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13章 人自累于得失耳——王阳明讲淡定心(2)

第13章 人自累于得失耳——王阳明讲淡定心(2)


  身心统一的人类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维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人活着,烦恼、忧愁、苦闷都是无法避免的,这样就会让心灵失去平衡感。人一旦心里失衡,就会没有安全感,容易跌入人生的低谷。那么大家要怎样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呢?

  佛曰:“人生本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所以说,人类因为欲望过强而无法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灵失衡。而当一个人的野心太大,欲望太多时,这个人就会被各种贪欲左右。钞票永远不嫌多,官位永远不嫌高,房子永远不嫌宽……贪欲就像干草一样,一旦引燃,就很难以扑灭。于是,接踵而来的自我否定、盲目的攀比、虚荣之心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潜心修炼是佛教认为摆脱欲望之苦唯一的方法。从内心到行为务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修炼,避开尘世间杂念,让让大大小小的欲求都随风消散,最终将有望修成正果。

  王阳明对佛教的以上看法表示怀疑。他认为,一个普通人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事,从出生到去世,从黎明到黄昏,不管有多少事还是根本没有事,都需要做得一件事,那就是“必有事焉”,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情,欲速则不达,所以,要用唤醒内心的良知去处理响应的事物。对贪欲处理方式同前者一样,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给迷惑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良知推广到身边的事事物物,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那些善良的人就是真实的,那些不善良的人的心也许就被一时的得失而左右了,失去良知。因此,一个人如果要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良知,那么这个人就必须要有一颗淡然的心,“与贪婪断交,与清风做伴”,淡泊名利,从容不迫,随遇而安。

  古时候有许多政治家都具备这一品质,明朝宰相于谦就是其中一位。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于谦击败瓦剌,大明江山幸免一难,于谦也因此位极人臣,但他根本不在乎。在于谦看来“钱多自古坏名节”,钱对他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作为朝廷重臣,他从不利用官职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一生清洁廉明。他自己平日的开销很少,俸禄多用来救济贫穷亲朋了。平时生活勤俭节约,穿衣朴素,吃得也简单,从来不会浪费。在那个时候有钱人都特别注重生日,每当生日之时,必要大办特办。但于谦很特别,他过生日,从不请任何客人,也不收任何礼物,他会选择一个人在家静坐冥思,回忆自己以前的政务,由此来提醒自己如何做得更好。于谦处理国家事物,工作非常的繁忙,“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门前无列戟”,经常被人“错认野人家”,在如今看来,身居要职的于谦做事高调,做人却很低调。

  当时,有个叫王振的宦官,手中握有重权,他凭借职位滥用权利,毫无顾忌地贪污受贿。很多大臣为了让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都来讨好献媚。但凡是要上早朝的时候,去拜访王振的人,都是带着百两银子的;如果能成功地献出千两银子,那么将会得到王振的热情款待,让你“满意”而归。但是,于谦不信邪,他每次进京办事,都是两手空空。于是就有人说了:“金银财宝你不想送,土特产你还是捎点上吧?”每每遇次劝告,于谦总是哈哈一笑,然后,甩开他那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后来,他还写了一首名为《入京》的诗以表明自己志向: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闾话短长!

  要做到像于谦所谓的“两袖清风”,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里要说一位明朝的政治家张居正,在他推行政治改革之初带头反腐倡廉,但是却未能坚持到最后,落的个晚节不保。当时,在全国改革刚开始时,张居正确实躬亲示范,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有件事是很好的证明,有一年他父亲过生日,他派下人骑驴回家给父亲送些东西,特别吩咐下人一路上要低调行事不要住驿站。可是,后来他父亲去世时,他坐的是三十二抬的特制大轿回乡葬父,凡是沿途的地方官员都要出来迎接、恭送,不仅如此,还会纷纷献上黄金,而此行负责他人生安全的护卫是比国家正规军还要精良的卫队,他的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个口口声声,义证言辞要反腐倡廉的人,自己却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

  要做到像于谦所谓的“两袖清风”,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里要说一位明朝的政治家张居正,在他推行政治改革之初带头反腐倡廉,但是却未能坚持到最后,落的个晚节不保。当时,在全国改革刚开始时,张居正确实躬亲示范,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有件事是很好的证明,有一年他父亲过生日,他派下人骑驴回家给父亲送些东西,特别吩咐下人一路上要低调行事不要住驿站。可是,后来他父亲去世时,他坐的是三十二抬的特制大轿回乡葬父,凡是沿途的地方官员都要出来迎接/恭送,不仅如此,还会纷纷献上黄金,而此行负责他人生安全的护卫是比国家正规军还要精良的卫队,他的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个口口声声,义证言辞要反腐倡廉的人,自己却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

