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26章 尽人性,然后能尽物之性——王阳明讲彻悟心(3)

第26章 尽人性,然后能尽物之性——王阳明讲彻悟心(3)


  很多年前,一个年轻人打算离开故乡到远方开创一片天地。他临走前,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聆听嘱咐。当时,老族长正在练字,当他听说年轻人要到外面出闯荡时,写下了“不要怕”三个字。然后,族长抬起头来,对年轻人说:“人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六个字,先告诉你这三个字,你已经半生受用了。”带着族长送的“不要怕”,年轻人走出了故乡。很多年后,年轻人已到中年,总算也有了一些成就,同时,他的内也装满了惆怅。于是他回到了家乡,第一件事是他又去拜访族长。但,不幸的是老人家已经去世几年了,族长的家人拿给中年人一封信,说:“这是族长生前写下,留给你的,他知道你会回来的。”这时,中年人起来,几十年前,他临走时,族长送他的人生秘诀只有一半,于是,他拆开信封,“不要悔”三个大字,赫然在目。

  族长写的六个字点透了人生。年轻时“不要怕”,对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要勇敢地追求,不怕历尽千山万水,只要能坚持着就要不断努力,年轻的心应该充满勇气并且无所畏惧,就应该“走遍天下都不怕”。年轻时,用尽全力地生,去追逐内心的梦想,尝遍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明白了成功背后的酸甜后,老族长又告诉他:“不要悔。”其实,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一笔独一无二的财富,这是生命对我们的馈赠,“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踏实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就是了。

  年轻时不怕,长大后不悔。人的一生会路过也会错过很多事,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条不知到尽头哪里的直线,也许我们的会在某个时间相交,也可能我们走完一段就到了尽头。对于那么多的未知,年少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办,唯有勇敢的心是我们最大的筹码。如果,这个时候畏首畏尾,那么,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我们有心去闯荡但已经力不足时,才会觉得人生的悲凉与遗憾,许多不完美事都会萦绕心间。这时就到了人生需“不悔”的阶段。因为,路过的、错过的那已经过去,谁也无法改变,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种结果,你是那个唯一。

  “乐天知命”时儒家对待生命的态度,人不但不可违背命运的安排,还要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责任,这才算没白走人世一回,面对死亡也从容不迫时。王阳明对于生死的态度也秉承了儒家的这种理念,死并不可怕,只有在没有完成上天赋予的责任时,才会有所遗憾。不过,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使命,死的时候也无须做没有意义的悔恨,坦然面对即可。

  每个人对生命都期望是无怨无悔,没有遗憾,十全十美。但,这只是让建立在人们主管意念上的一种美好幻想,任何人都无法保证他的一生不做错事、不走弯路。虽然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但是能积极的反省,也不是一件坏事,这可以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启发和借鉴意义,避免重蹈覆辙。深刻的反思,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之光。面对过去与未来,要做的是把握当下、无所畏惧、抬头挺胸地向前走。

  不怕,不害怕未知的风雨;不悔,不后悔错过的阳光。把握现在,珍惜时间,活在当下,勇敢、执着地追求心中的理想,去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

  让生命随缘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

  ——《传习录》

  《易经》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社会之道大一统的学问。被贬于贵州龙场的王阳明,生活充满危急,在面临着随时可能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他一边研究儒家学问以求路外,一边还研究起了《易经》。

  王阳明在研究《易经》早期的时候,并无收获。但,随着他的深入解读,慢慢地,他有一种破冰的感觉,这个时期,他内心平静但又满怀喜悦,既看透生死又充满希望。同时,他页领悟到对于一些人一些事不必过分执着,面对挫折与失败,要保持内心的平静笃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遗憾的人生才是圆满的。苦乐参半的人生才真实,也充实,成功、失败相辅相成,得失乃永远守恒,这才是人生,生生死死都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白居易的《适意》曾写到:“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作者借诗词抒发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之情。自古文人多风流,不得志时,他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希望纯净的大自然能净化他们的内心,忘掉烦劳。王阳明也曾如此,寄情与山水之间,表达内心的抑郁。

  缺陷是构成幸福人生的一部分,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不能被花花世界迷乱了眼,要认清生活的本质。人的一生好像就一只飘摇在浩瀚海洋的小舟,没有牵系,但又承载着万是万物。

  在时空的长河中,一只小舟承载着生命,正缓缓驶来。

  小舟里有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刚刚诞生的生命,就像个初生的婴儿,他还没有思,每一天只会睡觉。这天,远方传来一阵声音:“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于是,这个新生命重复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艘生命的小舟仍然在时空的长河不断前行。这时,又传来一阵声音:“等一等!我们想要与你一同旅行,请带我们一起!”原来,高兴与悲伤、爱与恨、善与恶、得与失、成与败、聪明与愚蠢,在那边呼唤,然后一同登上了小舟。

  高兴从小舟的前方登上入,悲伤从小舟的后方登入;爱从小舟的左边登入,恨从小粥的右边登入……慢慢地,这些人生的伴侣们在不同的时段都上了船,明显的,这艘生命小舟变得沉重了,但小舟中的气氛变活跃了,有哭、有笑、有喜、有悲,小舟被这些伴侣们感染着。

