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29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讲知行合一(1)

第29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讲知行合一(1)


  世界本来很简单,却被人想得复杂,人心也不再纯粹。很多时候,我们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并又不会去实践它,就像我们看见路边摔倒的老人,明明想要去把他扶起,却又害怕惹火烧身,所有犹豫不决。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让我们无法释放真性情,行动的时候也备受阻挠,这样下去只会一事无成。

  把想法付诸行动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膈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传习录》

  徐爱因为没有领会到老师知行合一的真谛,与宗贤、惟贤两人反复辩论,仍然不能决断,于是向老师请教。

  王阳明说:“你举一个例子来看看。”

  徐爱说:“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但,并不是所有知道这个道理的人都能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所以,知和行是两件事。”

  王阳明说:“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因为人的心被世俗化后,变得自私,偏离了知行的本体。那些所为知道道理却无法实行的人,实际上根本没有正确认识道理。”

  现实世界诱惑太多,人的内心会受到很多考验,有时,因为各种利害关系的束缚,人们无法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一家大公司,有一个年轻人,负责公司宣传工作,公司环境十分舒适,他的待遇也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没有激情,对现在这份简单事情重复做的工作感到枯燥无味。他一方面想辞掉工作,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方面,他又舍不得这份工作就眼下为自己带来利益。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个年轻人每天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内心也无比纠结。有一天,年轻人遇到了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告诉他,自己已经决定辞去医院的工作,准备下海经商。

  朋友见他心事重重的便问他怎么了。

  年轻人把自己现在的状况和内心的纠结一一地说出来。

  朋友听后,没有马上安慰年轻人,而是,指着自己下巴一处刀痕,说:“你看,今早上刮胡子时不小心划伤了。”

  年轻人觉得奇怪:“不会吧,你做医生的,对手术刀的控制力可是一流的啊!

  朋友哈哈一笑,解释说:“不理解吧?一开始,我和你一样,我为很多病人做过手术,手术刀被我利用的游刃有余,我怎么会失手划伤自己的脸呢?最近年,我才发现,离上一次摸手术刀的日子都两个多月了。”

  年轻人哦了一声,朋友又说:“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安全感,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安全感究竟来自那里?一位管理专家曾说过,工作能解决一时的温饱,但工作本身却无法为人们带来安全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扎实的功底、精湛技能、富有创意的头脑与适应能力,才能让一个人内心强大、安定、充满自信,所以,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自己的能力。”

  朋友的一席话让年轻人恍然大悟,很快,他就辞去工作,开始专心写作。现在他的稿酬比他以前的薪水高得多了去了。更重要的是,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很享受工作带来得乐趣。

  有时候,我们很想去做一件事,但是,得不到周围的人得支持,冷嘲热讽也纷至沓来,面对这些非议,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尽管,那件事是自己喜欢的、一心想追求的。当我们的心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一些利害毁誉影响的时候,我们就变得优柔寡断、寸步难行。

  所以,我们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要反复的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应该要什么,能够要什么。

  这时,你需要放下杂念,也不要考虑别人的眼光,要安静下来,与心灵对话,倾听内心真实的自己,遵照它意愿去做事。

  我们的“本心”,就是知行的本体,在整个生命系统里占着举足轻重的领导地位,功能无比强大。这和《黄帝内经》上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如出一辙。一个人假如能以本心作主,不受外界的事物的干扰,就不会出现“心里想往东,脚却迈向西”的情况,达到“意识之所到,行为即从之”——知行合一的境界。

  “知行合一”是有讲究的,务必要将内心世界净化,除去杂念,内心如泉水一样清澈。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净化心灵,把遮蔽知行本体的垃圾清除掉呢?

  我们可以从“止观”入手。

  “止”,即是止住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要静下来;“观”,就是正视自己的真心,体察心之本体。

  “止观”是一种内心活动,不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我们都可以刻意地锻炼自己的心。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本心”是无形的,它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外界事物所改变不了的,但这种神奇力量只能在内心纯净的状态,化作智慧和能力,在生活和工作做表现出来。

  八大山人曾说:“静几明窗,焚香掩卷,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意识就是,秋夜时分,明月皎洁皓,四处一片寂静,此时,人的内心是十分平静的;思维也是活跃的,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就算,偶尔有世俗杂念涌上心头,我也不以理会,更不会为此烦恼。我把自己的心放进宁静的大自然中去享受上天的恩赐,放下万千思绪去领悟大自然的奥秘。

  只要你的心够坚定,那么那些纷繁的杂念根本无法动摇你。不看它、不听它,待久了,杂念无人理睬,也是自讨没趣,便会失去存在的意义,然后消失在你的心中。时间一长,你的大脑也变得跟心一样平静。

  此时,不要瞻前顾后地思考那些利害关系,而是在这种宁静的状态中,打开自己的真心,去捕捉那些最本真的声音。当你觉察到一些自己持续热衷的、积极向上的想法时,马上肯定它,并立刻行动起来。一个人,想要有足够的力量,就必需要相信自己的内心,这样,你才能舍弃眼前的利益,追求长远的目标,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同时,这个方法还可以用来克服我们的惰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很多事,有的事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惰性让我们再三拖延,结果只能草草了事。本来能够做好的事,却做得马马虎虎。

