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61章

第1卷 第61章


  胡海对于联合农场的井喷式增长十分地意外,看着李由递交上来的报告,半晌没有反应。

  “商贾部自律会取得的成绩使得各行各业都有了启发,不少农户希望能成立类似的‘农会’,臣借此机会发布了联合农场的构想,得到了很好的反应。故而臣直接三步并作两步走,自作主张推行联合农场,望陛下恕罪。”

  胡海很清楚,这件事宜早不宜晚,一旦散户走向联合的势头冒出来,势必将有一群人趁着朝廷没有反应的这段时间大肆侵吞土地。李由这么做必然已经想好了所有的可能性,这种敏锐的政治嗅觉,胡海自认骑着电动车都追不上。再者说胡海都说过“事急从权”,何况此事办的十分漂亮,何来罪过?

  “事急从权,爱卿无过。”胡海合上报告,“虽然仍旧有不少人还在观望,不过等他们吃了亏,自然会主动加入联合农场。凡事皆有过渡,这件事你办的很好。”

  二人正说着,张良抱着一沓卷宗走了进来。

  “臣张良叩见陛下。”

  “爱卿请起。”张良突然的造访,胡海挺稀奇。刚想开口打趣,只是一看张良的表情,心里不自制地沉了一下。

  “陛下,这是象郡来的万民书。”

  曹参看了看在座的诸位大臣,不动声色地喝了口茶。被突然叫到后土堂开会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突然这么多人一起被叫来开会,还真是头一回。

  “念。”

  “是。”张良起立,拿出万言书,“圣上明裁……”

  万民请愿这件事胡海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有的是为人求情,有的是检举揭发,但其中未免存着编剧的艺术处理,胡海根本没想过万民进言有一天居然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据张良汇报,今早他走到纪检院大门只是,看见一个衣着十分破烂之人倒在纪检院门口。张良连忙叫人把他送到了医馆,刚把人抬起来,就从这人怀中掉下来一卷文书。本来张良也不是那种偷看别人东西的人,不过那卷轴掉下来的时候漏出一边儿,上边赫然写着“圣上裁决”四个大字,张良顿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把卷轴收了起来。等回到纪检院,张良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万民书上写着的,赫然是驻扎在桂林象郡的赵佗拥兵自重,百姓民不聊生的事情。桂林象郡本事百越领土,秦始皇灭了百越之后设置二郡,并派赵佗驻扎于此。同时为了同化本土,秦始皇下旨迁了不少汉人过去。由于天高皇帝远,朝廷一直没顾得上此地,手握重兵的赵佗趁机挟持了朝廷任命的官员,独揽大权。先前巡视的时候,桂林象郡不是没发现问题,只是发现问题之后,总会有人突然站出来自首,调查往往也就此终止。没想到那地方居然已经到了这等地步,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张良念完文中控诉赵佗的种种罪行之后,将万民书递给诸位大臣传阅。此次会议,胡海把所有退了的、没退的重臣全部召集起来,所有听完看完万民书的人,没有一个露的出轻松的表情。

  “臣建议,火速宣章邯还朝。”李斯也顾不上什么规矩,立即跪在地上,“另寻武将代章邯镇守北地,由章邯统领平叛军南下讨逆。”

  “臣附议。”

  “臣附议。”

  胡海看着底下一众人都同意这么做,这也是目前最靠谱的办法。不过谁能接替章邯执掌帅印呢?现在自己手中的人才,虽然后世都赫赫有名,但是现在仍欠磨砺,能扛得起大梁的全都被胡亥原身杀得差不多了。

  “臣以为,不必动章将军。”被冯去疾一起带来的范增捋了捋胡子,“不知陛下可否原听草民一言?”

  “范先生请讲。”

  “学宫樊哙,吴中项梁。”

  胡海算了一下,若是召项梁入朝,现在他们的思想工作还没做好贸然交付兵权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樊哙,能行吗?

  “老身自知陛下疑虑。不过陛下放心,只需额外派谋士一二即可。”

  胡海突然反应过来,这樊哙,现在正在学宫进修军事。而这范增,正是学宫兵法课的主讲之一。

  “为保险起见,还是由章邯挂帅,樊哙北上为好。”冯去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非也。”范增摇了摇头,“赵佗之于匈奴,如蚊蝇之于蛇蝎,鸿毛之于泰山,不足为惧。若贸然调动章邯,怕是舍本逐末,恐生大变。”

  “不过樊哙并未有领兵之经验……”李斯还是有些犹豫。

  “都是磨炼起来的,谁自出生就会带兵?”李由打断了自家亲爹的发言。现在再说也只是浪费时间。看胡海的意思,已经定下方案了。

  “萧何。”

  “臣在。”

  “召集群臣点将。”

  “遵旨。”

  秘书府办事效率很高,没一会儿就把大臣们都召集到后土堂听命。自复朝以来,许多朝臣根本没经历过这么大的阵仗,一时间,朝堂之上,百态尽显。

  “肃静!”穆忠扯着嗓子喊了好一会儿,底下嗡嗡的猜测议论之声才算平复下来。

  “朕今日收到了来自桂林象郡的万民书,”胡海拿起那封万民书,“百越赵佗,拥兵自重,藐视皇权,企图分裂大秦。桂林、象郡,苛政暴敛,民不聊生,冤死亡魂,不计其数。天理昭昭,其罪当诛!”

