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劫走了之后,胡海又开始酝酿新一轮动作。今天朝堂之上的种种,胡海清楚地意识到,想要治理好秦国内政,绝对不是靠自己穿越过来的金手指就能简简单单完成的。所谓帝王术,绝非空谈。胡海没系统地学过这些,但毕竟胡亥是学历史的,对历史上各个著名的君主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想治理好内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人,而且还得能人尽其用。今天冯劫提到的这两个人,胡海绝对熟悉——
章邯,秦末大名鼎鼎的将领,可谓是秦末军事支柱。章邯还在为秦朝效命之时,灭了陈胜吴广起义军,最后被赵高迫害,不得不投楚叛秦。
李由,三川郡郡守,扼守三川,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人骁勇善战,终兵败身死,饶是如此,胡亥还要派人前去调查李由有无通敌之事。
这胡亥的脑回路可真……
胡海没时间再感慨。章邯现下还在朝中任职,而李由却任三川郡守。李由的身份也略有尴尬——李斯长子,秦国驸马。当然现在还没出来“驸马”一称,都说“尚公主”。
这就值得论道论道。父子共朝堂之事胡海并不反感,作为一名来自于现代的“高端人士”,胡海自认为还是比较开明的,不然他也不能留冯去疾和冯劫父子继续在朝堂。只不过李由的亲爹,顾虑终究太多了些。
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对自己这个皇帝不信任——不过也怨不得李斯,毕竟胡亥这个皇位来得就名不正言不顺,胡亥其人有不像个明君苗子,李斯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李斯年龄已经太大了。放在后世,这个年龄不退休也得在二线呆着了。正如先前胡海意识到的一点,现在朝堂之上人才不多,但也没到非李斯不可的地步,这么一想,胡海突然生出一个想法——
退休。
当然不是胡海自己退休,胡海现在也就二十多岁。胡海所想的,是让朝堂之上那些年纪偏大的大臣们退休,把位子空出来让给有才能的后辈。如果总让这群老家伙占据朝堂,年轻一辈长期停留在非决策层,如若哪天这群老头子说走就走,再提拔新人,可就来不及了。
胡海突然想起后世的“接班梯队”。
论年龄,李斯今年七十多,冯去疾也六十多将近七十,两人官居左右丞相,确实不再适合一线作战。冯劫现任大将军,但刚五十多,正是好时候;李由三川郡守颇有政绩,又是李斯长子,要是提拔群臣也没什么意见;至于章邯,跟冯劫、李由年岁相当,现下就在朝廷上呆着呢,任少府一职,却已经踏足皇帝心腹领域,再加上其人于军事上颇有见地,提拔起来并不费事儿。
胡海绞尽脑汁,再想秦二世时候还有哪些比较“正”没被赵高祸祸歪了的大臣,想了半晌,也就想起后来被秦二世派去调查李由的王明和陈宗正二人。但史书对这两人并没有什么记载,胡海也只是知道两人最后冒死为李由证明清白,但仅就此一事,胡海还真没法断定这二人可不可用。
胡海想了想,虽说朝堂肯定是要换换血的,但是不能来得太急,来得太急不是件好事,弄不好还会使得那些老家伙们反弹。胡海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索性不再去想,大不了到时候找些人商量商量。现在重要的是明日朝会怎么忽悠人。
论起忽悠人的功力,胡海这个现代人绝对是个中翘楚。
当年为了让自己的导师老板收下自己,胡海在忽悠人这件事上可没少下功夫。虽说想进华夏历史研究院,没点儿真本事是不行的,但当所有人都足够优秀的时候,不会忽悠也是万万不行的。
胡亥受冯劫启发,既然现在的意向是不推翻商君之法,只在其基础之上添加几条,想让反对之人同意自己的改动,首要之事就是给这些人一个保证——保证他们得到的利益不会改变,保证他们的后代也可享受他们因军工而得到的优厚福利。只要解决了这些人担心的事情,胡海再怎么加新的行赏标准,绝对要轻松得多。而且从这些人角度来看,自己的饭碗依旧是铁饭碗,但子孙能不能得到一个铁饭碗也是件头疼的事情。不止胡海能看出战事越来越少晋升越来越难,许多大臣们也能看出来。如若能再开辟一些晋升之道,除非脑子里进了浆糊,不然还真没谁会坚定不移地反对下去。
分析了利害关窍,胡海开始打草稿。提起笔,胡海又是郁闷一顿。多亏自己有先见之明,先让宫人取了一些竹简过来,不然又得“稿死腹中”一回。突然,胡海非常期待赵高能早日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务。
正在苦巴巴研究皇帝陛下交付的重任的赵高,突然觉得脊后一凉,刚刚升上来的那点儿倦意立马不知所踪,连忙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当中去了。
胡海跟自己祖父学过书法,但只会写楷书。横竖这玩意儿是给自己看的,也不怕什么,胡海便没了顾忌,提笔开写。越写越有状态,等胡海写完,已经是午后用膳的时间了。
自打御膳房得到了激励,这几顿饭可以说是花样百出。胡海看着眼前已经初具规模的面点,心里很是欣慰。突然胡海的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一个御膳房便能如此,那如果激励一个国家的国民,该当如何?
