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25章 尽人性,然后能尽物之性——王阳明讲彻悟心(2)

第25章 尽人性,然后能尽物之性——王阳明讲彻悟心(2)


  孙叔敖被人推荐给楚庄王前是位隐士,后来做了令尹(宰相)。因为他的品德高尚,善于引导人民,所以,楚国上下国泰民安。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于是,问孙叔敖:“位高权贵的的人有三怨,你知道吗?”孙叔敖说:“这还不知道,老人说的三怨是指?”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孙叔敖看着老人,笑着说:“每当我的爵位越高时,我就告诉自己要谦卑;每当我的官职越大时,我就提醒自己不能有贪欲;每当我的俸禄增多时,我就提醒自己要关心他人,懂得施舍。这样,我可以避免三怨吗?”孤丘老人点点头便走了。

  虽然,孙叔敖的做法为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但也并有例外。有几次被免职,又然后又复职的经历。这时,有位叫肩吾的隐士登门拜访孙叔敖了,肩吾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没有什么喜悦之色;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见你忧郁之色。我不是很理解,于是专程来访,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孙叔敖回答说:“我只是个普通的人,每当官职爵禄的到来的时候,我不会拒绝的,所以它们离开的时候,我也不会阻拦的。得失都在一念之间,在我看来,喜悦和忧郁都取决内心而非外物。再说,官职爵禄也有它们的主人,这个主人不一定就是我啊。主人是别人,说明它们属于别人,与我无关;主人是我,说明它们属于我,与别人无关。随缘自得、顺应自然,何必要和别人攀比呢?什么人间的贵贱也都是个人内心的不平衡划分罢了?”

  从孙叔敖的话里我们知道,他有一颗方圆之心,他没有被反复的免职和复职扰乱心绪,而是用“来则应,去不留”的淡然心境过着他自由自在的人生。所以,待人接物,我们需要有和孙叔敖一样的心。有圆无方,太柔,太柔之人乏魄力,少大志,在难有作为;有方无圆,则太刚,太刚易折。所以呀“方圆并济”。

  “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很多时候只换来了屈原式的含恨离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郁不得志。因此,王阳明选择了另一种处世之道“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这也许才是明智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牢骚满腹,愤世嫉俗。他自以为是去四处碰壁,面对挫折不知变通,非常容易自暴自弃,走向极端。所以,懂得“方圆并济”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有时候,外在的环境和约束并不重要,唯有保持了内心的正直与高贵才是明智之选。

  责任,是一种天赋的使命

  仁心长存焉。

  ——《官讳经》

  世上的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责任,责任,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没有责任感和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可悲的、懦弱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很多责任的累积。人的一生,对自己、父母、子女、工作、社会都需要负责任。如果,一个人活得毫无责任感,那该是多么没有的无聊。

  一个人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王阳明一家由余姚搬到绍兴时,他隐居在洞中,按照道家的方法静养,想要远离世俗。但,后来他想到家中的老祖母和父亲,以及自己还没有孩子,谁来为自己尽孝道呢?所以,他改变了决定。只是,在洞中静养时,他还顿悟到子女从小就会思念父母,如果子女连孝道都不敬了,那还是有人性吗?

  责任,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一种使命,有责任感的人,要不辱使命而努力。责任不但能激发个人的潜能,还能唤醒人们的良知。责任的赋予,实际是信任和真诚的给予;有责任,实际也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唐朝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他的首要任务是攻克战略重地静边军城,这次任务呗郭子仪顺利完成,他率军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大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的首次大捷。不久,郭子仪打败史思明,又率兵攻入洛阳,陈兵于天津桥南,朝廷内外为之欢呼,后来又收复了长安,军功卓着的他后被加封为司徒,封代国公。

  郭子仪的加官进爵引来了大太监鱼朝恩的嫉妒,他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于是不向唐肃宗谗言,污蔑郭子仪意欲谋反,虽然唐肃宗不太相信,但迫于形势还是削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让他担任位高权微的官职。出人意料的是郭子仪没有反抗,他欣然接受了这一不公平的处理。郭子仪的朋友们知道这一消息后,纷纷为之不平,要上朝面圣,澄清事实。

  但,郭子仪不同意,他对朋友们说:“现在是国家危难时刻,乱臣贼子尚未剿灭,如果这个时候,因为我的事,弄得满朝风雨,朝廷内相互猜疑,这不是正中敌人额下怀么?到时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我就罪恶滔天了。我选择欣然接受,只是不想这个时候出现内部争斗,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打败敌人。”

  郭子仪为什么被后人景仰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因为个人的沉浮而争执抱怨,国家危难之际,他知道唯有团结一心,力挽狂澜,不做无谓的争斗,才能一致对外。郭子仪顾全大局,不斤斤计较的态度,实际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体现。