  朝臣没想到居然有这种事情,登时有些愣。朝臣中多为新生一代,没怎么经历过秦国统一的腥风血雨,故而对战争没什么具象概念。不过胡海则不同,后世的华夏所处的时代,风云变幻,世界不少地区的摩擦冲突仍旧十分严重,其他地区的流血事件时有发生。胡海深知战争对国家的破坏力度有多大,看看后世的中东等地,就是血淋淋的例子。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战争永远是一个疼痛的成长过程,人不能因噎废食,国不能止步不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敦促着胡海,硬着头皮也得把这根刺儿拔掉。

  “李由。”

  “臣在。”

  “着你为讨逆大将军,率五万精兵南下平叛。”

  “是。”

  “夏侯婴。”

  “臣在。”

  “着你为维稳军统领,率精兵三万,配合讨逆军南下平叛。”

  “是。”

  “传旨,学宫教授范增为维稳军军师,纪检院张良为讨逆军军师,学宫学员樊哙为讨逆军偏将,即日出师,共同南下征讨逆天败类!”

  “臣遵旨。”

  “讨逆期间,政事院院长事务由曹参暂代,纪检院院长事务由萧何代理,四方馆馆首事务由刘季暂代,人员缺口由各主管官员自行安排,国内事务正常运转,不得因战事停摆。”

  “臣遵旨。”

  “嬴高。”

  “臣在。”

  “着你组织人手,执笔讨逆檄文,火速派往各地,务必要天下人知晓赵佗之罪孽。”

  “臣遵旨。”

  “民事部、匠工部、商贾部、农事部务必安抚各行业从业人员,保证行业正常秩序;公安部加大安保力度,保证战时国内稳定安全。”

  “臣遵旨。”

  “事急从权,政事院院长挂帅,为保证行军,此次讨逆,辎重物资均由政事院直接对口提供。”

  “陛下,此举不和规矩啊。”立马有武官站出来,“依例,当由大将军统一调配,此举易生重文轻武之倾轧祸患啊陛下!”

  “重文轻武?”胡海冷笑一下,“你跟朕说说,怎么个重文轻武法?”

  “陛下,大将军职一直由章邯将军遥领,故而臣以为,此番行动应当以章将军为主帅,而非李大人。李大人固然才学了得,但并未实际参战过,此番南下,恐将辜负陛下厚望。”

  “朕看你当官当久了,忘了什么是将士的天职。”胡海冷笑一下。先前的什么改革什么新政,全是在文官体系内的大改动,除了把维稳治安这块儿的职权从武官体系中单独分了出来列在改革内容之中,对武官体系,胡海一直没腾出手来动。不过现在看起来,这群人好像以为自己是坐龙椅坐不稳不敢动,点将这种事情向来是讨论的时候提意见,点将完毕换将向来是大忌,这群人到底是没想到这一点,还是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

  “请陛下收回成命。”言罢,好些个武官都跪了下去,朝堂顿时陷入了诡异的沉默。武官不似文官,武官手里握着兵权,握着战功,不是说动就能动的。而且大战在即,大肆撤换武官对军心稳定十分不利。

  先前的退休制度同样适用于武官,故而不少老将已经回家颐养天年了。因为武官体系没腾出手来改动,这些人多是在原有体制内按资排辈排上来的,说起什么才能军功,真心比不上退休了的老家伙们。这些人好多根本没经历过秦统一六国的战役,多为安稳太平养出来的理论将,加上年龄已经错过了最为锐气的岁月,现在他们都是“能稳就稳,能和就和”的态度,对于战争,他们的立场甚至都比不过经历了腥风血雨的老文臣那样坚定。故而他们认为,这个年轻的皇帝办事儿太激进,向这种事情,就应该好好“商量”,逼胡海妥协。。

  但是分裂大秦、为祸人间这个事情,在胡海这儿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的。

  “大战之前不斩将,今天你们说过的话,朕权当没听过,”胡海站起身来,冷冷地看着底下的武官,“朕怎么说就怎么办。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