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60章

第1卷 第60章


  那封递往江东的书信,是胡海好说歹说张良才写了的。胡海甚至有种错觉,在张良面前他这个皇帝当得好像一点儿权威都没有。

  不过也不怪张良不愿意写,这里边儿的利害因素太多。现在张良身为代理纪检院长,虽然说张良很不情愿当这个秦官,但是在其位谋其事,许多事情都要注意,一个不小心被人抓住把柄,对自己的名声、韩国张氏家族的声誉都是不小的打击。另外,吴中势力跟秦朝廷有血仇,项梁父亲早前正是死于秦军刀下。如今想要拉拢吴中势力,不用想就知道其中到底多么地艰难。而且自己身为六国贵胄后裔,出仕秦官,以往交好的六国遗脉早就议论纷纷,这时候再来这么个手笔,怕是自己就会被打上“秦国走狗”的标签。再者说,自己虽说与吴中有旧,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同为六国遗脉,有着秦国这么一个共同的敌人。现在明面上他张良已经倒向了秦国,再深的交情,现在也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缝。

  不过胡海别的不怎么擅长,忽悠人功夫可是了得。就张良这点儿顾虑,到胡海的嘴里,不写这封信才是大大的不妥。

  “你也清楚,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一统,大局已定,而且现在天下方有复苏转缓的迹象,现在谁冒尖儿分裂大秦、挑起战争,谁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现在大秦愿意放下一切过往,合天下之力,复兴炎黄基业。纵有古时六国事,天下合同为一家。齐楚燕韩赵魏秦,风风雨雨几百年,关上门说白了都是兄弟间的磕磕绊绊。既然同为一家,都是兄弟,为何要为了一己私欲而破坏这个家呢?而且,现在六国遗脉当中有影响的,独有你一人为秦官,朕也知道你压力很大,此举也是想办法扭转他们对你的看法。唯有亲身体验过之后,才能比较出到底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差的。用事实说话总比你一张嘴费尽心思的解释来得效果好。如此一来,一能避免不必要的流血,二来也能让他们认清现实,认清自己到底应该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还是为了理想而奋斗。”

  说到理想,张良以前的理想就是推翻秦朝腐朽残暴的统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富庶国家。不过渐渐地,张良忽略了自己理想的后半部分,他的所作所为全都是为了前半句而行,甚至有时候已经到了罔顾他人安危的地步。张良在纪检院挑大梁的这段时间,深刻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为国为民”。这段时间正是“反腐去庸”深入开展的一段时间。不说地方,就说纪检院直接统领的咸阳及其周边,需要办的事情就多如牛毛。张良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现在这个年轻的二世皇帝,是下了狠手去查办那些国之败类的。前不久宗室子弟仗势强纳已婚民妇,那子弟的父亲都求到子婴府上,没等子婴反应,这边儿圣旨已下,直接把那人扔到岭南改造去了。什么叫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现在张良终于有了最直观的体验。

  忽悠完张良,胡海开始了日常的走基层。这回胡海没有在城内瞎转悠,他来到了城外的村落看看情况。去年民事部对咸阳地区的各个村屯的常住人口进行了梳理统计,并且对各个村屯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乡下不比城中,不少人家连饭都吃不饱,胡海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把城内建设成欧洲,把乡下建设成非洲。秦国是农业大国,要真出现这种极不均衡的发展状况,早晚出现大问题。

  而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去年入冬之前,建设部曾经组织大量人手对咸阳城内外的老旧危房进行了紧急抢修。但是说实话,住在那样的危房当中实在是一种惊险的体验——有的房子屋顶茅草因长期风吹日晒,烂的不能再烂;有的墙壁已经向七八十岁的佝偻老人的背脊,给人一种手指戳一下就会轰然倒塌的感觉;有的房梁已经腐朽不堪,甚至有不少人家为了稳固自家房子,已经开始用结实的木头顶住墙体支住房脊,看起来十分地危险。故而今年一开春,建设部便开始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工程。

  但是这个危房改造工程很特殊,朝廷的确有出力出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朝廷包揽下来。胡海为了避免懒汉病的蔓延,不得不狠下心来,颁布了“以劳抵价”的诏令:凡是危房改造工程中的受益方,须在农闲时积攒足够的公共劳动时间来抵消朝廷帮助他们修整房屋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当然这些劳动不是先前那种建长城建阿房宫那样的浩大工程,而是能让百姓切实受益的事业,比如修路,比如公共卫生清扫等等。这个诏令一经颁布,随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诏令颁布不久之后,一名元老上疏谏言,这就是多此一举,直接把修房子的人财物投到后边儿说的这些事儿上来不就行了?不过这一论调随即遭到自胡海到基层老百姓的强烈抨击。

  “朝廷给我们修房子,我们给自己修路,我们都没说什么,你算个什么?”

