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12章 人自累于得失耳——王阳明讲淡定心(1)

第12章 人自累于得失耳——王阳明讲淡定心(1)


  人的一生就像让人琢磨不透的天气,有时艳阳高照,有时乌云密布;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狂风暴雨。人生,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在王阳明先生看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所出现的这些突发状况。或许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来概括比较合适吧。

  面对错误,泰然处之

  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

  ——《传习录》

  阴和阳是同一个气,因为这个气的收放而形成阴和阳。动和静是同一种状态,因为这个状态的隐藏和显露而形成动和静。春夏季节能够说是阳、是动,但也不是没有阴和静;秋冬季节能够说是阴、是静,但也不是说没有阳和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循环交替,可以同时称之为阳和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固定存在,则又同时称之为阴和静。

  天地之间,阴阳浑然一体。无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是单独为个体的人本身,都是一个蕴含阴阳的整体。古时候,人们利用阴阳学说来认识、了解自然。那么,可以说阴阳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和阳概括了大自然中相互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对立面,同时也形容了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两个对立面。就好像白昼和黑夜是相对的,但白昼和黑夜又共同组成了完整的一天。

  阴和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无论哪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无论哪一方都不可以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世间万物可以说都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然而,在每件事物的阴和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和阳。这就是所谓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好比人的身体,上半部分为阳,下半部分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而就腹部为阴而言,上腹部与下腹部也是相对立的,上腹部为“阴中之阳”;五脏所属为阴,心肺位于上焦,因此心肺可以说是“阴中之阳脏”。又比如说,背部为阳,背上部和背下部相对立,背下部则为“阳中之阴”。因此,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面,但不是纯粹的阴或纯粹的阳,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上文所说,世间万物都是阴和阳的结合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大家在任何事物的面前都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立面,以一分为二的观察方式和态度去处理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见阴而不见阳,或者是只见阳而不见阴。因为,只有通过这样方式,大家才能对短暂而长久、简单而复杂人的生有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具体的认识。

  同样的道理,动和静也不是绝对的,世间万物也都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毛泽东曾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很清楚地告诉大家,就算你整一天哪都不去,就坐在同一个地方,你也行走了八万里!但是,你可能会像,既然自己事静止的,凭什么说行走了八万里呢?原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地球每一天都在自转。这就是所谓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最形象的例子。其实,当大家在乘车的时候会发现车窗外的植物、建筑物都在飞速地移向后方,这时大家会清晰地感觉到它们是运动的,而自己是静止的。可事实是,大家是伴随着车子的速度在前进、在移动,而窗外的植物、建筑物这时都是保持静止的。

  其实,大家身边很多事物都是动静相宜的。我们做学问、做研究、致良知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自己的能力好像在很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的时候,就有必要调整、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千万不要一根筋、冥顽不顾、不知变通。还有就是,当大家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大家要静下心来巩固、复习、反复练习,欲求解读其中更加深刻的寓意,让知识沉淀,以不至于转眼就忘了。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结合体。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大家都不必太过看重,用一颗平常心看待,遇事冷静,保持一种淡定的状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过错,改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象,最关键的还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改造。先生曰:“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意思就是说:当人犯了错误时,若多多在错误上用功夫,就好像修补破旧的甑(瓦罐),必定有文过饰非的毛病。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但是,大家犯了错误的时候,应有要有担当的勇气。承认错误比改正错误在很多时候更为重要。但是必须要发自内心的自我反省,才能产生从本质上改正的错误的动力和决心。“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错误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大家及时地改正错误,而若要改正错误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来使自己完善,这样才不会让别人或者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也不至于使国家或者社会遭到无辜的破坏。

  有的人非常固执,不愿意承认错误,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找理由。这样的后果就是错上加错,不可能有一个对的结果。更有甚者让错误造成巨大的损失,于人于己都不好,还可能为大家带来更大的伤痛。不承认错误不对,但是只是注重表面上的改错也不对。