遥想华夏刚刚从近代的黑暗中走出来的时候,国内物资匮乏,国外垄断封锁,伟人们愣是靠着一股拼劲儿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大路。举国一盘棋,人多力量大,当真是所言非虚。
心满意足地用过膳,胡海又把自己的手稿修改了一番,还算满意,便收了起来。看看外边儿时间还早,索性出门四处转转。
现在赵高正猫在小黑屋里拼了命地研究新式写字工具,伺候胡海的重任便交给了胡海身边儿的一个老太监身上。胡海记得历史上,胡亥被逼自杀之时,身边儿有一个太监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只是不知其姓甚名谁,现在还真找不见人。想到这里,胡海也有点儿可惜,难得有个忠仆却不知道是谁,真是……
正想着,前头一阵嘈杂引起了胡海的注意。胡海突然被激起熊熊的八卦之火,连忙凑过去看看怎么回事儿。不料自己刚一靠近,眼尖的一眼就认出自己来,直接扑倒在地。
“参见陛下。”
那人扯着嗓子一叫唤,刚才还嗡嗡的众人也顾不上别的,连忙跪下来行大礼。胡海见热闹看不成了,心里也有些失落,闷闷地让他们平身,仔细地打量着几人。
这几人看服饰,并不像是宫中伺候的宫人。但见几人灰扑扑的颜色,也着实不像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胡海突然有点儿好奇,转头低声问老太监:“他们是谁?”
“禀陛下,公子高。”
公子高?胡海心里卧了个大草,这可真是……冤家路窄?
公子高,其人史书记载不多,但这人能青史留名,还真跟胡亥那个熊孩子的疯狂行径脱不开干系。当年赵高撺掇胡亥屠戮手足,公子高担心自己逃跑后连累家人,索性上书自请殉始皇帝。说起来,还是胡亥逼得公子高身死,想到这儿,胡海都有点儿替胡亥心虚。
“原是公子高。”胡海点了点头,“为何在此吵嚷?”
“陛下,臣,臣……”公子高起先还有点儿犹豫,最后好像下了什么艰难决定一样,冲着胡海磕了个响头,“臣家书,幼子病重,臣想向陛下请旨回府探望。”
公子高幼子病重?胡海脑子短路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现在胡海的一些兄弟怕还在宫中拘着呢吧!
“既如此,朕准,带几个宫医去吧。”胡海没有胡亥那么心狠手辣,再者说又没到你死我活的境地,胡海还是很乐得做个人情的。
公子高一听胡海准了自己回去看幼子,高兴得不得了,但一听胡海让带宫医回去,脸上还没成形的笑容顿时僵在那儿。
胡海见公子高这幅表情,顿时有点儿哭笑不得。这是想哪儿去了?莫不是以为自己要害他儿性命?
“放心吧,朕若是想要谁命,不用那么费劲。”
公子高闻言,看向胡海的眼神都变了几变,最后还是磕头谢恩,连忙回府去了。等公子高一走,胡海转头看向之前好像跟公子高发生口角的几个宫人。
“怎么回事儿啊?”胡海眉毛一挑。几个宫人齐齐哆嗦了下,差点儿没尿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