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23章 天下大事作于细——王阳明讲精细心(2)

第23章 天下大事作于细——王阳明讲精细心(2)


  学习能带来光明,无知只会让人掉入黑暗之中。学问需天天做,知识需日日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向光明,获得亮丽多彩的人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享受到很多乐趣和成就感,这些感觉能让人变得更加强大且更加自信,人生便充满意义。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还有一山高,即便处于高山之巅,还有更高的山需要你去登顶,去创造奇迹。这种精神便是学无止境的精神,而越是到了高的境界,人们便越不能满足自己现有的知识,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让狂躁的心平静下来,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做好准备。

  把握当下,做好每一件事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顺生录》

  刚开始学习写字的王阳明,只学习到了字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了解到,要想写好字,得在落笔前认真思考,理解字里行间的奥妙,现在心里想象出这个字的形状。通过练字,王阳明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随时随地将写字放在心上,随时构想字的形状,自然能将字写好;做学问也是一样,不间断地学习加思考,一定能学有所成。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称得上精进呢?精进,就是“勤”,只要我们把握当下,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便能被称为精进。

  王阳明之所以能被世人称颂,受到万人之敬仰,与他年轻时的精进是分不开的。无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他也一刻不放松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认为,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倘若今天没有付出,便得不到今天的收获。正是因为他把握当下,认真做好每件事,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让自己收获成功。

  吕蒙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

  当年,吕蒙是东汉末年东吴一位非常着名的将领,但由于他不爱读书,经常被孙权训斥。有一日,孙权又苦口婆心地劝导吕蒙多多看书,学习新知识,吕蒙却说:“军中事务繁多,无时读书。”孙权又说:“你事情多能多得过我吗?我如此繁忙,每日也要看书学习新知识,为什么你就做不到呢?”在孙权的多次教导下,吕蒙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一日,鲁肃经过浔阳碰见吕蒙,便与他闲聊了一会,这一闲聊可不得了,鲁肃发现今日的吕蒙与以往的吕蒙有大大的不同之处,便感叹道:“你今日的智慧,已经不是当年的吕蒙啦!”吕蒙笑笑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待,大哥,你说我说得对吗?”此后,两人便成为很好的朋友,经常一起相互切磋学问。

  吕蒙乃一介武夫,在孙权的教诲下用功读书,最终成就了自己。后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吕蒙作了如下的评论:“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说到读书,很多人说自己没时间、无精力读书,继续学习。从吕蒙的故事可以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借口而已。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学习,时间长了,便能获得很大的收获。所以,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留一点时间来学习吧,你将会得到惊喜!

  想要获得回报,就一定要有所付出。付出最关键的又在于何时付出。就像学生们回家写作业一样,先写作业后玩乐是最好的状态,这样做不仅能提高自己,还能让自己尽兴玩乐,不会因为还有事情没做而牵肠挂肚,导致玩得不开心。这么看来,若是在回报前付出,便会收到好的回报;若是等到不好的回报发生,为了弥补错误,我们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所以,我们应该先付出再玩乐,让自己学好也玩好。

  把握当下,做好每一件事,是在收获前有所付出。也许,在付出的时候会感到疲倦劳累,但是当你收获到成功,便能一次次促进你再次付出。这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信仰,它可以磨练人的心性,让自己充实强大起来。有因就有果,如果不付出,就不能收获好的回报。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长年累月地坚持不懈,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多数人的心神都放在表面的事情上,从来不在无色无形的精神上下工夫。就像王阳明常说的良知,良知是无形的,所以经常被人们忽略它的真谛。如此看来,那些不易被发现的东西更加需要我们的仔细观察和理解,这才是致良知的工夫。只有时刻仔细认真地去参悟和理解,细致精细地观察和剖析,不放过任何细节,长时间如此,才能真正参透事物,达到学有所用的境界。我们应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任何事情,才能让自己成熟强大,以致能挑战更大的困难和享受更精彩的人生。

  生命何其短暂,每一个当下都是十分重要的时光。只有用心体会才能看到其中的美,不要等到花已开败才能叹息自己的不留意,当你追悔时,你又将错过果实的香甜。所以,停下来吧,为了你身边的美,不要等到它已逝去,再来懊悔。

  “如果你因错过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是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的名诗,他想要告诉人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值得珍惜和留意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脚步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个点上,才能欣赏到最完整的美丽画卷。

  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传习录》

  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可怕的是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惟患夺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旦这种精神没有了,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偏离轨道。王阳明始终铭记祖辈之言,为了成就自己,他忍受着政治上的打击,生活里的艰苦,他放下所有的安逸,却放不下心中追求学问的志向。尽管早已学有所成,但他始终不满足于此,加倍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当我们踏出追求梦想的第一步,为了实现它,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直至成功。俗话说:“再长的路,一步一步总能走完;再短的路,不去迈开双脚将永远无法到达。”只要心系此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不错,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在成功的前面一定会有无数次的失败。古往今来,那些成功之人都是在经历了磨难和失败后,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这里的成功就是我们对理想“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精神所给予的。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他七八岁时始习书法,师承其父。尽管王献之天赋异禀,父亲王羲之对他的要求甚高。

