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34章 责善,朋友之道——王阳明讲责善(2)

第34章 责善,朋友之道——王阳明讲责善(2)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不为那些挨饿受冻之人想想呢!”景公被晏子问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羞愧难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古名言警句,是仁者之为。在孔子眼里,无论是谁,内心都有仁义的存在。人性本善的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人性本仁。仁爱,带给他人包容和理解,给予自己感恩与快乐。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设,离不开将心比心,虑他人之所虑的精神。一个有仁德的人,自然会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周围的人尊重自己,也就必须先尊重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推崇和爱戴。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每到天寒时,便早早起床为全家人做早餐,这其中,还包含了家里的仆人。虽已是古稀之年,她仍独自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待。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好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一席话说得儿子点头称赞。

  杨夫人的善行不仅教育了儿子,还感动了仆人。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心,得到了仆人忠心尽职工作的回报,也得到了仆人们对她的爱戴和尊重。

  在这个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且十分复杂的年代,若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己及人的美德必不可少。不论身处何境,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带来真挚的情感,才能让朋友越来越多,朋友圈子越画越大。如此一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批评少一些,赞扬多一点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传习录》

  王阳明倡导,朋友之间相处,应该少一些指责、责备,多一些鼓励、赞扬,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持两人良好的友谊。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对周遭的人都采取这样的交往方式,少一些批评责备,多一些表扬鼓励,这样才能让双方愉快相处,共同成长。

  批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行为,你可以逮着他人的小过失折射出很多观点:这个人能力低下,考虑事情既不全面又没有逻辑性,还无法做到持之以恒等等。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更深入地观察,在他人做事的时候多看到并提出他的优点,让他有兴趣持之以恒地做完这件事,并在做事的过程中找到自信。这样做,不仅让自己多了一个好帮手,更是对此人的一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没有人不喜欢他人对自己的赞美,赞美可以让人更容易亲近,拉近双方关系,是建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之处。

  曾经有这么一家人,他们经常搬家,原因在于无法与邻居处好关系。不论搬到哪个地方,住在附近的人们都不喜欢他们一家人。时间长了,这家人十分懊恼,便请教智者,智者给了他们一个解决的办法——要懂得说好话。

  听了智者的话,这家的女主人便执行起来。当她在菜市场碰到邻居,便会夸赞邻居的菜篮很别致,还要夸赞邻居很会买菜,买的菜又新鲜又便宜;当她在送孩子上学的途中碰到邻居也带着孩子上学,便会夸赞邻居家的孩子聪明又懂事;当她遇见邻居老太太,就会夸赞老太太最近气色好,显年轻了不少;她对邻居的称呼也有讲究的,年长的就叫大娘、婶子、叔叔、大爷,见到年纪相仿的就以姊妹相称……如此一来,他们家便迎来了良好的人缘,生意也渐渐好了很多,日子过得比以往开心愉快了很多。

  赞扬,能让受表扬的人感到愉快,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双方的良好关系才能带给彼此快乐心情。赞美绝对是一个很有效的交往技巧,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小李和小张在一家公司上班。两人因一次合作展开了口交,此后关系一直都不怎么好,彼此都不喜欢对方。一次,小李给小陈说:“我真是不喜欢小张的臭脾气,动不动就闹脾气,不把我们当同事对待。你去劝劝她,让她改改她的脾气吧!”小陈听了小李的话,第二天就找来小张谈心。此后,当小李再次与小张碰面时,小张对她笑逐颜开,还经常主动跟她搭话。小李也一抛前嫌,愉快地与小张相处。小李很好奇小陈是如何说服小张的。小陈笑了笑告诉她:“我跟她谈心呀,就说我很羡慕她,公司里的人都喜欢她,特别是小李,说她不仅长得漂亮,还温柔善良,上次与她吵架真是不应该。就这些。”

  指责和批评,只能带来更多的怨恨和不愉快,不仅解决不问题,还会使双方的关系愈演愈烈。如若换成赞美和表扬,那么事情的结果将南辕北辙,双方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甚至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提高了人们,完善了人们。”法国名人拉罗什富科对赞扬也是极度推崇。所以,不论我们面对的是亲人还是朋友,赞扬,是维护我们之间良好关系的最佳途径,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对方的优点,将他们的缺点缩小到最小,当他们自己感到过失的时候,会因你的提醒而容易接受并改正。

  王阳明推崇的仁爱精神,也包括了挖掘他人闪光点,多给身边人鼓励和表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能得到发展。

  恶人的恶需要被感化

  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义,以义熏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传习录》

  关于舜与象的故事,王阳明是这样理解的:

  舜被尧征召之后,舜的弟弟象整天都想着如何能把舜彻底杀死,这是多么奸邪的事情?与此同时,舜却将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自己修养,学会自我克制,用仁义去感化象,而没有直接指出象的奸邪之事。然而,文过饰非,就如同恶人一般故意掩盖自己的邪恶,如果直接指出他们的邪恶,反而会激发这种邪恶,让他变得越来越坏。舜最开始感化象时,仍然引起了象的杀机,也是因为舜太过心急,这是舜的过错。此后,舜才明白,若要得到和谐的关系和氛围,关键在于自己,责难他人是最不应该做的事。

  老子所提倡的“以德报怨”也是这个道理:对待恶人,不能用恶来回报他们,反而应该用善良的心来感化他们。如此,才能激发出恶人内心的善良和仁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自己主动地改过自新。

  《老子》中曾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人民不怕死,那么若是用死来恐吓和威胁人民又有什么用呢?老子的这番感悟,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当时,整个社会十分混乱,民不聊生,许多人为了生活,或聚而为盗,或揭竿造反。尽管朝廷用“砍头”来约束民众变成良民,也无法改变现状。

  老子的这番感慨当然不是针对那些被逼上梁山的穷苦人民,而是泛指官府镇压盗匪的蛮横手段。老子认为,为什么一时间会有如此多的良民沦落为山上强盗?原因很简单,做良民没有活路。官府年年征收税务,自然灾害的来袭,都使当时的人民叫苦连天,唯有参与强盗的组织,搜刮一些富人的钱财,才能填饱肚子。在弹尽粮绝的生存环境下,再用“死”来威胁这些民众,显然是无用的。但若是在国泰民昌的状态下,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民众,将会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实际上,如果人人都生活在一个稳定又富足的环境下,将不会有人自甘堕落成为坏人。老子的感慨可以如此总结:“让好人有条件做好人,让坏人不需要做坏人。”国学大师南怀瑾这样解释老子的“以德报怨”的思想:“你对不起我,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这就是宽容的心态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一个人在憎恨别人的时候,心里总是邪恶的,希望他人遭到不幸与惩罚,在没有如愿的时候又会产生失望和烦躁感。在憎恨他人的时候,心里总是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其优点,总是在言语上贬低他人、在行为上敌视别人,最后使得两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但如果以德报怨的话,又有怎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十艮,恨自然会消失。”

  宽容是智慧的表现,宽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则是大智慧的表现。以德报怨,是成熟任性的象征,如此,人生便能收获幸福与美满。由此,在我们面对别人对你的伤害时,请用安抚的手法来感化、熏陶那些伤害你的人,用善良引导他们发现过错,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