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历史的记忆全文阅读 > 第38章

第38章


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党曾经在自身建设中过于强调思想建设,忽视制度建设,认为思想建设能够解决党建中存在的一切问题。但实践证明,仅靠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解决党内存在的一切问题。党内民主的有效运行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这是党内民主的实质决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章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还就党务公开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以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随着党内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已认识到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成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党内民主的发展获得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也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将党内民主真正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党内民主建设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从根本上保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事情。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能充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能在党中央领导下集中全党的正确意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建的重要目标,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可以为其提供根本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党内民主建设发展势态良好,与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形成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上的鲜明特征和强大优势,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

立足党情国情,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建设规律的认识。党情和国情是党内民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党情和国情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要与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相适应,适时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党的性质决定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党始终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这就要求党的建设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尤其是处于核心位置的党内民主的发展既不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也不能操之过急。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党内民主,“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否则,只能助长动乱,只能妨碍四个现代化,也只能妨碍民主和法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进程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魏小琴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历程主要经历了全面探索和发展创新两个阶段。通过这两个阶段执政能力的建设,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对于中共在当前国内外较为复杂形势之下,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管理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局部地区执政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提出“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两个务必”等,从本领作风方面对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继续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程主要经历了由全面探索到发展创新的两大历史阶段,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能力日趋成熟。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面探索阶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地探索有关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为实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发生重大转变: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地位转变。由于地位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与执政以前相比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毛泽东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强调了党风的建设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转变角色”的问题,必须“开展整党整风,展开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严重斗争”。1956年9月,党的八大,对全党提出了执政党的地位的转变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染上官僚主义的毛病,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及思路。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的变化,有些领导同志在面对乐观的国内形势时就产生了错误认识,不恰当地以阶级斗争取代了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最终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向出现了偏差。因此,党的八大正确的路线就会被否定、被中断了。随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从1957年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到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1959年的庐山会议,再到10年“文化大革命”。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年轻的执政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曲折探索,在这段探索时期年轻的它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中国共产党也收获了宝贵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是收获了丰富的且是值得后人学习宝贵经验,它的积极影响仍然是第一位的。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发展创新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之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全面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党深刻总结执政以来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适应时代主题转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是合格的,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开启人们在理论上对政党角色转型党的思考。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一方面,把制度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必须对严重制约和妨碍党的事业体制弊端加以革除;另一方面,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正是在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邓小平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改善了党的领导、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党的执政地位较为巩固,执政能力建设效果显著。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伟大成绩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摆脱了革命时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开始了真正的执政角色。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向纵深发展时期。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党面临着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紧围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大思想,正确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位。这一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绩显著,中国共产党已经完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成功转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创新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丰富执政能力的内涵,在执政理念、政治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由此进入创新时期。党中央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党的理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以人为本,展开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它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执政绩效不断增强。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认真地总结了党在执政时期的失败和成功,因此积累了一些宝贵执政经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话题,执政能力建设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事实上,一个执政党的重要任务就是伴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这是关系到党的执政使命能否实现和执政地位巩固与否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科学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刻领会这些基本的执政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的执政体制和决策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就对建立科学的执政体制、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最终形成的却是党政职能不分、党的政策实质上代行了国家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的执政体制,影响了科学执政探索的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开始了执政体制的改革,在建立健全基本执政制度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科学地处理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上,已解决执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党的决策体制制度科学与否,能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关系到党的科学执政目标能否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八大又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工作中心的方针和政策,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建设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向也出现了偏差,党凭经验主观臆断的方法取代了科学、民主的决策方法,致使党的决策制度缺失,党的方针政策错位,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认真地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了决策程序制度化、科学化和决策方法规范化,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决策制度体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关系。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取得领导地位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建立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邓小平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都要以人民为根本。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来说,理论创新是关键。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全面探索阶段和发展创新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能力日趋成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这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复杂国内外形势之下,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复兴党的历史重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疆辛亥革命与新疆近代化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王翔

【摘要】新疆先后爆发的迪化起义和伊犁起义以及南疆各地的革命暴动,它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在新疆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在新疆得到传播,新疆辛亥革命也为新疆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辛亥革命;迪化;伊犁起义;近代化

一、辛亥革命前新疆的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