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31章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讲知错能改(1)

第31章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讲知错能改(1)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犯错的命运,只是同样的错误绝对不要犯第二次,否则就是自找苦吃。面对错误有的人能深刻的反省,有的人只是逃避、敷衍,更甚至固执己见,死不悔改。这种情况下,前者往往能错误中活的正面价值,后者,却只能画地为牢,在其中苦苦挣扎。

  知错还要改错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悟真录》

  《论语·雍也》中,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所以,王阳明认为,颜回是“未发之中”的人,所以能做到不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不会犯两次。

  国学大师梁漱溟在《孔家思想史》中写道:“‘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但,我们很多时候做错了事,却不知道。二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

  “不贰过”听着简单,做则不易。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逃避过错,为自己的失误辩解;有的人则认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像这类人,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问题,所有,势必再犯错。

  小文是一家玩具公司的销售员,刚开始,在公司他的销售业绩最差,倒数第一,但,一年后,他却成了销售冠军。此后,他的销售业绩也稳步增长。很多同事向他取经,他便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说:“这就是我的致胜法宝。”打开一看,每页纸上都记着小文在工作中所犯的错误,以及一些心得。

  “不贰过”是小文取得成功的秘诀,同样,也值得人们借鉴。

  《易经》上说“日新谓之盛德”,意思是,最高尚的品德就是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而,“日新”的基础就是“无贰过”。

  王阳明强调“自省”和“慎独”,这两点都是帮助人们避免反复犯错的方法。“自省”让人牢记错误,从中吸取教训;“慎独”,则使人小心谨慎,不至于重蹈覆辙。

  人之所以会反复犯错,一方面是因为世事难料,更重要的是则是因为人们不够重视。

  不要揪着错误牢牢不放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都会犯错,但过分把精力放在过错上,就像是补破了的饭甑,就有文过饰非的弊病。就好像,人犯错后,自省是为了掩盖错误,而不是改正错误。

  “文过饰非”的意思是,人们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出自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惑经》。

  错误,人人都会犯,关键的是,对待过失和错误的态度。有的人实事求是,不隐瞒、不避讳、不歪曲;有的人是只说好的不提差的,撒谎掩饰过错,即文过饰非。后者,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容易带来不好的结果。

  南朝陈后主就是一个不愿意面对过失的人,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和他是一类人。其中,都官尚书孔范最为典型。他表面上举止、谈吐都十分文雅,但实为曲意逢迎的狎客,遇到后主犯错时,他总是歪曲事实,为后主开脱。最后,陈朝灭亡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陈后主的命运告诉我们,一个人若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而是对其百般掩饰,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其实,过错并不可怕,它往往是成功的开始。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曾说:“年轻人需要多犯错,因为错误是事业发展的最好燃料。”

  1886年5月的一天,佐治亚州的药剂师约翰·潘博顿调制出一种能提神解乏、镇静心神的药水。潘博让助理魏纳伯在药水里加入一些糖浆、水和冰块,谁知,魏纳伯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加入药水中,阴差阳错,药水变成了美味的饮料。最后,潘博顿把它当做了解渴的饮料来销售。因为,药水里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他们为它取名为“可口可乐”。如今,它已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可口可乐”因为一次过失而诞生,可见,错误和过失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负面影响,也有其正面的价值。正确地面对过失和错误,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但,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无法看到犯错带来的正面力量。他们担心做错事,不敢尝新,所以,他们总是在原地踏步,没有长进,甚至变糟。这时候,大家为何不像王阳明所认为的那样,坦然面对错误,努力改正,不要像补破碎的饭甑一样,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才是自省的真谛。

  有错就改,是有良知的表现

  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平!