  在我们周围,改错只注重表面功夫的人不少。就说交通违规吧,有部分驾驶司机其实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每当遇见交警的时候,他们就立马变得遵守起交通规则来,成了好公民。可是,只要驶离交警能控制的的范围,超速、不系安全带就成了司机们的家常便饭。不过,要是不小心被交警给逮住了,他们又会特别真诚地承认错误,也表示愿意积极有效地改正错误。只可惜,他们对自己根本不诚信,好了伤疤忘了痛,在没有交警的时候,他们的老毛病就又会犯了。而,这种反复犯错的根本在于,在他们看来违规不是什么错误,自己只需要在交警面前装装样子,这是多么的可怕。夜路走多了,总会撞见鬼!如果哪天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后悔就来不及了。

  从前有个人,每天他都会趁邻居不在家的时候,偷走人家一只鸡。后来,就有人对他说:“偷东西不是正派人的行为。”偷鸡贼想了想说:“那我就改正这个错误,以后每月偷一只吧。”其实,这个故事中的偷鸡贼跟生活中不肯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一样,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认知就导致这种人即使愿意改正错误也只会是在表面上做工夫。而改正错误,首先就得从心开始,要打从心里承认,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只错了一点。

  其实,犯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怕就怕不能正确地认识错误。一些人在犯错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会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推卸责任,更有甚者会在行动上花心思,以求掩饰内心的愧疚。这种过分地粉饰自己的行为,比犯错误本身更令人作呕。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面子工程,与主动承担责任、知错就改的行动比起来都毫无价值。

  遭遇失败,从容不迫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传习录》

  比如,一个行走的人,不小心摔了跤,然后立即站起来就走,但最好不要装作没有跌倒的样子。

  王阳明老师认为,人在遭遇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冷静、淡定。就好像一个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拍掉身上的尘土,看看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受伤后再继续行走,不要自欺欺人的装出一副不曾跌倒的样子,也不要因为摔了一跤,就站在原地不敢前进了。

  每个人都会经历辉煌与低谷、成功与失败。但,今日的辉煌并不能代表明日的成功,今日的低谷也不能代表明日的失败。而,人生恰恰就是需要不同的经历,来提醒大家,帮助大家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因此,在低谷与辉煌、失败与成功转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容的面对每一次的风浪,唯有淡然以处之,勇敢地走下去。

  贬谪龙场对王阳明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仕途经历,但此时的他并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寻,从此,他潜心专研儒佛道思想,在坎坷的生命旅途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本。经过一番学习后,他发现了程朱理学脱离人的生命而知识化、外在化的倾向,特别是其没有显露出来的零碎的弊病,随之而来的就是王阳明以更加简单明了的功夫与“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开创了一门与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学,从而拓宽了主体独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现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途经。因此,以一颗淡然的心去面对失败的王阳明,由此产生了力量,开创了心学。

  人生在世,失败在所难免。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际遇,而是思想的一刹那;成功与失败,有时候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思想角度的转换。当生活中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连继续走下去的勇气都没了,那岂不是要永远被囚禁在泥藻之中,痛不欲生?

  一个看起来像秀才的人,漫步在在满是尘埃的道路上,他摇晃着脑袋,背着诗词,很是惬意。

  一年前,秀才进京赶考,但是考场失利,金榜无名。心情苦闷的他无颜回家,独自一人在京城浪迹,整日借酒浇愁、以泪洗面,很快几个月过去了。而就在两个月前的一天,秀才和几个朋友出游,偶遇一老者,两人相谈甚欢,随后,秀才说出了心里压抑已久的苦闷,老人听后,问道:“昨天早上你最先和谁说话?”

  秀才说自己忘了。

  老人问他:“你明天会遇到什么人?”

  秀才说:“明天还没来,我怎么会知道呢?!”

  老人继续问道:“此刻,你面前是谁?”

  秀才说:“当然是您啊。”

  老人微笑着点点头,说:“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明天的事还没有到来,只有现在才是能把握的,对往事,你又何必恋恋不忘呢?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而昨天也一去不复返,你何不放下挂念,淡然处之呢?你想想你有失去什么吗?没有!你不过是重新开始而已。”

  秀才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安静地听老人继续说下去。

  老人说:“既然是新的开始,又何必执着于从前?就好像,流淌的溪水,虽然有时被沙石阻挡,但它终究还是要流进万里波涛啊。你懂了吗?”

