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全文阅读 > 第6章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王阳明讲人生平常心(2)

第6章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王阳明讲人生平常心(2)


  寂寞除了无尽的孤独和痛苦以外,他带给人们的还有宁静、毫无干扰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它教会人们要用严谨、严肃、严峻的态度来追求人生目标,实现自我成功。为了避免自己的内心受各种情绪的干扰,我们在成功后,也并不应太过喜形于色,而是应该低调地为自己制定下一个人生目标,并努力实现。

  对于寂寞,梁实秋先生曾这样描述,“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一切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地上的拍打声。这时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梁实秋先生坐在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书斋里,他感受的寂寞是充满诗意的,是一个能激发他写作灵感的状态,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没有痛苦,没有孤独,有的是一种旁人所不能体验的清福。

  由此可见,寂寞往往是感情丰富且十分细腻的人才能有所感知的。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能安静下来体验到旁人做不能体验的情感和细节,才能体悟到他人所不能体悟的道理,发现他人忽略掉的思想,最终得到寂寞给予的力量,修炼自我,获得成功。寂寞,不应该用惧怕的心理来对待;寂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寂寞,也不是寻常人能够体悟和感知的。若是你能体验到安静的寂寞,请珍惜这样的感觉,因为,或许这就是你成功的起点和必经之路。这,也是王阳明想要告诉我们的关于寂寞的真谛,关于如何让自己成长的秘诀。

  最重要的是活于当下

  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

  ——《传习录》

  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不论它是大是小,就是我们安身立命、获得成功之道。

  《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土开始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难事是由一件件容易的事累积成的,大事也是由一件件细微之事组成的。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每一件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定是从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这样的理论和感悟也正和王阳明所提倡的“活在当下”如出一辙。王阳明说:“我们这些人探索心灵的奥秘,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探究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我们的心灵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这样才是专注于一个目标、踏踏实实的功夫。”

  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人们想探索心灵的奥秘,是根据自己当下的能力来实行的。今天具备这样的能力,便探究到这样的程度,并且将其继续延伸。过段时间,我们的心灵在理解了昨天的奥秘后,便会有基础来理解新的一番体悟,我们也必须将新的体会延伸到底。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感悟,才能算得上是专注踏实地学习、吸收和再创造。

  何为“活在当下”?顾名思义,是指活于现在的时间里。也就是说,专注于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不论是吃饭、睡觉、玩乐、享受,还是工作、学习,都要专注进行,不要胡思乱想。吃饭的时候总想着工作而耽误了好好吃饭,学习的时候惦记着玩乐而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本该好好体验现在的喜怒哀乐却总迷恋过往之事或幻想未来之事……这样的行为就违背了“活在当下”,长久为之,便会迷失自我。

  我们应该做的,是专心进行眼前的或巨或细之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天赋较差之人,从基础学起;资质较高之人,需不断地扩充自我修养,达到一个更高的目标。如此因人而异的修心养性便能让平凡的人发现自己的潜能,而稍有作为之人也会更加有所作为。最终,他们都会有所收获,获得成功。

  在历史的长河里,曾有一座十分辉煌的城池,这里富饶宁静,没有战事,人们过着安逸且平静的生活。在这座城池的城门前,屹立着一尊“双面神”的神像,他具备对过去的之事了如指掌,对未来之事也有清晰预见的能力。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神力,让这座城池平静富饶。

  然而,这样的好时光并没能维持多久。数年后,这座城池依然被敌人攻陷了,曾经的辉煌都成了过眼云烟。那座“双面神”也因此迷惑地沉睡于城池的废墟之间,对于这样的结果,他始终不明缘由。

  直到有一天,一位哲学家的到来,帮他解开了这座城池的毁灭之谜。

  一天,这位哲学家循着历史的足迹来到了这座城池,当他正在感叹城池的不堪的往事时,“双面神”说到:“先生,为何要为这座城感叹不已呢?”哲学家很循声望着“双面神”问道:“为什么你会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道:“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过去,牢牢地汲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来,去憧憬未来无限的美好,还能防范于未然啊。”

  “可是,为什么拥有如此神力的你,却依然没能保住这座城池的美好呢?”