  嘉靖六年,朝廷派王阳明前往广西平定叛乱,当时,他已积劳成疾,身体状况之差,奔波于外已经非常危险了,但在他上书无果之后,他逃避责任,而是毅然接受任务,立刻启程。不幸的是,一年后,王阳明因病去世。在王阳明看来,责任是人生的累积。当被询问活着的意义时,他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而答案就是“责任”。因此,“担当负责”是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要求。

  责任能赐予人们无穷的力量,责任能使落叶归根,责任能使乌鸦反哺,责任能使奥运会上的健儿们奋力拼搏……一个人,能力再大,如果没有责任心,那么这个人将一事无成。所以,罪恶、污秽就算拥有再强大的后盾,一旦遭遇“责任”,他就会像被阳光照射到的阴暗角落里的螨类无处可逃。

  不问得失,珍惜拥有

  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传习录》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人皆可成圣人”等,是王阳明一生所探求的。他教书育人、热心布道,专研学问。他认为“不讲学,圣学不明”,因而,他也成为当时最“话多”的人。他通过四处讲学、研究学问、撰写诗文等方式,广收弟子,传播文化,培养了不少的文化精英。

  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意义不同,如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方法之一就是王阳明的布道。繁华都市,热闹喧嚣,忙于生计的人眼中没有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蓝天白云、莺歌燕舞,只有,霓虹闪烁的娱乐场所,了无生气的钢筋水泥所筑的高楼大厦,还有不是万能,没有则万万不能的人民币,人们的视觉和内心被束缚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一个没有情感、没有生气的空间,是无法带给人们幸福的。更有之,因此而心生疾病!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心放逐天际,思考问题长远,不被眼前利益所困,才能达到一中很高的境界。生命不问得失,珍惜拥有。人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要创造一种生活。时间,它不是计算日夜的长度,也不是记录人们的皱纹和衰老。它不滴滴答答的钟声,不是起床、吃饭、睡觉,它是人们生活的信念,它是让人们充实生活的精神食粮。

  生命本没有内涵,它是人们在时间里实践后,创造的内涵,生命的意义也来自于此。

  从前,有个修鞋匠,每天都回去不同的地方,给人修鞋。狂风暴雨没有阻挡得了他的去路;饥肠辘辘也无法让他停滞不前。无论太阳升不升起,每天他听到的第一声鸡鸣,就是他出发的标记。他的身影总是穿梭在人群众。

  十几年的修鞋生活,修鞋匠遇到过文明的客人,也遇到过无赖,他所经手的鞋子,有高档货,也有廉价货,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修鞋匠都没有放弃工作,他认认真真地客人服务,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以此为乐。

  有时候有人会说:“伙计,你不用那么细心,修鞋嘛,能穿就行了。”这时,修鞋匠总会说:“不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我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你一定能健康长寿的。”大家都说。

  “谢谢,我也觉得是这样。”修鞋匠笑着说。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修鞋匠普通而又平凡的一个人,他懂得生活的真谛的。他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什么,所以无论外界的环境发生多大的变化,他都坚守内心的信念。活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

  古代圣贤皆有超越生死的观点,但,生命对他们来说仍然可贵。就像王阳明一样,生生死死是自然的规律,但生与死都应该有价值,即使是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其实,他的意思就是人要活得有意义。

  “过一天是一天”“生命就是等死了”……这些悲观消极的态度,让人昏昏谔谔地活着,这类人不愿意曲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们也根本不知道,热心生活的人,因为过得充实,所以,时间的流逝并不可怕,是很自然的事。

  人的应该怎么度过?是燃烧还是腐朽,希望将来的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没有遗憾。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传习录》

  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和愿望,有的人虽然很努力,但终其一生也没得到回报。但,他们从来就不后悔自己曾经付出的热情和汗水。他们勤勤恳恳,从不懈怠,一直在执着于心中的所爱。他们不害怕未知的明天;也不遗憾于流逝的昨天。无憾无惧走完一生。

  当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在这个荒凉之地居住着陌生的少数民族,王阳明生活非常困难。同时,刘瑾还派人追杀他,生活异常艰辛和危险的王阳明,几次从杀手眼皮下逃脱,保全了性命,但,刘瑾并未就此罢休,仍然“穷追不舍”。这时,王阳明觉得,名利得失早已看透,唯有生命还没琢磨透才。于是,王阳明就做了个石棺,躺在里面,对自己说:顺其自然,等待命运的安排吧!这一刻,看透了生死的王阳明,悟透了生与死的意义,自己省钱尽忠职守,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即使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于是,他从面对生死也能泰然处之。

  王阳明的心学还秉承着“仁者与万物一体”论。追求大公无私的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事事皆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强调在国家利益面前,自我一定要统一于大我的高度历史责任感,这样,历史才能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