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33章 责善,朋友之道——王阳明讲责善(1)

第33章 责善,朋友之道——王阳明讲责善(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有一些人很有人缘,不论遇到谁,都能很快打成一片,赢得别人的好感,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历史上的王阳明正是这样的人。王阳明以他的切身体会,深知为人处世中的玄机,在这个问题上,他掌握了怎样的奥秘呢?

  谦让就受益,互相攀比则受损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传习录》

  有这么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对相交甚好的朋友,因为两人都是教徒,便相约一起去圣山朝圣。

  他们经过十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圣山。当他们正在山顶虔诚地朝拜的时候,一位满头白发的圣者突然出现,说道:“看你们如此虔诚,我将送给你们每人一个愿望。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愿望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圣者说完后,专注地观察着这对好朋友。朋友A站出来对着朋友B说:“不如你先说你的愿望吧!我比你年长,让你先实现你的愿望!”这时,朋友B急急忙忙地推托着:“不了不了,还是你先说吧,我还得想想呢!”“那等你想好了,再给圣者说吧!我们等着你”朋友A说着。

  这时,朋友B更加着急了,只见他突然皱着眉头嚷嚷道:“奇了怪了,平时也没见你有如此谦让的心怀,遇到这事儿你便谦让起来,你生活比我过得好,让我得到两倍的愿望,你也吃不了亏啊!”

  朋友A也急了:“怎么就不吃亏了呢?!这可是两倍啊,傻子才谦让你呢!要么你先说,要么咱俩都说不了!”

  听了朋友A如此决绝的回答,朋友B彻底愤怒了,对圣者说道:“圣者,既然他一定要让我说,那我就说了,请你弄瞎我的一只眼睛吧!”话音刚落,朋友B的一只眼睛立刻什么都看不见了。与此同时,朋友A的双眼都失明了。圣者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这个故事看似可笑夸张,但现实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好朋友之前不能相互攀比嫉妒,谦让才能使友谊长存。若是选择了比较,那么受伤的则是双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谦让”才是能让友谊更加深厚的交友之道。

  谦让,顾名思义即谦虚、忍让。故事中的两位教徒若是能稍稍谦让一些,让自己受益较对方少一点,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只会是皆大欢喜。但,心胸狭隘的双方在关键时刻都忘记了谦虚和忍让,反而让嫉妒冲昏了头脑,做下了伤害彼此的事,这可真是得不偿失。

  王阳明的交友之道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得到一份真挚的友情,受到他人的认同和欣赏,谦卑、忍让是必须的处事方式,若是你事事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不管不顾他人感受,那么,友谊甚至是爱情、亲情都会与你越行越远,让自己从此孤独一生。

  一个人立身处世最惬意的方法就像《菜根谭》中所说的:“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行走于狭窄小径时,请留一点余地给朋友;品尝美味佳肴时,请将可口之物留一些给朋友。如此,朋友将不会远走,人生也将不会孤独。

  与朋友相处,让一步海阔天空,天长日久,朋友在感受到你的真情后,便会学习你的处事之道,与你谦让而行,所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待人接物,用宽大的心怀包容他人,给予他人方便,才能获得日后双方的愉快相处。

  上述的处世之道来源于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所写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原来是向前”,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能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呢?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与人的相处多了一层攀比之风,比谁的打扮更时髦,比谁的老公更富有,比谁的房子更大……太多的欲望遮住了我们原本纯净的双眼,满眼的嫉妒让生活越来越无趣,除了物质,所剩无几。

  中国人的“面子思想”十分严重,这是有目共睹的。有车的强过坐公交车的,开宝马的强过开捷达的,开跑车的强过开普通四驱车的,有专属司机的强过自己开车的……可在攀比之后又剩下了什么呢?孤独、寂寞、没有交心朋友,这一切的痛苦都是攀比之心造成的。