  一次,王羲之看着儿子说:“儿啊,你只有写完了院里的十八缸水,你的字才能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稳健。年少的王献之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天赋所在,不必修炼如此之久。五年后,当他写完院里的三缸水,自觉写有所成,便将自己的作品交予父亲观看。父亲边看边摇头,直到看见一个“大”字,脸上略显微笑。少年王献之又将作品给他母亲大人欣赏,只见母亲的脸上也出现了方才父亲的表情,最终将手指在“大”字,说道:“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此时,王献之才知道自己与父亲的差距还很大,便下狠功夫学习练字。当家里的十八缸水都写完后,王献之的书法果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此,书法界又出“一王”,即王献之,父子俩也被人们誉为书法界的“二王”,受世人敬佩。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是陶渊明对于坚持不懈的比喻,王献之为习字写完十八缸水乃亲身验证了此理。

  古人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意思是,圣贤做学问,不是一天两天便能成功的。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就在晚上继续学习,长时间地积累,自然能学有所成。王阳明认为,“勤学”是为学之人的教条和准则之一,只有不断地勤学苦练,才能有一番作为。不仅如此,王阳明还以弘扬圣学为己任,为了提高众人的学问水平,所到之处,他便成立乡约、社学、书院,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成就人生。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商汤王曾在澡盆上刻上这样一句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时时保持学习,争取进步,就会得到新的成果和体验。所以,为学之人做学问的精神应该时刻保持年轻状态,不可一日松懈,便能步入佳境。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论你是初出茅庐的学者还是集大成的学问家,勤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不可缺失。因为,成大事的人,贵在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一如既往的志向。若是在有一点收获后便沾沾自喜,暂停学习的话,便会被江水的大浪一举沉没。

  功到自然成。只要是下足了功夫,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专心研究学问,努力完成事业,罗马自会建成。若是没有下足功夫,做事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是无法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所以,下定决心,努力不懈,便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滴水穿石,再坚硬的石头在经过水的日积月累的滴漏,也会被穿透;再黑暗的路途,只要坚持不懈,终能找到光明所在。若想冲破禁锢、化茧为蝶,唯有专心与坚持,只要做到了这两点,便能似美丽之碟般展翅高飞。

  每一次更多的努力,每一次更久的坚持,都会让你的身边开满更多的成功之花。

  求知需勤,做事需细

  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这个人的学问便越精细。能发现事物的更多问题,是离不开仔细观察和时刻钻研的。他还说过:“学者时时刻刻学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意思是说,做学问的人,应该时刻勤学苦练,细致做事,才能看到未曾看到的事物,才能听说从没听过的道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没有勤奋,就成就不了事业。“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世上的奸雄实际上也是勤学苦练而成的,更何况是正直的英雄?想要出类拔萃,必定离不开勤奋努力。

  曾国藩也在家训四条这样描述道:喜欢安逸、厌恶劳作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如果能战胜惰性,每天所用衣食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相当,那么自然会得到旁人乃至鬼神的认可。如此看来,对于“勤”,曾国藩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一个勤奋的人,通过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仅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社会,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能力帮助没有条件的人找到光明之道,这便是我们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都想得多,做得少。没有付出实践的想法始终无法实现,只有通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借光读书”相比是家喻户晓的一则关于匡衡勤奋好学的典故:

  西汉时期,一户农家的孩子名叫匡衡,因无钱上学,便向亲戚学习认字。会认字的匡衡疯狂地爱上了读书,但对于他来说,书是何等昂贵之物。他四处探寻,发现临家附近有一户大户人家,主人也是一好看书之人,家中收藏了无数好书。匡衡对这些书早已垂涎,便请求那家主人收他为仆人,且不要工钱,只需一口饭,一张床,一本书。主人被匡衡的行为感动,便收留了他。

  长大了些的匡衡成了家中的主力,每日白天,他的汗水都挥洒在山间田野,只有午饭后的些许时间容得下他偷偷看一会书。如此一来,他看书的进度越来越慢,这让匡衡很是着急。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他也无法在夜里看书学习。一日,匡衡独坐在床上背诵白天午休时看过的一首诗,突然,东边墙上出现了一粟光亮,这可把匡衡高兴坏了。原来,这光明来自邻居家的灯光。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光亮,匡衡拿出刀,将墙缝挖大许多,让光明更多一些,让他能看清楚书上的字。就这样,匡衡日复一日贪婪地“偷着”邻居家的灯光,继续着他的图书之旅。

  通过刻苦学习,匡衡如愿以偿地饱读诗书,还一举成为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古罗马有两座圣殿:一座象征勤奋,另一座象征荣誉。若想到达荣誉的圣殿,必须要经过勤奋的圣殿,勤奋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也有人试图绕过勤奋的圣殿获得荣誉,但终拒之门外。有一些人,有很好的天赋和理解能力,旁人都认为他们会取得成功,成为一个获得荣誉被世人称赞的名人。但是,这种人往往凭借自己的天赋而忽略勤奋,最终止步于荣誉的圣殿。而那些看似愚笨,无出头之日的人们,选择了笨鸟先飞和持之以恒,最后,顺利走进荣誉的殿堂,受到世人尊重。

  历史上的精卫填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在讲述勤奋制胜的道理。王阳明在描写如何获得良知的时候,也反复强调专一、勤恳的态度才能让良知长存。若想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我们离不开学习,而学习又离不开专一和勤奋的精神,只有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获得成功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