的妒忌和闲言碎语。很多人对她恶意相向,甚至还怀疑她的作风,认为她与总经理有染,才能如此之快的获得成功。

  女孩自小自尊心强,面对他人的故意诽谤,她忍无可忍,终日与诽谤她的人争吵反驳,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她以为在她的强理力争下,诽谤她的人会有所收敛。谁料到,这些无聊之辈却越发来劲,谣言愈演愈烈……

  长时间的反击让女孩心力交瘁,无心工作,以致以辞职收场。女孩为解一时之气,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让无聊之辈得逞,实在很不划算。

  上面两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若只一心工作和学习,抛开闲言碎语,便能夺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若不能超然面对,收获的也只是失败。

  不要为他人的议论和误解绊住自己前往成功的脚步。恶意的谣言只是修炼我们强大心灵的催化剂,采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和处理,便能赢得成功;若是采用错误的方式待之,只能迷失自己,落入失败的陷阱。

  诽谤和侮辱也是一种动力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传习录》

  王阳明曾这样告诫人们:“一颗坦荡的用功的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学习和生活,那么旁人的故意诽谤和侮辱,带来的都是更大的学习动力。一个人若并不是用功读书,他人的恶意诽谤就会像恶魔一般纠缠自己,以致自己心力交瘁、身心疲惫,而无暇顾及工作和生活,最终,会被自己的心魔累倒。

  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树林里长得最高的那棵树,一定会首先遭到风的打击;一个才能高于他人的人,必定会被旁人嫉妒诽谤,成为众矢之的。其实,如果换一种心态来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成功便会近在咫尺。

  王阳明就是前车之鉴。他教诲我们,一个具备真才实学和完美品行的人,流言蜚语只会带来更大的动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和成功。能从困境里收获动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给儿子约翰的信中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侮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亲爱的儿子,还记得我一直珍藏的一张照片吗?那张照片里并没有我,有的只是我的富裕家庭的同学们。时光荏苒,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珍藏着这张并没有我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亲爱的老师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一会儿会有一位很棒的摄影师来为大家照相,拍下我们刻苦学习的照片。我亲爱的儿子,在我们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都十分兴奋,我也不例外。我甚至还提前设计好自己拍照时的表情,想留下自己儿时的开心一刻。”

  “当那位摄影师端着神奇的相机对着我们的时候,我笑得合不拢嘴,实在难掩快乐的心情。然而,摄影师在取景后,用手指着我对我们老师说,‘你那位学生穿得实在太寒酸了,和别的孩子实在不搭调,不如让他离开座位吧!’亲爱的老师用命令的口吻让我离开了座位,我只能望着同学们开心的笑容独自离开。”

  “但是,我亲爱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并没有愤怒,也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埋怨我穷困潦倒的父母无法给我准备体面的衣衫,让我如愿地融进这张照片。相反,我更加感激我的父母,他们在忍受饥饿的时候还为我提供如此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当时的我一边看着摄影师为同学们拍照,一边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刮目相看!我还要找最有名的画家为我画只属于自己的画像!”

  “我亲爱的儿子,当你拿到这封信的时候,说明我已经成功了,我将誓言变成了现实。如此看来,我儿时遭到的侮辱并没有将我击倒,它反而更加鼓励我前进,侮辱并不是剥夺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排山倒海的动力,催促我去实现我的财富梦想,追求我的美好人生。”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菲勒想要告诉自己的儿子:只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诽谤和侮辱都会成为成功的动力,震撼你的心灵,壮大你的灵魂,促使你改善自己,让你发挥出自己巨大的潜能和能力,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我们消极地面对侮辱,人生将会到达另一个极端,那便是失败,最终一无所获。

  所以,当我们面对侮辱,我们要正确坦然面对,将它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催促自己更好地做事做人,完成理想和抱负。只有你的成功,能让侮辱你的人对你刮目相看;只有你的成功,能封上诽谤者的那张恶毒的嘴;只有你的成功,才能成就你美好的未来。

  而将诽谤和侮辱转换成动力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实实在在地用功去追逐成功和理想。这也是王阳明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璞玉需打磨,人生需磨练

  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才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静心录》

  王阳明曾这样比喻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心灵如同一面布满污垢的斑驳的镜子,需要用坚韧的东西费力擦拭才能看得清自己的面目,偶尔沾染上一丝尘埃,也需尽快擦拭掉,才能保持明净。经过这番复杂的程序并一直保持,便能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原本明亮清晰的镜子,在历经时间的流逝和圣人恰当的使用后,依然明亮清晰。这样的比喻也形象地映证了王阳明常说的“在事上磨练”的道理。

  王阳明这段“心如污镜”的道理,也《诗经》里的一段论述如出一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生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以后,才能成为光亮璀璨的艺术品。如此看来,不管是打磨璞玉,还是保持镜子的明亮如初,其实都是在经历了某些事后,磨练心性的象征。王阳明的一生经历和所有言论都详述了这段话的意义。对他来说,人生中的艰难险阻其实都是磨练心性的一个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过程。

  《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的学生陆澄暂居鸿胪寺时,突然接到家中的来信,说是儿子病危。听到这个消息后,陆澄甚是担忧,心乱如麻,以致无法认真学习。王阳明见此情况,便开导陆澄,说道:“这是一个磨练心性的机会,学会把控自己的心灵。只有在遇到难事时,还能实实在在地做学问,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终能成为一块精致细腻的美玉,也是经历了千难万险的。他在艰难的处境下,体会人间百味;在恶劣的环境里,自我雕琢;在尘埃遍布的人世间,自我清洗……如此,王阳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代圣人。如果不是经过了精雕细刻,如果仅仅是安于普通的人生,那么,即便是王阳明,也只能平庸一世,为世人淡忘。

  然而,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生根长出参天大树,不是每一块明镜都能保持明亮且永不破裂,也不是每一块璞玉都能被打磨成精致的美玉。但是,如果不经过努力,不经历心智的磨练,那么连成为成功之人的基础条件都是不具备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之人,才能找到生命的成功,觅到人生的意义。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普通的石头,但若是有一颗想成为珍珠的心,想成为人上人的心,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当我们经历一段长期的磨练后,我们会获得出乎意外的喜悦和成功。

  我们知道,雕砚是一件程序十分繁杂的事情。首先,工匠需要涉水于溪流里寻找呈灰色的砚石;然后,运回的砚石需要阳光曝晒,因为只有经过曝晒的砚石才能显现它的裂痕所在;紧接着,未经打磨的砚石需要切磨抛光后,才能去除粗糙,变得完美无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修底,这也是雕砚过程里最艰难的一步。因为砚石的底部并不平整,在雕刻的过程中无法着力,也就不能雕刻出精致的花纹。所以,如果在前期的准备中,砚石如果被细心打造,就能有一个完美的基础以供雕砚,才能顺利雕刻成功。

  做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只有在事上经历了磨难,我们的心灵才能被雕刻精致,呈现出美好的纹理。

  从普通人升华为圣人,王阳明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生活的历练下,他将自己打磨平整,雕刻细致,成为人上人,并教诲我们如何成功,赢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只要我们坚信磨练的力量,并且坚持不懈的磨练自己,就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取得伟大的成功,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