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二十四史谋略故事全文阅读 > 第36章 言而有信

第36章 言而有信


  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原文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而有信的意思是做事为人一定要信守承诺,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中,“信”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不但无法成功,也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商鞅立木为信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前338),卫国人,又称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周显王七年(前362),商鞅孤身入秦,秦孝公和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左庶长,让他主持秦国的变法大业。商鞅通过南门立木的办法取信于民,不但树立了自己言而有信的形象,还让新法的权威性得到了体现。最终,秦国成了战国七雄中变法最彻底的国家,国力蒸蒸日上。

  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刑名之学,他学有所成后就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孙痤手下担任中庶子的职务。公孙痤发现了商鞅的才能,就打算向魏惠王推荐,可没等他开口就得了很重的病。魏惠王去探望公孙痤,就问他:“您觉得谁能接替您的职务呢?”公孙痤喘息着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商鞅虽然年纪轻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将国家交给他治理。”魏惠王对此不以为然,顾左右而言他。公孙痤知道魏惠王不会采纳自己的意见,又叮嘱说:“如果大王不用商鞅,那么就请您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总之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离开后,公孙痤又把商鞅叫到床边,对他说:“我向大王推荐你,但我看大王不会采纳。出于魏国的利益考虑,我只能先公后私,又请求大王不能用你就把你杀掉,你现在还是赶紧逃命去吧。”商鞅笑着回答说:“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掉我呢?”后来,魏惠王果然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下手除掉他。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渠梁即位,即秦孝公。秦孝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他看到其他国家通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后,国力都有所增强,也积极地寻求一条使秦国富强的道路,以重现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的辉煌。为了找到主持改革的人才,秦孝公下了一道求贤的诏令,许诺如果谁有能力使秦国富裕、强大起来,就封给他官职,赏给他土地。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商鞅听说了这件事,就来到了秦国,住到了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家里。孝公听说景监家来了个贤人,就上门向卫鞅询问治国的方法。商鞅一上来就采取了欲擒故纵的办法,先大讲尧舜禹汤的仁义,实行所谓的“帝王之道”。这番老掉牙的空话让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见孝公对这套学术不感兴趣,这才开始大谈富国强兵的王霸之术。这回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几夜都没回王宫。经过这番谈话,孝公坚定了改革政治、变法图强的决心,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推行新法。可新法一开始推行就遇到了问题,秦国历代君主在外交内政上不太讲信义,老百姓对官府的话也就不太相信。新法的法令是颁布下来了,可老百姓还是怀疑其权威性。为了让老百姓知道自己言而有信,商鞅就让人在国都的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对老百姓说:“如果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10两黄金。”不一会儿,很多人围过来,议论纷纷,他们觉得扛木头这点小事哪里值10两黄金的重赏,一定是商鞅在拿大家开玩笑。一时间,看热闹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肯上去试试。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50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一个体格魁梧的汉子跑过来说愿意试试。那人扛着木头往北门走去,后面跟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人们很好奇,也很怀疑,想看看究竟会是什么结果。不一会儿,那汉子就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卫鞅立刻传出话来,赏金50两,一分都不能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轰动了整个秦国,人们都说商鞅言而有信,令出必行。就这样,守信的商鞅得到了百姓的信任,他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进行变法,秦国终于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齐襄公失信丧命

  公元前697年,齐公去世,他的儿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不但和自己的同胞妹妹、鲁桓公的夫人私通,还不断出兵征战,相继征伐郑、纪两国,一时间弄得国内怨声载道。然而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齐襄公身为一国之君却言而无信。他即位后不久,派大夫连称和管至父去葵丘(今山东淄博西)守卫边境。齐襄公知道这是个苦差事,怕两个人不愿意去,就和他们约好等到下次瓜熟的时候就派人去替换他们。于是,连称、管至父两个人就带着部队来到了葵丘,忍受着恶劣的环境,为国家守卫边疆。转眼一年过去了,两位大夫苦苦等待着换防的命令,可齐襄公早将此事忘到了九霄云外。无奈之下,连、管二人派部 下给齐襄公送去了一车西瓜,以此暗示齐襄公该替换他们了。谁知道襄公一边吃着西瓜,一边厚着脸皮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就再等一次瓜熟吧。”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如此言而无信,又气又恨。后来,他们二人联合齐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发动叛乱,杀死了齐襄公。

  范式守信探友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东汉时曾历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范式少年时来到洛阳的太学学习,他和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汝南东北)人张劭关系很好,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至交好友。不久,俩人完成了学业,都准备返回自己的家乡。离别之前,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望你的孩子。”张劭当然表示欢迎,然后还和他约定了相会的日期。两年后,张劭眼见约好的日期快到了,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不相信范式会如约而至,就对儿子说:“你们已经分别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当初的约定吗?”张劭认真地回答说:“范式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我相信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还是表示怀疑,说:“如果范式真的来赴约,那我就为你酿酒,让你们喝个痛快。”到了约好的日子,范式果然欣然而来,和张劭一家人痛饮美酒,尽欢而别。这件事后,范式的大名传遍了整个汝南郡,当地的官府也征召他出来做官,人们都视他为守信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