  就像我们上班一样,平日都是7点起床,但,冬天,因为天气变冷,大家都成了起床困难户,闹钟响了一次又一次也不愿起来,虽然大家知道这样不好,但又无法克服这种惰性,于是,反反复复纵容自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7点钟起床的决心,被生活中一些杂念私欲干扰了,不再是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决定。只要恢复那个单纯的“起床”念头,就能做到“知行合一”了。

  具体怎么做?方法很简单,抓住第一念,不想其他,便可。

  将起床时间设定为7点,早上闹钟一响,就起床,不让自己有想其他拖延时间的借口。因为,你稍一迟疑,许多杂念就会介入,比如说“再睡两分钟”、“好冷啊,真的不想动”等等,这样,你永远都无法按时起床,只会让自己想向懒惰妥协。

  所以,第一念尤其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控制第一念,这样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马上行动,克服惰性,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王阳明在谪居龙场时,虽然,常听人说在当地深山“魑魅魍魉之与游”,意思就是说的山精鬼怪很多,但王阳明却不受影响,他居之泰然,正常的生活、劳作,内心依然平静。古代人们多迷信,王阳明为何是个列外?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坦然的心态,而不害怕那些山精鬼怪呢?

  “强迫自己”磨练性格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学生陆澄问王阳明如何立志,王阳明回答:平时注意修身养性,烦扰时,就静坐,精神疲倦时,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王阳明认为,立志首先要学会自我控制,要有自律的精神。

  每天都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就能提升自控能力,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意思就是说,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某种状态。你就不会为了完成那些自己愿意做,但有困难的事而感到痛苦。如此一来,你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让这种自律行为就会变成习惯。

  这时,可能有人会反对这种强迫式的规范行为的方法,他们提倡要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学习、读书、写作、工作,因为有研究表明,大脑只有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才能积极地发挥作用。

  他们认为这样才够人性化,才顺应了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

  所以,“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精神也受到了批判,人应该顺应自身的规律,想睡就要去睡,想看书才去看书。

  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得到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殊不知,这种的看法比较片面,只从简单的心理学来看待问题,而对人性的弱点及人的潜力等方面的因素忽略不计。

  人是矛盾综合体,惰性与潜力在体内共存。如果没有压力,人们就不会有动力,行为动作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

  只有在感觉到压力的情况下,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潜力才会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做别人所无法做到的事。其实,一个有成就的人,他所做的事许多都是被“逼”出来的,他们强迫自己、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将潜藏在体内的才华和智慧充分发挥。

  有一位作家,就是通过强迫自己不断地写作,而取得了文学上的成就。

  中学时的他,心力一直有要写点什么的想法,因为,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总憋在心中,很烦劳,如果把它们写出来,就会畅快很多。

  但是,每当他拿起笔准备鞋点什么的时候,却什么也写不出。“灵感”还没出现,他也就不写了。

  几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写出点什么东西。

  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位已成为大老板的朋友。朋友很热情地要请他吃饭,期间,朋友很神秘地对他说:“老兄,你猜我是怎样才混到今天的样子的?”

  他摇摇头说不知道。

  朋友笑了笑,感慨地说:“我曾经被无数次的拒绝和失败包围,情绪跌倒谷底了,但我没有放弃,总是强迫自己要坚持下去。”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强迫自己。以前,他想写点东西,却缺乏强迫自己行动起来的决心。

  那以后,他总是强迫自己静下来,拿起笔,一遍遍地写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地找到了一些让写作不那么痛苦的方法。

  他为自己规划每天的写作时间,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临时发生的事情,否则他的这个计划是不能中断的。即使在这段时间里,他想不到要写什么,也不能去做其他的事,必须要在书桌前坐着,坐够规定的时间。

  这时他会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胡思乱想,不如放下思绪,安静下来做一点锻炼自己的事,能写多少算多少,这样也算是对心智的培养吧。

  他的这种想法很有效,让他心中的压力减轻不少,因为,当一件事不是要被必须完成的时候,烦躁、紧张和抵触情绪自然没有了,所以,就能较为轻松地投入到做事的状态。

  既然已经着手某事,就试着用比较特别的心态来对待,不要太在意,尽量放轻松一些,不要抱着必须、一定要完成某项任务的希望,就把这件事当作是自己为了了解更多的知识,以积极好奇的心来学习,让生活更加充实。

  在这样的心理暗下,他发现,自己能收获到更多的东西。以前那种“我是不可能写出这部作品了”的负面思想消失了。即使,有时实在写不出东西,他不会烦躁,丢下笔不写了,而是让自己的安静下来,头脑放松一下,然后拿起笔重继续做好眼前的事。

  这个策略开始后,他从写作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自己也越来越热爱写作了。后来,他总是满怀欣喜地把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几乎忘记了最初的强迫感。用一颗轻松、愉快的心去工作,效率也更高了。

  后来,他成为了一位着名的作家。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以几首词,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需要经历的三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