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科幻 > 第230号元素全文阅读 > 二贤论道

二贤论道


“嗯,这些也是我的问题。除了这些,我还想到几个问题。大哥,你是不是可以帮我分析解答一下?“哲璠道。

天瑾笑道:“我虽然也不能对你的问题都提供出完美的答案,但肯定知无不言,尽量提供些看法可以供你参考,我们来一起研究吧。”

哲璠开问道:“其一,既然说自然是无边无界、无始无终的,这就和说‘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一样,是个即不给人答案而又不允许人质疑的问题,同时也是勇于不断探索的人不能停止去思考却又陷入无限循环困境的问题,因为貌似得到任何答案后都还是会继续提问:最外之外又是什么?最早之早又是怎样?这个问题和大哥你的第一个问题的性质基本相近。”

天瑾回道:“对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答案。自然或上帝的之前、之外到底是怎样的,他们有没有目的、以及目的是什么,我都有和你一样的困惑。或许,在我们的身世之谜解开之后,会有进一步的答案,也或许到那时候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哲璠道:“其二,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首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西伯侯说‘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而生万物’,这两种说法里面的差异在于‘三’和‘四’,这种差异是不是表示老子和西伯侯对创世论的看法有什么差异呢?”

天瑾回道:“其实二者的说法并不矛盾。”

“老子所说的‘一’指的也应是太极,是事物最原始、最简单的存在,所说的‘二’指的应该是事物的阴阳两方面,也可指从一而生的阴阳属性相对的两物,所以,这里的一二与西伯侯所说的一二应是有相同含义的。”

“老子所说的‘三’指的应该是自然之气,或者也可指阴阳相合而生的第三物,而西伯侯所说的‘四’,应与易传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四’同义,指四方或与之相关的概念或事物,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事物产生的规律。所以,老子的‘三’与西伯侯的‘四’只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事物产生的规律和过程,本质上相同,形式上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矛盾。”

哲璠道:“其三,此说中提到的混浊,虽然有描述,但却没有详谈其性质,只说是一灵物,它到底是什么呢?神、动物、还是什么其它事物?”

天瑾回道:“史料对混浊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庄子》,原文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但此仅为庄子一家之言,可能是庄子为了说明人们不应该逆道而‘有为’,否则只会造成像让混沌枉死的后果。此说较为孤立,庄子仅以单例的形式叙述,并未全面介绍混浊和其它诸神间的关系,但却道出了混浊的基本特征-一个没有七窍、类似肉球的灵物。”

“西伯侯对混浊的描述,倒是和《山海经》中对帝江的描述颇为相似,其原文是:‘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这里所说的神,也具有和混浊一样的特征-没有七窍,但《山海经》中所说的帝江却是后世之神,在天地成型之后,所以,这里所说的帝江只是和西伯侯所说的混浊描述相似,却是指两个不同的对象。”

“除了以上这些史料把混浊当成神来看待,还有其它一些对混浊的描述,比如,说混浊就是一种状态,指世界天地未分、如一团黄汤一样时的模糊不清的状态。总之,史料上对混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描述。”

“在我看来,此说中,混浊应是在孕育盘古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既不是神,也不是其它的什么生物,就是盘古的前身,其所具有的灵气,大概就是指其能够悟道而生长的特质。”