  秀才真诚地点点头,而此刻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新的目标:三年之后,再考一次。之后,秀才告别了京城的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

  有人说,因为想得太多,所以害怕失败。而想得太多是因为情感丰富,秀才考场失利后的苦闷心情,就是这个道理。庆幸的是他醒悟得及时——心境重归于平淡,以重新确定了目标。从秀才身上,我们领悟到的是并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无动于衷,而是重新踏上征程的豁然。从此,他不再执着于过去的遗憾,也不再幻想着未知将来,把心思放在当下,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

  作家林贵真说:“生命是个橘子,自己决定了生命,就像你选择买了这个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负责了。生命是个橘子,一瓣跟着一瓣,有时一瓣瓣是甜的,也有时是酸的,但也要亲自尝了才酸甜自知。”生命就是一次旅行,每个阶段的行程都需要一个开始,通过你的亲身经历,勇敢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其实,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多么的聪明能干,而是因为面对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很淡定,都要继续往前迈一步,即使是只是一小步,成功也都会靠近一点点。而王阳明因为深知淡定地面对失败,是从失败转向成功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他鼓励大家在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行走。

  心中有气,自我调解

  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毫无理由的发怒,实际上是被怒鬼迷住了心窍。这种怒就是人们常说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快而迁怒于他人的行为。“不迁怒”语出《论语·雍也》,其目的就是劝诫人们,如果不开心,有烦恼和愤怒,不要将其发泄到别人身上,伤害他人。

  把怒气发泄到他人身上是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而被迁怒的对象一般是大家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家人和朋友,这主要是因为家人和朋友常常会包容和忍耐自己,不会跟自己斤斤计较,而且即使他们要反驳自己,也会选择恰当的方式,不会恶意攻击,最终,彼此还是会化干戈为玉帛,亲密如初。

  “踢猫效应”是心理学上一个专门用来形容迁怒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名词。

  小刘是一家公司的市场部主管,一日,小刘在上班途中,遇到堵车,违规行驶,结果被交警罚了款,心情很不好。到公司后,小刘的下属小五来找小刘汇报工作情况,小五不幸成了小刘情绪宣泄对象。小五因为无缘无故地被上司批评了一顿,心情也变得非常糟糕,一整天都黑着个脸。晚上下班回家,小小五见爸爸小五回来了,飞快地把自己画的画拿给爸爸看,希望得到爸爸可以表扬自己。可。小五因为公司的事很烦躁,因此,他不但没有表扬儿子,反而把儿子骂了一顿。小小五就这样被爸爸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心里十分委屈,却又无法反抗。这时,家里的小猫花花经过他的面前,气头上的小小五狠狠地踢了它一脚……

  在这个小故事里,每个人都犯了同样的的错误,那就是“迂怒”。让这种坏情绪延续了下去,本来快乐的生活变得苦恼了。

  南怀瑾是我国着名的国学大师,在他的在一篇杂谈《天呐!妈呀!》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名宰相俾斯麦和国王威廉一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共同治理普鲁士,他们希望,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国强盛起来。威廉一世的脾气本来就很差,同时又因为受到俾斯麦的约束,常常气得他回到后宫时就乱砸东西。有一次,威廉一世又在发脾气,于是皇后就问他:“俾斯麦又惹你生气了吗?”威廉一世说:“是的!”皇后说:“你是一国之君,为什么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下面人的气他都得受,他受得气不比我少。可是,他受了气没地方发泄,只好拿我当出气筒!我是一国之君,就只能摔东西出气了!”而威廉一世正是因为不迁怒,一直隐忍,让德国强盛起来。

  迁怒于他人,只会带来更加悲剧的结果,不过,只要大家能刻意地修炼自己不迁怒于他人的德行,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习惯,自己的性格也会改变,成为一个更加有修养的人。

  不迁怒于他人实际上也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孔子曾说人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自己能做到的,不要要求别人也要做到。其实,迁怒就是这个道理,自己心中有不满有怨恨,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伤害到无辜的人,这样才是有涵养的做法,也不至于使自己的人缘变差。

  中正和平之心是王阳明所追寻的,因此他反复的劝诫人们不要轻易动怒,更不要无故发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迁怒于他人,否则将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减少欲念,知足长乐

  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

  ——《示弟立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