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5章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王阳明讲人生平常心(1)

第5章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王阳明讲人生平常心(1)


  王阳明“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了我们“本心”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成功与“本心”的修炼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我们的心得到了有意识的锻炼和适宜的沉淀,才能使我们怡然自得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心平气和造就人才

  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

  ——《传习录》

  古人处理事情,首先会让自己的心态平和,然后才制作乐曲,开始做这件事。

  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平和的心态?王阳明认为,能够容忍他人故意冒犯和侮辱的人就算心境平和之人。这样的人也能很从容地接受失败和挫折。想要成为管理者的人,就必须是一个做任何事都心平气和的人,这样的人有担当,并且能在紧急情况中调整心态,完美完成。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失败,并在受挫时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觉悟。现如今,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受到颓靡的物质生活的影响,变得浮躁不堪,内心也开始扭曲,变得越来越狭窄,容忍不了别人的批判、指责,更加无力接受自己的过错和失败。

  历史上,有位擅于运筹帷幄,曾辅佐过刘邦的智慧之人名叫张良,他的智慧源自哪里,下面的故事里将为你讲述。

  一日,张良站在桥上欣赏周边风景时,见一位穿着粗布麻衣的老人径直朝他走来。突然,老人在他面前停下脚步,脱掉自己的鞋丢到桥下,用苛责的语气说到:“小伙子,下去把鞋给我捡回来!”面对老年人的无理要求,张良虽心有不愿,但想到对方是长者,还是和颜悦色地走到桥下将他的鞋捡了回来。

  没想到的是,老人却得寸进尺把脚一伸,说道:“现在,再帮我穿鞋!”被奴仆一般使唤的张良心想,既然已经被他侮辱了一次了,再帮他穿穿鞋也无所谓吧,毕竟,他是个年龄相当于自己父亲一般的老年人了。只见他忍住气愤,心平气和地为老人穿上了鞋。

  这时,只见老年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张良赞赏了一句:“你这小伙,还不错”,便微笑着扬长而去。张良转过身正要回家去,只听老人在远处叫住他,说:“小伙子,你是可造之才,五日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见我吧!”

  张良虽觉诧异,但还是恭恭敬敬的回答道:“谨听先生教导。”

  五日后,天刚蒙蒙亮,张良便朝桥边走去,远远的就看见老人已经坐在桥头了。见到张良,老人很生气的说“与老年人之约,居然让长者等候你这个晚辈,世上有这个道理吗?”话音刚落,他便转身而去,嘴里还说着“五天后再见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仍然迟到了,老年人早早等候在桥头,神情从五日前的气愤转变到今天的无奈,说道“小伙子,最后再给你一次机会吧,我们还有一个五日之约,请你好好珍惜。”

  终于,张良在五日后的半夜便来到桥上,等待老人的到来。没想到,一盏茶的时间,老人也来了。这一次,老年人态度十分友好,并对张良这次的举动赞赏有加,“你这年轻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性情也不错。我这里有一部书,当你读完便可辅佐君王。现在,我就将这本书赠予你,希望你能细心研究,早日成为有用之才!”话毕,老人飘然而去,再没在张良的生活中出现。

  待老人走后,张良看着手中的书,居然是研究军事、谋略的书——《太公兵法》。这本书十分着名,但也非同寻常,普通人很难读到它。

  此后,张良如获至宝般地研读起这本书来,后来终于成为了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谋略家。

  那位老人如此费尽周折才将《太公兵法》交给张良的原因和用意究竟是什么呢?

  可以说,老人看到了张良的天资非凡,但还缺少心智的磨练,即面对事物时心平气和的态度。面对重大的决策时,头脑冷静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经过老人三番五次的折磨,张良仍能保持谦恭平和的态度,这是担大任者所必备的素质。

  随后,张良果然在刘邦的麾下做了一名谋士,在几次重大决策中,都以冷静的头脑和平和的态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为刘邦打下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修炼过自己心灵的人,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他冷静态度,敏锐的洞察力都有助于让他成就大事。

  在这个纷扰繁多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拥有心平气和的态度,能淡然接受各种情感刺激,对待任何阻挠和对抗,都能保持不动如山,那么他就具备了常人无法匹敌的自控能力。这就是古人常常强调的“存心养性”,即在纷乱的尘世,让自己的心灵处于稳定平和的状态,永远做到心平气和。