  ——《静心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能为自己犯的错悔悟,十分不易,若要改正错误则更加不易。人不怕犯错,就怕犯同样的错误。然而,知错能悔、能改,就是“致良知”的表现——把盖住良知的尘埃清除,就能恢复良知的明亮。

  孔子所说“三省吾身”种的“省”字,就有忏悔的意思。有悔才有改,才能成为圣贤。

  西晋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自幼父母双亡,生性顽劣,当地百姓都很讨厌他,将他和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称为“三害”。

  有一天,有人对周处说:“你再厉害,也比不过蛟龙和猛虎!”周处听后,十分愤怒,不服气,于是,花了三天时间,上山击毙了猛虎、下河斩杀了蛟龙。后来,周处才知道,大家因为讨厌他,想让他败于决斗。于是,他痛改前非,最后成了一位好官。

  周处知悔能改,需要很大的勇气。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知悔却不能改。跨出了一步,却无法坚持,终究无法修成正果。

  面对过错,我们只有知错,然后加以改正,才能获得错误带来的正面价值。

  对症下药,自我提升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白天烦躁不安时就静坐。不想看书则必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自我修炼的是一种方法。

  神医华佗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他精通医学知识,对患者对症下药。

  有一次,有两个病患,他们症状一样,但华佗为他们开了两副处方不同的药。两人吃完药后,竟然都痊愈了。这就是,华佗针对不同的病因开出不同的药,才能药到病除。我们处理问题,也应如此。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针对自己的缺点,只要心诚,就会有方法改正。曾经,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说过的:“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找办法,而目只要去找,就一定有办法。”

  爱说话的人,在说话前考虑下合不合适,时间久了,便会控制好说话的频。爱吹牛的人,尽量低调一点,抑制自己的虚荣心。如果缺乏恒心,就要刻意强迫自己去带着责任去完成一件事情。就像不想看书时,就强迫自己用心的看下去,不看完就不睡觉。这都是磨练人意志的好方法。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正缺点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所以,平时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轻松的面对问题。

  做最好的自己不能盲目攀比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煅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郎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干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尢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传习录》

  一天,刘德章问老师王阳明:“先生用纯金比喻成圣人,以金的分量比喻圣人的才智大小,用炼金比喻学者的修养功夫,非常深刻。只是把尧、舜比喻成重万镒的纯金,把孔子比喻为九千镒的纯金,似乎不太妥当。”

  对此,王阳明回答说:“你这是从外表看问题,有意为圣人争分量。如果不是这样,万镒纯金也不为多,九千镒纯金也不为少啊。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重点是他们的内心是否纯粹,而不是计较心智的大小。只要心纯至都是圣人。”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差距不大,心理感到平衡;比对方好,易感到骄傲;不如对方,则感到痛苦;更有甚者,因嫉妒而诋毁别人。

  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自寻烦恼。只看到人家的优势,而忽略自己的长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总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想明白这些,也就不会有心结了。

  一天,一个国王发现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

  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因没有松树高大,而轻生死了;松树又因不能像葡萄那样结果,也死了;葡萄又哀叹不能像牵牛花那样有美丽的花朵,也死了;牵牛花却因为没有紫丁的香气,病倒了??这时,只有剩下生机勃勃的矮小心安草。

  国王不解,问道:“别的植物都枯萎了,你为什么还能这么勇敢乐观呢?”

  “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树,您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然后浇灌它们,让他们开花结果,而您只是希望我做好小小的心安草啊。”小草回答说。

  拿自己短处跟人家的长处比较,是很愚蠢的。像心安草那样,成为与“自己比较”的独立体,才是明智之举。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就是这个道理。客观地对待差距,才能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王阳明所说的“人人自有,个个圆成”的境界。满足的是需要,而不是欲望。

  喜、怒、哀、乐,本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王阳明认为,喜、怒、哀、乐的本体是中正平和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时,喜、怒、哀、乐才杂着别的意思,才会过度或不足,就成了私欲了。可见,心若不受欲望的诱惑,人们就不会有痛苦、快乐的区别了。

  所以,分清需要和欲望,就能摆脱欲望的操控呢,远离烦恼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