  铁打的官场流水的官,历史舞台上的每一个政治家都是过客,他们的功过是非,都会遭到后人的评论。王阳明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病逝,消息一传开,远近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王阳明哭送,虽然,王阳明已经离大家远去,可是他的事迹与赞誉留在了人们心中。一个忧国忧民的清官会受到世人的爱戴,即使他没有什么特别的丰功伟绩,但是他那种为造福百姓而克己奉公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民间,并世代传扬。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思想简单,活的简单,内心便会开阔。什么名什么利,都不过是浮云,终会消散。所以,名利乃身外之物,与其辛苦地追寻,还不如放下那些无止境的欲望,让生命多一分知足。任凭时光流逝,而坚定自若,做一个与贪欲断交,与清风作伴的人,宽容地对待世间万物,你会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顺应自然,超然物外

  有根方生,无根便死。

  ——《传习录》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生俱来的体貌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气质内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之貌有与也”,意思就是,人的长相是独立的,外形的美丑对精神独立的人格没有影响,人活着,都有自己思想,都有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人都要保持自我,要精神独立。

  王阳明小的时候,经书、科考、功名时常围绕着他。唯有发奋读书,金榜题名才能过上富饶的生活,走进皇权贵族。

  癸丑年,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却榜上无名。他父亲的同僚宰相李西涯跟就来安慰他,开玩笑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年轻气盛的王阳明立马“悬笔立就”。在场的许多他父亲的好友都称赞他是天才。俗话说,树大招风。那些嫉妒王阳明的人便说:“此子如果取上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第二年,丙辰科会试,因被人幕后作乱,王阳明再次名落孙山。

  总结王阳明失利的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入乎其中又超乎其外”的规则。太想要取得成就,反而什么也得不到。两次失利,让凡心未脱的王阳明充满了挫败的感。但是,他换个角度一想,内心才是真正需要改善的地方,不要违背自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规自然。

  珍惜拥有的一切,感恩自然给予你的生命。不过分地在意物质条件和外界环境,这样你才会过得快乐。

  从前,有个人为了让自己快乐,踏上了寻找解脱烦恼秘诀的旅程。一天,他在一个山脚下,遇见一位衣衫褴褛、却自在地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的牧童。牧童的逍遥打动了他,他问牧童:“我很羡慕帮你,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解脱烦恼吗?”牧童说:“一牛,一笛,无烦恼。”这人照着这样试了试,却依然烦恼。于是,他不得不再次踏上旅程。

  这天,这人在一个山洞里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看上去很慈祥。他向老人鞠了一个躬,然后,告诉了老人自己的来意。老人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这人说:“是的!”“有谁把你捆绑了吗?”老人问。“没有人捆绑我。”这人回答。“哈哈哈,”老人开怀大笑,“那你何谈解脱呢?”这人恍然大悟。

  生活中,想要解脱的人比比皆是。可实际上并没有人被绑住了手脚,他们被绑住的是内心。打开心中的枷锁,净化心灵,你便可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一个人,因为欲念太多,而变得烦闷。事实上,生命给你的所有都是最好的,不属于自己的就不要去强求,不要贪婪地向生命索取什么,简简单单地生活,纯粹而自然有什么不好吗?知足常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民,他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落水,但最后他救起了他的妻子,牺牲了孩子。他的行为遭到世人的评论,有支持他的说,妻子只有一个,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也有人反对他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妻子,而孩子却谁也取代不了。

  这件事被一个秀才听说了,他就去向农民问清当时的情况。农民说,但是情况危急,他什么也没想。妻子被救是因为当时洪水袭来,妻子离自己最近,自己一把他抓起妻子就游向孩子,可洪水太猛,孩子终被淹没。

  其实,这个农民在救人的时候是一种本能反应。情况危急,哪里容得下半秒钟的思考呢?汹涌的洪水随时都可能带走妻子和孩子。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人心。生活其实是简单的,但是在随着时间、年龄变化的内心,让人们把生活也变得复杂。有一种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免除了很多烦心的抉择,他们用选择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获得快乐,有时候,一些事情来得很突然,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思考、抉择,这时,唯有打开自己的心扉,坦然地接受现实,随性地生活。“俟命”是王阳明提出过的一种生死态度(“俟命”就是任命)。不过这里的任命和随性,并不是随便、不努力,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不急功近利,懂得好准备等待机会,不消极、不悲观、不骄不躁的一种心态。

  大自然赐予了人类一切,也赐予了人类自由选择的权力。大自然是无私的,它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而人,却往往不肯放过自己。

  岁月易逝,心态平衡

  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