  “你让朝廷只修路,你给我们修房子吗?”

  “就这样的还当官儿?当个屁官儿!”

  ……

  其实胡海完全可以把这个奏疏悄悄地驳回,也影响不了什么。不过胡海想借此良机敲打敲打那些当上官儿就忘了本儿的人,现在大秦的皇帝跟黎民百姓可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谁要是敢怠政不作为,自己先好好掂量掂量。最后胡海看骂得差不多了,便开口终止了这一场争论,这个奏疏原封驳回,照原有旨意办。

  在危房改造开始之前,建设部做了初步预计,从春耕结束开工算起,得到秋收完事儿入冬之前才能住进新房。这期间危房住户的老房子还得保留,不然他们都得露宿街头。不过如果原有住房保留的话,那就得另辟宅基地,若是院落大一些的人家还好,本来连住房带院子都没多大一点儿地方的人家,根本没法建新房。就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住建部开会讨论了将近一个月,到春耕开始都没有定论。最后还是当时的政事院院长冯劫拍板:就近迁址,统一规划,多退少补,工时抵价。不得不说,在胡海的耳濡目染之下,冯劫办事的风格越来越前卫,这时候已经敢提出这么大胆的策略,胡海在接到最终方案的时候都有点儿大跌眼镜。“就近迁址”即新老房屋建设矛盾比较尖锐的人家,在原有村屯旁边选新址建房;“统一规划”意即新建设的房屋及其配套设施,统一由建设部进行规划,今后全国范围内的危房改造工程即以此为蓝本进行,必要时稍作修整即可;“多退少补”是指原有的住房及院落面积与新址规划面积有差距的时候,变小了的朝廷出资补偿,变大了的由住户出资补偿;“工时抵价”就是先前说的,如果住户改建之后没有钱交,那么就用干活来抵消欠朝廷的物资投入。如此一来,最棘手的问题得以解决,建设部后续的工作十分迅速地展开。

  胡海看着如火如荼的各家工地,各种各样的心绪涌上心头。胡海即出身农家,在人生的前十几年,一直跟着祖父住在乡下,胡海对农村有着十分强烈的归属感。现在胡海根本不敢想象把大秦的农村建设得向后世那样富庶美丽,但胡海相信,一步一步走下去,总有一天,居有定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大同世界的构想,在这里得到实现。

  离开了周边村屯,胡海又来到咸阳城内的东西两市。胡海很少上街晃悠,头一次来到这里,还真有些新奇。若说田地是农事部的主战场,乡里间是建设部和民事部的主场,那这里基本上就是商贾部的主场。自从“蓄利策”面世之后,将闾深受启发,在胡海手底下打工的这段时间,将闾十分深刻地感受到了宏观规划是多么的重要。原本东西两市商铺参差百怪,经营管理十分欠妥。将闾思考了许久,最后提交了一份以咸阳城为试点的市场管理经营模式的试验方案,胡海当即点头试行。当然现在不像后世,城市规划都已经成为了一门高深的学科,现在将闾凭借的,只是“看着舒服,用着方便”这条基本准则。将闾从商铺经营范围的性质入手,将西市设定为饮食、日用品、书籍等小件货物的专门市场,而东市则设定为工具、家私等大件货物的专门市场。如此一来,东西两市着实捋顺了不少,而且在餐馆就餐的人也不必担心时常飘过的牛粪味儿影响食欲。

  除此之外,商贾部加大对经营秩序的管理力度,设立经商许可制度并对商铺经营资格进行了严格筛选,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今后凡是想要经商之人,不论是经营店铺还是趁着农闲时节的摆摊小贩,一律需要学习相关的管理条例并考核合格之后才能拿到朝廷的许可。而且受胡海“合天下之力”以及纪检院自检自查机制的启发,商贾部牵头,将咸阳及其周边的商户联合起来,成立了“咸阳商贾自律会”,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督促的方法,助力净化经商环境。。

  目前来看,这个“自律会”的作用远远超出预期。作为商贾部牵头、商户自发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它比朝廷还看重风评。如果黎民百姓认为这个“自律会”可靠,那么这个加入“自律会”所有成员商户都会被视为“好店”,这种被民众广泛认同的光环比自封“天下第一店”来得实在得多,故而自律会内的商户成员,不论是自愿还是不自愿,都不敢轻易触碰底线。

  “自律会”的形式迅速被各行各业借鉴,于是在李由的“联合农场”还没正式推行之前,已经有不少农户叫嚷着要成立“农会”。知道了这个消息的李由,突然觉着,自己先前的各种担忧,是不是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