  这时,又传来一阵声音:“等一等,还有我们。”循声望去,清醒与糊涂、路人与朋友携手游来。清醒和路人都上了小舟,糊涂和朋友却迟迟不肯上去。

  “朋友!糊涂!怎么了,快上来呀,我们要启程了!”不只是谁在喊着他们。朋友说:“不!糊涂要先上去才行,否则,生命容不下我!”糊涂说:“不!他们都不喜欢我,我也不想上去。”这时,船中的生命说:“糊涂,请上船吧!你对我来说很重要。没有你,我就得不到朋友;没有你,我也一事无成。”

  糊涂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上了船,朋友紧跟着也上了船。生命之舟,载满伴侣,在时空瀚海里前行。

  忽然,有一天,后面又传来一阵声音:“等等我,我可是一直在追随着你哪!”这是什么,这是死亡的呐喊声。

  死亡一路追赶着生命小舟,生命小舟却没有停下来,也许是生命装作没有听见死亡的呼喊,也可能是生命根本不愿意听见死亡的声音,生命小舟依然居然冲向前方,任凭死亡在后方寸步不离。飘摇的生命小舟,他那载得满满的船舱,已经无法卸下任何,高兴与悲伤、爱与恨、善与恶、得与失、成与败等等,他们陪着生命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前行。

  山山水水系不住生命之舟,个人的意志也是无法被系不住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独有轨迹,无法彻底改变,只能尽力圆满。如果,想要得到幸福,请不要拒绝承认生命中那些必然存在的缺陷。

  王阳明还小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当时在北京的他,听到噩耗时痛不欲生。对王阳明来说,母亲的去世以及在父亲在京城的新家,都是一种嘲讽。于是,他开始反思他所面临的一切都和物质有关,因此,生与死,成了他思考的问题。

  王阳明觉得,生死之间的距离跟纸一样薄,但是生与死到底是什么,他还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长大,慢慢地经历着生命的种种,后来,他明白人的思想意识才是支撑生命的体系。而这种意识是对养生的重视。人的生死都是顺应自然的,唯有注重养生之道才能讲生持久,让死来得晚一些。

  生生死死都不在人类所能控制得范围内,生死是每个都需要面对的两种状态,它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到了终结,人生就该闭幕了。但,闭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还是会留在人们心中。人生的意义正在于制造那些欢声笑语的过程。

  死亡其实可以理解为是生命的升华,含笑儿逝,是一种超然旷达的生命观。人生犹如不系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既来之则安之,生也好死也罢,一切随缘,淡然处之,珍惜眼前的一切,过好每一分每一秒。

  烟火虽美,稍纵即逝

  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

  ——《传习录》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首诗曾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生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从绚烂归于平淡的过程。生,如夏花般极尽绽放。因为来日方长,便喜欢热闹与繁华,好奇心十足,那些新鲜刺激的事物充满诱惑,生命被肆意挥洒,填满人生;死,如秋叶般安静寂寞,随风飘落。因为时日无多,终于明白所有的美好都那么短暂,过后都是一场空,生命越发脆弱时,思想终于平静了下来,远离喧嚣,归于平淡。

  王阳明痴迷于“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以及超脱生死之境。所以当他为朝廷多次立功被提升时,他总是推辞。因为,在他心中,这些名利终究都是一场空。

  烟花虽美,稍纵即逝。生命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向死而生,在生命终结时获得恬淡、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心态,它让人卸下了生命和心灵的重负,获得从未有的轻松与愉快。

  生命的长度,无法知晓,亦无法改变。向死而生,死如再生,对生死我们都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无须勉强,跟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一样,泰然处置就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意思是说,子夏认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话的形容太过分了,所以他问孔子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便说,绘画完成以后才知道素色的可贵,即“绘事后素”。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十分推崇卫国一个世家的公子荆对生活的态度、思想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以修缮房屋为例,当房屋刚修缮得刚可住时,公子荆便说,能住人就行了!后来,又修缮了一部分,公子荆就说,很好了,不必太奢华了!后来,又继续修缮,公子荆又说,这样就完美了。

  国学大师南怀瑾阅读这两个故事后,说,以现代人的观念来说,这两个故事都阐述的哲理都是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从艺术方面来说,一幅画,画布被填满了也就没有艺术的价值了;一间房子,被塞得满满得就不适合居住了。所以要“留白”,过分沉迷于繁华、喧嚣,终会换来失望。

  初生得婴儿两手空空,却被教会让双拳紧握;等到老去离世时,却又要让其双手摊开,两手空空地离开……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超然物外,不被外物所累。

  如果,一个人能像王阳明一样参透人生的大问题——“生死”,他就能像王阳明一样,坦然面对生活的坎坷,在病危时还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那么这个人就不会被外界得环境所侵扰,他能保持内心得笃定,不浮躁。当然,领悟到与万物一体的真实性后,才能懂得生死的奥秘。

  时间是无情的,它匆匆来,匆匆地走,没有人能察觉它的动向,生命很快就走到了尽头。人生需要简单的心才能找到快乐,如果一个人自欺欺人地生活,爱慕虚荣,那么他的欲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人生对于他就没有乐趣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好比童话故事里的红舞鞋,散发着致命的诱惑力,穿上了便舍不得脱下来,跳到疲惫与厌倦,舞步仍然在不停地移动。等到当生命的舞步结束时,红舞鞋终于被脱下,这时才发现,红舞鞋曾带来的光环消失后,给自己留下的只有空虚、疲惫。

  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与物质无关、与繁华无关。很多人为了浮华的生活,盲目地追去,最后才发现,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舒适的感觉不复存在。人生若烟火,虽美去短暂,而终会归于平淡,所以,要追求一颗简单、通透的心,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力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