  杂念,往往是最影响心态的一种念头。很多人很难专注一件事的主要原因是,杂念太多。在生活中,如果能做到将自己当成造金炼铁的大熔炉,把杂念当作随风飘落的枯叶,只要心中不再惦记那些枯叶,不再为它留念,那么枯叶的归宿将只有一个——在熔炉里灰飞烟灭。这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只要不将个人的情愫夹杂在事物之间,凡是就事论事,心中充满恬淡之意,杂念便会随着心灵的平静而消失殆尽。由此,事情就会朝着最明朗的方向发展。

  经过反复的心理磨练,我们心中的杂念便会越来越少,心灵也会越发纯净平和。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意志,成为一个有定力的人。

  一个有定力的人,不管遇到的事情多么千奇百怪,面临的情势如何凶险,他都会忍住恐惧和慌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洞悉规律,并依照当时的形势出谋划策,处理好一切。这就是“任它天动地动,只是我心不动”的现实写照。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一个想要成就事业的人,若是没有一颗平静且包容的心灵,仅凭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是不够的。只有拥有一颗十分包容又平静的心,才能装下、包容下许许多多的事,才能处理好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成为有成就的人。

  不论是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平天下,想要进入道的境界,都需要一颗宁静又平和的心。只要你心平气和,你将会看到更多的风景,走上更广阔的道路。

  王阳明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他不远万里来到王阳明的住所,只为拜王阳明为师。等见了王先生,却只得到了先生这样的回答:“你爬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这里,如果是为了学习我的学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家去了。因为,现在的你已经学到了我的学问里的精髓,那就是“真心”。

  斯是陋室,快乐依然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

  ——《何陋轩记》

  王阳明也曾被贬,来到了偏僻穷苦的龙场。龙场经济条件十分落后,在这居住的人们都过着水生火热的艰苦生活。当时的人们都以为,王阳明被贬至这种地方后,一定会痛苦难堪无法忍受。但事实恰恰相反。王阳明在《何陋轩记》中写道:“当年孔子被贬至九夷,弟子都认为孔子不能接受那里的简陋。孔子却认为,只要有君子居住的地方,就不会简陋。因为君子的正义之气可以感染当地的人们,君子的文化可以教化那里的百姓,又何来简陋之说呢?我因犯错被贬至此,这里虽是蛮荒之地,却是政府安抚蛮夷之族的重点地区,尽管这里条件落后,我也能从苦日子里尝到快乐的滋味。

  当时随同王阳明一起来到龙场的弟子,是这样形容龙场的:这里毒蛇遍地,野兽四处奔走,像极了野生动物园。我们在路上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踩到蛇的尾巴。这里的空气还夹杂着刺鼻难闻的味道,似一阵阵毒气,让人感到胸口发闷,头疼欲裂。山里还常常弥漫着大雾,使我们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一不小心便会摔得头破血流。最让人烦恼的是没有房子住。龙场驿站因年久失修,根本没法住人。因此,我们不仅住过易遭野兽袭击的茅屋,还住过阴冷潮湿的山洞。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病倒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却乐观依然。他还给自己居住的阴冷潮湿的山洞取了一个十分有意境的名字“阳明小洞天”。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劈柴生活、打水做饭,甚至还照顾起生病的弟子,给他们端水递药。在弟子们心情极度低落的时候,王阳明便哼哼小调,讲讲故事,以安抚他们。他甚至还对病中弟子的坏脾气百般容忍。不止这些,王阳明还主动与当地居民互通有无,教他们建房、种地,他还为很多建筑取了文雅的名字,如“龙冈书院”、“宾阳堂”“何陋轩”“君子亭”。最后,这些地方都成了王阳明讲学的重要场所。

  《后汉书·杨彪传》中谈道:“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意思是说人们要能安于贫穷困苦,并且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乐。正是经历了这般贫穷和困苦的生活,王阳明才深刻理解和做到了“安贫乐道”这为他创立自己的心学,提供了重要的人生感悟。此后,王阳明在《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中写道:“藐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诗中提到了颜回对待艰辛生活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王阳明觉得,虽然颜回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也应像他那样安贫乐道。

  王阳明认为,若想寻得人生的意义,就必须抛下名利和金钱,学会安于物质贫困的生活,以学习知识和品德为乐趣。这与佛家的持戒之道不谋而合。明代施惠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说:“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意思是,与其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不如来到宁静的海边享受简单快乐的幸福。着名学者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也说:“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