  哲学家的问题让“双面神”沉默了,因为,这也是他一直所不解的地方。

  见他没有回答,哲学家说:“我刚才之所以叹息,也是为你叹息。你的神力我们都知道,可是我们都忽略了,过去只是现在的逝去,再也无法留住,而未来又是现在的延续,是你现在无法得到的。你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听了哲学家的话,不由得痛哭起来,说道:“时至今日,听了先生这一番话,我才明白,我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我所保护的城池为何会毁灭了!”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的人:前两类人如同故事里的“双面神”。一类抱着回忆过日子,在过往的日子里沉浸、开心、痛苦;一类人只会空想未来,仅仅是期待和憧憬“我以后会很成功”而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空想派。另一种与前两类人性质大相径庭的人,便是我们所说的“活在当下”的人。他们注重现在,做人脚踏实地,不追忆过往,不空想未来,专注于现在应该要完成的事。任何当下需要完成的小事在他们眼里都是大事,从小事里慢慢积累经验,逐步走向成功,走出自己真实的未来。

  当你活在当下,将不会被过去的事困扰,也不会被虚妄的未来绊住应该迈出的踏实的脚步。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的人生,踏实认真的迈出你的每一步,全心全意去接纳、品尝、体验当下的一切。而那些永远都被留在过去和只会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的人,他们对现在的当下的人和事都会视若无睹,或者无法专注。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个共性。

  人生的意义,是要认真仔细地感受身边发生的一切,清晨品尝的第一口清茶,午后闲暇时光的休闲一刻,夜晚睡前的一篇美文……这些都是活在当下的人认真专注的事,他们把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自己正在发生的这一刻,而不是期待虚妄的未来,靠着想象过日子。

  实际上,只要我们努力让自己专注于自己当下的事,便能知道,当下走每一步都是通向未来和成功的,它们都要比过去和未来重要。因此,我们要看重自己的每一步,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走。毕竟,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人生中有很多事都是我们无法预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真心身边拥有的一切。就像王阳明说的“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事,便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忘记过去的伤痛,走出对未来的妄想,认真做每一件当下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学习、工作,都应该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这样完整地过自己的日子,便会有一个真正完美的明天。

  大智若愚才是真聪明

  智深险少矣。

  ——《官讳经》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将不会把他人对自己做的任何评价放在心里。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他人的评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无法避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不论是好是坏。我们能做的只是从他人的评价里自省,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错误的论调置之不理。对于这一点,王阳明也有自己的想法。

  一天,王阳明的一个学生问了他一个问题:“叔孙、武叔都曾经诋毁过仲尼。孔子作为伟大的圣人,为何都躲不开他人的诋毁呢?”王阳明听后笑了笑:“诋毁是来自外界的,就算是圣人也无法阻止和避免。对于毁谤,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当我们真正地成为圣贤后,即便是被众人诋毁,我们也能傲然于天地间,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像浮云蔽日,再多的云层也无法损害太阳的光明。倘若我们是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空虚无德的人,那么纵使暂时没有一个人说我们的坏话,而我们潜藏的恶迟早会自己暴露无遗。孟子曾说:‘有意料不到的赞扬,就有过于苛刻的评论。’对于外面的好的或坏的评价,我们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只是修身养性,淡然面对外界的评论。”

  当我们真正遇到苛刻的不实际的毁谤时,除了加强自我修炼之外,我们还得学会装糊涂,对这些评价一笑而过。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霸气外露,他们会谦逊的待人处事,有时甚至还会装糊涂,放佛自己是个极度愚笨之人。

  历史上,装过糊涂的圣人很多,孙膑就是一位。

  孙膑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他与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期间,孙膑不止在才智方面超过庞涓,更是因为他单纯质朴的性格得到了老师鬼谷子的欣赏和信赖。在学成之际,鬼谷子还偷偷将他的祖先孙武所着的兵书《十三篇》传授给他。

  两人学成之后,都辅佐于魏惠王。庞涓凭借超人的军事能力得以当上魏国大将,当他得知孙膑在老师那里学有其它时,便产生嫉妒愤恨之心,他还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里通外国,有忤逆之心。魏惠王听信了他的诽谤,并将孙膑交给他施以刖刑。