  作茧自缚也莫过于此,毛毛虫作茧是约束自己,是在为化蝶做准备;而好攀比之人是在给自己建造牢房,将自己与朋友、与家人一层一层地隔开拉远,让自己孤独终老。

  欲得人心,须容人之过

  及至吾身与吾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传习录》

  对于包容他人的过错,王阳明有着自己的一番哲学。

  嘉靖元年(1522年),一位泰州商人穿着奇装异服向王阳明求学,想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答应了。学习了一段时间,这人便打算自立门户,独自出去游历、讲学,他的行头依然是怪异奇特。临走前,王阳明问他为什么喜欢穿成这样?此人说道:“我此举乃是反对理学陋规、讲究心学尔”。王阳明一听便知他说的这些都是借口而已,便毫不留情地戳穿他的谎言说道:“我看你是怕别人看不起你,才选择穿着奇异的服装!想要出人头地,可不能走如此偏门左道之路!”此人听后,脸上一红一紫,像是有人脱光了衣服似的羞涩难当。想到计划已被老师看穿,没脸继续留在这,他便想黯然离开。没想到的是,王阳明不但没有计较他的过失,还好言相劝让他留下来继续学习知识。此人被王阳明的善举感动,决定洗心革面,一心向学,最终抛弃“歪思想坏脑筋”,成为王阳明最得意的门生,即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作为上级或者师长,不能容忍下属、学生的过错与不足,久而久之就很难在下属或者学生之中树立起威信。

  若凡事都锱铢必较,没有一颗包容之心,只会让身边的人如履薄冰般的做事,毫无自信、战战兢兢地做事肯定不会做得非常完美,到头来还是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小事能容,大事指导。作为上级,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容忍下属的过失,有惩有罚才能促其成长。

  楚庄王在中原屡次胜利后,决定设宴款待群臣。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楚庄王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向大家敬酒致谢。

  此时已夜色渐黑,下人们点好的蜡烛在大厅内摇曳着,正当妃子与群臣杯酒相撞之时,蜡烛被一阵狂风吹熄,屋内一片黑暗。楚庄王的妃子站在群臣之间,突然,自己的袖子被一人拖曳住,她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挣脱出来,在挣脱的过程中,她还顺手将此官员帽子上的缨扯断,作为物证来向楚庄王指证此人的非礼行为。

  挣脱出来的妃子踉踉跄跄地来到楚庄王面前,满眼泪光的她向楚庄王哭诉着。然而,楚庄王的反应让人出乎意料。他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尽兴!”群臣听罢大王的话,利索地扯断了自己的帽缨。当蜡烛被重新点燃,每个人的帽缨都被扯断,非礼妃子的人才逃过一劫。对于楚庄王的举动,妃子大为不满,不知其为何意。楚庄王说道:“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我不能为这一点过错边让我的臣子失颜于人,这不仅会伤了他的心,还会破坏宴会的气氛,得不偿失啊!”

  此事不久,楚庄王的军队里便出现了一名勇于杀敌的猛将。这名猛将出现在攻打郑国的战役上。此次战役是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的战役。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这名猛将带领士兵发起了数次冲锋,杀敌甚多,敌人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战争胜利后,楚庄王为猛将论功行赏时才知晓他名叫唐狡,但是楚庄王并不知道的是,这位猛将便是当日非礼妃子的臣子。此次他奋勇杀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报答楚庄王的恩情。

  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领导者在包容下属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留后路,只有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才能得到下属的倾力回报,自己的事业才会辉煌起来。

  人生在世,孰能无措?犯错之后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错,希望改过自新。如此,我们为何不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他?为何不多给一次机会给犯错之人?给他们一次改过的机会,实际上也是给了自己一次被他人报恩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想他人所想,虑他人所虑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亲民”就像《孟子》中所说的“亲亲仁民”,“亲之”就是仁爱的意思。百姓不仁爱,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让他们互相亲近。而要和他人互相亲近,人们就需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王阳明无论是官在要职之时,还是被贬偏远之地,都一如既往王地关注百姓的生活,将心比心地为他们着想,从不因自己的困苦而忘却百姓的困苦。

  关于推己及人,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