  总之,能够安贫乐道,独守内心的清净,是修行的一种境界。若做人也能够如此,则必将有所收获。

  寂寞,让心灵成长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教条示龙场诸生》

  刚被贬至龙场的王阳明,因无法适应当地的艰苦和精神上的寂寞,整个人都显得十分忧郁悲凉。为了排遣烦恼,消除寂寞,他静心默坐,澄心静虑,想通过平静心态来理清思绪,改善情绪。由此,耐得住寂寞的他还悟出了圣人之道:圣人处世,在于自足七性,而不在向外求理。从此,王阳明就开始了用寂寞催生自己心灵成长的龙场悟道之旅。

  很多人在成功之前都苦于遇不上欣赏自己的伯乐。有时是自己无意间掩盖了才华,有时是他人埋没了自己的能力。如果因一时不被赏识而暴躁不安,很可能会前功尽弃;而如果安下心来,耐心等待,于寂寞中养精蓄锐,甚至享受寂寞,这种经历将令自己的整个人生受益匪浅。

  一位西方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强的人大多都是最孤独的人。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的人,就是最伟大的人。”众所周知,寂寞常常令人感到痛苦,不能与他人交流沟通,不能被伯乐赏识的寂寞是苦不堪言的。但是,转念一想,只有安静且不受干扰的环境才能真正的让一个人获得心灵的平静,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人才会变得更加坚强。所以,若想度过目前的困境或者超越平凡的状态,就得先让自己学会与寂寞相处,并且能在寂寞中让心灵纯净起来。

  在被贬期间,王阳明也体会了各种折磨与摧残。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外在的身体折磨打垮。为了从困苦和寂寞中解脱出来,他主动去了解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并交换他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时间长了,当地居民的质朴性情和乐于助人的热情,深深地感动着他。令他最为感动的人是彝族首领安贵荣。安贵荣非常欣赏王阳明的学识和精神,当他得知身边的这位学者正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时,主动提供帮助给予他生活上的照顾。不仅如此,安贵荣还经常为他讲述他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使王阳明在困苦的日子里放佛找到了至宝一般,因为,这些不一样的民风民俗极大地激发了他悟道传道的热情。王阳明在亲身经历了寂寞和困苦后,得出了一个生命的真谛:在寂寞中,不能自我颓废和萎靡。越是寂寞的时候越要让自己的心灵坚强起来,用当下的宁静环境,让自己的心灵纯净不惹尘埃。当心灵沉静,生活的杂念便也消失不见,这时,我们便需要坚持不懈地充实、完善自己的心灵和能力。由此,当某天机遇向你招手时,你才能有勇气和实力好好地把我它,达到成功的目的。

  王顺友,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的获得者,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投递员。他常年从事着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的艰苦平凡的乡邮工作。他所走过的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递两班,一个班期为14天,二十多年里,他的送邮行程长达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转了6圈!

  王顺友负责的马班邮路,出了名的山高路险,气候也十分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他经常露宿荒山岩洞、乱石丛林,还遭受过野兽的袭击。有一次,还意外受伤,肠子被骡马踢破。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的王顺友,一年里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因此,无法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尽管如此,他从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这是王顺友在山间投递信物,百般无聊时自编自唱的山歌。在经历了多年的寂寞和孤独后,他的心灵也随之越发强大起来。他经常这样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对我的工作负责,一定要为等着信物的人民负责”!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投递工作之余,他还主动为农民群众传递他的所见所闻,包括如何致富奔小康,如何让自己的粮食来年收获更多,如何挑选优良种子……当然,投递的路途是艰辛和寂寞的,与他相伴的只有他的马。山间孤独寂寞的身影,让我们不敢想象若是换成自己,抛开路途的艰辛险恶,我们能如他一样摆好心态,自娱自乐地过好这二十多年吗?想必,大多数的人们都做不到,但是王顺友可以。不仅如此,为了按时给农民群众带去生产生活用品和信物信件,王顺友甘愿绕路或加班加点完成投递任务,有时甚至自己还要倒贴钱。王顺友这样坚持不懈,顽强不息的精神,受到了群众的认同和称赞。如今的王顺友,早已成为当地人民交口称赞的劳动模范。

  在王顺友工作的这二十多年里,他总是尽职尽责按时完成投递任务,做到了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或者信物,他的投递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我们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王顺友是凭借怎样一种力量来让无视这些痛苦,让自己用心工作。其实,这就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强大和宁静的心灵,寂寞于他仅仅是更好的洗涤心灵的一种环境,并且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