  被用刑后的孙膑无法逃跑,庞涓便以同窗情谊感动孙膑并获取其信任,将他软禁在一个秘密之地。表面上,庞涓做出一副好人模样供孙膑吃喝,保全孙膑。其实他只是想用这样的方法得到孙膑的《孙子兵法》一书。但因孙膑没有抄录手本,庞涓就想尽办法让他记录下他记得的章节。庞涓甚至还打算,当孙膑将此书抄录完后,便暗中将其杀害。庞涓的派来伺候孙膑的童仆因为敬佩孙膑的为人,便把庞涓的诡计告知给孙膑。知道真相的孙膑恍然大悟,想出一招妙计脱身。

  一天晚上,孙膑突然表现得举止荒诞,言语可笑。只见他时而嚎啕大哭,时候嬉笑怒骂,做出一副疯疯癫癫的可笑表情。他甚至还把已经抄录好的章节用火烧掉。庞涓以为孙膑装疯卖傻,想出一招毒计,将孙膑丢入臭气熏天的粪坑里,弄得他满身污秽。为了让庞涓相信他已疯癫,孙膑便在粪坑里爬行,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此后,庞涓拿上土块和污物给孙膑吃,孙膑将其当作好吃的抓来就吃;当庞涓命人端上好酒好菜给孙膑吃的时候,孙膑却骂不绝口:“你们想毒死我吗?”如此一来,庞涓最终相信,孙膑已精神失常,并且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和看管。

  而后,墨翟的弟子禽滑厘,将他知道的孙膑遭遇的事告诉了齐国相国邹忌,邹忌又转告了齐威王。齐威王命令辩士淳于髡到魏国去见魏惠王,暗中找到孙膑,秘密地把孙膑接回齐国。

  孙膑在身陷囹圄之时,冷静沉着,故意装疯卖傻,忍受巨大的耻辱与折磨。只是为了骗过庞涓,保住性命。后来,我们都知道,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除掉了死对头庞涓,洗刷了耻辱。

  为了保住性命,连孙膑这样的圣人都能自降身份,不惜装疯卖傻。实际上,这种假装糊涂的背后隐藏的人旁人难以企及的大智慧,尽管看似无用,实则内涵颇深。

  当我们与同事相处的时候,聪明且能力超强之人,常常会“无用”的面目示人,表现得谦虚无比,让与他相处的同事显得高大;他们还常常用朴实和气的态度待人,去亲近对方,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和睦亲切;他们甚至还会恭敬顺从合作伙伴,让对方充满满足感,保持相处融洽的状态。反之,若是你总是抱以强硬的态度示人,常常盛气凌人,不管是与你朝夕相处的同时,或是合作伙伴,都会对你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样,你在事业上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老子曾说,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样。孔子也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于仁”。对真正的智慧的理解,古今中外的人们似乎都是一样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这样诉说他的做人哲学:“不懂得隐藏自己智巧的人是一个真傻瓜。”

  通过各种故事和圣人的理论来看,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才是真聪明高智慧的人,为了让与旁人相处融洽,他们只不过用了一张装糊涂的脸来掩饰自己的聪明以能与更多人和睦相处罢了。

  保持随遇而安的态度

  人生达命自洒落。

  ——《啾啾吟》

  “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分溪免瓮灌,补篱防豕踣。芜草稍焚剃,清雨夜来歇。濯濯新叶敷,荧荧夜花发。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披阅。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起来步闲谣,晚酌檐下设。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在龙冈书院旁边,有一个很多人都认为十分不起眼且毫无用处的乡村菜地,名叫“西园”。但王阳明却认为,这是一个赏景、读书的好地方。篱笆、野花、瓜果蔬菜,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如一幅美景图般呈现出来。王阳明经常在这里读书、赏景,有时还和这里的农民一起哼小调唱小曲。傍晚,在庭院里搭一张小桌子就餐,酒醉后,就在庭院的草席上睡下。这首诗,很全面的反映了王阳明惬意的随遇而安的美好心情。

  对于随遇而安,着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经说过:“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长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种愚蠢。”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伟大,他们所经历的过程都是近乎相同的。有失败的失意,有遇挫的痛苦,有成功的喜悦。但他们最珍惜的还是每个阶段和境遇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他们都有一个信念,不论遇到什么,先坦然面对,欣然接受;不管遭遇怎样的境况,都做到随遇而安。在这种随遇而安的状态里找到办法,从困境中解脱。

  说到随遇而安,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